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病2016
- 格式:pdf
- 大小:6.70 MB
- 文档页数:122
肺吸虫病的诊断背景介绍肺吸虫病,也称为肺吸虫症,是一种由吸虫寄生引起的寄生虫病。
该病常见于湿润地区,主要由肺片吸虫引起。
肺吸虫病的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肺部和整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诊断方法临床表现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咯血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体重下降、全身乏力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肺吸虫病的诊断常通过X射线、CT等影像学检查进行。
在X射线检查中,可见肺部阴影、空洞和纤维化改变,有助于判断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辅助肺吸虫病的诊断。
一般情况下,患者血清IgE水平升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医生肺吸虫病的可能性。
痰检查通过痰检查可以检测肺吸虫病患者痰液中是否存在肺吸虫幼虫或卵囊。
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诊断方法,有助于明确诊断肺吸虫病。
诊断注意事项鉴别诊断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相似,易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等混淆。
实际诊断中需要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进行鉴别,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以便尽早明确诊断。
负氮试验负氮试验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通过略大剂量气管插入苯硫脲溶液,并观察患者的呼吸道反应,有助于判断是否患有肺吸虫病。
结论肺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恢复至关重要。
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和痰检查等多种诊断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肺吸虫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肺吸⾍肺吸⾍肺吸⾍病⼜称并殖吸⾍病,是由卫⽒和斯⽒并殖吸⾍在寄主或体内各脏器间移⾏引起的⼀种重要的⾷源性⼈兽共患蠕⾍病。
⼈和动物(⽝、猫、猪和野⽣动物)是肺吸⾍的终宿主,⼈因⽣⾷、腌⾷、醉⾷或半⽣⾷含囊蚴的溪蟹、⼩龙虾及蝲蛄,以及⽣⾷含蚴⾍的转续宿主⾁,或饮⽤⽣⽔⽽感染。
⼈类从摄⼊⽣或未煮熟的淡⽔蟹或龙虾感染囊蚴,摄⼊囊蚴后,在肠内脱囊并进⼊腹腔,幼蠕⾍向腹部肌⾁迁移,感染后2~8周,通过膈肌和胸膜腔最后到达肺,成为成⾍.典型的肺吸⾍病表现为单个的1- 4厘⽶的囊性空腔,囊内含有红褐⾊粘液。
当侵蚀进⼊引流⽓道时,囊肿的内容物可能被咳出或扩散到肺实质的其他部分,结果是渗出性或出⾎性肺炎。
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为炎症反应,如发烧、咳嗽、胸痛、头疼、呕吐等症状,伴有腹痛腹泻或肝区疼痛,后期出现胸腔及⼼包积液、肝⼤、脑部损害的症状。
肺为卫⽒肺并殖⾍最常寄⽣部位,咳嗽、⾎痰、胸痛最为常见,典型的痰为棕褐⾊,可持续数年。
如伴肺组织坏死则呈烂桃样⾎痰,当肺并殖吸⾍移⾏⼊胸腔时,可引起胸痛,渗出性胸膜炎或胸膜肥厚。
斯⽒并殖吸⾍引起胸痛、胸腔积液较多,⽽咳嗽、⾎痰较少。
影像学表现肺吸⾍病影像学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病变可以游⾛,肺、肺门、胸膜、⼼包、纵隔等可以同时累及很少单独孤⽴存在,以中、下肺多见。
早期(组织破坏期或出⾎期)为1-2cm⼤⼩云絮状、边界模糊、密度不均、类圆形阴影,病灶位置变迁较多,反映肺吸⾍在肺部不断移⾏所引起的过敏性炎症反应和肺组织的出⾎性病灶。
组织反应期(囊肿期)表现为在⽚状或结节状阴影中见数个蜂窝状⼩透亮区,单房或多房,炎性浸润灶内不规则囊状空洞为其特征性征象(“隧道样改变”)。
纤维瘢痕期(愈合期)可见空洞、结节、钙化影。
多数肺吸⾍胸部影像表现以胸腔积液为主,且胸腔积液出现早于肺内表现,亦有液⽓胸和⽓胸,甚⾄肿块影。
三期表现常同时存在,如病灶内出现肺吸⾍在肺内移⾏形成隧道征表现则较有特异性。
根据Kim等⼈认为,肺吸⾍病通常表现为胸膜下或裂下结节直径约2厘⽶,通常包含坏死低密度影。
肺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
肺并殖吸虫病,又称肺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本文将介绍肺并殖吸虫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相关内容。
病因
肺并殖吸虫病是由肺吸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肺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呼吸道内的寄生虫,通过感染感染寄主,如融合在叶腺肺吸虫,产卵,卵排入体外,成虫则死亡堵塞在气道,又可引起肠出血、脑水肿,严重者可引起虫体产生管源性癌,甚至引发以上,肺叶消失。
临床表现
肺并殖吸虫病的主要症状包括:
•咳嗽
•咯血
•呼吸困难
•胸痛
•发热
•虚弱和乏力
在临床表现方面,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随着疾病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
诊断
诊断肺并殖吸虫病的主要方法包括: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分析
•影像学检查(如X光、CT等)
•血液检验(寻找虫卵)
医生会综合以上检查结果来确诊肺并殖吸虫病。
治疗
肺并殖吸虫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主要使用驱虫药物,如吡喹酮、氯喹,或联合用药物如他唑巴坦等。
支持治疗方面,主要是对症处理,如镇静止咳、增加免疫力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预防
预防肺并殖吸虫病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感染源和及时治疗。
有患者能迅速将的病态疗愈后,身体会从新也端生疾病。
综上所述,肺并殖吸虫病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关键。
对于患者来说,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是预防肺并殖吸虫病的有效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肺并殖吸虫病的了解,并加强防范意识。
肺吸虫病的原因文章目录*一、肺吸虫病的简介*二、肺吸虫病的原因*三、肺吸虫病的危害*四、肺吸虫病的高发人群*五、肺吸虫病的预防方法肺吸虫病的简介肺吸虫病(Pulmonary paragollimiasis)是分布较广的一种寄生虫病,分布在我国东北三省及浙、台、闽、湘、鄂、赣、豫、黔等地,国内以卫氏并殖吸虫病为主,也有四川或斯氏肺吸虫流行。
肺吸虫成虫为雌雄同体,有口、腹、吸盘各一个,人和哺乳动物是它的终宿主。
肺吸虫病的原因肺吸虫病的病原体为并殖吸虫囊蚴,并殖吸虫主要寄生在人的肺脏,其虫卵随痰液或粪便排出后先在水中发育成毛蚴,继而侵入第1宿主(淡水螺)发育成尾蚴,尾蚴又侵入第2宿主(甲壳类动物)发育成囊蚴,人在进食未经煮熟的带有囊蚴的淡水蟹和蝲蛄,沼虾,或食用半熟的被囊蚴感染的野生动物肉,或生饮被囊蚴污染的溪水后即遭感染。
肺吸虫病的危害1、夺取营养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宿主,寄生的虫数愈多,被夺取的营养也就愈多。
如蛔虫和绦虫在肠道内寄生,夺取大量的养料,并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引起宿主营养不良;又如钩虫附于肠壁上吸取大量血液,可引起宿主贫血。
2、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对所寄生的部位及其附近组织和器官可产生损害或压迫作用。
有些寄生虫尤其个体较大,数量较多时,这种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例如蛔虫多时可扭曲成团引起肠梗阻。
棘球蚴寄生在肝内,起初没有明显症状,以后逐渐长大压迫肝组织及腹腔内其它器官,发生明显的压迫症状。
另外,幼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可造成严重的损害,如蛔虫幼虫在肺内移行时穿破肺泡壁毛细血管,可引起出血。
3、毒性和抗原物质的作用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这是寄生虫危害宿主方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型。
例如溶组织内阿米巴侵入肠粘膜和肝时,分泌溶组织酶,溶解组织、细胞,引起宿主肠壁溃疡和肝脓肿;阔节裂头绦虫的分泌排泄物可能影响宿主的造血功能而引起贫血。
另外,寄生虫的代谢产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又都具有抗原性,可使宿主致敏,引起局部或全身变态反应。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肺吸虫病的概述
肺吸虫病又称并殖肺吸虫病,由并殖吸虫引起,因其成虫雌雄生殖器官并列而得名,已知虫种50种左右,我国以卫氏和斯氏(四川)并殖吸虫为主要致病虫种,蟹和蜊蛄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
流行区居民常因食生或半熟含有囊蚴的溪蟹河蟹、蜊蛄或生饮疫水而感染。
卫氏并殖吸虫主要流行于浙江及东北各省,尤以辽宁省发病率高,流行区居民有吃生蜊蛄的习惯;斯氏并殖吸虫主要流行于四川、陕西等地。
卫氏并殖吸虫的囊蚴经口进入终宿主的消化道,幼虫在小肠中脱囊而出,穿越肠壁进入腹腔后沿肝脏上行,穿过膈肌达胸腔,主要在肺内寄生发育成熟并产卵,破坏肺组织形成囊肿、肉芽肿,引起发热,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在病灶与小支气管相通后虫卵随痰排出,或被吞食至消化道后随粪便外排。
病人、病兽、病畜是传染源。
斯氏(四川)并殖吸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人体可被其感染但不能成为传染源,病兽、病畜是传染源。
幼虫不在肺内定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故肺部症状轻微,多仅有胸膜炎改变。
幼虫在体内各脏器间游走,造成严重组织损伤、破坏并引起过敏反应,常侵犯肝脏和皮肤,游走性皮下包块是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占本型病例的50%~80%,偶有从皮下包块中爬出吸虫者。
肺吸虫病
肺吸虫病是由肺吸虫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
肺吸虫又称并殖吸虫。
人体寄生的肺吸虫,在国内有卫氏肺吸虫和斯氏肺吸虫两种。
那么针对这种疾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呢?下面三九养生堂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肺吸虫病的相关知识。
临床症状因虫种种别、寄生部位等而异,主要表现为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及幼虫移行症。
入因生食或半生食合并殖吸虫活囊蚴的溪蟹或喇蛄而感染。
多种肉食动物如猪、犬等以及野生动物如虎、豹、狐、狼等也能自然感染,故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发病机制和基本病变
肺吸虫的致病作用主要由童虫及成虫在组织内游走或定居,对局部组织造成机械性损伤引起。
此外,虫体代谢产物等抗原物质导致的免疫病理反应和虫卵诱发的异物肉芽肿形成也起到一定作用。
1.浆膜炎
虫体在体腔内移行和寄生时,可引起纤维素性或浆液纤维素性腹膜炎或胸膜炎,渗出液内可找到虫卵,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炎性渗出物如不能完全吸收,日久后可因纤维化引起腹腔内器官间粘连、胸膜粘连甚至胸腔闭锁。
2.组织破坏及窦道形成
虫体在组织中穿行时引起坏死及出血,形成迂回曲折的窦道。
镜下见窦壁有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其中可见虫卵,以后可发展为纤维化。
3.脓肿、囊肿及纤维瘢痕形成
童虫或成虫在器官内定居时,最初引起组织坏死及出血,继而引起强烈的炎性反应,其中除嗜酸性粒细胞外,还有多量嗜中性粒细胞而形成脓肿。
随后渗出的炎细胞和坏死组。
肺吸虫病: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参考肺吸虫病主要是由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吸虫引起的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并殖吸虫病。
以卫氏并殖吸虫为代表的大多数致病性并殖吸虫主要在人体肺脏中寄居,并成熟产卵,引起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肺型并殖吸虫病,病人和病兽、病畜是主要传染源,斯氏狸吸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成熟,但可到处游走移行,引起以幼虫移行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外型并殖吸虫病,病兽、病畜是主要传染源。
本病流行于亚洲,非洲、美洲也有报道。
在我国分布也较广泛,达1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14个省发现病人。
病因及发病机制肺型并殖吸虫病的病原体主要为卫氏并殖吸虫、团山并殖吸虫、宫崎并殖吸虫及墨西哥并殖吸虫。
肺外型并殖吸虫病的病原体主要为斯氏狸吸虫和四川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的成虫寄生在宿主肺脏,发育成熟后产卵,虫卵随宿主痰液或者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化为毛蚴,随即钻入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体内,经胞蚴、母雷蚴以及子雷蚴而产生许多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溪蟹或者喇蛄,发育为囊蚴。
人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的溪蟹、喇蛄而感染,也可因生食或半生食带并殖吸虫童虫的猪肉、野猪肉、鸡、鸭肉而受感染,直接饮用未经消毒处理的溪水、用被囊蚴污染的溪水洗手或使用被囊蚴污染的食具等也可能感染。
囊蚴在肠腔内脱囊,穿过肠壁进入腹腔。
在腹腔中移行发育为童虫,童虫穿过横膈进入胸腔,童虫在体内移行过程中,可侵犯肝、脾、肺、脑及皮肤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症状特征分潜伏期、急性期和慢性期。
潜伏期:一般3~6个月。
急性期:起病急骤,初发症状为腹痛、腹泻,稀便或黏液便,伴食欲减退,全身乏力,继之出现畏寒、发热、胸痛、胸闷、气短、咳嗽。
机体可对虫体及其代谢产物产生变态反应,引起荨麻疹,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急性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可达(10~20)×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可达30%~40%以上,血沉增快。
肺吸虫病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肺吸虫病的病理病因,肺吸虫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肺吸虫病病因
病原体感染(95%):
当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肺吸虫活囊蚴的蟹、蜊蛄、沼虾、水生昆虫红娘华等可获得感染。
卫氏并殖吸虫的致病,主要是童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器官内移行,寄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发病机制:
世界上已知的肺并殖吸虫近40种,其中对人体有致病力者8种,主要是卫氏并殖吸虫和四川并殖吸虫。
肺并殖吸虫的第1中间宿主是20多种淡水螺,第2中间宿主是蟹类,蛄寻甲壳类动物。
终宿主是人或狗、猫、猪等哺乳类动物,除人以外这些动物又称保虫宿主,是构成自然疫源地的主要传染源。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肺吸虫病病因,肺吸虫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肺吸虫病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肺吸虫病”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肺吸⾍病主要是童⾍或成⾍在⼈体组织与器官内移⾏、寄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病因病理 根据病变过程可分为急性期及慢性期。
急性期 主要由童⾍移⾏、游窜引起。
症状出现于吃进囊蚴后数天⾄1个⽉左右,重感染者在第2天即出现症状。
囊蚴脱囊后,童⾍穿过肠壁引起肠壁出⾎。
在腹腔、腹壁反复游窜,特别是⼤多数童⾍从肝表⾯移⾏或从肝组织穿过,引起肝局部的出⾎、坏死。
慢性期 童⾍进⼊肺后引起的病变,⼤致可分为: 脓肿期 主要因⾍体移⾏引起组织破坏和出⾎。
⾁眼可见病变处呈窟⽳状或隧道状,内有⾎液,有时可见⾍体。
随之,出现炎性渗出,内含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
接着,病灶四周产⽣⾁芽组织⽽形成薄膜状脓肿壁,并逐渐形成脓肿。
X线显⽰边缘模糊,界限不清的浸润阴影。
伴有胸⽔时,肋膈⾓变钝。
囊肿期 由于渗出性炎症,⼤量细胞浸润、聚集,最后细胞死亡、崩解液化,脓肿内容物逐渐变成⾚褐⾊粘稠性液体。
镜下可见坏死组织、夏科雷登结晶和⼤量⾍卵。
囊壁因⼤量⾁芽组织增⽣⽽肥厚,⾁眼观呈周界清楚的结节状⾍囊,呈紫⾊葡萄状。
X线显⽰边界清楚的结节状阴影。
有时见液平⾯。
如⾍离开⾍囊移到它处形成新的⾍囊,这些⾍囊可互相沟通。
X线可显⽰多房性囊样阴影。
纤维疤痕期 ⾍体死亡或转移⾄它处,囊肿内容物通过⽀⽓管排出或吸收,⾁芽组织填充,纤维化,最后病灶形成疤痕。
X线显⽰硬结性或条索状阴影。
以上三期病变常可同时见于同⼀器官内。
临床表现 囊蚴脱囊后,童⾍穿过肠壁引起肠壁出⾎。
在腹腔、腹壁反复游窜,特别是⼤多数童⾍从肝表⾯移⾏或从肝组织穿过,引起肝局部的出⾎、坏死。
此期全⾝症状可轻可重,轻者仅表现为⾷欲不振、乏⼒、消瘦、低热等⾮特异性症状。
重者发病急,毒性症状明显,如⾼热、腹痛、腹泻等。
诊断鉴别 查获并殖吸⾍⾍卵可确诊。
此外,补体结合试验、后尾蚴膜试验、纸⽚固相放射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电泳和琼脂双向扩散、间接⾎凝试验、间接炭粒凝集试验都曾⽤于并殖吸⾍病的诊断。
肺吸虫病临床表现
卫氏并殖吸虫感染时首先出现腹部症状, 如腹痛、腹泻等, 继之出现肺部症状, 如咳嗽、胸痛、咯血痰等;四川肺吸虫肺部症状轻, 但亦常有胸膜炎表现。
脑症出现较迟, 最常见的症候为头痛、抽搐, 肢体运动障碍。
1、脑膜炎型急性起病, 发热, 头痛, 呕吐, 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 脑膜刺激征阳性, 可有面瘫, 肢瘫。
病程中可有明显的间歇期, 若头痛缓解则病情好转, 若头痛加重, 则其他症状加重, 体征又明显。
脑脊液压力高, 白细胞及蛋白增高, 以单核细胞为主, 尤以嗜酸粒细胞增高明显。
有时可查到虫卵。
病情时轻时重, 可能与虫体入颅后在脑内移行, 不断建立新穴窟有关。
2、癫痫型部分患儿先有头痛及抽搐发作, 癫痫发作多为部分运动性发作, 也可有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或感觉性发作。
3、脑瘤型除头痛, 恶心, 呕吐等一般颅内压增高症状外, 尚可有肢体运动障碍及颅神经损害等定位体征, 可出现视乳头
水肿。
脑脊液压力增高, 白细胞及蛋白可轻度增高。
此型约相当于虫体脑内时间较长, 形成较大的多房性囊肿肉芽肿。
4、单纯头痛型小儿及成人均有多例报告, 表现为阵发性头痛, 轻重不等, 疼痛性质可为钝痛、剧痛或搏动性痛。
有的病例先有头昏、烦躁进而头痛难忍, 半数伴呕吐、持续时间不定, 10余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钝痛可持续数天至
半月。
5、精神障碍型表现为智能减退, 记忆力差及各种精神症状, 见于病变晚期纤维化阶段。
6、脊髓型出现脊髓压迫症。
7、其他小儿有肺吸虫病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者。
肺吸虫病症状*导读:肺吸虫病症状有哪些?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肺吸虫病又称为肺并殖吸虫病,因生食含囊蚴的溪蟹或生食含囊蚴的蝲蛄而感染。
溪蟹、蝲蛄多寄生于人的肺、肝、脑腹腔等处,形状为椭圆形,呈淡红色,长7-12毫米,宽4.0-8.0毫米,厚3.5-5.8毫米,有而睾丸,并列两侧。
虫卵虫金黄色,随谭业或粪便排出,进入清水中后,经时月余,即孵出毛幼,遇第一中间宿主,即钻进他的体内,变成包幼,最后成为成熟尾幼,然后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溪蟹、蝲蛄)。
人食溪蟹、蝲蛄后,虫乃在肠内脱囊而出,侵入肠黏膜内,再穿通肠壁进入腹腔,以后穿过膈肌进入胸腔,由肺的肋膜面侵入肺脏,发育成虫。
肺吸虫病症状有哪些?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肺吸虫病症状症状根据人体内肺吸虫的分布而不同,可分四型:即肺型,腹型,脑型及其他罕见病型。
肺型有咳嗽,多痰,咳血及胸痛等症状,痰液稠,色棕红,类似大叶性肺炎患者的痰液,检查可见虫卵。
在腹内时则有腹痛,肝脏肿大甚至演变成肝硬化。
在脑中者,有头痛、头晕、易忘、失眠等情况,甚至有癫痫、偏瘫或单瘫等中枢神经症状,并多见于儿童。
其他如慢性睾丸炎、前列腺肥大、淋巴结肿大等,则为罕见病症。
*肺吸虫病治疗了解肺吸虫病症状后,就要及早采用有效措施治疗。
治疗肺吸虫病的方法有药物治疗法,治疗肺吸虫的药物有硫双二氯酚、吡喹酮、六氯对二甲苯、阿苯达唑;抗生素治疗法,适合继发细菌感染;手术治疗法,适合慢性脑型、脊髓型患者。
如果大家还有关于肺吸虫病症状的相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各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及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为您解答。
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享受美好的人生。
疾病名:肺并殖吸虫病英文名:paragonimiasis缩写:别名:肺吸虫病; lung fluke disease;pulmonary distomiasis疾病代码:ICD:B66.8概述:肺并殖吸虫病又称肺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地方性寄生虫病,虫体主要寄生于肺部,以咳嗽、咳棕红色痰为主要表现,也可寄生于多种组织器官,如脑、脊髓、胃肠道、腹腔和皮下组织等,产生相应症状。
流行病学:感染肺并殖吸虫的主要途径是饮食含囊蚴的石蟹、喇蛄及生水,此外流行区存在饮食不当,如生吃或腌吃、醉不到 24h 的石蟹、沼虾等食物,亦是感染致病的主要方式。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大洋洲、美洲,其中亚洲报告最多。
我国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福建、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安徽、东北等22 个省、市自治区。
病因:世界上已知的肺并殖吸虫近40 种,其中对人体有致病力者8 种,主要是卫氏并殖吸虫和四川并殖吸虫。
肺并殖吸虫的第1 中间宿主是20 多种淡水螺,第2 中间宿主是蟹类,蛄寻甲壳类动物。
终宿主是人或狗、猫、猪等哺乳类动物,除人以外这些动物又称保虫宿主,是构成自然疫源地的主要传染源。
发病机制:囊蚴从口进入人体,在肠道脱囊成童虫,童虫穿过肠壁入胸腔,穿透膈肌达胸腔,在肺内发育为成虫。
虫体移行,产卵对组织产生刺激,引起组织损伤和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坏死、形成脓肿。
病变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形成囊壁,而成囊肿。
囊液呈棕红色果酱样,内含虫体、夏科-雷登结晶和嗜酸性细胞。
虫体死亡,内容物排出或吸收,囊肿由纤维组织替代形成瘢痕。
由于虫卵不在人体内发育成毛蚴,也不分泌可溶性抗原,仅引起机械性或异物性刺激作用,周围有炎细胞浸润而成粟粒大小的假结节。
属于异物型肉芽肿反应,以后逐渐纤维化。
虫体具有游走性,可造成多种组织、多部位的病变。
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亦多样化。
潜伏期数天至20 年,大多在 1 年内。
按其侵犯的主要器官不同,临床上可分为4 型:1.胸肺型肺为卫氏肺并殖吸虫最常寄生部位,咳嗽、血痰、胸痛最为常见,典型的痰为棕褐色可持续数年。
肺吸虫病的症状文章目录*一、肺吸虫病的症状*二、肺吸虫病的并发症*三、肺吸虫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 肺吸虫病吃什么好2. 肺吸虫病不能吃什么肺吸虫病的症状呼吸道症状:咳嗽和咳痰最为常见。
卫氏肺吸虫病病人咳嗽较重,痰粘稠,带腥味铁锈色。
四川肺吸虫病病人咳嗽较轻,痰量少,偶带血丝。
病人多诉胸痛,常伴胸腔积液。
腹部症状:腹痛、腹泻在疾病早期比较多见,有时也出现恶心呕吐。
四川肺吸虫童虫常侵入肝脏,所以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较为常见。
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严重感染。
成虫寄生于脑内时可出现癫清、瘫痪、麻木、失语、头痛、呕吐、视力减退等。
成虫侵入脊髓时可产生下肢感觉减退、瘫痪、腰痛、坐骨神经痛等。
皮下结节或包块包块或结节位于皮下组织或肌肉中,多见于腹部至大腿之间。
卫氏肺吸虫的皮下结节发生率约为20%,直径约1~2cm,大的较软,小的较硬,有轻微压痛,结节内可发现成虫或虫卵;斯氏肺吸虫则高达80%,是其特征性表现,包块大小不一,游走性强,常反复出现。
边界不清,有轻度压痛,活检为嗜酸性肉芽肿,有时可见蚴虫,但无虫卵。
肺吸虫病的并发症1、脓肿、囊肿。
2、脑型肺吸虫病可并发癫痫、抽搐、偏瘫、运动障碍3.容易合并胸肺型、腹型、皮肤型发病,可有肺炎和脑膜炎症状。
肺吸虫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肺吸虫病吃什么好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适宜食物有:低脂食品,如杂粮粥、荞麦粉、芋头,含淀粉的菜肴,如蒸甘薯、甜玉米、马铃薯等,饮用含醋的饮料,如天地壹号等,低脂肪、低胆固醇膳食,多吃含锌、镁丰富的食物,维生素C,宜清淡、细软、易消化、无刺激的食物。
2、肺吸虫病不能吃什么 2.1、死螃蟹体内含存大量毒素,虽然螃蟹和鱼一样生活在水中,但螃蟹喜欢吃水中死鱼、死虾等腐败的动物尸体,因此在螃蟹体内就富集了大量的细菌。
尤其是河蟹,大多生长在污浊的河塘,蟹体内外有大量的病菌。
而当螃蟹一旦垂死或死亡后,螃蟹体内的组氧酸会分解产生组胺,而组胺是一种有毒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