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病
- 格式:pptx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13
肺吸虫病的诊断背景介绍肺吸虫病,也称为肺吸虫症,是一种由吸虫寄生引起的寄生虫病。
该病常见于湿润地区,主要由肺片吸虫引起。
肺吸虫病的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肺部和整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诊断方法临床表现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咯血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体重下降、全身乏力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肺吸虫病的诊断常通过X射线、CT等影像学检查进行。
在X射线检查中,可见肺部阴影、空洞和纤维化改变,有助于判断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辅助肺吸虫病的诊断。
一般情况下,患者血清IgE水平升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医生肺吸虫病的可能性。
痰检查通过痰检查可以检测肺吸虫病患者痰液中是否存在肺吸虫幼虫或卵囊。
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诊断方法,有助于明确诊断肺吸虫病。
诊断注意事项鉴别诊断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相似,易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等混淆。
实际诊断中需要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进行鉴别,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以便尽早明确诊断。
负氮试验负氮试验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通过略大剂量气管插入苯硫脲溶液,并观察患者的呼吸道反应,有助于判断是否患有肺吸虫病。
结论肺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恢复至关重要。
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和痰检查等多种诊断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肺吸虫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肺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
肺并殖吸虫病,又称肺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本文将介绍肺并殖吸虫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相关内容。
病因
肺并殖吸虫病是由肺吸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肺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呼吸道内的寄生虫,通过感染感染寄主,如融合在叶腺肺吸虫,产卵,卵排入体外,成虫则死亡堵塞在气道,又可引起肠出血、脑水肿,严重者可引起虫体产生管源性癌,甚至引发以上,肺叶消失。
临床表现
肺并殖吸虫病的主要症状包括:
•咳嗽
•咯血
•呼吸困难
•胸痛
•发热
•虚弱和乏力
在临床表现方面,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随着疾病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
诊断
诊断肺并殖吸虫病的主要方法包括: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分析
•影像学检查(如X光、CT等)
•血液检验(寻找虫卵)
医生会综合以上检查结果来确诊肺并殖吸虫病。
治疗
肺并殖吸虫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主要使用驱虫药物,如吡喹酮、氯喹,或联合用药物如他唑巴坦等。
支持治疗方面,主要是对症处理,如镇静止咳、增加免疫力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预防
预防肺并殖吸虫病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感染源和及时治疗。
有患者能迅速将的病态疗愈后,身体会从新也端生疾病。
综上所述,肺并殖吸虫病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关键。
对于患者来说,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是预防肺并殖吸虫病的有效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肺并殖吸虫病的了解,并加强防范意识。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肺吸虫病的概述
肺吸虫病又称并殖肺吸虫病,由并殖吸虫引起,因其成虫雌雄生殖器官并列而得名,已知虫种50种左右,我国以卫氏和斯氏(四川)并殖吸虫为主要致病虫种,蟹和蜊蛄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
流行区居民常因食生或半熟含有囊蚴的溪蟹河蟹、蜊蛄或生饮疫水而感染。
卫氏并殖吸虫主要流行于浙江及东北各省,尤以辽宁省发病率高,流行区居民有吃生蜊蛄的习惯;斯氏并殖吸虫主要流行于四川、陕西等地。
卫氏并殖吸虫的囊蚴经口进入终宿主的消化道,幼虫在小肠中脱囊而出,穿越肠壁进入腹腔后沿肝脏上行,穿过膈肌达胸腔,主要在肺内寄生发育成熟并产卵,破坏肺组织形成囊肿、肉芽肿,引起发热,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在病灶与小支气管相通后虫卵随痰排出,或被吞食至消化道后随粪便外排。
病人、病兽、病畜是传染源。
斯氏(四川)并殖吸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人体可被其感染但不能成为传染源,病兽、病畜是传染源。
幼虫不在肺内定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故肺部症状轻微,多仅有胸膜炎改变。
幼虫在体内各脏器间游走,造成严重组织损伤、破坏并引起过敏反应,常侵犯肝脏和皮肤,游走性皮下包块是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占本型病例的50%~80%,偶有从皮下包块中爬出吸虫者。
肺吸虫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肺吸虫病是一种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根据病变部位、感染程度、身体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病情缓慢,潜伏期约6个月,患者可有低热、咳嗽、咳嗽桃痰或血痰、胸痛、疲劳、盗汗、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荨麻疹等表现。
肺吸虫病又称肺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属人兽共患蠕虫病,是卫氏并殖吸虫(卫氏肺吸虫)、斯氏并殖吸虫(斯氏肺吸虫或四川并殖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
当人们吃生的或半生的时候,含有肺吸虫活囊的溪蟹和蛤蜊就会被感染。
魏氏并殖吸虫最有可能侵入肺部。
其主要病变是形成囊肿,主要位于两肺纵隔面或肺表面胸膜下部和浅肺组织。
成虫、儿童和卵也可以异位寄生或侵入脑、脊髓、腹腔、肠、肾、皮下等组织,产生相应的症状。
1.童虫所致的病变当人吞食含有活囊蚴的淡水蟹或蜊蛄等后,囊蚴经消化液的作用,囊壁被溶化,尾蚴逸出,借其强有力的肌肉收缩运动及其腺体所分泌的产物破坏人体组织,穿透肠壁进入腹腔,在腹腔内移行损害腹内脏器、组织,产生广泛的炎症和粘连。
多数童虫又穿过横膈,游走于胸腔,刺激胸膜产生胸膜炎症。
童虫在移行过程中逐渐生长发育为成虫,最后进入肺脏形成囊肿,每个囊肿一般含有两个成虫。
斯氏并殖吸虫的儿童在移动过程中造成的损害明显于魏氏并殖吸虫,局部和全身反应强烈。
该昆虫不能在人体内发育到性成熟产卵,很少进入肺形成囊肿,因此主要病变是游走性皮下包块、渗出性腹膜炎和胸膜炎。
2.成虫引起的病变寄生在人体内的成虫数量一般在20条以内或更多。
大多数成虫固定在人体的某个部位,也可以沿着松散的组织游动,导致病变范围扩大,影响更多的器官。
昆虫可以从颈部大血管周围的松散组织上升,沿颈部动脉上升,通过破裂孔进入颅腔,侵入脑组织。
但斯氏并殖吸虫感染的颅内损伤是由儿童入侵引起的。
并殖吸虫童虫游走或成虫定居都会造成机械损伤,虫体代谢物等抗原物质会引起机体免疫病理反应。
肺吸虫病是一种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肺吸虫病怎么自我判断【导读】现现在有好多状况下出现的污染,给人的生活以及身体都带来很大的危害,并且人还会出现各种各种的疾病,特别会出现寄生虫病。
肺吸虫病就属于寄生虫的一种,会给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
那如何发现疾病呢?肺吸虫病怎么自我判断假如在平常不注意,就简单在体内出现寄生虫,特别是吃了不卫生的食品,就很简单发生寄生虫病、肺吸虫病,这也属于寄生虫病,可是假如出现了,该怎么进行判断呢?1、肺吸虫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寄生虫病。
它会致使肺部出现很大的问题,由于这类寄生虫主要寄生在肺部,往常患者会出现咳嗽,以及咳棕红色的痰为主。
这类寄生虫也会寄生在其余地方,比如胃肠道,脊髓,大脑,腹腔,以及皮下组织等,并且都会产生相应的症状。
2、人和动物都会成为寄生虫的终极宿主,这类寄生虫大部分会经过肠道壁进入到腹腔,而后回穿过横膈进入到胸腔以及肺部,并且会在肺部发育成成虫。
3、虫体一般在进入人体的纵膈时,就会沿着颈内的动脉进入到颅内,从而入侵脑部组织,因此这类寄生虫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虫体,一旦有现象发生要实时的进行治疗。
4、寄生虫病的发生,大部分是有症状,在出现症状时,就会对身体中出现的寄生虫进行判断,而后实时的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帮助身体恢复。
肺吸虫的病因出现肺吸虫时多是有一些原由,由于只有感染到寄生虫的幼体才会有寄生虫在体内进行生殖,从而对身体有危害。
致使肺吸虫的原由有哪些呢?1、出现肺吸虫,它的虫病原体并不是是生殖虫的囊蚴。
肺吸虫主要会寄生在人体的肺脏,并且会跟着痰液以及粪便排出,会在水中花与虫毛蚴。
2、在发生毛蚴时,就会寄生在其余动物身上。
淡水螺是属于寄生虫的第一个宿主,并且在跟着寄生虫的发育后,会侵入到别甲壳类的动物体内,发育成囊蚴,这个时候基本就发育的差不多。
3、假如人体在进食没有熟透的带有囊蚴的淡水蟹或许是蝲蛄,又或许是沼虾时,就会被寄生虫污染,同时也会沾染到寄生虫,并且这类寄生虫是会在体内进行生殖。
4、假如使用没有熟透还有囊蚴感染的野生动物,或许是饮用有囊蚴污染的溪水,也是会被感染到这类疾病,对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
肺吸虫病不能吃什么,肺吸虫病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肺吸虫病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肺吸虫病的饮食注意事项2. 肺吸虫病的其他注意事项*二、肺吸虫病的简介*三、肺吸虫病的高发人群和危害肺吸虫病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肺吸虫病的饮食注意事项饮食禁忌:1.1、忌吃弱碱性的食物。
1.2、忌吃高脂肪的食物。
忌吃食物:魔芋:魔芋属于弱碱性的食物,能够减弱肠道的蠕动,同时还为寄生虫提供比较好的生存环境。
尽量少吃。
小麻椒:肥肉的油脂在肠道内蓄积,减少了肠道蠕动所必须的动力,削弱了肠道的功能。
避免食用。
饮食适宜:1.1、宜吃酸味的食物。
1.2、宜吃高热量的食物。
1.3、宜吃到纤维素的食物。
宜吃食物:竹荪:竹荪氨基酸按量丰富,具有增加抵抗力的作用,能够诱导机体加强对并殖吸虫的免疫损伤作用。
每日50g左右,用鸡肉炖煮服用即可。
腌酱菜:韭菜属于高纤维素食物,营养价值高,具有清除肠道垃圾的作用。
有利于减少本病的发作。
每日150-200g足有为宜。
和鸡蛋一起炒食。
柚子:柚子味酸具有促进寄生虫排泄的作用,且具有增加肠道蠕动的动力的特点。
每日200g左右即可,直接食用。
2、肺吸虫病的其他注意事项切实做到不生食或半生不熟的石蟹、蜊蛄及生水等以预防感染,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便,避免虫卵随雨水冲入溪流污染水源。
患者一旦得病,应彻底治疗。
2.1、及时发现并彻底治疗患者,对病畜、病兽加强调查和捕杀。
2.2、防止患者的痰液和粪便污染水源,用生石灰杀死痰液和粪便中的虫卵。
2.3、饲养鲶鱼和家鸭吞食淡水螺和螬蛄,以切断传播途径。
2.4、不吃生的或半熟的溪蟹、淡水螺和螬蛄,不喝生溪水。
肺吸虫病的简介肺吸虫病又称并殖吸虫病,为并殖吸虫寄生人体所致。
肺吸虫成虫有并列的雌雄两性生殖器官,故又称为“并殖吸虫”。
肺吸虫病主要是童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器官内移行,寄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当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肺吸虫活囊蚴的蟹、蜊蛄、沼虾、水生昆虫红娘华等可获得感染。
肺吸虫病感染途径、感染典型症状、临床类型、特点及预防措施肺吸虫病又称肺并殖吸虫病,引起肺吸虫病常见途径有两个,一个是摄入含有囊蚴的生蟹、蝲蛄等水产,生吃、腌制、烤制等均可引起感染;另一个是饮用被污染的生水,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被感染典型症状1、急性肺吸虫病。
起病急,全身症状重,病变初期常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畏寒、发热以及反复出现的荨麻疹,之后出现气短、咳嗽、胸痛等症状。
2、慢性肺吸虫病。
起病缓慢,病变早期症状不明显。
故潜伏期难以推断,长者10余年,短者仅数天,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胸痛、咯血以及游走性皮下结节。
此外,还有脑脊髓、肝脏等器官受损害的相应表现。
临床类型及各自特点根据病变累及的脏器,有以下几种分型:1、胸肺型。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由卫氏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常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胸痛等症状。
咳嗽最早出现,早晨较为剧烈;初期咳白色黏稠痰,痰中可见少许血丝,病变典型时表现为烂桃样的铁锈色血痰;胸膜病变较重者,可以出现黄色或血红色胸水。
2、腹型。
约占30%,表现为全腹或右下腹部隐痛,还有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虫体迁移到肝脏时,会形成肝脓肿,表现为肝脏体积增大。
3、皮肤型。
主要表现为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或条索样皮下结节或包块,多位于胸腹、腰背部及四肢,具有游走性,为虫体在体内迁徙移动所致,皮肤表面无异常,触压有疼痛感或痒感。
4、脑脊髓型。
儿童常见,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视觉异常、肢体瘫痪、失语、颅腔出血、下肢麻木或刺痛、大小便失禁等。
预防措施1、不吃生食、半生食。
2、不喝生水,包括泉水、河水及自来水等未经煮沸的任何水源的水。
3、不随地吐痰及大小便。
虫卵会随着痰液而排出,有传播感染的风险。
肺吸虫病的意思|肺吸虫病是什么意思肺吸虫病是由肺吸虫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
肺吸虫又称并殖吸虫。
人体寄生的肺吸虫,在国内有卫氏肺吸虫和斯氏肺吸虫两种。
卫氏肺吸虫病分布于浙江、台湾、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
斯氏肺吸虫病分布于四川、江西、云南、福建、广东、贵州、陕西等省。
人和动物(犬、猫、猪和野生动物)是肺吸虫的终宿主。
排出虫卵至水中,经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在第二中间宿主(石蟹、蜊蛄)体内发育成囊蚴。
人生食石蟹、蜊蛄,囊蚴经口感染,在胃和十二指肠内囊蚴破裂,幼虫脱出并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穿过横膈入胸腔和肺,在肺内发育为成虫。
虫体进入纵隔,可沿颈内动脉人颅内侵犯脑组织。
肺内病变呈炎性反应,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肺组织被破坏,形成脓肿和囊肿,周围有纤维包膜,囊内含胆固醇结晶、夏科雷登结晶、虫卵等。
囊内多数只有1个成虫,一处形成囊肿,移行至另一处,再构成新的囊肿,旧病灶空洞可闭合,纤维化、钙化痊愈。
肺吸虫病- 诊断卫氏肺吸虫病临床表现以胸肺型为主,次为皮下肌肉型。
斯氏肺吸虫病以皮下肌肉型为主,呈游走性皮下结节,常见于胸腹、腰背及大腿部。
X线典型的肺部囊肿阴影较少见,仅有肺内小片状浸润及渗出性胸膜病变。
1.临床表现患者在流行区有生吃石蟹或蜊蛄的病史。
肺吸虫进入胸腔,则引起渗出性胸膜炎和胸痛。
侵入肺内,常有阵发性咳嗽、咳痰、咯血。
痰呈赭色胶冻状,合并细菌感染时,痰呈脓性。
肺部多无阳性体征,少数患者有局限性湿哕音,以及胸膜炎或胸膜增厚的体征。
腹部可有压痛,有时可触到皮下结节。
脑型肺吸虫病可有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症状,少数患者有癫痫、抽搐、偏瘫、运动障碍等表现。
2.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增高。
(2)检查虫卵:痰、胸水、肺泡灌洗液、胃液、粪便中查到肺吸虫卵可确定诊断。
对可疑病例要反复检查。
(3)免疫血清学诊断:①皮内试验。
肺吸虫抗原皮内试验为即时型反应,阳性率高达98.3%~100%,但与华枝睾吸虫、姜片虫有交叉反应,若将皮试液稀释为1:100 000~600 000,其特异鉴别率接近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