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病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324.21 KB
- 文档页数:5
肺吸虫病监测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
肺吸虫病是一种由肺吸虫寄生在人体肺部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食用感染了肺吸虫囊蚴的淡水生物(如螺类、鱼类等)而感染。
肺吸虫病在一些地区具有一定的流行性,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因此,对肺吸虫病进行监测和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监测目的。
1.了解当地肺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发病率、感染源、传播途径等;2.掌握肺吸虫病的疫情动态,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蔓延;3.为肺吸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监测内容。
1.对当地居民进行定期的肺吸虫病疫情调查,包括发病率、感染源、传播途径等;2.对当地淡水生物进行肺吸虫囊蚴感染率的监测,及时了解潜在的感染源;3.对肺吸虫病病例进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病原体的分布和变化。
四、监测方法。
1.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报告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全面了解肺吸虫病的疫情情况;2.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机制,包括当地卫生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实验室等的协作机制;3.利用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如PCR、ELISA等,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五、监测步骤。
1.建立肺吸虫病监测工作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2.确定监测的时间节点和地点,制定监测计划和方案;3.开展疫情调查和样本采集工作,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代表性;4.对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5.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六、监测结果的应用。
1.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制定肺吸虫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2.向当地居民宣传肺吸虫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3.为当地卫生部门和疾控中心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加强对肺吸虫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七、监测工作的保障。
1.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2.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和网络,确保监测工作的全面性和及时性;3.加强对监测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和维护,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八、结语。
宠物人兽共患病肺吸虫病的诊治要点肺吸虫病又称并殖吸虫病(ParagoniIniasis),最早1878年由Kerber氏在印度虎体内发现,次年Pinger氏在中国台湾检查一葡萄牙人尸体时,从肺脏内检出肺吸虫。
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虫种将近50种(包括变种、亚种以及同种异名),我国已报道和发现的有28种。
但由于人们对并殖吸虫分类定种标准的认识不一,不同地区、不同宿主体内收集的虫体存在变异,标本的处理和观察方法不同等原因导致肺吸虫病存在同种异名的问题。
在我国境内有卫氏肺吸虫和斯氏肺吸虫两种,卫氏肺吸虫主要以胸肺型症状为主,次为皮下肌肉型,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胸痛、咳痰等;斯氏肺吸虫主要以皮下肌肉型症状为主,临床表现呈游走性皮下结节,常见于胸腹、腰背及大腿部,X线典型的肺部囊肿阴影较少见,仅有肺内小片状浸润及渗出性胸膜病变。
一、病原(一)分类地位肺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吸虫纲(Trematoda),复殖目(Dige-nea),并殖科(ParagOnilnidae),并殖属(Paragonimus)o(一)形杰学及基本特征1.成虫虫体肥厚,生活时为暗红色虫体,形状随其蠕动伸缩而改变,大小长为7〜12mm,宽为4〜6mπι,厚为2~4mm,静止时则为短椭圆形。
成虫寿命5〜6a,有的长达20a。
2.虫卵形状变异较大,一般为长卵圆形,人痰内者大小为(80〜118)UnIX(46〜60)Unι,金黄色,前端稍宽,有一扁平的卵盖,后端稍窄小,卵壳多厚薄不匀,左右亦多不对称,对盖端多有不同程度之增厚,少数可形成小结节,卵内有一大胚细胞及10余个卵黄细胞。
(三)生活史需要3个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蜷科和黑贝科的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和蝌蛀;终宿主:人与动物(野生、家养)。
可有转续宿主(transporthost)o成虫主要寄生于寄主的肺部。
虫卵随终末宿主痰或粪便排出到水中或潮湿土壤内(卵在干燥环境中迅速死亡),在25〜30。
疾病名:肺并殖吸虫病英文名:paragonimiasis缩写:别名:肺吸虫病; lung fluke disease;pulmonary distomiasis疾病代码:ICD:B66.8概述:肺并殖吸虫病又称肺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地方性寄生虫病,虫体主要寄生于肺部,以咳嗽、咳棕红色痰为主要表现,也可寄生于多种组织器官,如脑、脊髓、胃肠道、腹腔和皮下组织等,产生相应症状。
流行病学:感染肺并殖吸虫的主要途径是饮食含囊蚴的石蟹、喇蛄及生水,此外流行区存在饮食不当,如生吃或腌吃、醉不到 24h 的石蟹、沼虾等食物,亦是感染致病的主要方式。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大洋洲、美洲,其中亚洲报告最多。
我国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福建、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安徽、东北等22 个省、市自治区。
病因:世界上已知的肺并殖吸虫近40 种,其中对人体有致病力者8 种,主要是卫氏并殖吸虫和四川并殖吸虫。
肺并殖吸虫的第1 中间宿主是20 多种淡水螺,第2 中间宿主是蟹类,蛄寻甲壳类动物。
终宿主是人或狗、猫、猪等哺乳类动物,除人以外这些动物又称保虫宿主,是构成自然疫源地的主要传染源。
发病机制:囊蚴从口进入人体,在肠道脱囊成童虫,童虫穿过肠壁入胸腔,穿透膈肌达胸腔,在肺内发育为成虫。
虫体移行,产卵对组织产生刺激,引起组织损伤和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坏死、形成脓肿。
病变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形成囊壁,而成囊肿。
囊液呈棕红色果酱样,内含虫体、夏科-雷登结晶和嗜酸性细胞。
虫体死亡,内容物排出或吸收,囊肿由纤维组织替代形成瘢痕。
由于虫卵不在人体内发育成毛蚴,也不分泌可溶性抗原,仅引起机械性或异物性刺激作用,周围有炎细胞浸润而成粟粒大小的假结节。
属于异物型肉芽肿反应,以后逐渐纤维化。
虫体具有游走性,可造成多种组织、多部位的病变。
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亦多样化。
潜伏期数天至20 年,大多在 1 年内。
按其侵犯的主要器官不同,临床上可分为4 型:1.胸肺型肺为卫氏肺并殖吸虫最常寄生部位,咳嗽、血痰、胸痛最为常见,典型的痰为棕褐色可持续数年。
肺吸虫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肺吸虫病是一种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根据病变部位、感染程度、身体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病情缓慢,潜伏期约6个月,患者可有低热、咳嗽、咳嗽桃痰或血痰、胸痛、疲劳、盗汗、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荨麻疹等表现。
肺吸虫病又称肺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属人兽共患蠕虫病,是卫氏并殖吸虫(卫氏肺吸虫)、斯氏并殖吸虫(斯氏肺吸虫或四川并殖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
当人们吃生的或半生的时候,含有肺吸虫活囊的溪蟹和蛤蜊就会被感染。
魏氏并殖吸虫最有可能侵入肺部。
其主要病变是形成囊肿,主要位于两肺纵隔面或肺表面胸膜下部和浅肺组织。
成虫、儿童和卵也可以异位寄生或侵入脑、脊髓、腹腔、肠、肾、皮下等组织,产生相应的症状。
1.童虫所致的病变当人吞食含有活囊蚴的淡水蟹或蜊蛄等后,囊蚴经消化液的作用,囊壁被溶化,尾蚴逸出,借其强有力的肌肉收缩运动及其腺体所分泌的产物破坏人体组织,穿透肠壁进入腹腔,在腹腔内移行损害腹内脏器、组织,产生广泛的炎症和粘连。
多数童虫又穿过横膈,游走于胸腔,刺激胸膜产生胸膜炎症。
童虫在移行过程中逐渐生长发育为成虫,最后进入肺脏形成囊肿,每个囊肿一般含有两个成虫。
斯氏并殖吸虫的儿童在移动过程中造成的损害明显于魏氏并殖吸虫,局部和全身反应强烈。
该昆虫不能在人体内发育到性成熟产卵,很少进入肺形成囊肿,因此主要病变是游走性皮下包块、渗出性腹膜炎和胸膜炎。
2.成虫引起的病变寄生在人体内的成虫数量一般在20条以内或更多。
大多数成虫固定在人体的某个部位,也可以沿着松散的组织游动,导致病变范围扩大,影响更多的器官。
昆虫可以从颈部大血管周围的松散组织上升,沿颈部动脉上升,通过破裂孔进入颅腔,侵入脑组织。
但斯氏并殖吸虫感染的颅内损伤是由儿童入侵引起的。
并殖吸虫童虫游走或成虫定居都会造成机械损伤,虫体代谢物等抗原物质会引起机体免疫病理反应。
肺吸虫病是一种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