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外壳蛋白

病毒外壳蛋白

病毒外壳蛋白
病毒外壳蛋白

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的介绍

来源:中国烟草在线摘自《烟草与生物技术》作者:发表时间:2003-9-19

中国烟草在线摘自《烟草与生物技术》1929年麦克纳研究发现,当一种弱侵染性病毒侵染烟草后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挡其它强病毒侵染,也就是说植物经病原物诱导后可产生一定的抗性。植物由此获得的抗性被称之为诱导抗性。后来的研究证明:病毒的外壳蛋白在交叉保护现象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且两种病毒之间的外壳蛋白成分及结构越相似,交叉保护作用就越强。

美国科学家Beachy根据交叉保护的机制,设计出将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引入植物基因组的抗病毒基因工程方案。1986年,他们将这一设想付诸实施,并成功地获得了抗TMV的转基因植株。具体做法是:将TMVU1植株的RNA分离出来,通过反转录酶将RNA反转录成cDNA,克隆其中一段编码病毒外壳蛋白的cDNA,在这一段cDNA的5′末端接上一个很强的植物启动子(CaMV35S),然后通过Ti质粒体转化系统将这一嵌合基因整合到烟草基因组内。用类似的方法将TMV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番茄,所的结果与上述相仿。大田试验表明,在接种TMV后,转基因番茄只有5%植株得病,因此番茄产量未减;而作为对照的非基因番茄约99%得病,产量损失达26%~35%。经美国农业部同意,这些转基因番茄已进入大田试验。这一结果为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展示了十分诱人的前景。从此,利用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抗病毒的方法被迅速用于其他感病毒植物。

到目前为止,已克隆了包括TMV、TRV(烟草脆裂病毒)、CMV(黄瓜花叶病毒)、SMV(大豆花叶病毒)、ALMV(苜蓿花叶病毒)、RSV(水稻Stripe病毒)、PVX(马铃薯X病毒)及PVY(马铃薯Y病毒)在内的至少10种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并成功地转入烟草、番茄、马铃薯、大豆及水稻等寄主植物中,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都具有阻止或延迟相关病毒病害发生的能力。我国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离出造成我国烟草生产重大损失的病毒,将其外壳蛋白基因转入香料烟品种,获得了抗病的优质香料烟品种。

转病毒外壳蛋白植物有以下特点:第一,外壳蛋白基因在植物中可稳定遗传;第二,对病毒的抗性具有特异性,即能抵抗与提供外壳蛋白基因的“供体”亲缘较近的病毒,而对亲缘关系较远的病毒不具抗性;第三,抗病毒能力与外壳蛋白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体内的表达量成正比。

关键词: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反转录基因重组基因工程

互补DNA:信使RNA(mRNA)分子的双链DNA拷贝

两条互补的单链DNA分子组成一个双链cDNA分子.因此,双链cDNA分子的序列同转录产生的mRNA分子的基因是相同的.所以一个cDNA分子就代表一个基因.但是cDNA仍不同于基因,因为基因在转录产生mRNA时,一些不编码的序列即内含子被删除了,保留的只是编码序列,即外显子.所以cDNA序列都比基因序列要短得多,因为cDNA中不包括基因的非编码序列---内含子.

抗病毒感染免疫

抗病毒感染免疫 在病毒感染早期,主要以固有免疫为主,这包括病毒入侵部位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如补体、降解素和溶菌酶等,干扰素和NK细胞。其中IFN和NK细胞的作用尤显突出。对防止病毒入侵、杀灭和清除病毒、终止感染,起着主要的免疫作用。适应性免疫出现较晚,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病毒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这就决定了细胞免疫在消除病毒感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抗体可以中和游离于细胞外的病毒,使病毒丧失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感染力。其在抗感染扩散过程中的作用也较为重要。 (一)固有免疫 1.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诱导合成多种抗病毒蛋白,从而实现对病毒的抑制。抗病毒蛋白主要有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前者可降解病毒的mRNA,后者可阻断病毒的转录和翻译,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终止病毒复制。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在病毒复制的同时即产生和释放干扰素,并很快诱导邻近细胞使之产生干扰素。因此,干扰素既能限制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的增殖,又能限制病毒在细胞间的扩散(图22-2)。IFN-a和IFN-β不仅可活化巨噬细胞及NK细胞,而且还可促进病毒感染细胞表达MHC I类抗原,有利于CTL发挥杀伤性作用。IFN-γ除具有抗病毒作用之外,还可诱导抗原呈递细胞表达MHC II类抗原,强化特异性免疫的识别过程,并可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和CTL的杀伤功能,促进Th0细胞向Th1细胞转化。

2.NK细胞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即可直接非特异性地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后,由于MHC I类分子表达减少或缺失而活化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及颗粒酶,溶解破坏病毒感染细胞;或通过活化病毒感染细胞内的核酸酶,降解细胞基因组DNA,引起病毒感染细胞凋亡。NK细胞的杀伤作用出现较快,因此在机体免疫监视和早期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NK细胞激活后,还可释放IFN-γ、TNF 等细胞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功能。NK细胞也可通过多种途径被活化,其中以干扰素的激活尤为重要。 (二)适应性免疫

一种新型抗病毒兽药

一种新型抗病毒兽药-酵母多糖核苷酸酵母多糖核苷酸为灰黄色或类黄色粉末,易溶于水。主要成分酵母水溶性多糖,多种核苷酸等。 酵母多糖核苷酸是以高核苷酸热带假丝酵母为原料,经过液体深层发酵,细胞破壁、酶解、分离提纯和低温干燥等工艺而获得的一种具有免疫活性和抗肿瘤作用的核苷酸多糖类物质。 强大的免疫细胞激活剂,肠道生理功能调节剂 酵母多糖核苷酸是定州市和美生物公司自主研发培育的优质高核苷酸酵母中提取的一种免疫多糖核苷酸,不仅含大量免疫多糖,还富含高含量核苷酸,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抵抗力,恢复肠道生理功能,提高采食量,健全肠道免疫屏障,防御病毒侵害能力大大增加,对细菌、病毒、真菌以及霉菌毒素等感染性疾病造成的危害也有很好的保护和恢复功能。 动物方面应用 1,优良免疫激活剂和生理功能调节剂,联合抗生素应用,协同增效,对于畜禽因病毒,细菌,真菌感染的以及免疫力低下引起的疾病均有很好的效果。 2,核苷酸能有效保护幼龄动物抵御病毒的侵袭,能促进免疫器官进一步发育,健全仔猪鸡免疫系统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有效降低感冒、腹泻等疾病的发生率,缓解仔猪应激(感染、断奶、转群和运输等),减少波动,稳定生产。非常好的预防及辅助治疗疾病,减少用药成本。解除母猪免疫抑制,提高机体免疫力,促生长,缓解不利因素对饲料品质的影响,减少饲料霉变对繁殖性能的危害。 3,优良的免疫佐剂,提高疫苗成功率,提高机体抗体水平。 4,缓解各种应激(感染、转群、换料、免疫、长途运输)与疫苗协调作用,提高抗体效价,避免免疫失败,提高猪群整体抗病力,特别预防病毒性疾病。 5,明显提高生长速度,增加出栏重,降低料肉比,提高肉禽出栏的均匀度。提高家畜日增重及降低料肉比,改善肉质色泽,刺激动物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健胃、增食和驱除肠内不良气体的作用。 水产方面应用 1,优良的免疫激活剂,增强机体抗病与抗应激能力,满足各种应激状态下的营养需求,促进机体快速恢复,提高养殖成活率。 2,很好的生理功能调节剂,改善肠道生理功能,吸收率提高,促进水生动物组织生长(尤其是虾、蟹蜕壳后增重),满足快速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 3,促生长,促使养殖成品提前达到上市规格,缩短养殖周期。 4,诱食,具有动物喜食的鲜味,提高采食量。有效吸附肠道有害菌,促进有益菌增殖: 增强鱼虾蟹等抗病抗应激功能,提高机体耐高温、抗低温能力。

病毒外壳蛋白

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的介绍 来源:中国烟草在线摘自《烟草与生物技术》作者:发表时间:2003-9-19 中国烟草在线摘自《烟草与生物技术》1929年麦克纳研究发现,当一种弱侵染性病毒侵染烟草后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挡其它强病毒侵染,也就是说植物经病原物诱导后可产生一定的抗性。植物由此获得的抗性被称之为诱导抗性。后来的研究证明:病毒的外壳蛋白在交叉保护现象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且两种病毒之间的外壳蛋白成分及结构越相似,交叉保护作用就越强。 美国科学家Beachy根据交叉保护的机制,设计出将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引入植物基因组的抗病毒基因工程方案。1986年,他们将这一设想付诸实施,并成功地获得了抗TMV的转基因植株。具体做法是:将TMVU1植株的RNA分离出来,通过反转录酶将RNA反转录成cDNA,克隆其中一段编码病毒外壳蛋白的cDNA,在这一段cDNA的5′末端接上一个很强的植物启动子(CaMV35S),然后通过Ti质粒体转化系统将这一嵌合基因整合到烟草基因组内。用类似的方法将TMV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番茄,所的结果与上述相仿。大田试验表明,在接种TMV后,转基因番茄只有5%植株得病,因此番茄产量未减;而作为对照的非基因番茄约99%得病,产量损失达26%~35%。经美国农业部同意,这些转基因番茄已进入大田试验。这一结果为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展示了十分诱人的前景。从此,利用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抗病毒的方法被迅速用于其他感病毒植物。 到目前为止,已克隆了包括TMV、TRV(烟草脆裂病毒)、CMV(黄瓜花叶病毒)、SMV(大豆花叶病毒)、ALMV(苜蓿花叶病毒)、RSV(水稻Stripe病毒)、PVX(马铃薯X病毒)及PVY(马铃薯Y病毒)在内的至少10种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并成功地转入烟草、番茄、马铃薯、大豆及水稻等寄主植物中,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都具有阻止或延迟相关病毒病害发生的能力。我国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离出造成我国烟草生产重大损失的病毒,将其外壳蛋白基因转入香料烟品种,获得了抗病的优质香料烟品种。 转病毒外壳蛋白植物有以下特点:第一,外壳蛋白基因在植物中可稳定遗传;第二,对病毒的抗性具有特异性,即能抵抗与提供外壳蛋白基因的“供体”亲缘较近的病毒,而对亲缘关系较远的病毒不具抗性;第三,抗病毒能力与外壳蛋白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体内的表达量成正比。 关键词: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反转录基因重组基因工程 互补DNA:信使RNA(mRNA)分子的双链DNA拷贝 两条互补的单链DNA分子组成一个双链cDNA分子.因此,双链cDNA分子的序列同转录产生的mRNA分子的基因是相同的.所以一个cDNA分子就代表一个基因.但是cDNA仍不同于基因,因为基因在转录产生mRNA时,一些不编码的序列即内含子被删除了,保留的只是编码序列,即外显子.所以cDNA序列都比基因序列要短得多,因为cDNA中不包括基因的非编码序列---内含子.

芫菁病毒TuMV 黄瓜花叶病毒CMV

芫菁病毒TuMV 黄瓜花叶病毒CMV 白菜软腐病Erwinia carotovora白菜霜霉病Peronospora parasitica 蔬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蔬菜根肿病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大豆霜霉病Peronospora manschurica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大豆炭疽病Colletotrichum destructivum大豆花叶病毒SMV大豆矮化病毒SDV大豆紫斑病Cercospora kikuchii大豆褐斑病Septoria glycines大豆菟丝子Cuscuta chinenis大豆疫病Phytophthora sojae 花生根节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 花生锈病Puccinia arachidis花生叶斑病Cercospora personata花生网斑病Ascochyta adzamethic 向日葵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向日葵褐斑病Septoria helianthi向日葵锈病Puccinia helianthi向日葵霜霉病Plasmopara halstedii向日葵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 甘薯黑斑病Ceratocystis fimbriata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甘薯软腐病Rhizopus stolonifer 马铃薯晚疫Phytopthora infestans马铃薯病毒病PVX PVY PLRV马铃薯环腐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棉花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苹果树腐烂病Valsa mali苹果斑点病Alternaria mali苹果褐斑病Marssonina coronaria (无)苹果轮斑病Alternaria mali梨黑星(有)Venturia pirina (无)Fusiclasium pyrorum 葡萄白腐病Coniella diplodiella葡萄黑痘病Sphaceloma ampelinum (×)1辽宁苹果上主要三种果腐病害指轮纹病、褐腐病和灰霉病。 (×)2葡萄组织在前期幼嫩时抗黑痘病,但易感白腐病。 (×)3花生根结线虫以二龄幼虫为侵染期幼虫,而大豆胞囊线虫为三龄。 (√)4大多植物病害的菌核病菌均为土壤习居菌。 (×)5在辽宁苹果黑星病作为果园的主要病害,被列为检疫对象。 (×)6果园周围禁栽桧柏,是因为锈果病菌在桧柏上越冬,利于病害传播。 (×)7对于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药剂灌根是一治标治本的根本性措施。 (√)8防治地下害虫是减轻白菜软腐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9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的毒源主要为TuMV和CMV。 (×)10植物病原菌主要靠气流、雨水和昆虫等媒介传播,而人为很少传播。 (√)1苹果锈果病曾认为是由类菌原体引起的,现已证实是由类病毒所致。 (√)2十字花科作物花叶病毒病的病原主要为TuMV,其次是CMV,二者均可蚜虫传播。 (×)3葡萄黑痘病是北方葡萄园的重要病害,已列为检疫对象。 (√)4地蛆和黄曲条跳甲是田间传播大白菜软腐病的重要昆虫。 (√)5梨锈病事宜桧柏为转主寄主的病害,砍掉桧柏对于防治梨锈病十分有效。 (×)6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发生盛期一般均是在棉花现蕾期。 (×)7大豆胞囊线虫1、2龄幼虫在卵内发育,3龄幼虫破壳而出侵入寄主发病。 (√)8苹果树腐烂病菌是弱寄生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已坏死的组织。 (√)9果树早期落叶病主要指绿缘褐斑病、灰斑病、圆斑病及轮纹病。 (×)10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菌不能在病组织或随病叶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初侵染源是外来菌源。 选择题 1(D)白菜霜霉病发病适宜条件:A高温高湿B高温低湿C低温低湿D低温高湿 2(ABD)大豆病毒病主要传播途径有:A汁液B种子C粉虱D蚜虫 3()保护地蔬菜土传病害的主要控制措施:A栽培管理 B品种轮换C喷药D轮作

抗病毒药在兽药领域的应用

精心整理 抗病毒药在兽药领域的应用 邢勇(包头轻工学院) 由于病毒结构简单,需借助寄主细胞的功能而繁殖。抗病毒药物必须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始可作用于病毒。不少抗病毒物质对细胞或机体有毒而不能应用,大大限制了抗病毒药物的发展。理想的药物应当不影响细胞的代谢。然而,由于许多代谢步骤为病毒细胞的功能所共有,所以很难研制出一种无毒的抗病毒药物。许多抗病毒药物在体外细胞培养中虽然是病毒复制的强抑制剂,但NA5’1.)但不能2. 合胞病毒、痘病毒等的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但其对机体细胞有一定毒性,不可长期使用。 3. 焦磷酸化合物:鳞甲酸钠(fos-carnet )是焦磷酸类似物,它主要抑制疱疹病毒、嗜肝DNA 病毒及逆转录病毒,兽医临床上常用于防治鸡马立克氏病、猪伪狂犬病、牛乳房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等。 4. 缩氨硫脲:靛红-?-缩氨硫脲(IBT )是痘病毒的一种强抑制剂,也对某些腺病毒有效,只要干扰晚期的病毒mRNA 转译,另外对犬传染性肝炎、鸡包涵体肝炎、火鸡出血性肠炎等疾病亦有作用。

5.2—脱氧—D—葡萄糖(2—dG)及葡萄胺:2—dG抑制许多在细胞膜上成熟的病毒的增殖。有人认为它能干扰病毒特异性糖蛋白的合成,这种物质正是粘病毒、副粘病毒并且还可能是疱疹病毒囊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兽医临床上,只要用于防治兔的疱疹性角膜炎以及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犊牛角膜结膜炎。 6.其他抗毒药的化学药物:利福霉素、托利普霉素、曲张链丝菌素对某些痘病毒及肿瘤病毒显示有抗病毒活性,但对机体细胞有毒。嘌呤霉素、放线菌酮、对已氟苯丙氨酸等能抑制病毒及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也能够易致细胞培养中的病毒复制,但因毒性较大而失去实用价值。左旋咪唑作为宿 IFN IFN IgY 、 气管炎病毒、鸡新城疫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等有一定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目前对重要抗病毒的研究,以作用机制、有效成分提取、单方或复方制剂等的研究作为重点。重要更显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课题,产业界对此也十分关注。 虽然国内外对抗病毒要的研究、筛选比较热门,但因毒性、残留、价格、疗效等因素可供生产运用的科技成果并不丰硕,这仍将是学术界和产业界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攻关课题。此外,因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传染性、致死性以及动物经济价值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味靠药物预防和治疗,而主要应从饲料管理、品种选育等方面认真研究对策,最大限度的避免畜禽遭受病毒侵袭,确保养殖成功。抗

为什么转入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或病毒复制酶基因就具备抗病毒的能力

为什么植物转入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或病毒复制酶基因就具备抗病毒的能力(1)病毒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在植物中表达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可以阻止病毒的侵染或症状的产生。 病毒外壳蛋白的抗性机理:一种假说认为,当入侵病毒的裸露核酸进入植物细胞后,它们立即被细胞中的自由CP所重新包裹,从而阻止了入侵病毒核酸的翻译和复制。在离体条件下,附加自由CP能够抑制末装配病毒的翻译的实验结果支持了上述假说;另一假说认为,抗性机制是在CP水平上抑制病毒脱壳,此说法最有力的证据是转基因植株可抗完整病毒的侵染.但不能抵御裸露病毒RNA的入侵;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病毒外壳蛋白的抗性机制不是外壳蛋白在起作用,而可能是它的RNA转录物与入侵病毒RNA之间的相互作用 (2)病毒复制酶基因: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的复制酶是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病毒复制酶一般是在病毒核酸进入寄主细胞并结合到寄主核糖体之后形成的。在植物中表达不完整的病毒复制酶基因可以显著提高植物对病毒的抗性,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基因转录后沉默有关。 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 植物病毒病难以防治已成为植物界的“癌症”,给全球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有效地防治植物病毒病,减少经济损失,满足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需求。是农业生产当务之急。病毒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的迅速发展,为筛选培育抗病、优质、丰产的新植物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自1986年,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多种利用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研究成果防治植物病毒病害的策略,并成功地培育筛选出多种抗病毒的工程植物。 1.病毒外壳蛋白介导的基因工程抗病性 外壳蛋白是形成病毒颗粒的结构蛋白,它的功能是将病毒基因组核酸包被起来,保护核酸;与宿主互相识别,决定宿主范围;参与病毒的长距离运输等。1986年,美国的Beachy 实验室的Powell-Abel等第一次将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TMV-Cp)基因插入修饰过的农杆菌质粒中,并置于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35S启动子下,经农杆菌侵染而将TMV -Cp基因转入烟草,并在烟草中表达TMV-Cp,分子生物学检测表明TMV-Cp基因已整合到烟草的基因组中,并能稳定地遗传给子代,在转基因烟草中TMV-Cp表达量占叶蛋白0.1%左右。攻毒试验表明:转基因烟草能够抑制TMV的复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阻止TMV的系统侵染;并延迟发病12~30天。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标志着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的诞生。自此科学家继续用黄瓜花叶病毒(CMV),马铃薯病毒X和Y,大豆花叶病毒(SMV),苜蓿花叶病毒(AiMV)等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植物体后,均得到类似的实验结果,使转基因植物获得对该病毒的抗性。至今世界各地科学家已在15个病毒组中的30多种病毒中,证实了由病毒外壳蛋白介导的抗病性,许多抗性工程植物相继进入大田试验。目前认为外壳蛋白介导的抗病性是比较成熟的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策略,有人认为其机制是外壳蛋白在转基因植物中的积累干扰了病毒脱衣壳,从而抑制了病毒在植物体中的复制,转运与积累,但许多实验结果预示其机制的复杂性。 2.复制酶介导的抗病性 复制酶即特异性依赖于病毒RNA的RNA多聚酶。是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自身复制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异地合成病毒的正负链RNA。1990年Golemboski等报道他们将TMVU1株编码的复制酶的一部分基因序列,即54kD蛋白基因转入烟草中得到的工程植株用很高浓度的TMVU1(500μg/mL)及TMV RNA(300μg/mL)接种时,均表现出很高的抗性,比一般转外壳蛋白基因的植物介导的植物抗病性高得多。后来豌豆早枯病毒54kD的蛋白基因和CMVFny RNA2编码的切去活性中心部位GDD(Gly-Asp-Asp)的复制酶部分基因片段转入烟草,均获得了高抗的工程植物。此外在马铃薯病毒X和Y中也报道了同样成功的研

具有广泛抗病毒活性的SAMHD1蛋白的研究进展

具有广泛抗病毒活性的SAMHD1蛋白的研究进展 摘要:SAMHD1蛋白是2011年首次被认定为一种独特的天然抗病毒因子,它主要在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髓系细胞中表达。它通过降解细胞内dNTPs 的水平,使细胞内的dNTPs的水平低于病毒复制所需的水平,从而抑制髓系细胞中反转录病毒和DNA病毒的复制。HIV-2产生的病毒蛋白X(Vpx)可将泛素连接酶与SAMHD1相结合,使SAMHD1分子最后被蛋白酶体降解。最近还发现SAMHD1蛋白活性受多种因子影响,具有调节肿瘤细胞中LINE-1活性的功能。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SAMHD1的结构、功能、抗病毒机制以及影响因子进行综述。 关键词:SAMHD1蛋白;HIV限制因子;影响因子;抗病毒机制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是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病原体。该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侵病毒属、灵长类免疫缺陷病毒亚属。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Montaginer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Gallo等首次证实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以来,该病毒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原体之一。1985年,在中国境内发现了首例艾滋病患者,其后HIV感染人数及(AIDS)患者逐年增加,并发展为全国流行。尽管最近艾滋病的流行已得到有效遏制,但“防艾”仍是我国亟待解决的医疗卫生与社会问题。在逾30年的研究历程中,全球研究者在HIV的发病机制、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病毒标志物的检测、机体免疫反应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没有开发出可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预防性疫苗。2011年,研究者在髓系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型天然抗病毒因子-SAMHD1蛋白,具有独特的抗HIV病毒机制,并且对多种不同类别的病毒有确定限制作用。本文将对SAMHD1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1SAMHD1蛋白的发现历程 人源SAMHD1蛋白由我国著名免疫学家曹雪涛院上在2000年首次在人树突细胞中发现,并于2009年确定该蛋白与人体自身免疫疾病AGS (aicardi-goutie’res syndrome)综合症相关。SAMHD1蛋白是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中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监测细胞库核苷酸量的水平和清除髓系细胞内过多的核苷酸,从而减少机体的对核苷酸代谢障碍所产生的免疫反应。AGS疾病为Mgl1基因突变所致,是一种非常罕见遗传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产生大量的干扰素,激活机体非正常免疫反应,出现系统性的红斑狼疮自身免疫疾病,严重者还会出现脑萎缩并产生脑病相关的后遗症。该疾病主要原因是髓系细胞内缺乏内源性SAMHD1蛋白和细胞内核苷酸代谢失调,机体的非正常免疫反应被激活所造成。 2SAMHD1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区域

猪瘟病毒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猪瘟病毒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李 军 杨 威3 陈凤莲 赵 武 (广西兽医研究所 广西南宁 530001)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病毒性传染病。猪瘟因其流行广泛、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给许多国家的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它被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制定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当前猪瘟防治主要还是依赖于疫苗,虽然猪瘟疫苗的使用降低了猪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CSFV持续性感染导致的免疫失败,使人们开始把研究重点转向对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出现,为我们了解病毒的基因结构、蛋白功能、基因重组提供了技术平台,得以从整个基因组水平来研究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的基因组和蛋白组,这使得CSFV的病原学研究取得了新突破。本文现将国内外近年来对CSFV基因结构、病毒蛋白功能上的研究作一综述。1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CSFV是一种有囊膜的正链单股RNA病毒,与牛病毒性黏膜腹泻病毒(BVDV)和羊边界病毒(BDV)同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CSFV基因组大小约12.3kb,5’非编码区由373个核苷酸组成,含有RNA复制所需的顺式作用元件和一个帽不依赖性翻译所需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3’非编码区约由229~244个核苷酸组成,参与RNA的复制。CSFV 只编码一个大约3900氨基酸残基的多聚蛋白开放阅读框(ORF),该多聚蛋白在翻译过程中和翻译后,在病毒编码的蛋白酶和宿主细胞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4个结构蛋白(C、E rns、E1和E2)和8个非结构蛋白(N pro、P7、NS2、NS3、NS4A、NS4A、NS4B、NS5A、NS5B)。 2 病毒的蛋白 CSFV蛋白在病毒基因组的编码顺序为:N pro、C、E rns、E1、E2、P7、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N pro、C、E rns、E1、E2、P7和NS2蛋白对于病毒RNA复制是非必需的,NS3、NS4A、NS4B和NS5A形成复制复合体与具有RNA依赖性RNA聚合酶活性的NS5B共同参与病毒RNA的复制。 2.1 N pro蛋白 N pro蛋白由16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23K Da,是一种具有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半胱氨酸蛋白酶。N pro是CS2 FV中最先翻译的非结构蛋白,能在Cys168与Ser169间自我裂解,产生自己的C端,成为成熟的病毒蛋白。G lu22、His49和Cys69是保持N pro蛋白水解酶活性所必需的氨基酸残基。Tratschin等(1998)用鼠的泛素基因替换CSFV的N pro基因,证明了N pro对病毒在传代细胞内的复制是非必需的。Mayer D等〔1〕将猪瘟中等毒力株Alfort/187和强毒株Eystrup的N pro基因分别缺失后感染猪,结果猪产生了高水平的抗体并可以抵抗强毒的攻击。用疫苗株Riems的N pro基因置换强毒株Eystrup的N pro基因,得到重组病毒仍然为强毒株。因此, N pro只是CSFV的一个毒力相关基因,对CSFV各毒株的毒力不起决定作用。 Ruggli N等〔2,3〕对CSFV干扰宿主细胞抗病毒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CSFV感染巨噬细胞后,可以抑制poly(IC)诱导巨噬细胞产生IFN-α/β,缺失了N pro基因的病毒,虽然在生长特性和蛋白表达水平上与野型病毒相似,但是失去了抑制 细胞产生IFN-α/β的能力。 La Rocca S A等〔4〕研究了N pro抑制细胞产生IFN-α/β的机制,发现N pro可以对参与IFN-α/β转录的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起到抑制作用。在辛德毕斯病毒感染的细胞,可以观察到IRF-3从细胞质移位到细胞核,启动IFN-α/β的转录;而CSFV感染的细胞却与未受感染的细胞相似,虽然也有IRF-3穿梭于细胞核与细胞质间,但IRF-3主要定位在细胞质内。随后的研究证实,N pro蛋白是通过蛋白酶体降解途径降解IRF-3〔5〕。这些结果表明N pro有助于CS2 FV逃避机体的天然免疫,建立持续性感染。 2.2 C蛋白 C蛋白由9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14K Da,是CSFV的衣壳蛋白,其N端由有蛋白水解酶活性的N pro蛋白在Ser169处切割产生,其C末端是宿主细胞的信号肽酶在Ala265处切割产生〔6〕。C蛋白除了与病毒基因组RNA结合,保护病毒RNA外,还具有转录调节作用。C蛋白通过自身的核定位序列KKKGKV进入细胞核,激活热休克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启动热休克蛋白的转录。热休克蛋白作为一种伴侣分子,它的大量表达有助于病毒蛋白的折叠和病毒粒子的装配。 2.3 E rns蛋白 2.3.1 E rns蛋白的结构:E rns蛋白是分子量为26K Da的囊膜糖蛋白,由2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G lu268-Ala494),有9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多肽链中的9个半胱氨酸残基维持蛋白结构,其中Cys438起着维系E rns二聚体的作用,van G ennip H G等〔7〕将E rns的Cys438突变为Ser后,E rns单体不能形成二聚体,降低了病毒粒子与SK-6细胞表面受体硫酸乙酰肝素的亲和力,影响了病毒的复制效率。 2.3.2 E rns蛋白的RNase活性:Schneider等(1993)报道了 E rns具有RNase活性,RNase活性最适p H为6.0~6.5,最适温度为55℃,酶活性不受Ca2+、Mg2+或EDTA(1mM)的影响。E rns对DNA没有活性,只作用于单链RNA,对富含U序列活性最高。E rns蛋白的His297和His346是酶的催化位点, His297和His346的突变虽然不会影响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但可使E rns丧失RNase活性,导致病毒毒力减弱,而且His297的缺失则可直接导致病毒无感染性。由于E rns具有RNase活性,在体外试验中,它不仅可以完全抑制刀豆素A 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还可以导致淋巴细胞凋亡。因此,E rns 的RNase活性不仅影响了病毒的毒力,而且还可能是CSFV 发生持续性感染的原因。 2.3.3 E rns蛋白在CSFV侵入中的作用:Hulst M M等(1997)的研究表明,CSFV感染传代细胞SK-6是通过其两个囊膜糖蛋白E rns和E2分别作用于细胞表面的不同受体来进行的。首先是E rns与细胞表面受体的不可逆结合介导了病毒的吸附;其次是E2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的可逆结合介导病毒的穿入。CSFV Brescia株在SK-6细胞上连续传代后,位于E rns内的476位氨基酸由不带电荷的丝氨酸突变为带正电荷的精氨酸,病毒通过这种突变可以更好地吸附在细胞表面带负电荷的硫酸乙酰肝素上,提高了病毒的复制效率,其毒力只是轻微减弱或没有改变〔8~11〕。巨噬细胞表面 3为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桂科自0728103)。 ? 9 6 ?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7年第6期

病毒一般是指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具有侵染活性的细胞内寄生生...

病毒的结构与研究技术 柳正(0313302152)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病毒常见的三维结构,并且介绍了研究病毒三维结构的方法,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技术,电子显微学技术,核磁共振技术. 关键词:正二十面体;螺旋对称;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冷冻电镜三维重构. 病毒一般是指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具有侵染活性的细胞内寄生生物.迄今为止是人们在超微世界里所认识的最小生物之一[1].自从人们发现病毒以后,对病毒形态与结构研究一直是病毒学家孜孜探索的课题,病毒的形态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功能的体现者.其生理状态结构的真实阐明是对其生存机制和侵染功能了解的有效途径,自1935年美国科学家Stanly获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结晶,1939年德国科学家Kausch 利用电子显微镜看到TMV 长形粒子以来, 原有研究病毒的结构技术不断更新,新技术不断涌现.[2] 1病毒的形态结构 病毒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电子显微镜下不同的病毒有不同的形态,同一种病毒也不尽相同.最初应用电镜技术观察病毒形态只有球形,杆状,蝌蚪形.随着研究技术发展,对病毒的形态结构越来越精细,球状,弹状,砖形,冠状,杯状,轮状,肾形,等多种多样的形状,从这些千差万别的形态中,病毒取型只有两种基本的形状,一是多面体型,另外一种是螺旋型.根据病毒本身形态结构特点,和衣壳对称型划分为四种,.二十面体对称病毒,螺旋对称病毒,复合对称病毒,复杂对称病毒.[3] 其它相关形态空瘪型病毒颗粒,在对称壳膜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往往见到中空的或者空瘪形的病毒颗粒,是由于其中核酸没有或者含量较少,有学者认为存在这种可能是病毒样品处理过程中,病毒遭到破坏,核酸丢失造成,另一种可能壳膜装配时核酸还没有装入进去的暂时形态.病毒的衣膜在其壳膜外表面有一层含有磷脂的衣膜,其来源包括有宿主细胞的质膜或者宿主细胞的核膜如疱疹病毒在核内装配核壳,当它经过核膜时带上一层外膜,当从细胞质卷出胞外时又带有另外一层细胞膜.把这类带有来自宿主细胞的膜性结构称为披膜病毒.[4] 1.1正二十面体病毒结构 在立体对称中,除了一些噬菌体具有八面体对称外,Crick和Watson断定有些球形病毒时二十面体对称的.现已已经证实许多动物病毒都具有二十面体对称. 一般说来,正二十面体衣壳分两级形态结构:一是由蛋白质原体的短带形成电镜可见的壳粒结构,二是由壳粒进一步排列形成的衣壳.原体和壳粒都是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原体间键比壳粒间键要短.这造成在电镜下能够看到区分壳粒,而不能区分原体.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主要由它的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是原体和壳粒遵循几何晶体集结形成的.空心衣壳在提纯时往往可以解离成完整的壳粒,在用化学试剂裂解病毒时,可以得到原体和一些寡聚体. 二十面体是由20个等边三角形的面,20个顶点和30条棱所组成.若以相对应的顶点为轴旋转72度其型不变,旋转5次复位,称为5-重对称轴;若以相对应的三角形面的中心连线为轴,旋转120度其型不变,旋转3次复位,称为3-重对称;若以相对应的棱的中点连线为轴,旋转180度其型不变,旋转2次复位,称为2-重对称轴.对于病毒是二十面体的证实,一是利用X射线技术获得脊髓灰质炎病毒结晶样品的清晰的衍射图象,二是电镜技术,用双屏蔽方法测定的大纹红色

重组蛋白IFNGA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高中组 11年级 生物化学 3人项目 重组蛋白IFNGA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重组蛋白IFNGA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摘要: 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是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能够通过调控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协调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增强免疫力能功能。目前对于IFN-α、IFN-β重组表达的较多,而关于IFN-γ 蛋白的纯化表达较少.因此,本研究使用PCR方法扩增IFN-γ基因,将IFN-γ基因分别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0--IFN-γ,转化大肠杆菌BL21和Rosetta菌株,在IPTG诱导下表达IFN-γ,SDS-PAGE分析重组表达蛋白。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0-IFN-γ;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Ni2+-NTA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重组蛋白。本实验纯化的蛋白有望在今后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 关键词:干扰素;IFN-γ 蛋白;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重组表达;蛋白纯化; 一、研究背景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比如:乙肝病毒)的复制。其类型分为三类,α-(白细胞)型、β-(成纤维细胞)型,γ-(淋巴细胞)型;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其中,IFN-γ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能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病毒感染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使细胞内产生抗病毒状态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在诱导效应因子表达的同时,由于IFN-γ能够提高细胞表面MHC分子的表达,增强免疫活性细胞对病原体的杀伤作用,从而协同促进了机体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灭,而使机体处于抗病毒状态。虽然各种类型的干扰素均能介导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但IFN-γ 的免疫调节活性在协调免疫反应和确定机体长期的抗病毒状态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可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①

兽药临床应用

临床药物应用 病一、大肠杆菌病,离不开三代头孢 10-15mg/kg水 ①胸腔感染头孢噻呋钠多粘菌素 ②腹腔感染头孢哌酮钠左旋氧氟沙星 ③全身感染头孢曲松钠 四个重要原则: ①早晨6-8点钟,大肠杆菌的细胞壁最薄所以杀菌效果做好 ②集中1/3-1/4的饮水量投药 ③水温25-30摄氏度,药物溶解性最好 ④2/1-1小时内喝完 二、呼吸道:强力/阿齐/红霉素/林可霉素+氨基糖甙类(丁胺/庆大/青霉素)组合效果最好 1、呼吸道与大肠杆菌混感最佳治疗方案: ①早晨6-8点钟用大肠杆菌药 ②晚上用呼吸道药,一半饮水一半喷雾效果最好,喷雾十分钟见效。 喷雾:饮水=10:1(效果比) 2、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传支、传喉、传鼻):在呼吸道产品的基础上配合异烟肼、西咪替叮, 喷雾给药加入二羟丙茶碱可快速平喘。恩诺+6-甲氧治疗传鼻效果较好 3、病毒+枝原体 枝原体+大肠杆菌+非典型新城疫+法氏囊:早晨:6-8点大肠杆菌饮水 中午:蜂胶饮水 晚上:喷雾 三、病毒病 蜂胶100ppm喷雾预防效果较好,蜂胶具有抗菌、抗球虫、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多重作用。蜂胶主要成分为:类黄酮、咖啡酯、高姜良素等成分。 增效:TMP的抑菌、协同增效作用。 强效:蜂胶能增加血药浓度的再循环。青霉素与安乃今/丙璜舒,强力与溴己新,蜂胶与利福平/强力/头孢/青霉素类 法氏囊病:牛黄酸 四、球虫治疗原则:杀虫卵、止血痢、止腹泻 1、小场球虫:妥曲珠利10ppm饮水,加入磺胺甲恶唑、硫酸新霉素、vk3、安络血、水杨酸钠 2、盲肠球虫:磺胺奎恶林钠100ppm饮水加入磺胺甲恶唑钠、vk 3、安络血、地米钠。 青霉素:链霉素=1:1 1克对水3千克 土霉素+TMP=1:1 200ppm饮水治疗球虫效果较好 3、白冠病: ①肉鸡磺胺甲恶唑+乙胺嘧啶 ②蛋鸡、种鸡克林+氯喹或阿齐+氯喹 4、绦虫病:氯氰碘硫胺钠+吡喹酮拌料 5、水样腹泻:肉鸡30日龄以后:利福平+痢菌净+西咪替叮

兽药知识

兽药基础知识一 第一章药物的常识: 什么是药物:药物就是用于预防和治疗家畜(牛、羊、猪等)、家禽(鸡、鸭、鹅、鸽子等)疾病的物品。常用兽药的分类: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寄生虫药物等 分类:抗菌药物又分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物两类。所谓抗生素就是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这种代射产物对其他的某些微生物有抑制生长或杀灭作用。所谓合成抗菌药就是人们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制作的抗菌物质,不是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 第一节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为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物两类。 一、抗生素:抗生素通常分为八类: 1、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2、头孢菌素类(先锋霉素类):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噻呋、先锋霉素5等; 3、氨基糖甙(读间同:代)类: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安普霉素等; 4、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泰乐菌素等; 5、四环素类:土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等; 6、氯霉素类:氟苯尼考、甲砜霉素、氯霉素等; 7、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8、其他类:硫酸粘杆菌素等。 (一) 、青霉素类: 来源:青霉素类是由青霉菌发酵液中提取或进一步半合成制取的一类以青霉烷为母核的β-内酰胺抗生素(青霉烷和内酰胺都是指的某一种化学结构) 作用原理:青霉素类药物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新生的细胞壁产生缺陷而发生溶菌。在较低浓度时仅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在较高浓度时则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部分革兰氏阴性细菌、各种螺旋体和放线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革兰氏是指的一种细菌的染色液,根据细菌染色后呈现颜色的不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药物配伍:目前通常将抗生素分为4大类: 第一类是繁殖期杀菌剂:即在细菌的大量、高速繁殖阶段对细菌的作用最好,而且起的是杀灭细菌的作用通常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第二类是静止期杀菌剂:即在细菌的繁殖相对不活跃的阶段对细菌的作用最好,而且起的是杀灭细菌的作用。通常包括氨基糖甙类、其他类中的粘杆菌素等。 第三类是快速抑菌剂:即该类药物能迅速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即能放慢细菌生长繁殖的速度,使单个细菌的生长繁殖周期大大延长。但并不能直接杀死细菌,通常包括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等。 第四类是慢效抑菌剂:即该类药物能缓慢的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通常包括磺胺类药物和增效剂TMP(甲氧苄啶)等。 一般来说,第一类和第二类配伍可获得协同作用(即增效作用)。 第三类和第四类配伍可产生相加作用(即效果增强)。 第一类和第三类配伍可出现拮抗作用(即效果降低)。

CMV-黄瓜花叶病毒

黄瓜花叶病毒—CMV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简称CMV)是一 种非常严重的病毒病害,病毒可以到达除生长点以外的 任何部位。黄瓜花叶病毒是寄主范围最多、分布最广、 最具经济重要性的植物病毒之一。全世界所有烟草种植 区均有该病毒的分布和危害。世界上分布在英国、德国、 丹麦、俄罗斯、印度、日本、韩国、希腊、罗马尼亚、 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巴西、爱尔兰、摩尔多厄、 瑞典、芬兰、波兰等地区以及中国台湾。 黄瓜花叶病毒-病理概述 苗期染病子叶变黄枯萎,幼叶呈深绿与淡绿相间的花叶状, 同时发病叶片出现不同程度的皱缩、畸形。成株染病新叶呈黄 绿相间的花叶状,病叶小且皱缩,叶片变厚,严重时叶片反卷; 茎部节间缩短,茎畸形,严重时病株叶片枯萎;瓜条呈现深绿 及浅绿相间的花色,表面凹凸不平,瓜条畸形。 重病株簇生小叶,不结瓜,致萎缩枯死。该病从苗期到大田期 均可发生,发病初期叶脉呈半透明状,几天后就出现浓淡不均 的典型花叶。病叶形成黄绿或深绿的泡斑,叶片扭曲畸形,叶 尖细长呈鼠尾状,叶基伸长,侧翼变窄变薄甚至完全消失,发 病早的植株明显矮缩。病株根系发育不良。在田间普通花叶病 与黄瓜花叶病很相似,难以区别,需要作血清学及电镜鉴定。 黄瓜花叶病毒-病态症状 多全株发病,苗期发病子叶变黄枯萎,幼叶呈现浓绿与淡绿相间花 叶状,成株发病新叶呈黄绿相嵌状花叶,病叶小,略皱缩,严重的叶反 卷,病株下部叶片逐渐黄枯。瓜条发病表现深绿与浅绿相间疣状斑块, 果面凹凸不平或畸形,发病重的节间短缩,簇生小叶,不结瓜,以致萎 缩枯死。发病初期表现“明脉”症状,逐渐在新叶上表现花叶,病叶变窄,

抗病毒药在兽药领域的应用

抗病毒药在兽药领域的应用 邢勇(包头轻工学院 ) 由于病毒结构简单,需借助寄主细胞的功能而繁殖。抗病毒药物必须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始可作用于病毒。不少抗病毒物质对细胞或机体有毒而不能应用,大大限制了抗病毒药物 的发展。理想的药物应当不影响细胞的代谢。然而,由于许多代谢步骤为病毒细胞的功能所共有,所以很难研制出一种无毒的抗病毒药物。许多抗病毒药物在体外细胞培养中虽然是病毒复 制的强抑制剂,但在动物体内却有毒性。 一、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不同的抗病毒药物其作用机制不尽一致。一般情况下,通过以下九种方式:抑制病毒吸附;抑制病毒穿入;抑制病毒脱壳;抑制病毒核酸复制;抑制病毒核酸转录;抑制病毒蛋白合成;促进机体抵抗力、诱生干扰素;抑制病毒装配;阻断细胞受体。其中,抗病毒药物抑制病 毒核酸复制时,通过下列形式体现:抑制病毒DNA合成;掺入病毒核酸:抑制 病毒DNA或RNA多聚酶活性;抑制病毒逆转录酶活性;抑制病毒胸苷激酶活性;抑制病毒肌苷磷酸脱氢酶;改变病毒m NA5端帽子结构。 二、抗病毒的化学药物 1.金刚胺及其衍生物:金刚胺类药物主要包括金刚烷胺( amentadine )和甲基金刚胺(rimengtadine )两种。它们作用于细胞和病毒膜蛋白的融合,防止病毒入侵寄主细胞,或阻 断其脱壳过程,但不能抑制病毒吸附过穿入细胞。金刚烷胺对细胞内膜有缓冲作用,使其PH不降低,兽医临床上常用于禽流感、牛副流感3型、牛病毒性腹泻及猪流感的防治。但据报道用 金刚烷胺防治产蛋鸡流感时,易致鸡产蛋率下降。在人医上常用其防治人的流行性感冒

2.病毒唑:病毒唑为核苷类似物,又称利巴韦林,类似鸟苷,为细胞激酶磷酸化。该药物对流感病毒效果较强。在兽医临床上,病毒唑常用于腺病毒、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痘病毒等的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但其对机体细胞有一定毒性,不可长期使用。 3.焦磷酸化合物:鳞甲酸钠( fos-carnet )是焦磷酸类似物,它主要抑制疱疹病毒、嗜 肝DNA病毒及逆转录病毒,兽医临床上常用于防治鸡马立克氏病、猪伪狂犬病、牛乳房炎、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等。 4.缩氨硫脲:靛红-?-缩氨硫脲(IBT)是痘病毒的一种强抑制剂,也对某些腺病毒有效,只要干扰晚期的病毒mRN转译,另外对犬传染性肝炎、鸡包涵体肝炎、火鸡出血性肠炎等疾病亦有作用。 5.2—脱氧一D —葡萄糖(2 —dG及葡萄胺:2 —dG抑制许多在细胞膜上成熟的病毒的增殖。有人认为它能干扰病毒特异性糖蛋白的合成,这种物质正是粘病毒、副粘病毒并且还 可能是疱疹病毒囊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兽医临床上,只要用于防治兔的疱疹性角膜炎以及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犊牛角膜结膜炎。 6.其他抗毒药的化学药物:利福霉素、托利普霉素、曲张链丝菌素对某些痘病毒及肿瘤病毒显示有抗病毒活性,但对机体细胞有毒。嘌呤霉素、放线菌酮、对已氟苯丙氨酸等能抑制病毒及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也能够易致细胞培养中的病毒复制,但因毒性较大而失去实用价值。左旋咪唑作为宿主抵抗力的调节剂特别是为细胞介导免疫的刺激剂而在抗病毒的作用上大有希望。 三、干扰素( interferon,IFN ) IFN 是一组由病毒或其它诱生剂使生物体细胞产生的分泌性糖蛋白,具有抗病毒、免 疫调节及抗增殖作用,因而抑制病毒的生长,它的作用反映于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防御机制。干扰素有天然干扰素及基因工程干扰素两种。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它主要作用于细胞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