学生文言文翻译每日一练文言文
- 格式:ppt
- 大小:184.00 KB
- 文档页数:18
文言文每日一练38——展禽论祀爰居佚名〔先秦〕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二日。
臧文仲使国人祭之。
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
故慎制祀以为国典。
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非是族也,不在祀典。
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
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
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
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
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议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供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
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面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太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
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
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民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
非是,不在祀典。
今海鸟至,已不知而犯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知矣。
夫仁者讲功,而知者处物。
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知也。
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而避其灾也。
”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
文仲闻柳下季之言,曰:“信吾过也。
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
”使书以为三策。
翻译句子:1.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2.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议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供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
文言文及翻译大全【篇一】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1、小儿不畏虎【原文】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
)多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之,至以首抵(同抵。
)触,庶几(也许可以。
)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翻译】忠、万、云、安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
老虎从山上跑来,那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
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触碰他们呢,期许他们会有些害怕,但是小孩无知,竟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离开了。
估计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显示其威风,但是对于不怕它的人威风无处施加(而放弃的)吗?2、吕蒙正不受镜【原文】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
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
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于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
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
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翻译】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
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好感。
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
吕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叫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罢冗官二千余员,以为人严峻拒绝请托著称)。
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而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贤者也不易做到。
3、中山窃糟【原文】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
鲁人求其方弗得。
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
’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
第一题读下面的话,完成练习。
父亲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当得知我考了全班第一名时,他乐得合不拢嘴。
过了一会儿,他认真地说:“记住,嘴勤不走冤枉路。
”父亲的话是想提醒“我”:_____。
他的话与王充关于学与问的名句如出一辙:“_____”。
第二题课内理解与积累。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___,好像大地都被__________________。
(《观潮》)(2)《题西林壁》一诗中含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新月初升的夜景,我不禁想起了白居易在《______________》这首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___________,看看__________,看看____________。
(《走月亮》)(4)我们要学习广博的知识,要谨慎思考,积极参与实践,正如《礼记》中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气忽冷忽热,有人穿着裙装,有人穿着棉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题积累运用。
(1)前半学期,通过学习,我知道动植物的世界真有趣:小蝌蚪的妈妈是_______,苍耳妈妈靠_______传播种子。
_______树叶像手掌,_______喜暖在南方,银杏水杉_______。
人和动物要做_______。
我还了解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特点:_______里,稻_______,谷像_______粒粒_______。
(2)本学期,我们还学习了不少的古诗:“______________,为有暗香来”让我们闻到了隐隐的梅花香;“______________,更上一层楼”让我们懂得了要想看得远,就得站到更高的地方;“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让我们见识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蓬头稚子学垂纶,_____________”让我们认识了调皮可爱的垂钓小儿。
鞍山一中九班文言文翻译每日一练—2鞍山一中九班文言文翻译每日一练—2(1)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翻译:(2)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1)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2)而行。
孔子布衣也,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翻译:(3)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还而自系焉。
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
臣罪当死。
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
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翻译:(4)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
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
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务:致力。
受:接受。
诚:确实,的确。
因:于是。
廷:当廷,名作状。
翻译:(5)木之生,或孽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翻译:(6)善呼者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
古之文,简练而意深,读之可修身养性,启智增识。
然今之人,多疏于古文,不解其义,故每日以一文为练,译之而后读之,以助理解,丰富内涵。
今择一文,以供每日之练。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曰:“学习之后,时常温习,岂不愉快?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快乐?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岂不是君子之风?”
译文解析: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温习,岂不愉快?”
“子”指孔子,“学而时习之”意为学习之后要经常复习,“说”通“悦”,
愉快。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快乐?
“有朋”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表示从远方而来,“乐”指快乐。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岂不是君子之风?
“人不知”指别人不了解自己,“愠”指生气,“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每日一练,旨在通过翻译古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以下为每日一练的步骤:
一、初读原文,理解大意。
二、分析文句,掌握字词。
三、逐句翻译,力求准确。
四、校对译文,确保通顺。
五、反复阅读,体会古文之美。
通过每日一练,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对古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进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让我们共同踏上这条学习古文的道路,领略先贤智慧,传承中华文明。
【每日一练•文言文第一期】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粗体字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每日一练•文言文第二期】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粗体词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简练而含蓄,深奥而微妙。
然后世学子,多难于理解,故有“难读之书,难译之文”之说。
是以,每日一练,以助学子们破译古人之言,领悟文言之美。
今日所练,乃《左传》中之篇也。
原文如下:“吾闻之,人之所以贵者,以其言也。
吾欲闻吾言,而后知其贵也。
吾闻之,言者,心之声也。
心之所欲,言之所至。
是以,言之所至,心之所至也。
心之所至,身之所行也。
身之所行,德之所至也。
德之所至,天下之所归也。
”此段文字,言简意赅,蕴含深意。
今试译之:吾闻古人言,人之尊贵,在于其言语。
吾欲听闻己之言语,而后知其尊贵之处。
吾闻之,言语者,心声也。
心之所欲,言语之所至。
故言语之所至,即心之所至。
心之所至,即身之所行。
身之所行,即德之所至。
德之所至,即天下之所归。
翻译如下:吾闻古人之言,人之所以尊贵,乃在于其言语。
吾愿闻己之言语,而后悟其尊贵之所在。
吾闻言语者,乃心声之表现。
心之所欲,言语之所至。
是以,言语之所至,即心之所至。
心之所至,即身之所行。
身之所行,即德之所至。
德之所至,即天下之所归。
翻译文言文,需注意以下几点:一、理解文意。
翻译之前,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准确用词。
文言文词汇丰富,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需查阅字典,准确理解其意义。
三、注意句式。
文言文句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调整。
四、保持原文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使译文读起来具有文言文的韵味。
通过每日一练,学子们可以逐渐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领悟古人之智慧,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下是今日练习的总结:1. 理解原文意,把握文章主旨。
2. 准确运用文言文词汇,理解其意义。
3. 注意文言文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转换。
4. 保持原文风格,使译文具有文言文的韵味。
愿学子们每日一练,持之以恒,终能精通文言文,领悟古人之智慧。
【导语】⽂⾔⽂是以古汉语⼝语为基础的书⾯语,在远古时代⽂⾔⽂与⼝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分享的经典⾼中⽂⾔⽂翻译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中⽂⾔⽂翻译精选 登泰⼭记 姚鼐〔清代〕 泰⼭之阳,汶⽔西流;其阴,济⽔东流。
阳⾕皆⼊汶,阴⾕皆⼊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观峰,在长城南⼗五⾥。
余以乾隆三⼗九年⼗⼆⽉,⾃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越长城之限,⾄于泰安。
是⽉丁未,与知府朱孝纯⼦颍由南麓登。
四⼗五⾥,道皆砌⽯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正南⾯有三⾕。
中⾕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也。
余始循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遂⾄其巅。
古时登⼭,循东⾕⼊,道有天门。
东⾕者,古谓之天门溪⽔,余所不⾄也。
今所经中岭及⼭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不可登。
及既上,苍⼭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照城郭,汶⽔、徂徕如画,⽽半⼭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与⼦颍坐⽇观亭,待⽇出。
⼤风扬积雪击⾯。
亭东⾃⾜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若摴蒱数⼗⽴者,⼭也。
极天云⼀线异⾊,须臾成五采。
⽇上,正⾚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此东海也。
回视⽇观以西峰,或得⽇或否,绛皓驳⾊,⽽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观道中⽯刻,⾃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多⽯,少⼟。
⽯苍⿊⾊,多平⽅,少圜。
少杂树,多松,⽣⽯罅,皆平顶。
冰雪,⽆瀑⽔,⽆鸟兽⾳迹。
⾄⽇观数⾥内⽆树,⽽雪与⼈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 泰⼭的南⾯,汶⽔向西流;它的北⾯,济⽔向东流。
南⾯⼭⾕的⽔都流⼊汶⽔,北⾯⼭⾕的⽔都流⼊济⽔。
在那南北⼭⾕分界的地⽅,是古长城。
处的⽇观峰,在古长城南⾯⼗五⾥。
我在乾隆三⼗九年⼗⼆⽉,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西北⾯的⼭⾕,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已成为考试七年级语文阅读考查的必考内容,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翻译1(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阅读训练】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译文: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阅读训练】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用力多者收功远.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 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阅读训练】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2. 翻译句子.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阅读训练】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只有剩骨B.满坐寂然C.坐佛膝上D.可爱者甚蕃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刀劈狼首5.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翻译2(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2. 翻译划线的句子.译文: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A B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译文】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阅读训练】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A. 无从致书以观B.计日以还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俯身倾耳以请2.翻译下列句子: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3. 回答下列的问题.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4. 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答:(九)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一0)程门立雪《宋史》【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2.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答:(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 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何以战D.必以分人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用四字短语作答)(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译文】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所读书必手钞②如是者六七始已③日沃汤数次④后名读书之斋曰……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C.情不能自已D.扁鹊已逃秦矣3.翻译句子.①如是者六七始已译文: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译文: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③不能名其一处也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5. 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用一句名言回答)(一三)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文: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翻译3(一四)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阅读训练】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①吾悉能志之音义②李生说之曰音义③不应而还音义④迨年事蹉跎音义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B.盍改之乎C.吾悉能志之D.才美不外见3.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译句: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C.故为之说D.桓侯故使人问之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答:(一五)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非学无以致疑②而或不达于事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人不知而不愠D.面山而居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译文: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答:(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阅读训练】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③虽有至道( )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 翻译句子.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故曰:教学相长也②译文: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一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阅读训练】1.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 辞以军中多务B.以残年余力C.或以为亡D.以刀劈狼首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是:、3. 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文:成语:4. 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答:(一八)颜回好学《史记》【原文】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阅读训练】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3. 翻译下面的句子.“不迁怒,不贰过.”译文: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答:(一九)邴原泣学《初潭集》【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凡得学者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吾徒相教④徒以有先生也2. 翻译句子.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译文: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译文: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译文:3.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原文:《孟子·告子下》孟子曰:“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存心也,犹石也。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之道,其尊德性乎?’孔子曰:‘然,我欲仁,斯仁至矣。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夫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翻译:孟子说:“君子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心中的存念。
君子心怀仁爱,心怀礼节。
仁爱的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常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常常尊敬他。
如果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存念就像石头一样。
如果不是这样的人,道德是不会虚有其行的。
以前,子贡向孔子问道:‘先生的学说,是崇尚道德性吗?’孔子回答说:‘是的,我想要仁爱,仁爱就自然来到了。
’‘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听到;先生关于性与天道的言论,我们却听不到。
’子贡说:‘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听到;先生关于性与天道的言论,我们却听不到。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习惯却使人相去甚远。
’”【译文解析】这段文言文主要阐述了孟子关于君子与普通人的区别,以及仁爱、礼节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心怀仁爱、礼节。
仁爱的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这样的行为会得到别人的爱戴和尊敬。
同时,孟子通过子贡与孔子的对话,表达了道德、性与天道等概念的重要性和难以言传的特点。
人性本善,但由于后天的习惯和修养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这段文言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这段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文言文每日一练40——敬姜论劳逸佚名〔先秦〕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
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沃土之民不材,淫也。
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
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
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
日入,监九御,使洁奉禘郊之粢盛,而後即安。
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後即安。
卿大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後即安。
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後即安。
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
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纮、綖。
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
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
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
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
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
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
’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翻译句子:1.“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
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2.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沃土之民不材,淫也。
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3.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
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译文公父文伯退朝之后,去看望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正在放线,文伯说:“象我公父歜这样的人家还要主母亲自放线,这恐怕会让季孙恼怒。
他会觉得我公父歜不愿意孝敬母亲吧?”他的母亲叹了一口气说:“鲁国要灭亡了吧?让你这样的顽童充数做官却不把做官之道讲给你听?坐下来,我讲给你听。
文言文一日一练一、汉明帝尊师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
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
②幸:驾幸,到。
③执业:听讲。
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
⑤爵士:爵位和封地。
⑥起居:此为病情。
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③拥经而前()④抚荣垂涕()2.翻译句子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译文: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二、东坡诗文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⒈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类如此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⑫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⒊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三、李勉①埋金天宝②中,有书生旅③次宋州。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欲学文言文,必先练翻译。
今日,吾辈以一则文言文为题,进行每日一练,以期在字里行间领略古人之智慧。
原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言:“学习之后,按时温习,岂不令人愉悦?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令人快乐?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岂不是君子之风?”
解题思路:
1. 理解文意:孔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学习的乐趣、友谊的珍贵以及君子的品质。
2. 逐字逐句翻译:
- 学而时习之:学习之后,按时温习。
- 不亦说乎:岂不令人愉悦?
- 有朋自远方来:有朋友从远方来。
- 不亦乐乎:岂不令人快乐?
-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
- 不亦君子乎:岂不是君子之风?
3. 注意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翻译:
- “学而时习之”中的“而”是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之后”。
- “有朋自远方来”中的“自”表示从,可译为“从”。
- “不亦……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反问句式,可译为“岂不……”。
4. 检查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确保译文符合原文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温习,岂不令人愉悦?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令人快乐?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岂不是君子之风?”
通过每日的文言文翻译练习,我们不仅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让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深入文言文的海洋,探寻先贤的足迹。
文言字词理解——结合上下文知识点讲解一、翻译的标准信: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达:译文明白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雅:遣词造句讲究文笔优美、生动形象乃至传神1.翻译标准的落实(1)落实"信"的要求。
①要关注语境,做到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一一对应"。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重要文言现象。
如∶例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感情色彩发生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③注意修辞、用典等语句的翻译。
如:例1: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互文)译∶墓地四周栽种上松柏和梧桐。
例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例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译∶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次建立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是只落得个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2)落实"达"的要求。
做到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必须以"…….是……..的方式来翻译,省略句必须将省整的成分剂补出,倒装句应翻译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谱序,而固定句式应有其固定的翻译方式等。
如∶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判断句)译: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
例2∶以其无礼于音。
(《烛之武退秦师》)(状语后置句)译:因为郑国对音文公无礼。
例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固定句式)译∶现在人家好像是刀、砧板,正处在宰割的地位,我们好像是鱼肉,正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什么呢?(3)落实"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