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156.50 KB
- 文档页数:24
无损检测方案本工程无损检测方法有RT(射线)探伤和UT(超声波)探伤。
一、无损检测委托程序二、无损检测程序管道检验按规范和图纸要求进行探伤。
管道的检测程序如下:三、无损检测方案1、作业前的准备检测时机:特种材质焊缝,必须在焊接完成经过24小时以后,方可进行检测作业。
检测前应确认材质和厚度,且经外观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操作。
2、无损检测人员要求⑴参与本工程的无损检测人员应具备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检测资格证书。
⑴无损检测人员在实施检验前,须了解和熟悉有关监察规程、验收标准、技术文件要求,熟悉被检工件的规格、材质及其制造工艺、焊接工艺、检测工艺。
⑴I级检测资格人员只能在II级或II级以上资格人员指导和监督下从事检测操作,检测结果评定和报告签发及审核由II级或III级人员承担。
⑴检测人员应认真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执行安全防护制度。
⑴检测人员的校正视力不低于1.0,并要求评片人员距离400mm 能读出高为0.5mm,间隔0.5mm的一组印刷体字母。
⑴无损检测人员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做到不漏检、不误判,准确执行检测标准。
⑴无损检测人员严格按照委托要求进行检测,做到检测比例执行率100%,扩探比例执行率100%。
3、射线检测方案⑴检测方法:采用X射线机进行双壁单影、双壁双影、单壁单影透照检测;检测设备:200/250/300KV X射线机;底片类型:JB4730-94;象质计:选用JB/T7902-99规定的R10系列线型金属丝象质计;增感屏:铅箔增感屏。
暗室处理:手工冲洗⑴检测工作流程⑴技术要求⑴底片标识底片上的显示包括工程编号、设备号或管道号、焊缝号、片位号、焊工号、规格厚度、返工标记、检验日期等。
所有标识紧密放置于工件表面与底之间,底片上的铅字影像齐全工整,并距离焊道影像5mm 以上。
如果业主或监理对焊口底片标识有进一步的要求,则应根据业主或监理要求补充标识内容和方式。
⑴象质计的放置采用单影法透照,线型象质计置于底片有效片长的1/4处,钢丝横跨焊缝并与焊缝方向垂直,每张底片都应显示象质计。
第七章渗透检测工艺渗透检测工艺基本步骤:1、表面准备和预清洗(洗涤剂清洗,温度75℃~95℃时,10~15分钟)2、施加渗透剂(10~50℃下,渗透时间≥10min)3、多余渗透剂的去除4、干燥(不得大于50℃,干燥时间5~10min)5、施加显像剂(自显像时间10~120min,其他显像时间一般不少于7min)6、观察与评定(显像剂施加后7~60min内进行)7、后清洗及复验渗透检测的时机选择:1、机加工和热处理等操作,可能产生表面缺陷,渗透检测则应在这些工序后进行。
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应在焊后24小时进行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
2、表面处理工艺(喷漆、镀层、阳极化、涂层、氧化、喷丸和研磨)的操作,渗透检测应在这些工序前进行,表面处理后需机加工的,对该加工部位再次进行渗透检测。
3、工件要求腐蚀检测时,应在腐蚀工序后进行。
4、在役工件的渗透检测应去除表面积炭和油漆层。
但阳极化层可不去除。
表面准备和预清洗渗透检测成功与否,取决于被检表面的状况(污染程度及粗糙度)。
所有污染物都会阻碍渗透剂进入缺陷,清洗污染物的过程中的残留物反过来也能同渗透剂反应,影响渗透检测的灵敏度。
被检表面的粗糙度影响渗透检测效果。
内容:清理固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固体污染物:铁锈、氧化皮、腐蚀产物、焊接飞溅、焊渣、毛刺、油漆及涂层等液体污染物:防锈油、机油、润滑油及有机组分的其它液体,强酸强碱及包括卤素在内的有化学活性的残留物基本要求:1、任何可影响渗透检测的污染物必须清除干净,不得损伤受检工件的工作功能:例如:不得用钢丝刷打磨铝、镁、钛等软合金。
密封面不得进行酸蚀处理等。
2、表面准备和预清洗范围:检测部位四周25mm。
▲通常情况下,焊缝、轧制件、铸件、锻件的表面状态,是可以满足渗透检验要求的。
▲如果焊缝、轧制件、铸件、锻件的表面出现不规则,影响渗透探伤效果。
则应用打磨方法或机械加工方法进行表面处理。
▲如果铁锈、型砂、积炭等物,可能遮盖缺陷迹痕,或对检验效果产生干扰。
无损检测专用工艺无损检测是一种通过对材料或构件进行非破坏性测试的技术。
它可以检测材料或构件中的缺陷或不良部分,而无需对其进行破坏性测试或样品准备。
无损检测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建筑结构等领域。
无损检测专用工艺是实施无损检测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无损检测专用工艺:超声波检测。
超声波检测是利用超声波在材料或构件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来检测缺陷或不良部分的一种方法。
其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首先,需要准备一台超声波检测设备,包括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
同时,对待测材料或构件进行清洁和表面处理,以便提高传播的超声波信号质量。
2. 设定参数:根据待测材料或构件的性质和预期的检测结果,设定合适的超声波检测参数,包括波速、频率、探头的角度和位置等。
3. 发射超声波:将超声波发射器插入待测材料或构件上,并发射超声波信号。
超声波信号经过材料或构件中的传播,并在遇到接收器时产生反射。
4. 接收和分析:通过接收器接收反射的超声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然后,通过信号处理和分析,确定材料或构件中的缺陷或不良部分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5. 结果评价:根据分析结果,评价材料或构件的无损检测质量,并判断是否合格。
如果存在缺陷或不良部分,进一步评估其对材料或构件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或替换建议。
以上是一种常用的超声波检测工艺,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材料或构件中的缺陷或不良部分。
无损检测专用工艺的选择和应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因此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其他无损检测方法,如磁粉检测、射线检测等。
无损检测专用工艺是非破坏性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对材料或构件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检测,发现潜在缺陷和不良部分,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潜在危险。
除了超声波检测外,磁粉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等也是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
磁粉检测是一种适用于金属材料的无损检测方法,主要用于检测金属材料表面或近表面的瞬时缺陷。
磁粉探伤的工艺流程磁粉探伤是一种常见的无损检测方法,主要用于检测金属工件表面和亚表面的缺陷和裂纹。
下面将介绍一下磁粉探伤的工艺流程。
磁粉探伤的工艺流程主要分为充磁、涂粉、磁化、观察和清洗几个步骤。
首先是充磁。
充磁是为了在金属工件中产生足够的磁场,以使细小的表面或亚表面缺陷能够吸引磁粉。
通常使用电磁铁或永磁铁进行充磁。
将工件放置在充磁装置中,通过通电或靠近永磁铁使工件饱和磁化。
接下来是涂粉。
涂粉是将磁粉散布在工件表面,以便在磁化后检测到缺陷。
磁粉通常是细粉末状的铁粉或非磁性粉末,可以是干粉或湿粉。
方法可以是直接手工撒粉或使用喷涂设备均匀涂敷在工件表面。
然后是磁化。
磁化是通过产生磁场,使涂粉能够被吸引到工件表面缺陷处。
可以使用交流或直流磁场进行磁化。
直流磁化主要用于检测表面缺陷,而交流磁化则可以检测到更深的亚表面缺陷。
磁化设备一般是通过电流通过线圈或夹具产生磁场。
之后是观察。
观察是将工件放在有合适照明条件的黑光或白光检测室进行观察。
在黑光检测中,使用紫外灯照射工件,缺陷处吸引的磁粉会发出荧光,通过观察荧光来识别缺陷。
在白光检测中,观察工件表面是否有磁粉颜色的变化或线型的缺陷痕迹。
最后是清洗。
清洗是为了去除掉工件表面的磁粉和其他污染物,以便进一步的检验和处理。
可以使用溶剂、清洗机和蒸汽清洗等方法进行清洗。
清洗后的工件表面应保持干燥。
总结一下,磁粉探伤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充磁、涂粉、磁化、观察和清洗几个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能够较为准确地检测金属工件的表面和亚表面缺陷,是一种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
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 Testing,NDT)是指在不破坏被测对象完整性的前提下,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设备对其进行检测、测量、评价或判定的一种方法。
在工业领域中,无损检测被广泛应用于材料、构件和设备的质量检测、安全评估和性能监测,以确保生产和运营过程的安全和可靠。
无损检测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对从航空航天到能源和化工等各个领域的工业生产和产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份详细的无损检测作业指南,以确保检测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二、作业前准备1. 熟悉被测对象:在进行无损检测之前,必须对被测对象有足够的了解,包括其构成、制造工艺和使用条件等。
这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设备,以及准确评估结果。
2. 熟悉检测方法和设备:根据被测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无损检测方法和设备。
熟悉这些方法和设备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正常进行检测工作。
3. 检测区域准备:清理被测对象的表面,确保其干净、无油污和杂质。
必要时,使用适当的清洗剂进行清洗。
另外,确保检测区域的通风良好,以便于操作和排除可能的风险。
4. 确定检测参数:根据被测对象的性质和要求,确定适当的检测参数,如波长、频率、电流功率等。
这将有助于获取准确的检测结果,并快速发现可能存在的缺陷。
三、作业步骤1. 根据被测对象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无损检测方法,如超声波、射线、涡流、磁粉等。
了解每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 根据选择的无损检测方法,准备相应的设备和工具。
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如电源供应、传感器的校准和标定等。
3. 在检测之前,对被测对象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例如,清洁表面,移除可能影响检测效果的覆盖物和污垢。
4. 根据检测要求,将传感器或探头与被测对象适当接触或定位。
确保传感器的位置和角度与被测对象的几何形状和缺陷类型相匹配。
5. 开始无损检测,按照预定的检测规程和流程进行操作。
无损检测施工方案1.编制说明1.1 编制依据: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
2)《钢制压力容器》GBl50—98。
3)《压力容器无损检测》JB4730—94。
4)《压力容器质量保证手册》。
1.2 符号说明:NDT—无损探伤RT——射线探伤UT——超声探伤MT——磁粉探伤PT——渗透探伤VT——目视检查OK——合格Gr ——打磨2. 无损探伤人员2.1 从事无损探伤操作的人员,必须具有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无损探伤方法III 级以上资格,并经无损探伤责任工程师认可后方可从事NDT操作。
2.2 从事无损探伤结果评定及签发报告的人员,必须具有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无损探伤方法Ⅱ级以上资格,并经无损探伤责任工程师认可后方可从事NDT结果的评定及签发报告。
3.磁粉探伤工艺与质量控制3.1 适用范围:对接焊缝、角焊缝、坡口及清根、工卡具去除打磨处3.2探伤设备:型号:Y—6交流磁轭式。
提升力:>44N。
磁极间距:50~250mm。
试片:A型、C型。
3.3 探伤材料:黑磁粉。
磁粉应具有磁导率高、剩磁低和相互之间不吸引。
3.4 磁粉探伤工艺流程:3.5 灵敏度校验:每个班次开始和结束之前,都必须用A型或C型试片,对受检工件表面有效磁场强度、检测区、方向及磁化方法进行校验。
校验方法:将无人工缺陷的面朝外,平整放在被检面上用透明胶带粘贴固定,保证试片与被检面接触良好,磁痕显示清晰完整。
3.6 表面处理1)受检部位及四周25mm范围表面,可用砂轮或钢刷打磨去除飞溅等。
2)受检部位表面不得有油脂或粘附磁粉的物质。
3.7磁化及施加磁悬液1)每一受检区应进行2次独立检测,磁力线方向大致互相垂直。
2 )磁极间距应控制在200mm左右,检测的有效区域为两极连线两侧各50mm 范围内,磁化区域每次应有15mm的重叠。
3)采用连续法探伤,边磁化边施加磁悬液,通电时间1~3S,通电至少2次,停施磁悬液至少1S以后才能停止磁化。
受控状态:编号QHZYZD-2011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单位: 青岛无损编制:年月日审核: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批准:年月日版次:第一版目录总则-----------------------------------------------------------------------------------------3 射线检测工艺-----------------------------------------------------------------------------7 超声波检测工艺-------------------------------------------------------------------------17 1超声波检测工艺流程图--------------------------------------------------------------17 2钢板超声波检测复验-----------------------------------------------------------------18 3对接焊缝超声波检测-----------------------------------------------------------------22 4管座角焊缝超声波检测--------------------------------------------------------------27 5T型角焊缝超声波检测---------------------------------------------------------------30 6管道对接焊缝超声波检测-----------------------------------------------------------33 7锻件超声波检测-----------------------------------------------------------------------378 无缝钢管超声波检测----------------------------------------------------------------399 超声波测定厚度----------------------------------------------------------------------41 磁粉检测工艺----------------------------------------------------------------------------45 渗透检测工艺----------------------------------------------------------------------------50 用于非标准温度的检测方法----------------------------------------------------------56 热处理作业指导-------------------------------------------------------------------------59 光谱作业指导书-------------------------------------------------------------------------64总则1主体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指导书适用于我公司所开展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石化工程的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和超声波测厚。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无损检测工艺流程1根据施工图纸设计要求、相关规范(标准)确定无损检测内容后,施工单位应办理检测委托,填写《检测委托书》,并依据委托书的要求,实施委托检测,并确定检测部位,作好受检产品、材料、配件等受检部位的识别标记。
2在检测过程中如有与检测相关的变更,施工单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相关检测组,检测组根据变更对检测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3检测准备和实施3.1检测人员按照每一类检测对象,依据委托书、检测标准、作业指导书等技术资料,编制工艺卡,确定检测技术参数,。
3.2检测组成员应做好设备、仪器、材料、工具及防护用品的准备,并负责就检测条件(如检测时间、水源、电源、通风、照明、脚手架、安全围护等)与施工单位及时联系,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3.3检测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及时作好检测原始记录。
3.4在进行射线检测前,要求施工单位做好检测区域内的安全标识和围护,并在施工单位工程部办理入场手续和射线作业许可证(票),检测人员应将此证(票)随身携带,以备检查。
4检测结果4.1检测人员第二天必须根据标准规范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及时填发检测报告,作好各种原始记录。
4.2检测责任师对检测数据及评定结果进行校核,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结果有误时,应及时更正,必要时重新检测。
4.3因检测工作量大等原因不能及时填写检测报告时,可先填写《检测结果通知书》,不合格需返修部位以《返修通知书》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
4.4如有不合格部位的工件应按有关验收规范、标准或技术要求进行扩探,并以《扩探通知书》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
5底片质量;5.1所有底片上,定位和识别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
5.2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应符合AB级要求:2.0-4.0之间。
5.3底片本底灰雾度D0<0.3。
5.4底片的像质计灵敏度应符合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要求。
5.5底片评定范围内不应存在干扰缺陷影像识别的水迹、划伤、斑纹等伪缺陷影像。
无损检测工作流程及管理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 Testing,NDT)是一种用于检测材料和构件内部缺陷或表面缺陷的技术。
它在许多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包括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核电等。
无损检测工作流程及管理是确保无损检测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
1.制定检测计划:根据检测对象、检测需求以及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检测计划。
计划包括检测方法、仪器设备选择、检测技术指标等内容。
2.制定检测文件:根据检测计划编写检测文件,包括检测工艺、操作规程、检测条件、检测记录表等。
3.准备工作:准备检测设备和材料,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资质认证,确保检测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进行检测:根据检测计划和检测文件,在检测对象上进行相应的无损检测。
检测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注意安全事项,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分析评价: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判断是否存在缺陷或不合格项。
如果检测结果正常,则可以进一步处理或进行下一步工作;如果存在缺陷或不合格项,则需要进行缺陷评价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或替换。
6.生成报告:根据检测结果和评价,生成检测报告。
报告包括检测对象的信息、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评价和建议等内容。
报告应具备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读性。
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资料管理等。
确保无损检测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2.设备管理:对检测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准确度。
建立设备台账,记录设备的购置、维护、检修和出借情况。
3.人员管理: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必要的专业能力和技能。
建立人员档案,记录人员的资格证书、培训记录和工作经历等。
4.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质量检查、质量评估和质量改进等。
对检测过程进行监控和记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文件管理:建立检测文件管理制度,统一编写、存档和使用检测文件。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1. 引言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 Testing,简称NDT)是一种用于评估材料、组件和结构中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缺陷的技术。
与传统的破坏性检测方法相比,无损检测具有不破坏样品的优势,可以对材料和结构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无损检测工艺规程,以确保无损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并确保产品质量。
2.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无损检测的场景。
无损检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常见技术: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X射线检测等。
3. 责任与权限无损检测的责任和权限应明确分配给相关人员,以确保工作的主导性和顺利进行。
3.1 主要责任•无损检测技术人员:负责进行无损检测操作,执行检测工艺规程,准确评估材料和结构的缺陷情况。
•认证人员:负责验证无损检测结果并签署相关证书。
3.2 权限•无损检测技术人员:具备相关资质和培训经验,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认证人员:具备相关资质和培训经验,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4. 工艺流程无损检测的工艺流程应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无损检测的目的和要求。
2.准备无损检测设备和工具。
3.对待检测对象进行表面清洁和准备工作,确保无损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根据不同的无损检测技术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参数。
5.进行无损检测操作,按照设定的检测方法和参数进行检测。
6.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估和记录。
7.如有需要,进行修复和再检测。
8.验证无损检测结果,并签署相关证书。
5. 设备和工具要求5.1 设备要求•超声波检测:超声波探测器、超声波发射器、超声波接收器等。
•磁粉检测:磁粉检测仪、磁粉混合液、磁粉检测剂等。
•渗透检测:渗透检测剂、渗透检测器、光源、显像剂等。
•X射线检测:X射线发生器、检测器、辐射防护设备等。
5.2 工具要求•清洁工具:刷子、布等。
•记录工具:书写工具、记录本等。
6. 安全要求6.1 无损检测操作应符合国家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要求,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的完好性。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球罐经表面打磨和外观检查合格后,进行100%MT检测,JB4730—94Ⅰ级合格,发现缺陷后,经表面打磨,再进行MT检测;合格后,再进行100%UT检测,JB4730—94Ⅰ级合格,发现不合格缺陷后,由第二个有UT—Ⅱ或UT—Ⅲ级资格的人员进行确认。
有不合格缺陷后,采用χ射线检测进行确认缺陷。
返修,严格执行返修工艺,经表面打磨和外观检查合格后,进行MT和 UT检测,再进行射线检测确认合格。
球壳板对接焊缝里面气刨清根后进行100%PT检验,热处理前球壳板对接焊缝进行100%MT、100%UT、100%RT检验,附件垫板(角接)、支柱上段与支柱下段(对接)、组装方帽、吊耳痕迹(表面)、球壳板外表面电弧痕迹(表面)进行100%MT检验。
支柱上段与球壳板连接(角接)进行100%PT检验。
热处理后球壳板对接焊缝、附件垫板(角接)、支柱上段与支柱下段(对接)、组装方帽、吊耳痕迹(表面)、球壳板外表面电弧痕迹(表面)进行100%MT检验。
水压试验后,球壳板对接焊缝、附件垫板(角接)、支柱上段与支柱下段(对接)、组装方帽、吊耳痕迹(表面)、球壳板外表面电弧痕迹(表面)进行100%MT检验。
1适用范围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艺管道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的施工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材料板和管的熔化焊焊接接头。
2引用标准《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B/T9445-1999《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16357–1996《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线型像质计》JB/T7902-1999《金属溶化焊接接头射线照相》GB/T3323-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二部分:通用要求JB/T4730.2-2005《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T50236-20113术语3.1透照厚度:射线透照方向上的母材工程厚度。
3.2工件—胶片的距离:沿射线束中心线测出的射线源侧被检工件表面至胶片间的距离。
3.3射线源—胶片距离:沿射线束中心线测出的射线源至胶片的距离。
3.4射线源—工件距离:沿射线束中心线测出的射线源至射线源侧被检工件表面间的距离。
4施工准备4.1技术准备4.1.1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负责现场无损检测质量控制工作,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应具有无损检测Ⅱ级或Ⅲ级资格。
4.1.2检测人员必须经技术培训,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监督管理规则》进行考核,取得资格证书,方能承担与资格证书技术等级相适应的无损检测工作。
4.1.3Ⅰ级人员应在Ⅱ级或Ⅲ级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探伤操作和记录。
Ⅱ级或Ⅲ级人员有权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并签发检测报告。
4.1.4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视力应不低于1.0,从事评片的人员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4.2物资准备4.2.1胶片应使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监制认可的胶片,或性能符合要求的其他胶片。
如天津Ⅲ型、AGFA-C7等。
4.3施工设施准备4.3.1本施工工艺标准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具有:X射线探伤机、增感屏、观片灯、裁片刀、像质计、字码。
4.3.2检测仪器仪表:黑度计(光学密度计)、钢卷尺、焊接检验尺、射线剂量计。
射线检测技术方案一、射线检测设备和原材料现场验收程序1)无损检测所用设备、材料的生产厂家、品牌必须由业主和监理工程师认可。
2)材料和设备到场后应由专人负责接货、验收。
审查随货配备材料合格证,材质证明书、说明书是否齐全,并根据装箱单对材料、设备进行外观检查,抽查、测试和鉴别标记,做好检查验收记录。
3)材料和设备到达现场经检查验收合格,并再经业主或监理认可方可使用。
4)不合格的材料和设备要坚决退货,合格的材料和设备按规定入库存放。
5)材料、设备的搬运和运输由设备材料负责人负责。
并做好材料、设备的运输、搬运、储存、防护和管理。
由技术质量负责人对此过程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材料、设备的搬运和运输要做到轻拿轻放,防止剧烈颠簸,避免仪器、设备在搬运过程中因碰撞而出现故障,以防止胶片出现折痕,药粉泄漏等情况发生。
6)材料、设备的管理要设立专用库房。
库房内配备温度计,湿度计、灭火器具等,库房内保持通风、干燥。
库房内材料摆放要整齐,并按要求做好状态标识。
避免阳光直射。
材料和设备要专人、专岗进行保管,保证其从入库到发放期间储存得当,防止因保管不当造成材料和设备损坏、受潮、腐蚀和丢失。
7)对材料的入库和发放要认真检查并做好记录。
帐、卡、物相符。
保管期间,要定期进行抽检,防止失效、变质,保证材料的质量。
不合格的材料不能发放使用,杜绝不合格材料用到工程上。
对设备要定期维护保养,保证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对有故障的设备要及时进行维修,保证生产需要。
二、射线检测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程序1) 在接到监理检测指令后,随即依照指令对焊缝进行射线检测,应并在监理要求的时间内,将检测结果报送监理。
2) 检测责任人员在接到监理检测指令后,应对工件的结构、坡口形式、焊接方法及管壁厚度等进行了解,并核对监理指令与所透照工件是否相符,核对内容包括:项目名称、焊缝编号、管壁厚度等。
在对焊缝进行射线检测前,应对焊缝外观进行检查,外观不合格有权拒绝检查并通知监理工程师,待施工单位整改合格后重新进行检测。
X射线无损探伤工艺一、主题内容,适用范围及引用标准本工艺规定了X射线探伤前的工艺准备,X射线机的操作,暗室处理和底片评定等内容。
本工艺适用于材料厚度2~50mm的锅炉碳素钢和低合金钢熔化焊接接头焊缝的X射线照相法。
本工艺引用标准GB3323-1987《钢熔化焊对接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和《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二、探伤前工艺准备1.人员要求1.1从事射线照相检验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1.2无损检测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身体,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
2.射线照相质量分级按公司《质量手册》要求,射线照相要达到AB级,纵缝透照厚度比K≤1.03,环缝透照厚度比K≤1.1,按K值计算有效评片长度L e f f,一次透照长度L3和搭接长度△L(见附件一)。
3.工件表面状态要求工件焊缝及热影响区表面质量应经焊接检验员外观检查合格,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的图象应不掩盖焊缝中缺陷或与之相混淆(如溅物、油污、锈蚀、凹坑、焊瘤、咬边等),否则应做适当的修整。
4.工艺卡熟悉产品的名称、材质、规格、坡口型式、焊接种类和检测比例,清楚对接焊缝的分布情况,做出布片示意图,选择合理的透照方法,一种锅炉型号填写一份射线检测工艺卡入档。
5.工件划线按照射线检测工艺卡在规定的检测部位划线。
采用单壁透照时需在工件两侧(射源侧和胶片侧)同时划线,并要求所划的线段尽可能对准。
采用双壁单影透照时,只需在工件胶片侧划线。
划线顺序由小号指向大号,纵焊缝按从左至右顺序,环向焊缝采用顺时钟方向划线编号。
(工件表面应作出永久性标记以作为对每张底片重新定位的依据,工件不适合打印标记时,应采用详细的透照部位草图和其它的有效方法标注)。
6.像质计和标记摆放按照标准和工艺卡有关规定摆放像质计和各种铅字码。
6.1.像质计的选用根据本公司透照厚度和象质级别确定所需选用GB5618-85规定的R10系列金属丝像质计,Ⅲ型像质计指数为(F10~16)在底片上至少要能得到四根或三根钢丝。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无损检测工艺流程1根据施工图纸设计要求、相关规范(标准)确定无损检测内容后,施工单位应办理检测委托,填写《检测委托书》,并依据委托书的要求,实施委托检测,并确定检测部位,作好受检产品、材料、配件等受检部位的识别标记。
2在检测过程中如有与检测相关的变更,施工单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相关检测组,检测组根据变更对检测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3检测准备和实施3.1检测人员按照每一类检测对象,依据委托书、检测标准、作业指导书等技术资料,编制工艺卡,确定检测技术参数,。
3.2检测组成员应做好设备、仪器、材料、工具及防护用品的准备,并负责就检测条件(如检测时间、水源、电源、通风、照明、脚手架、安全围护等)与施工单位及时联系,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3.3检测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及时作好检测原始记录。
3.4在进行射线检测前,要求施工单位做好检测区域内的安全标识和围护,并在施工单位工程部办理入场手续和射线作业许可证(票),检测人员应将此证(票)随身携带,以备检查。
4检测结果4.1检测人员第二天必须根据标准规范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及时填发检测报告,作好各种原始记录。
4.2检测责任师对检测数据及评定结果进行校核,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结果有误时,应及时更正,必要时重新检测。
4.3因检测工作量大等原因不能及时填写检测报告时,可先填写《检测结果通知书》,不合格需返修部位以《返修通知书》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
4.4如有不合格部位的工件应按有关验收规范、标准或技术要求进行扩探,并以《扩探通知书》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
5底片质量;5.1所有底片上,定位和识别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
5.2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应符合AB级要求:2.0-4.0之间。
5.3底片本底灰雾度D0<0.3。
5.4底片的像质计灵敏度应符合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要求。
5.5底片评定范围内不应存在干扰缺陷影像识别的水迹、划伤、斑纹等伪缺陷影像。
5.6资料的归档:所有检测工程结束后,检测报告和底片图纸及各种原始记录应整理交公司存档,若用户需要,也可交用户保管,底片保存期为7年。
5.7随时接受并积极配合业主、监理、施工单位、质量监督部门进行的监督检查,并提供所需的检测资料和相关材料。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焊缝射线人员具备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工艺和验收标准等内容。
本规程依据JB/T4730-2005的要求编写。
适用于本公司板厚在2~30 mm钢制压力容器及壁厚T≥2mm 钢管对接焊接接头的X射线AB级检测技术。
满足《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50、GB151 的要求。
检测工艺卡内容是本规程的补充,由Ⅱ级人员按本规程等要求编写,其参数规定的更具体。
2.引用标准、法规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6357-199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放护标准》JB/T7902《线型象质计》《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3.一般要求3.1射线检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考核并取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3.1.1检测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校正视力≮1.0。
评片人员还应辨别出400mm距离处高0.5mm、间距0.5mm的一组印刷字母。
3.2辐射防护射线防护应符合GB18871、GB16357的有关规定。
3.3胶片和增感屏3.3.1胶片:在满足灵敏度要求的情况下,一般X射线选用T3或T2型胶片。
3.3.2 增感屏:采用前屏为0.03mm、后屏为0.03~0.10mm的铅箔增感屏。
.3.3.3 胶片和增感屏在透照过程中应始终紧密接触。
3.4象质计3.4.1 底片影像质量采用Fe线型像质计测定。
其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7902的规定。
象质计型号一般按下表4选定。
但对透照外径≤100mm钢管环缝时采用JB/T4730附录F的专用象质计。
3.4.2 底片的象质计灵敏度选用按透照厚度及不同的透照方法选择表1至表3中要求达到的象质丝号。
3.4.3 透照厚度W:射线照射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
多层透照时, 透照厚度为通过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
焊缝两侧母材厚度不同时,以薄板计。
表1 象质计灵敏度值-单壁透照、象质计置于源側(AB级)3.4.4 象质计的使用象质计一般应放在工件源侧表面焊接接头的一端(在被检区长度的1/4左右位置),金属丝应横跨焊缝,细丝置于外侧。
当一张胶片上同时透照多条焊接接头时,象质计应放置在透照区最边缘焊缝处。
3.4.5 透照外径≤100mm小径管焊缝时可选用通用线型象质计或JB/T4730附录F的专用象质计,金属丝应横跨焊缝放置。
3.4.6当射线源置于圆心位置对焊缝做周向曝光时,每隔90度放一个。
若透照区为抽查或返修复照,则每张底片上应有象质计显示。
若同时还透照纵焊缝,则纵缝透照区的远端也应有象质计显示。
3.4.7象质计置于胶片侧时,应在象质计上适当位置放置铅字“F”标记。
3.5散射线屏蔽背部散射线及无用射线应采用常规方法屏蔽。
为验证背部散射线的影响,在每个暗盒背向工件侧贴一个“B”铅字标记(高13mm厚度1.6mm)。
若在底片的黑色背影上出现B的较淡影象,就说明背散射防护不良,应予重照。
但若较淡背影上出现较黑的影象,则不作为底片质量判废依据。
3.6标记透照部位标记由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构成。
3.6.1定位标记焊缝透照定位标记包括搭接标记和中心标记。
局部检测时搭接标记称为有效区段标记。
当铅质标记用数字表示时,可不用中心标记。
3.6.2识别标记识别标记包括产品编号、焊缝编号、底片编号和透照日期。
返修部分还应有返修标记R1,R2…..(其数码表示返修次数)3.6.3标记位置标记一般应放置在距焊缝边缘至少5mm以外,所有标记影像不应重叠, 且不应干扰有效评定范围内的影像。
3.6.4搭接标记除中心全景曝光外,一般放于射线源侧的工件表面上,但对于曲面工件环缝,且焦距大于曲率半径时,必须放于胶片侧。
3.6.5透照(余高磨平)封头拼缝时应在焊缝两侧放置定位标记,以利于焊缝定位定位标记3.7观片灯和评片要求观片灯的亮度至少应能观察最大黑度为4.0的底片,且观片窗口的漫射光亮度可调,并备有遮光板,对不需观察或透光量过强部分屏蔽。
3.7.2评片要求评片应在评片室进行。
评片室应整洁,安静,温度适宜,光线应暗且柔和。
3.7.3 评片人员在评片前应经历一定的暗适应时间。
底片评定范围为焊缝及两恻5mm宽的区域。
3.8黑度计采用TD-210型黑度计和仪器自带的黑度片。
黑度计误差应大小不超过0.05mm。
3.9表面要求和射线检测时机3.9.1 检测前对接焊接接头的表面应经外观检测并合格。
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应不不掩盖或干扰缺陷影象,否则应对表面作适当修整。
3.9.2 射线检测应在焊后进行。
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应在焊后24小时方可检测。
4.检测技术4.1 透照布置,透照方式容器局部检测部位应优先选择焊缝交叉部位以及开孔区将被其他元件覆盖的焊缝,拼接封头,拼接管板,拼接补强圈的对接焊缝。
应根据工件特点和技术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的透照方式。
在可实施的情况下应选用单壁透照方式,当单壁透照不可实施时方可采用双壁透照方式。
4.1.1 小径管环向对接焊接接头的透照布置及透照次数按JB/T4730.2-4.1.4和4.1.5条规定。
4.1.2 周向曝光源置于圆筒形容器环焊缝的中心,一次曝光检测整条环焊缝,焦距F为D/2+2(mm),当胶片长300mm时,L3或Leff选用260mm。
4.1.3 透照方向透照时射线束中心应垂直指向透照区中心,需要时也可选用有利于发现缺陷的方向透照。
4.1.4 一次透照长度一次透照长度应以透照厚度比K进行控制。
AB级检测技术纵向对接焊接接头K≤1.03,环向对接焊接接头K≤1.1。
整条环向对接焊接接头所需的透照次数可参照JB/T4730.2附录D的曲线图确定4.1.5射线源至工件表面的最小距离F≥10d×b2/3或按JB/T4730.2-4.3条规定选用。
4.2曝光条件4.2.1 应根据每台X光机、胶片和增感屏制作曝光曲线表,以此作为曝光范围,曝光量一般应≥15mA.min。
4.2.2射线能量的选择X射线机允许使用的最高管电压应符合JB/T4730.2-4.2.1条的要求按胶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采用手工冲洗。
4.4底片的质量4.4.1 底片上, 定位和识别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且不得掩盖受检焊缝的影像。
4.4.2 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2.0≤D≤4.0。
4.4.3透照小径管或其他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AB级最低黑度允许降至1.5。
4.4.4 底片上的象质计灵敏度应符合有关规定。
4.4.5底片上黑度均匀部位(邻近焊缝的母材金属区)应能清晰看到所要求的金属丝影像,且长度不小于10mm 。
专用像质计至少应能识别二根金属丝。
4.4.6 底片有效评定区域内不得有胶片处理不当或其它妨碍底片准确评定的伪缺影像。
4.5质量分级4.5.1 根据对接焊接接头中存在缺陷的性质、数量和密集程度,其质量分为Ⅰ、Ⅱ、Ⅲ、Ⅳ级。
4.5.1.1 Ⅰ级对接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和未焊透。
4.5.1.2 Ⅱ级、Ⅲ级对接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焊透和未熔合。
4.5.1.3 对接焊接接头中缺陷超Ⅲ级者为Ⅳ级。
4.5.2 圆形缺陷的质量分级圆形缺陷用圆形缺陷评定区进行质量分级评定,圆形缺陷评定区为一个与焊缝平行的矩形,其尺寸见表5。
圆形缺陷评定区应选在缺陷最严重的区域。
4.5.3长宽比小于等于3的气孔、夹渣、夹钨等缺陷定义为圆形缺陷,它可以是圆形、椭圆型、锥型或带尾巴等不规划形状。
4.5.4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或于圆形缺陷评定区边界线相割的缺陷均应划入评定区内。
将评定区内的陷按表6换算成点数,按表7的规定评定对接焊接接头的质量级别。
表5 缺陷评定区4.6 综合评级4.6.1 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圆形缺陷和条形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
4.6.2 综合评级的级别如下确定:对圆形缺陷和条形缺陷分别评定级别,将两者级别之和减一作为综合评级的质量级别。
4.6.3承压设备管子及压力管道熔化焊环向对接焊接接头按JB/T4730.2/6.1~6.1.9条射线检测质量分级评定。
4.7射线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4.7.1射线检测记录射线检测现场原始记录及检测位置图由Ⅰ、Ⅱ级检测人员按规定填写并签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