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学——健康信念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12
健康教育学考点健康教育学:是一门以健康相关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和艺术。
健康教育:把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变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过程。
是有计划地应用循证的教学原理与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作出有益于健康的决定和有效且成功地执行有益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过程。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健康的四大影响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
健康素养:是在进行与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有关的日常活动时,获取、理解、评价和应用健康信息来作出健康相关决定以维持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动机和能力。
健康促进:增加人们对健康及其决定因素的控制能力,从而促进健康的过程。
《渥太华宣言》指出健康促进的五大行动领域: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2.营造支持性环境3.强化社区行动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健康促进的3项基本策略:1.倡导2.增强能力3.协调社会动员是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
健康素养是健康促进的产物(资产)。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的转变。
行为:是指在内外环境刺激下有机体为适应环境所产生的反应。
行为的五个要素行为:行为主体—人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和所应用的工具。
行为结果--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影响人类行为区别于其他动物行为的主要特点是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社会性。
健康行为:广义上指人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健康状态下的行为模式。
本质上是指个体健康相关行为中有益于健康的行为部分。
健康相关行为: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周围环境互动后产生的行为反应,会直接或间接地与个体本事的健康、疾病有关联,或与他人的健康、疾病有关联,这些对健康有影响的行为即为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信念模式:1.感知疾病的威胁(易感性和严重性)2.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行为评价)3.自我效能4.社会人口学因素5.提示因素(行动线索)健康信念的核心概念是:感知。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述1、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促进1)概念: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问题的能力。
2)健康促进涉及 5 个主要活动领域:念,就会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
2)健康信念模式认为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与下列因素有关:感知疾病的威胁、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自我效能、提示因素、社会人口学因素3、自我效能的1)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 年提出来的。
2)自我效能可以通过以下4 种途径产生和提高:自己成功完成过某行为、他人间接的经验、口头劝说、情感激发。
4、行为改变的 5 个阶段: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把行为转变分为 5 各阶段,对于成瘾行为来说,还有第 6 个阶段及终止阶段。
(1)没有打算阶段;(2)打算阶段;(3)准备阶段;(4)行动阶段;(5)维持阶段;(6)终止阶段。
三、健康传播1、人际传播1)概念:人际传播也成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以泪交流活动。
这类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但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来进行,如动作、手势、表情、信号(包括文字和符号)等。
人际传播可以分成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三种形式。
2)人际交流的特点:(1)直接的人际传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2)就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而言,在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中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3)由于人际传播中的反馈及时,所以双方的交流也就容易充分;(4)相对大众而言,人际传播的信息量比较少;覆盖的范围比较小;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
《健康教育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健康教育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一、课程简介略二、教学教材1、选用教科书:《健康教育学》(第三版)傅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
2、辅助参考书目:《健康教育学》案例版郑振佺,霍建勋主编.科学出版社.2016年7月三、学时分配内容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健康行为 2第三章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2第四章健康信念模式 1第五章阶段变化理论 1第六章社会认知理论 1第七章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 1第八章社区与组织机构改变理论 1第九章创新扩散理论 1第十一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4实施与评估第十二章健康传播方法与技术 2合计18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健康教育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2、行为与健康及学习健康教育学的意义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4、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历史发展【教学目标】1、掌握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增权、健康素养以及健康共治的概念。
2、熟悉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教育学与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增权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的关系、健康促进与健康共治的关系、健康促进5大行动领域与3大策略的关系。
3、了解“健康选择”和“使健康选择成为既方便又实惠选择”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的意义,以及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的历史和展望。
【重点】1、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的概念;2、理解如下几种关系: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增权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的关系、健康促进与健康共治的关系。
【难点】增权、健康素养、以及健康共治的概念以及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关系。
第二章健康行为【教学内容】1、行为与人类行为概述2、健康行为及其健康相关行为3、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4、健康行为生态学模型与行为干预的策略【教学目标】1、掌握行为、健康行为、健康相关行为的概念,以及健康相关行为的分类、主要特点和内容。
健康教育学教案授课学期:授课地点:授课对象:授课教师:第一讲教案课程名称健康教育学课程类型考查课教学内容第一讲绪论教学对象教学时数2学时任课教师教学时间年月日第节教学地点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增权、健康素养以及健康共治的概念。
熟悉: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教育学与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增权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的关系、健康促进与健康共治的关系、健康促进5大行动领域与3大策略的关系。
了解:“健康选择”和“使健康选择成为既方便又实惠选择”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的意义,以及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的历史和展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的概念。
理解如下几种关系: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增权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的关系、健康促进与健康共治的关系。
难点:增权、健康素养、以及健康共治的概念以及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为主,进行课程导入,中间适当穿插案例、图片,结合启发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引入互动式教学,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教学课件、教学图片教材《健康教育学》(第三版)傅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参考资料[1]郑振佺,霍建勋主编.《健康教育学》案例版科学出版社. 2016年7月[2]甄铁梅,贾玉梅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年6月[3]陶芳标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板书提纲第一讲绪论1、健康教育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2、行为与健康及学习健康教育学的意义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4、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历史发展教学步骤✧步骤一:课程导入:15min由数据和案例说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入到本课程内容。
总体说明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课程性质,考核方案等。
✧步骤二:教学内容讲授:60min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健康教育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一、健康教育学的定义二、健康教育学研究范围第二节行为与健康及学习健康教育学的意义一、行为与健康二、健康教育学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的作用第三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一、健康教育的概念二、健康促进的概念第四节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历史发展一、卫生宣传与健康教育的兴起二、卫生宣教与爱国卫生运动时期三、健康教育学科的建立与网络初步形成时期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时期五、展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建设“健康中国”的作用✧步骤三:组织学生讨论:15min以讨论方式理解“健康教育目的是让人们做出有益于健康的选择”,而“健康促进是使健康选择成为每个人既方便又实惠的选择”。
健康教育学:研究如何通过教育的手段,对人们进行健康知识的培训等,以便使人们能够真正领会健康含义的科学。
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即是使教育对象知识、观念、行为改变的统一。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
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促进: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问题的能力。
健康社会作用:1、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首要措施。
2、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3、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
4、提高大众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
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和疾病两者之间的一种状态,即肌体内出现某些功能紊乱,但未影响到行使社会功能,主观上有不适感觉。
它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身体、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影响健康的四个主要因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1、健康教育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教育2、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群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社区和群众的参与是巩固健康发展的基础4、与健康教育相比,健康促进融客观的支持与主观的参与于一体。
影响健康的因素1.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如糖尿病、2、环境因素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强调健康、环境与人类发展问题不可分割。
(1)自然环境保持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对维护、促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经济、文化、教育、人口、民族、职业等,3、生物学因素遗传——遗传还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4.卫生医疗服务指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
健康促进计划:是一个组织机构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预测和决策,提出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要到达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途径等所要活动的过程。
健康教育学:健康信念模式导言健康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善健康行为和健康决策的学科。
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就是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
健康信念模式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森斯托克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被广泛应用于健康教育和促进健康行为的研究和实践中。
健康信念模式的基本概念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个体的健康行为是由其对健康问题的认知、对潜在的健康风险和报酬的评估以及对采取行动的自信心所决定的。
它由以下几个基本概念构成:1.感知健康威胁(Perceived Threat):个体对患病或受伤的可能性以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的评估。
2.感知健康效益(Perceived Benefits):个体认为采取某种健康行为对自身健康有益的信念。
3.感知健康障碍(Perceived Barriers):个体认为采取某种健康行为会遇到的障碍和困难。
4.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个体对自身完成某种健康行为的信心。
5.行动阈值(Cues to Action):促使个体采取行动的内外部刺激或事件。
健康信念模式的应用健康信念模式的应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健康教育计划设计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要考虑个体对健康问题的认知、感知健康威胁、感知健康效益、感知健康障碍以及自我效能等因素。
例如,在设计防疫宣传活动时,可以通过向人们传达疾病传播的威胁性、接种疫苗的益处以及克服接种困难的方法,来提高个体采取预防措施的意愿和行动。
2. 健康促进和行为干预在促进健康和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方面,健康信念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改变个体的健康信念,可以影响他们的行为决策。
例如,对于吸烟者来说,可以通过教育他们有关吸烟对健康的威胁及戒烟的益处,同时提供戒烟的支持和资源,来促使他们改变吸烟行为。
3. 健康研究和评估健康信念模式可以用于研究和评估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行为和健康决策。
通过评估个体对健康问题的认知、感知健康威胁、感知健康效益、感知健康障碍和自我效能等因素的程度,可以了解其对健康行为的态度和意愿,并为制定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健康教育学第一章绪论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影响健康的因素:①行为和生活方式②环境因素③生物学因素④卫生服务因素3、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社会活动,全面提高公民的健康素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4、健康素质:指一个人能够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以维持并促进自己的健康。
5、健康促进:(1)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渥太华宪章》(2)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生态学支持的综合体。
————Lawrence W Green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环境支持6、健康促进的5点策略(行动领域)①制定有利健康的公共政策②创造健康支持环境③加强社区行动④发展个人技能⑤调整卫生服务方向7、健康促进的内涵(选择)①健康促进的工作主体不仅是卫生部门,而是政府各部门的核心义务和职责。
②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群的健康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而非仅限于疾病预防。
③健康促进直接作用于影响健康的决定因素,包括社会行为、生态环境、生物因素和卫生服务等。
④健康促进是运用多学科、多部门、多手段来增进群众的健康,这些方法包括传播、教育、立法、财政、组织改变、社区开发,以及当地群众自发地维护自己健康的活动。
⑤健康促进强调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健康促进活动的全过程。
⑥健康促进是建立在大众健康生态学基础上,强调健康-环境-发展三者的整合.8、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①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卫生领域所有工作的基石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9、健康促进应力求通过3个主要策略促进健康的发展①社会动员②倡导与游说③协调10、纵观世界各国,健康教育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1)生物医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2)行为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3)新公共卫生或后医学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新公共卫生—-健康促进思考题1、导致许多国家医疗费用成倍增长,而无法抑制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哪一种?(B)A 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改变B 忽视了公共卫生问题C 医疗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D 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E 环境的污染2、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E)A 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B 促进各级领导健康理念的改变C 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D 促进健康与预防疾病E 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3、在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关系中,以下哪一项论述是正确的?(B)A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概念是一致的B 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健康教育C 健康教育是卫生宣传的组成部分D 卫生宣传的内涵比健康教育更为广泛4、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为(B)A 环境保护B 社会动员C 健康教育D 疾病控制E 学校卫生5、在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E)A 一二级预防B 二三级预防C 二级预防D 三级预防E 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6、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中,下列哪些论述是正确的(ABCE)A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组成部分B 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的结果C 健康促进强化了健康教育的效果D 健康教育比健康促进的内涵更为广泛E 健康促进比健康教育的内涵更为广泛7、下列哪些是健康促进的策略(全选)A 强化健康的公共政策B 创造支持的环境C 强化社区行动D 发展个人技能E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第四章健康相关行为1、健康行为:指朝向健康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的行为,客观上有益于个体与群体健康的一组行为.2、危险行为:指的是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第一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述一、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含义与联系1.健康教育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目的:消除或减轻(考过)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着眼点(核心):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提高认知水平和技能,建立起追求健康的理念,并为此自觉自愿地,而不是勉强地来改善自己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行为改变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许多不良行为生活方式仅凭个人的主观愿望仍无法改变,要改变行为必须经满足不了社会进步与健康发展的新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健康促进开始迅速发展。
2.健康促进概念(注意区分三个概念)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美国健康教育学家格林:《健康新视野》:“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1.个人和群体行为改变,以及2.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
(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的含义已超出卫生保健的范畴,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决策者都要把健康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
明确要求非卫生部门建立和实行健康促进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作出更有利健康的抉择。
比如某某部门举办的相关活动就是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健康促进必须为人们创造安全的、满意的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系统地评估快速变化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
(3)增强社区的能力:充分发动社区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发展个人技能:提供健康信息,教育帮助人们提高作出健康选择的技能,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健康和环境,应付人生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
到健康促进和预防上。
3.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联系包含关系(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促进是一个综合的调动教育、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泛力量,包括一些旨在直接增强个体和群体知识技能的健康教育活动,更包括那些直接改变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的活动。
健康管理师第六章健康教育学在健康管理的领域中,健康教育学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改变健康行为的理论与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健康教育学的定义和范畴。
健康教育学是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使人们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
其范畴广泛,涵盖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方法与策略、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常见疾病的预防教育等多个方面。
健康教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健康信念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人们是否采取某种健康行为,取决于他们对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的认知,以及对采取该行为所带来的益处和障碍的认知。
例如,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很容易患上某种严重的疾病,并且相信采取某种健康行为(如戒烟)能够有效地预防这种疾病,同时认为采取这种行为的障碍较小(如戒烟的不适感可以忍受),那么他更有可能采取戒烟的行动。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行为改变阶段理论。
该理论将人的行为改变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无意图阶段、意图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不同,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
比如,对于处于无意图阶段的人,重点是提高他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和意识;而对于已经处于行动阶段的人,则要提供支持和强化,帮助他们保持健康行为。
在健康教育的方法方面,信息传播是最常见的一种。
这包括了制作和发放健康宣传资料、举办健康讲座、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宣传等。
然而,仅仅传播信息是不够的,还需要注重信息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比如,健康宣传资料的语言要简单易懂,图片要生动形象;健康讲座要有趣味性和互动性,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除了信息传播,人际传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
比如,健康管理师与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
这种一对一的交流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更有助于促进健康行为的改变。
《健康教育学》大纲一、引言健康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促进和维护人类健康的学科。
它涵盖了健康行为、健康环境、健康政策等多个方面,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工具。
本大纲将介绍健康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二、健康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健康与健康教育:健康是指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行为: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与健康相关的行为,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合理休息、避免不良行为等。
3、健康环境:指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食品安全、医疗保障等。
4、健康政策:指政府制定的关于健康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包括医疗保险、公共卫生、预防接种等。
三、健康教育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医疗: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病情、掌握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促进康复。
2、公共卫生:在公共卫生领域,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预防和控制疾病。
3、社区健康:在社区健康工作中,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居民了解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4、职业健康:在职业健康领域,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员工了解职业病的相关知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四、健康教育学的理论框架1、知信行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接受健康教育后,能够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健康信念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是否采取健康行为取决于他们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和信念,以及他们对采取某种行为的自我效能和期望收益。
3、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其认知、情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最为重要。
4、行为改变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意识觉醒、态度转变、行为意向和行为改变四个阶段。
健康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健康教育(HE):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HE与卫生宣教(知识普及+宣传活动):联系在于:HE是在卫生宣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HE的主要措施可称为卫生宣教区别在于:①HE明确了特定的工作目标。
②HE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内容又有干预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对象和内容的系统活动。
③HE在融合多种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健康促进(HP):HP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健康促进的5个活动领域:①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②创造健康支持环境。
③增强社区的能力。
④发展个人技能。
⑤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健康促进的3项基本策略:①倡导(advocacy):有利健康的若干必要条件(政策支持、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条件)。
②授权(empowerment):为人们最充分地发挥健康潜能。
③协调(mediation):为了实现健康目标的共同协作,在社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
(“社会动员”(socialmobilization)是HP的核心策略)。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关系:①健康教育需健康促进的指导和支持。
②健康促进需健康教育来推动和落实。
健康教育的意义:①健康教育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客观需要(社会意义)。
②健康教育是人们提高健康水平的无限愿望与有限资源的矛盾的产物(经济意义)。
③健康教育是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意义)。
以非典和禽流感的流行为例。
第二章(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行为:人的行为,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
人的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自身因素:①需要、动机和动机冲动;②认知(睡眠者效应、认知不协调);③态度;④情感;⑤意志。
2、环境因素: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社会人口、法规、社会制度、社会思想意识、社会道德、宗教、家庭、大众传播、教育、风俗)四大偏激行为:吸烟、喝酒、饮食不当、缺乏锻炼健康行为:一般指健康状态下的行为模式,即理想的健康相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