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地下车库与环境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半地下地铁停车场给排水设计要点分析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妥善做好给排水处理工作,对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充分开发。
关键词:地铁;停车场;给排水引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离不开优质的市政工程项目的支持,此外,保障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的完整性也是挖掘城市发展潜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1半地下地铁停车场给排水设计的难点某工程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的难点主要表现为:(1)该工程由多种功能的建筑单体组成,给水系统需进行精细化设计才能满足各建筑单体对给水的不同需求。
(2)该工程为半地下地铁停车场,要统筹考虑盖下排水及盖板临时排水,排水设计相对比较复杂。
(3)该工程为地铁停车场,属于工业厂房建筑。
停车场主要用于地铁车辆的停放、列检、洗车和月检功能,区别于一般的工业厂房建筑,同时具有市政交通公共设施的属性。
停车场运用库及咽喉区上盖开发的住宅、汽车库、配套商业等属于民用建筑。
目前,相关防火设计规范对于地铁停车场内主要单体的建筑性质、火灾危险等级未做明确规定,需进行特殊消防设计。
所以,在给排水及消防设计过程中,要从全局出发,确保设计的可靠性与合理性。
2半地下地铁停车场给排水设计要点分析2.1雨水排水系统设计1)盖板临时排水系统。
屋面排水设计要合理选择排水方式,目前有两种方式,分别为重力流排水和虹吸排水。
本停车场为下沉式带上盖开发的场段,盖板边界与室外高差在1~3m;总汇水面积约为9.5×104m2,盖板高度不统一,局部有高出和下降部分。
根据CECS183—2015《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第3.7.8条:当立管管径不大于DN75mm时,雨水斗斗面至过渡段的高差宜大于3m;当立管管径≥DN90mm时,雨水斗斗面至过渡段的高差宜大于5m。
因上盖面积大,虹吸排水立管管径基本在DN150mm以上,雨水斗斗面距过渡段高差宜大于5m,超过了盖板边界与室外高差,因此,上盖排水方案不宜采用虹吸排水,而应采用重力排水。
半地下车库与环境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1.1车库总平面总平面设计是车库与环境设计的基础。
车库总平面确定了车库与住区环境的空间关系及车库内部的空间特点。
总平面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车库选址,与住宅及基地的关系,车库规模与设计模式。
1.1.1 车库选址车库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的要求,符合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及城市防火要求,尽量处于用地内水文地质条件有利的位置,尽量避开已有的各种地下工程,这些都需要对用地条件充分把握。
用地条件对半地下车库选址、车库与基地的关系产生影响,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用地空间形态,用地内城市道路、水系等城市空间形态的出现会影响车库的布局。
车库布局设计时应该注意避让或者利用其达到环境美化。
用地地形,地形分平地、缓坡、局部陡坎三种,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局部改造地形,使地形在半地下车库与环境的各种空间关系中发挥空间区别、融合或是调和高差的作用(图2-1)。
用地已有市政设施,用地内若有地下管线、地铁等市政设施等需要避让。
图2-1地形与车库的空间关系(结合建筑考虑的车库)1.1.2 车库与住宅及基地的关系1.1.2.1车库与住宅的关系车库与住宅及基地的关系决定了车库可对外采光、通风的界面以及车库与住宅及基地的空间过渡特点。
车库总体与住宅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单建式、附建式、混合式。
1.1.2.2 车库与基地的关系分析住区总体平面与剖面关系可以深入理解车库总体与基地的关系。
车库空间关系受地形的影响可从上文对地形影响的图解分析得到(图2-1)。
平面关系主要受用地形状及建筑布局的影响。
车库形状通常与建筑轮廓及用地形状有关,且用地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车库范围与形态。
案例:兰溪谷二期中标方案图(图2-2)。
图中显示出典型的车库形状特征:受用地形状及建筑轮廓影响。
图2-2—兰溪谷中标方案图(资料来源:深大建筑设计院)1.1.3车库规模与设计模式车库规模的确定与项目开发模式、项目技术指标等项目内容密切相关,设计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结合本身的使用特点进行统筹安排。
停车场、地下车库的建筑和装修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汽车数量的剧增,停车场、地下车库的建设成为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更好的利用空间,提高地下空间利用效率,停车场、地下车库的建筑和装修方案需要合理、高效,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停车场、地下车库的基本设计原则、建筑结构与材料选用、空气处理、灯光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停车场、地下车库的基本设计原则停车场、地下车库的基本设计原则为:易于进出、安全方便、停车位规范、交通组织合理、环境舒适、经济合理。
据此,我们应对停车场、地下车库的建筑、布局提出以下要求:1.入口和出口设置合理,车型不受限制。
2.通道宽度、弯度设计得合理,车辆通行能力高。
3.路面设计平整、耐用,方便车辆行驶、维护。
4.停车位规格、标准、宽度、长度等应符合国家规范。
5.灯光、照明、空气处理、防排水等方面也需适当考虑。
二、建筑结构与材料选用停车场、地下车库主体结构设计应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要考虑承重、抗震性能,毕竟这是一个大型的建筑工程。
第二,需要考虑空间效率和维护便捷性。
第三,对于修建地下车库的场所,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地下水位和地基环境,以便铸就更为牢固的建筑结构。
此外,在地下车库装修方案中,地面和墙面装饰要避免使用松软与易腐坏的材料,应选用环保、耐磨等性能更好、质量更可靠的材料。
三、空气处理作为地下空间,停车场、地下车库的空气质量极为重要。
地下车库长期封闭,加之排放的尾气,对人体健康有不小的影响。
因此,安排合适的空气处理设备,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净化,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排风、换气,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
四、灯光设计灯光方面,要让车库内整体光源均衡,唤起地下空间内的温馨感和柔和氛围,以便为车主提供更为安全、清晰、舒适的环境。
同时,灯光的选定应考虑自然采光、能耗降低等诸多因素。
五、总结停车场、地下车库建筑和装修方案的制定,是一个考验城市规划水平及现代化建筑技术的综合工程。
地下室半地下室及首层地面的防水防潮设计要点地下室、半地下室及首层地面的防水防潮设计要点在建筑设计中,防水防潮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于地下室、半地下室和首层地面,这些地方由于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并且可能与地下水或潮气接触,因此,其防水防潮设计更显得重要。
防水层设计:地下室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并在防水层上涂抹防水涂料。
防水层应设计成一定的厚度,以防止地下水渗透。
排水系统设计:地下室应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集水坑、排水泵等,以排除可能出现的地下水。
通风设计:地下室应设置通风口,保证空气流通,防止潮气积聚。
防潮处理:在地下室的墙面上,可以使用防潮材料或者防潮涂料,以防止潮气渗透。
防水层设计:半地下室应采用防水砂浆或防水涂料,并在防水层上铺设防水卷材。
防水层应设计成足够的厚度,以防止地下水渗透。
排水系统设计:半地下室应设置排水沟或排水管,及时排除可能出现的地下水。
通风设计:半地下室应设置通风口,保证空气流通,防止潮气积聚。
隔潮处理:在半地下室的墙面上,可以使用隔潮材料或隔潮涂料,以防止潮气渗透。
防水层设计:首层地面应采用防水砂浆或防水涂料,并在防水层上铺设防水卷材。
防水层应设计成足够的厚度,以防止地下水渗透。
排水系统设计:首层地面应设置排水沟或排水管,及时排除可能出现的地下水。
同时,应设置排水口,防止雨水倒灌。
防潮处理:在首层地面的墙面上,可以使用防潮材料或防潮涂料,以防止潮气渗透。
首层地面也应考虑采用防滑材料,防止地面湿滑。
通风设计:首层地面应设置通风口,保证空气流通,防止潮气积聚。
同时,通风口的设计也应考虑排水系统的配合,防止雨水倒灌。
在防水防潮设计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例如,建筑物的用途、地理位置、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防水防潮的设计方案和材料选择。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虑。
地下室、半地下室和首层地面的防水防潮设计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建筑工程中的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案例分析地下工程在建筑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建筑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还能够有效地利用地下资源。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地下工程存在着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和风险,需要经验丰富的专家来解决。
本文将结合个人的经验和专业知识,通过分析几个真实的地下工程案例,探讨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地下车库设计与施工地下车库作为一个常见的地下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着许多挑战。
首先,地下车库的承重结构必须满足承载车辆和人员的需求,并且需要考虑地下水位、地质条件以及施工工艺等因素。
案例一是一个位于城市繁忙商业区的地下车库项目,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下水位较高。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用了防水隧道施工技术、地下连续墙及增压注浆技术等手段,解决了地下水渗漏和地基稳定性问题。
二、地下管线设计与施工地下管线的设计与施工是另一个重要的地下工程领域。
在城市建设中,地下管线承担着供水、排水、燃气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传输任务,因此设计与施工的质量至关重要。
案例二是一个市政供水管线的设计与施工项目,地下设施密集,且与周边建筑之间存在较小的空隙。
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曲线设计和微动力施工方法,解决了地下管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冲突问题,并保证了管道的安全运行。
三、地下暖通设计与施工地下暖通是指地下空间的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设计与施工。
地下空间特殊的环境条件和地下水位等因素,给暖通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案例三是一个地下商场的暖通系统设计与施工项目。
由于地下商场内部空间复杂,并且地下水位较高,对系统的管道布局、隔热和排水等工艺要求非常高。
通过采用集中式空调系统、智能调控技术和防水隔热措施,成功解决了地下商场的供暖、通风和空调问题。
综上所述,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是建筑工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一个需要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领域。
通过分析几个地下工程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在地下车库、地下管线和地下暖通等领域,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和风险。
探讨岭南地区半地下停车库对住宅区环境的影响作者:侯向军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6期摘要:近年来,半地下停车库是高密度住宅区停车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岭南新世界半地下停车库实例分析探讨岭南地区半地下停车库对住宅区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半地下停车库、住宅区环境、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TU24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第一章:岭南新世界位置与概况1.1位置岭南新世界家园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1689号,临近永泰客运站,距广州国际会议中心、新体育馆仅15分钟车程,沿白云大道、华南快速干线三期可达。
1.2概况岭南新世界家园按“卫星城”的理念规划建设,占地约120公顷,总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规划户数15000户,规划入住人口50000多人。
其中C区规划户数1100户,半地下停车场停车位数500辆,配建停车位比例不足2户1个车位。
岭南新世界花园始发的公交车有3条路线,分别开往广州火车站、珠江新城和白云路;周边有4、5条途径的公交线路;小区还紧邻地铁二号线和三号线交汇站嘉禾望岗站。
整体上,岭南新世界花园的公共交通优于其他郊区楼盘。
第二章:岭南新世界车库与住宅及基地的关系2.1车库与住宅的关系车库总体与住宅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单建式、附建式、混合式。
岭南性世界花园的半地下车库与住宅的关系全是混合式。
2.2车库与基地的关系总平面图上图为岭南新世界花园的总平面图,蓝色虚线为地下车库位置,从图上可以清晰的显示出:车库的平面形状特征受用地形状及建筑轮廓影响。
第三章:岭南新世界C区半地下停车库与住宅区总体关系由于岭南新世界花园用地高达120公顷,其中半地下车库也多达20多个,因此本次讨论的重点放在住宅区中已建成入住的C区,该区的半地下车库较为典型。
C区平面图C区地下车库平面-13.1半地下车库与住宅的平面关系半地下车库与住宅的平面关系主要是上部建筑对半地下室内部空间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柱网体系、交接关系上。
论地下停车场环境设计的不足及举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地下停车场已成为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重要措施。
然而,在地下停车场的环境设计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首先,在地下停车场的通风设计上存在不足。
地下停车场内汽车排放的废气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排放处理,将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地下停车场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通风系统,及时排出废气,保证车内空气的清新度。
然而现实情况却与之相反,许多地下停车场通风系统不健全,很多停车场内空气污浊,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既滋生了细菌,也给停车场内的人们带来很多不便和危害。
其次,在地下停车场的照明设施和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地下停车场设有灯光照明可以方便人们进出停车场,但是很多停车场的灯光照明不够明亮,存在盲区没有照明,给人造成不安全感,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
同时,很多地下停车场的管理机制不够严格,容易造成车祸事故频发,地下停车场往往成为不法分子作案的隐蔽地,给人们的财产造成威胁和损失。
再次,在地下停车场的景观设计上存在不足。
地下停车场虽然主要用于车辆停放,但其对城市的形象和环境美观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现实情况中许多地下停车场的环境往往灰暗单调,给人造成很差的印象,从而降低城市整体形象和美观度。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改进地下停车场的环境设计呢?首先,在设计地下停车场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到通风要求,配备完善的通风系统,保证车内空气清新。
其次,应配备完善的安全措施,包括安装摄像头和排放监测设备等,严格管理车辆和人员的进出,做到24小时全天候监管,保证地下停车场的安全性。
再次,要采用人性化的设计手段,使停车场显得更加美观和舒适,比如铺设休闲区和户外绿化带等,让车主和乘客在停车场内可以得到更加便利的服务体验。
最后,在地下停车场照明设计方面,应该遵循“照亮每个角落,保障每个人的安全”的原则,使整个停车场灯光足够明亮,避免造成盲区,同时降低afety的因素,保障地下停车场环境的安全性。
半地下车库与环境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1.1车库总平面
总平面设计是车库与环境设计的基础。
车库总平面确定了车库与住区环境的空间关系及车库内部的空间特点。
总平面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车库选址,与住宅及基地的关系,车库规模与设计模式。
1.1.1 车库选址
车库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的要求,符合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及城市防火要求,尽量处于用地内水文地质条件有利的位置,尽量避开已有的各种地下工程,这些都需要对用地条件充分把握。
用地条件对半地下车库选址、车库与基地的关系产生影响,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
用地空间形态,用地内城市道路、水系等城市空间形态的出现会影响车库的布局。
车库布局设计时应该注意避让或者利用其达到环境美化。
用地地形,地形分平地、缓坡、局部陡坎三种,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局部改造地形,使地形在半地下车库与环境的各种空间关系中发挥空间区别、融合或是调和高差的作用(图2-1)。
用地已有市政设施,用地内若有地下管线、地铁等市政设施等需要避让。
图2-1地形与车库的空间关系(结合建筑考虑的车库)
1.1.2 车库与住宅及基地的关系
1.1.
2.1车库与住宅的关系
车库与住宅及基地的关系决定了车库可对外采光、通风的界面以及车库与住宅及基地的空间过渡特点。
车库总体与住宅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单建式、附建式、混合式。
1.1.
2.2 车库与基地的关系
分析住区总体平面与剖面关系可以深入理解车库总体与基地的关系。
车库空间关系受地形的影响可从上文对地形影响的图解分析得到(图2-1)。
平面关系主要受用地形状及建筑布局的影响。
车库形状通常与建筑轮廓及用地形状有关,且用地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车库范围与形态。
案例:兰溪谷二期中标方案图(图2-2)。
图中显示出典型的车库形状特征:受用地形状及建筑轮廓影响。
图2-2—兰溪谷中标方案图(资料来源:深大建筑设计院)
1.1.3车库规模与设计模式
车库规模的确定与项目开发模式、项目技术指标等项目内容密切相关,设计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结合本身的使用特点进行统筹安排。
项目开发模式。
项目因投资条件、市场运作等种种原因会有不同的开发模式,如要求分期、分片开发,这将带来车库的分期分片设计,设计时需整体考虑,保证前期车库开发的合理性与独立性同时,需考虑后续车库的衔接与使用。
项目技术指标。
不同项目有不同的各种技术指标限定,根据停车位数量要求及用地各项指标分析,停车的规模也就相应不同。
服务半径。
车库集中设置应注意考虑车库的服务半径。
服务半径过大,使用者要在停车库内步行的距离就会过大,从而带来居民的不便。
一项对深圳市居民的300份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几乎所有拥有驾驶执照的人,都希望将汽车停靠在住宅入口处。
即使停车费用不变,也有超过80%的人不愿意到与住宅水平距离100米以外的停车库(场)停车”。
[《居住区停车方式的选择》建筑学报 1998.(7)p32-34] 因此,车库设置应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
同理,车库规模过大也会带来居民使用不便,如交通路线过长,不易找到停车的位置等。
车库除了满足必要的消防分区及安全疏散距离[ 我国《汽车库建筑设计防火规范》p22规定,地下停车库防火隔间面积为2000m2;有自动喷淋灭火设施时面积可增加一倍。
p25规定,人员安全疏散口位置应使在车库内任一点处的人员到达安全出口的距离不超过45米,有自动喷淋灭火设施的可增至60米,同时,安全出口的楼梯应设防烟楼梯间。
],还应确保停车者进电梯回家的步行距离控制在大多数人接受的地下空间步行活动范围内。
1.2车库对外交通系统
车库规模与形态确立后须处理好住区内车与人的流线。
引导车由城市道路至车库入口,避免人车冲突。
车库车行出入口及其与住区交通、城市交通的衔接是车库对外交通系统设计的主要方面。
1.2.1车库车行、人行出入口
车辆出入口是半地下车库与住区地面交通的连接点,并通过住区交通连接城市交通。
设置时应注意为车辆行驶留足缓冲空间,并考虑车辆进出小区的便捷性,结合小区的管理,做到人车分流、行驶通畅。
出入口的数量及出入口间距离有技术规范的要求(表2-1)。
人行出入口的位置设置需要考虑消防、人防等的安全疏散要求以及居民存取车的方便性。
表2-1车辆出入口与停车规模的关系(资料参考: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p3)
1.2.2 住区交通
住区交通是城市交通的延续,组织好住区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联系,有利于城市交通的畅顺、安全及住区内居民的日常通行,在有效利用城市交通系统的同时可以促进居民对公交系统的使用,减少居民对私家汽车的依赖。
住区动态交通系统提倡“人车分流”,分流可以是不同标高层面的也可以是同一标高层面的。
半地下车库集中停车为“人车分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只需确保车辆从车库出入口到住区车辆出入口的这段路便利,避免与人流交叉则可以实现人车分流。
住区内的其它车行道则主要为消防车及紧急状况下提供通道,平时可以通过形态设计与管理成为人行区域。
住区车辆出入口的设计需注意进出车方向应与所在道路的交通管理体制相协调。
如在我国,车辆遵守右行驶原则,那么设计时应
避免出现车辆左转弯后跨越左侧行车线进入地下停车库这样的情况。
1.2.3 住区车行、人行出入口
设置住区车行人行入口,需要了解住区周边车流方向、人流主要出入方向,也就需要分析住区与城市道路的关系,住区周边城市道路的性质。
住区与城市干道的关系主要有四种:依附式、平行式、环绕式和岛式。
依附式和岛式中,车流、人流具有单向性;平行式和环绕式中,车行、人行出入口的设置需要分析比较各边城市道路的车流量、进出方便性与安全问题。
另外,还需了解住区周边公交站点、购物中心的位置,确定住区主要人流源与车行的相互影响。
1.3住区环境构成要素影响
住区环境构成要素中除上文论述的道路(车、人行交通功能),上部建筑(居住功能)、上部绿地(景观功能)也对半地下车库与环境设计产生一定影响。
1.3.1上部建筑影响
上部建筑对内部空间的影响体现在柱网体系、交接关系上。
停车空间受上部建筑的柱网系统的影响比较大,特别在高层住宅小区,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以及必须延伸至地下的垂直消防交通系统,对半地下车库的影响更大。
为提高空间使用率,建筑的柱网应尽量考虑车位的合理布置要求。
建筑与车库的交接对内部空间的影
响将在下一章详细分析,这里不加论述。
1.3.2上部绿地空间影响
步行流线
半地下车库与环境形成了各种节点空间,通过上部绿地步行流线系统地连接起来,其连接的方式影响着节点空间的使用特征与使用效应。
成功的步行流线系统,需要有流畅的线路使空间连续而富有变化,线路的设计上应符合人们不愿意绕弯道的习惯,能按最短距离组织人流,如果可以看到目标,应该让人可以径直走向目标。
关于步行线路的形式,按照其围绕节点空间的方式分有三种:环通式,半环式,尽端式。
环通式,各条线路均能方便到达,表明节点空间公共性强,是主要的视觉、活动中心;半环式,即线路半环绕节点,节点空间作为共享环境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需与周围环境进行区分;尽端式,即节点空间在某一条支路的尽端,具有相对较强的私密性要求,运用于开敞空间边缘,因为人们可以在安静宜人的角落活动同时,纵览整个开敞空间。
绿地设计的重要设计内容是对绿地中节点空间的整体规划。
车库与环境形成的节点在节点空间的整体规划下产生,将在下一章详细论述,这里不加分析。
绿地中的各种活动节点
绿地中不同活动内容空间对车库顶面产生一定的地坪要求,如公共游泳池、水体的设计有水深及区分空间的要求,需降低或抬高
车库顶面地坪;下沉式舞台游戏空间考虑看台与舞台的空间关系,需要通过降低地坪形成等。
顶面地坪的起伏直接影响车库内部空间的使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上部各种活动节点对车库顶面的要求及其对车库内部空间使用的影响。
1.4小结
本文以车库规划设计思路为研究线索,从总平面、车库对外交通系统、环境构成要素三方面对半地下车库的影响中归纳半地下车库与环境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用地条件(用地地形、用地形状、用地空间形态、周围交通路网系统、已有市政设施);项目限制(项目开发模式、项目技术指标)、住区交通系统、车库上部建筑(布局、柱网系统)与上部绿地系统。
此外,车库与环境设计还受停车需求量、投资条件、气候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