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地理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2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学案湘教版选修6
- 格式:doc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19
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4.2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相关素材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atmospheric pollutant〕在干洁大气中,痕量气体组成是微缺乏道。
但是在一定范围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
当大气中污染物质浓度到达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开展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造成大气污染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迅速开展,在大量消耗能源同时,同时也将大量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城市和工业区域。
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工矿企业。
颗粒物:指大气中液体、固体状物质,又称尘。
硫氧化物:是硫氧化物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氧化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是氮氧化物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氢化合物: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其它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等。
大气污染危害大气污染对气候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影响,从长远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
一: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燃料到达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
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的含义及分类。
掌握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
了解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大气污染概述1.大气污染概念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数量(浓度)超过大气的正常含量,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足以对人、生物、材料、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2.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污染物:如粉尘、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
(2)气体状态污染物: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
3.大气污染源类型(从形成原因来看)(1)天然污染源: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物质的场所。
(2)人为污染源: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4.主要大气污染类型(1)酸雨①概念:指pH小于5.6的降水。
②污染物: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③形成:酸性气体在大气中遇到水滴或潮湿空气,转化成硫酸或亚硫酸以及硝酸等,混入雨水或雪水中,使其酸度增加。
(2)光化学烟雾①概念: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的烟雾。
②气象条件:逆温或不利于扩散的天气。
③污染物:石油烃废气、一氧化碳、氧化氮和铅烟等。
④污染物来源:汽车排放尾气、汽油挥发、汽油不完全燃烧和汽车漏油。
⑤形成:排放物在阳光的作用下,特别是在夏季和初秋季节强烈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淡蓝色的光化学烟雾。
⑥危害: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严重时也会致人死亡;使家畜患病,妨碍农作物及植物的生长;使橡胶制品老化,材料与建筑物受腐蚀而损坏;使大气浑浊,影响交通等。
(3)温室效应是指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大气变暖的效应。
二、大气污染防治1.控制污染源(1)关键: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2)措施:①改进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低污染能源;②集中供暖供热;③对燃料进行预处理,改进燃烧技术;④使用消烟除尘技术、冷凝技术。
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4.2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大气污染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学会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能力目标: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在过程中学会表达;通过学会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地理信息,把地理信息、地理学习过程,并能从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举一反三,对本区域的发展提出有益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关注家乡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难点:分析大气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三、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发现式学生自主学习——搜集资料、材料分析、阅读归纳、总结。
教师协助促进——创设情境、思维牵引、方法指导、课堂调控。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授课年级:高二年级六、教学流程:入情激趣——交流、分享——归纳、总结——探究——学习延伸。
(二)大气污染防治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能源生产和消费2.大气污染的防治: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控制等方面。
[经典例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
回答14~ 16题。
(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A.降低燃油消费B.提高交通效率C.扩大居民出行范围D.节省城市用地(2)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B.提高道路通行能力C.城市连片发展D.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3)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空洞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解析】随着轿车更多地进入家庭,对家庭、交通、人口分布及环境都会产生一系列影响,综合分析其利与弊。
(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扩大出行范围。
高中地理 4.2《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学案1 湘教版选修6高中地理4.2《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学案1湘教版选修6空气污染及其防治【学习目标】以空气污染事件为例,阐述了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危害。
[学习重点]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及危害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学习难点】空气污染防治[知识链接]大气污染形式众多,主要表现为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酸雨污染、有害气体污染等。
这些污染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关,但是人类活动是造成巨大危害的主导因素,其中对植被的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是重要表现,因而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对大气污染的防治,做到标本兼治。
完成以下摘录。
预览1。
空气污染的主要现象和空气污染物1。
空气污染(1)原因:由于自然或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并添加了一些物质。
(2)结果:大气质量恶化(3)这种危险影响到原始环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正常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各种设备和设施造成损坏。
导学案【案例分析】思考问题:说明这一大气污染事件产生原因?造成的危害?阅读教材p25--26课文,完成以下节选。
2,主要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1)指标:直径小于空气中固体颗粒(2)危害:免疫功能紊乱,引起传染病,患“尘肺病”,引起恶性病变。
(3)原因:土地沙漠化加剧,建筑工地和汽车尾气。
【材料分析】阅读材料,思考问题:空气污染指数概念?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公布的主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一用心爱心专心[互助调查]你所在的校园存在大气污染现象吗?请举例说明。
你能以哪些实际行动来改善校园大气环境?预习计划阅读课本p27-29的课文,并完成以下节选。
3、全球性大气污染现象----酸雨(1)主要污染物:硫氧化物和二氧化硫。
(2)危害:使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使土壤酸化、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腐蚀树叶,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腐蚀和文物古迹。
(3)中国的酸雨区分布:地区严重,现已扩展到和东北地区。
4、其他污染物:氟利昂破坏大气,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导致。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鹤峰一中;邹高灵教学目的: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4.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难点: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标准解读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共有3条。
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高一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课标提出根据相关资料判断环境污染能够带来哪些问题,这样防止了让学生机械地记忆环境污染问题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类型。
在这一标准中侧重于研究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在我国的环境问题中,水体污染(各大河流废水污染事件屡有发生)更容易受到关注。
而大气污染更易被人们感觉到。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以往进行环境教育,说到污染问题都是成因、过程及危害,平铺直叙,学生学得无味,考试之前机械性记忆。
而以环境污染事件为例来进行学习,学生能够有效地投入到情景里去学习,这样对污染事件的原因、过程以及危害都能够逐步理解、分析,从而有效的掌握。
而对环境污染案例的分析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水体污染、大气污染,也可以涉及到核工业污染、噪音污染等等。
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面对不同的污染事件,自己分析其原因及其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这一条标准是与前条标准息息相关的。
在分析环境污染事件的成因与危害之后,所面临的就应该是这种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教学的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污染的不同成因逐条进行分析思考,寻找防治对策。
也可以某一治理环境污染成功治理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案例所涉及地区原先的污染是如何形成的,最终又是如何治理好的,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理解相应的治理措施,并能举一反三地应用到对其它环境污染的案例分析中。
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的含义及分类。
掌握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
了解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大气污染概述1.大气污染概念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数量(浓度)超过大气的正常含量,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足以对人、生物、材料、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2.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污染物:如粉尘、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
(2)气体状态污染物: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
3.大气污染源类型(从形成原因来看)(1)天然污染源: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物质的场所。
(2)人为污染源: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4.主要大气污染类型(1)酸雨①概念:指pH小于5.6的降水。
②污染物: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③形成:酸性气体在大气中遇到水滴或潮湿空气,转化成硫酸或亚硫酸以及硝酸等,混入雨水或雪水中,使其酸度增加。
(2)光化学烟雾①概念: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的烟雾。
②气象条件:逆温或不利于扩散的天气。
③污染物:石油烃废气、一氧化碳、氧化氮和铅烟等。
④污染物来源:汽车排放尾气、汽油挥发、汽油不完全燃烧和汽车漏油。
⑤形成:排放物在阳光的作用下,特别是在夏季和初秋季节强烈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淡蓝色的光化学烟雾。
⑥危害: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严重时也会致人死亡;使家畜患病,妨碍农作物及植物的生长;使橡胶制品老化,材料与建筑物受腐蚀而损坏;使大气浑浊,影响交通等。
(3)温室效应是指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大气变暖的效应。
二、大气污染防治1.控制污染源(1)关键: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2)措施:①改进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低污染能源;②集中供暖供热;③对燃料进行预处理,改进燃烧技术;④使用消烟除尘技术、冷凝技术。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鹤峰一中;邹高灵教学目的: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4.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难点: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标准解读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共有3条。
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高一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课标提出根据相关资料判断环境污染能够带来哪些问题,这样防止了让学生机械地记忆环境污染问题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类型。
在这一标准中侧重于研究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在我国的环境问题中,水体污染(各大河流废水污染事件屡有发生)更容易受到关注。
而大气污染更易被人们感觉到。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以往进行环境教育,说到污染问题都是成因、过程及危害,平铺直叙,学生学得无味,考试之前机械性记忆。
而以环境污染事件为例来进行学习,学生能够有效地投入到情景里去学习,这样对污染事件的原因、过程以及危害都能够逐步理解、分析,从而有效的掌握。
而对环境污染案例的分析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水体污染、大气污染,也可以涉及到核工业污染、噪音污染等等。
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面对不同的污染事件,自己分析其原因及其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这一条标准是与前条标准息息相关的。
在分析环境污染事件的成因与危害之后,所面临的就应该是这种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教学的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污染的不同成因逐条进行分析思考,寻找防治对策。
也可以某一治理环境污染成功治理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案例所涉及地区原先的污染是如何形成的,最终又是如何治理好的,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理解相应的治理措施,并能举一反三地应用到对其它环境污染的案例分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