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大全(完整资料).doc
- 格式:doc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62
41个初中物理优质课的创新实验原文作者:高山初中物理优质课创新实验汇总(共41个)一、瓶内吹气球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操作: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
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二、能抓住气球的杯子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流程: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5 、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说明: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延伸: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三、会吸水的杯子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操作:1. 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 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 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4. 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讲解:1. 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 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四、会吃鸡蛋的瓶子思考: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材料: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操作:1、熟蛋剥去蛋壳。
中学物理实验大全一、简介。
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学物理实验,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二、光学实验。
1. 凸透镜成像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规律,加深对光学成像的理解。
实验步骤,将凸透镜放在光源前方,调整凸透镜与屏幕的距离,观察屏幕上的成像情况。
实验结果,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焦点两侧不同位置时,成像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可以得出物体成像的规律。
2. 平面镜成像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规律,加深对光学成像的理解。
实验步骤,将平面镜放在光源前方,观察镜子中的成像情况。
实验结果,观察到镜中的成像情况,可以发现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三、力学实验。
1. 斜面运动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斜面运动实验,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实验步骤,将小车放在斜面上,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斜面运动的理解。
2. 弹簧振子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弹簧振子实验,研究弹簧振子的振动规律。
实验步骤,将弹簧挂在支架上,放置物体使其振动,观察振动情况。
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和频率与弹簧的劲度系数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弹簧振子的理解。
四、电学实验。
1. 串联电路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串联电路实验,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规律。
实验步骤,将电阻依次连接在电路中,通过电表测量电流和电压。
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串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
2. 并联电路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并联电路实验,研究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规律。
实验步骤,将电阻并联连接在电路中,通过电表测量电流和电压。
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五、热学实验。
1. 热传导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热传导实验,研究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性能。
【人教版】初中物理必须掌握的150个实
验
1. 斜抛运动实验
- 实验名称:斜抛运动实验
- 实验目的:探究斜抛物体的运动规律
- 实验材料:斜面、小球、计时器、直尺
- 实验步骤:
1. 将斜面固定在桌子上,使其呈适当的角度。
2. 在斜面起点放置小球,并注意球的初速度。
3. 开始计时,观察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轨迹。
4. 记录小球下滑的时间和滑动距离。
- 实验结果与结论:根据实验记录,分析小球的运动轨迹,得出斜抛物体的运动规律。
2. 阻力实验
- 实验名称:阻力实验
-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在空气中的运动受到的阻力
- 实验材料:空气减阻器、计时器、小球
- 实验步骤:
1. 将小球固定在空气减阻器上。
2. 打开计时器,观察小球在减阻器内的运动情况。
3. 记录小球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时间。
- 实验结果与结论:通过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得出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受到阻力的结论。
3. 光的折射实验
- 实验名称:光的折射实验
- 实验目的:研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规律
- 实验材料:光源、直尺、物体、槽、三棱镜
- 实验步骤:
1. 将光源置于槽中,设置直尺为起点。
2. 在光源前放置物体,并在物体前方放置三棱镜。
3. 调整角度,观察光线从光源射入物体和折射后的情况。
4. 记录光线射入和折射的角度。
- 实验结果与结论:通过记录和观察,总结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规律。
...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实验,实验总数为150个,详细内容请参考文档)。
一、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1)如何调节杠杆到水平平衡:哪边高往哪边调2)调水平平衡的目的:便于测量力臂大小3)实验时,测力计应沿竖直方向拉若斜拉,则由于力臂变小,力变大4)若杠杆不平衡,哪一端将下沉? 力与力臂的乘积大的一端下沉5)多次实验的目的: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6)F1≠F2的原因:L1不是F1的力臂7)结论:2211L F L F ⋅=⋅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什么因素有关”1)结论:a.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重有关,G 物越大,机械效率越大 b.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有关,G 动越大,机械效率越小 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重和摩擦有关,G 绳和f 越大,机械效率越小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的绕法无关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3—1.增大物重—2.减小动滑轮重—3.减小绳重和摩擦4)由图1、2得结论a由图1、4得结论b由图1、3得结论d三、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什么因素有关”1)结论: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a.当斜面倾斜程度一定时,斜面越粗糙,机械效率越低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b.当斜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斜面越倾斜,机械效率越高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物理实验由图1、2:角相同,得结论a由图1、3:角改变,得结论b四、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结论:当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当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当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时,使小车从斜面的相同高度处释放的目的: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
(控制变量法)3)将质量相等的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处释放:为了动能与速度(不是高度)的关系。
4)实验中,通过观察木块被撞后移动的距离判断小车动能的大小。
(转换法)5)此实验的研究对象:小车(有时为小球)五、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结论:a.当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b.当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实验汇总1.弹簧的弹性实验目的:观察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之间的关系,验证胡克定律。
实验步骤:利用弹簧挂载不同质量的物体,用尺量弹簧的伸长量,并记录伸长量与受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成正比,即 F = kx,其中 F 是受力,k 是弹簧系数,x 是伸长量。
2.平衡力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受力情况,验证平衡力的作用。
实验步骤: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半球形物体,用线挂载一个小物体在半球形物体的边缘,调整小物体的位置,使半球形物体保持平衡状态,并记录线的张力。
实验原理: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受到的合力为零,即各个受力之间存在平衡关系,满足平衡条件。
3.密度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物体的密度。
实验步骤: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用容器装满水,并记录水的初始体积,然后将物体完全浸入水中,记录水的最终体积,并计算物体的体积。
最后,根据密度的定义公式ρ=m/V,其中ρ是密度,m是质量,V是体积,计算物体的密度。
实验原理: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
4.光的折射实验目的: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
实验步骤:将一根直尺放入水中,观察直尺的折射现象,并记录实验中的角度和折射光线的方向。
实验原理:根据折射定律,光线从一个介质斜射入另一个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n1sinθ1=n2sinθ2,其中 n1 和 n2 是两个介质的折射率,θ1 和θ2 分别是入射角和折射角。
5.焦距的测量实验目的:测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距。
实验步骤:使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聚焦实验,移动物体的位置,找到能够成像的位置,并测量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并计算焦距。
实验原理:凸透镜和凹透镜会使光线聚焦或分散,焦距是使光线汇聚到一点或者分散的距离。
6.电阻的测量实验目的:测量电路中的电阻。
实验步骤:将电阻器接入电路,设定电流大小,测量电阻器两端的电压,并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值。
初中物理实验⼤全(完整资料).doc此⽂档下载后即可编辑初中物理实验归类复习第⼀部分理论基础⼀、测量的理论(⼀)测量本质测量就是⼀种⽐较。
为了科学地进⾏⽐较,需要有⼀个公认的标准量作为⽐较的依据,这个标准量就叫做________ 。
为了便于交流,⼈们制定了⼀套国际通⽤的单位体系——“国际单位制”,简称“SI”。
请填写在国际单位制中以下各物理量的主单位:1、误差与错误测得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任何测量都会有误差,误差是________(能/不能)绝对避免的;⽽错误是可以⽽且应该避免的。
2、影响误差的因素(1)测量的⼯具。
测量所⽤的⼯具越精密,误差就越陷越深______。
(2)测量的⽅法。
(3)估读。
测量总要估读,因⽽测量总要产⽣误差。
3、减⼩误差的⽅法(1)选⽤更精密的测量⼯具、设计更科学的测量⽅法,可以减⼩误差。
(2)多次测量,取__________,是减⼩误差的重要⽅法。
注:1)“多次测量”,通常要有三次;2)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数位必须与测量值的数位⼀致。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般要经历以下七个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做出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5、评价证据是否⽀持猜想与假设;6、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7、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交流与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始步骤,在学习和科研中有重要的意义。
在试题中,通常会有两种情况出现。
⼀是通过描述相关情境,直接提出相关问题。
这是⼀问题就是我们下⾯解题时要围绕的核⼼,所以要⾼度重视这⼀问题,不能偏题。
⼆是要⼈们根据试题描述的情境,提出⼀个问题。
我们应根据试题描述的情境,合理地提出问题,不可随意发散。
这种情况在⽇常教学中遇到的较多,考试时则较少出现。
(⼆)做出猜想与假设由于“猜想与假设”的发散性,故在考试中较少出现。
我们强调的是“猜想与假设”必须是在试题情境的基础上合理作出,反对随意猜想。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实验汇总1.声音传播速度的测量实验材料:音频发生器、示波器、直尺、水仪器、手机等步骤:(1)在水中放置示波器,直尺平放在水表面上方;(2)将音频发生器的声波源放置在直尺下方,调节频率;(3)调节示波器的时间基准,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4)测量时间间隔和直尺的距离;(5)计算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2.光的折射实验材料:明亮的光源、瓶子或玻璃杯、注射器或吸管、水步骤:(1)将瓶子或玻璃杯中注满水;(2)用注射器或吸管将水倒入瓶子中,同时观察弯曲的光线;(3)记录注入水接近顶部和底部时,光线的弯曲程度;(4)分析实验结果,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力的平衡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吊钩、重物步骤:(1)将弹簧测力计挂在吊钩上方;(2)将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方,使其处于自由状态;(3)调整重物的质量,使弹簧测力计指示力的读数为零;(4)记录重物的质量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5)根据实验结果,探究力的平衡条件。
4.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材料:电池、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阻器步骤:(1)将电池的正负极与电流表和电阻器相连;(2)将电阻器的另一端与电压表相连,并将电压表两端连接到电池的另一极;(3)调节电阻器的阻值,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4)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曲线,探究欧姆定律。
5.热传导实验材料:导热棒、蜡烛、纸张、火柴等步骤:(1)将蜡烛点燃放置在桌上,将导热棒的一端靠近蜡烛火焰;(2)用纸张做屏障围绕导热棒,以便观察热的传导;(3)记录导热棒另一端的温度变化;(4)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热传导的规律。
初中物理实验大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
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隔5个间隔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 …。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s2、s3 …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其中T=5×0.02s=0.1s)⑵利用“逐差法”求a:⑶利用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注意事项1、每隔5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2、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至少有两位有效数字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胡克定律)探究性实验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外电路断开时,用电压表测得的电压U为电动势E U=E原理: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一个电流表及一个电压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①单一组数据计算,误差较大②应该测出多组(u,I)值,最后算出平均值③作图法处理数据,(u,I)值列表,在u--I图中描点,最后由u--I图线求出较精确的E和r。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1.实验步骤(1)将金属盒放入水中不同深度(逐渐变深),观察U形管液面高度差变大,这说明同种液体,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2)保持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改变金属盒的方向,观察到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相同,这现象说明:同种液体,深度相同,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保持金属盒的深度不变,把水换成盐水,观察到U形管液面高度差变化,可以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液体种类)的关系。
2.注意(1)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2)在调节金属盒的朝向和深度时,眼睛要注意观察U形管压强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的变化情况;(3)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要保持金属盒在不同液体中的深度相同。
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步骤(1)将电源、电键、小灯泡、电流表串联起来,连接过程中电键处于断开状态;(2)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适合初中生做的物理实验
一、通电和短路实验
1.通电后,再把灯泡的一端用电线连接起来,另一端通上电源,灯泡就亮了。
2.将一根导线固定在电灯泡的头部,把一端接在灯泡上,另一端接在电源的正极上。
3.用力拉导线,如果灯泡不亮,就说明是导线的长度不够。
二、电压的作用
1.电压可以使电器工作。
2.在电路中,电压越高,电流就越大。
3.在电路中,电阻是起到阻碍作用的。
4.电阻和电压成反比。
5.同一电阻上电压不变时,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一、浮力和浮力大小的关系
1.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无关。
2.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它排开水或空气的重量。
二、压强、大气压强和压强作用效果。
1.大气压强是指物体所受压力大于自身重力时产生的效果。
—— 1 —1 —。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初中物理实验归类复习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
一、测量的理论
(一)测量本质
测量就是一种比较。
为了科学地进行比较,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作为比较的依据,这个标准量就叫做________ 。
为了便于交流,人们制定了一套国际通用的单位体系——“国际单位制”,简称“SI”。
请填写在国际单位制中以下各物理量的主单位:
1、误差与错误
测得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任何测量都会有误差,误差是________(能/不能)绝对避免的;而错误是可以而且应该避免的。
2、影响误差的因素
(1)测量的工具。
测量所用的工具越精密,误差就越陷越深______。
(2)测量的方法。
(3)估读。
测量总要估读,因而测量总要产生误差。
3、减小误差的方法
(1)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设计更科学的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2)多次测量,取__________,是减小误差的重要方法。
注:1)“多次测量”,通常要有三次;
2)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数位必须与测量值的数位一致。
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要经历以下七个步骤:
1、发现并提出问题;
2、做出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
5、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与假设;
6、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
7、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交流与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是科学探究的起始步骤,在学习和科研中有重要的意义。
在试题中,通常会有两种情况出现。
一是通过描述相关情境,直接提出相关问题。
这是一问题就是我们下面解题时要围绕的核心,所以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不能偏题。
二是要人们根据试题描述的情境,提出一个问题。
我们应根据试题描述的情境,合理地提出问题,不可随意发散。
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较多,考试时则较少出现。
(二)做出猜想与假设
由于“猜想与假设”的发散性,故在考试中较少出现。
我们强调的是“猜想与假设”必须是在试题情境的基础上合理作出,反对随意猜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这是考查的重点。
主要考点有:
1、实验原理的确定。
许多实验探究,特别是测量某个物理量(如密度、机械效率、电阻等)的实验,都有一个实验原理的问题,就量你根据什么道理来测量这个物理量的。
这个原理,也就决定了你实验的总的方向或框架。
2、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只要被研究的量与多个因素有关,通常就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其他的量不变,仅使一个量发生改变,记录因变量相应的数值;经过多次(至少三次)实验,寻找规律。
如此逐一研究,最后再总结规律。
故有几个自变量,就至少要分成几个实验部分。
2、物理量的显示与控制方法
这是考查的重点。
有些物理的显示,可以有仪表或测量工具,如电流、电压分别电流表、电压表等;而有一些物理量,还没有专用的测量工具或实验中不能提供专用的测量工具,就要运用“转化法”进行间接测量,这时我们就要动点脑筋,在理解该物理量的意义或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好测量的方法和待测的物理量,特别是对于我们没有学过的物理量。
请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注意研究和总结。
实验中总要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同时改变某个物理量。
有些物理量的控制方法也是难点,如在研究欧姆定律的“电流与电阻的规律”时,要控制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理论上只要给这段电路接上一个稳压电源就行了,但实际上这样的稳压电源很找到。
如何控制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就成了一个“富有技术性”的问题。
类似的问题还有在“研究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的关系”时,如何科学地控制和改变速度等。
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
3、实验器材的选择
在实验原理和大致的实验方向、方法确定后,就要考虑采用哪些测量工具,这也是常考的一个问题。
要注意根据实验的方法,特别是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必要的估算),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程)。
4、实验步骤的设计与表述
在实验操作问题上,试题中经常要我们书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验的特别注意点,如是否要匀速拉动、沿什么方向拉动等,或者必须要怎样操作或操作到什么程度等。
二是书写实验步骤,我们一定要注意写得简洁、清楚、有条理,表达到位。
通常要用“1、2、3、4……”或者“A、B、C、D……”一步步地写清楚,并且以一个重要的操作或测量某一个物理量为一步,不宜在一步中进行很多的操作或测量许多的物理量。
5、实验表格的设计
这是常考的内容。
其实很简单,通常你只要把所有要测量(记录)的物理量写成一横行,写清楚物理量的名称和字母,依此向下划列;再在左边写上实验次数,依此向右划行,一个表格就行成了。
千万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物理量的后面写上相应的单位!
(四)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
这里主要考查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实验现象的描述,要注意描述准
确到位。
二是考测量工具的读法,要熟练各种测量工具的读法,并注意在实验结果后写上单位(除非是填入表格的)。
(五)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与假设与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
在考试中,这两个问题通常是合在一起的。
主要考点有;
1、实验数据的处理
一是计算。
二是将数据描绘成图表或曲线。
在描绘曲线时要特别注意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切忌用短直线连接两点。
2、实验现象的归纳或实验结论的表述
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是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实验研究,要注意写清楚“在……条件下,×××与×××……”,要注意“有关、无关”、“越大、越小”及“正比、反比”用词,尽可能写准确。
另外,许多实验探究题都有示例的表述方法,要注意读清楚,照着示例的格式书写,一般最保险。
3、抽象数学关系式
这考得比较少,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即可。
4、提出新的问题
由于问题的发散性,很少考。
但我们要注意根据实验结果合理地提出问题,不可随意发散。
(六)交流与合作
在实验探究中,这一点十分重要。
但在考查中却无法体现。
注:通过测量发现规律,需要进行多次测量,通常要有三次。
第二部分力学
一、仪器使用
在实验室里,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比它更精密的常用测量工具是________和________;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测量质量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测量力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
(一)刻度尺(参阅八上P103)
1、认识刻度尺
右图中,刻度尺的量程为________、分度值为________。
2、刻度尺的使用
刻度尺的使用要领是“五会”。
即:
会认:即正确认识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放:应使刻度尺的________线或某条(整数)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