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6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管理制度1・目的: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2・范围:医院科室/部门、员工。
3.定义:3.1输血严重危害(Serious Hazards ofTransfusion , SHOT)包括输血传染病、输血不良反应和输注无效。
3.2输注无效:血液制品输入人体以后,未达到相应治疗目的,称之血液输注无效。
4.内容:4.1输血监管部门职责:4.1.1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青岛市中心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4.1.2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进行检测,医务处及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理与鉴定报工作。
4.1.3疾控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4.1.4院感科:负责传染病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4.2输血危害控制措施:4.2.1血源: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得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4.2.2医护人员:4.2.2.1培训: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2.2.2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4.2.2.3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
4.2.2.4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应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乙肝五项、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4.2.2.5 对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乙肝五项、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为阳性结果的患者,主治医生应及时告知患者和亲属或监护人。
检测结果和对患者的谈话内容、时间、患者或其亲属签名等应记录在病历中。
4.2.3输血科:4.2.3.1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各科室:(一)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85号令)》、《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医院输血管理相关制度制定本方案。
(二)输血反应判断标准:1.发热反应:输血中/输血后1—2小时内,体温比输血前上升1℃者,有时伴头疼、烦躁、皮肤潮红等。
2.溶血反应:⑴急性溶血反应:寒战、发热、腰背痛、恶心、酱油色/茶色尿、尿少、尿闭、低血压→DIC。
⑵慢性溶血反应:输血后2-10天,低热,黄疸、血红蛋白尿3.过敏反应:荨麻疹、皮疹、哮喘、腹泻、血管神经性水肿。
4.输血后紫癜:输血后一周左右出现全身黏膜点状或斑状出血、血小板减少。
5.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后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窘迫。
6.非心源性肺水肿:输血过快或过量而出现肺水肿。
(三)急性输血反应应急预案1.医生护士:在输血过程中一旦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要:⑴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⑵报告主治医生诊断、处理、治疗。
⑶核对血袋标签和受血者姓名、血型等;⑷采抗凝血与非抗凝血各1份、血袋连同输血器一同送输血科;⑸抗休克、扩容、利尿、碱化尿液、透析、预防肾功衰竭;⑹DIC防治;⑺激素、换血治疗等。
2.输血科应做以下工作:⑴核查核对受血者及输注血液有关信息和记录,整个配、发血环节有无差错;⑵肉眼观察患者血样的血浆或血清颜色,最好与输血前对比,测血浆游离血红蛋白;⑶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⑷做血型血清学检查,复查供、受者血型及配血实验;⑸其他试验:尿血红蛋白、血清胆红素、血常规等。
3.医务处:负责调查处理。
(四)疑似输血反应的发现、报告与评估1.凡发生与病人输血的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必须被视为疑似输血反应。
2.当出现疑似输血反应时,护士必须立即通知医生和输血科,记录在病历中。
3.由医生和输血科人员进行评估,鉴别输血反应并进行相应处理。
(五)填写《医院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单》入病历保存,并报医务科。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要求护理人员通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能早期识别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并能配合医生做好应急处理和抢救措施。
一、SHOT主要包括:溶血反应、细菌污染、输血传染疾病二、临床症状及应急处理(一)溶血反应:是输血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种,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1.临床症状:(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1)早期症状: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腰背部剧烈疼痛和心慌胸闷等症状;(2)中间阶段: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浓茶/酱油色),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3)最后阶段: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衰竭症状,可致死亡。
2.应急处理:(1)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输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医生;(2)核对:①核对患者信息:呼叫患者姓名,核对腕带、床头卡与发血单、血型单;②核对血袋标签与发血单、血型单(受血者及供血者ABO/RH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③检查血液的质量: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④保留余血和患者血标本,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必要时重新抽取血标本,重新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双侧腰部给予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4)碱化尿液:遵照医嘱静脉输碳酸氢钠,以增加血红蛋白溶解度,减少沉积,避免肾小管阻塞;(5)遵医嘱用药,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血钾增高,酌情行血浆交换;(5)严密观察血压、尿量、尿色的变化,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严重贫血者先输同型血);(6)若出现休克,根据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
(二)细菌污染1.临床症状: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阴性杆菌,即使输入10~20ml,其内毒素所致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1)早期表现:神志清楚、剧烈寒战、烦躁不安;继而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腹痛、发绀;随后皮肤湿冷、恶心、呕吐、血压不稳定、心率加快、呼吸深而快、尿少。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1. 简介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措施,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挽救生命,但不合理或过度的输血可能导致严重的危害。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疗机构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的相关内容,包括危害评估、预防措施和监测方法等。
2. 危害评估为了识别和评估输血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医疗机构应该进行系统的危害评估。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输血危害:•医源性感染:输血过程中,感染可能通过输血血液传播给受血者,造成严重感染和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输血反应:输血后,受血者可能出现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输血相关肺水肿(TACO)等。
•血型不匹配:若不严格按照ABO血型和Rh血型进行配对,输血时可能发生血型不匹配,导致输血反应甚至死亡。
•免疫学效应:输血可能触发受血者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学效应,如产生抗体反应,导致血小板减少、输血相关的免疫血小板减少(TRAP)等。
3. 预防措施为了控制输血严重危害,医疗机构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预防措施:3.1 准备阶段在输血过程开始之前,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严格把控输血指征:仅在确实需要输血的情况下才进行输血,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输血之前,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输血给予正确的受血者。
•进行必要的血型鉴定:确认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匹配,避免血型不匹配引发的严重后果。
3.2 输血操作阶段在输血操作过程中,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使用标准输血装置:确保使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具和输血袋,以减少输血操作风险。
•核对血袋和受血者信息:在输血之前,核对血袋和受血者的信息,确保输血给予正确的血液。
•进行适当的交叉配血:按照血型鉴定结果,进行适当的交叉配血,减少血型不匹配的风险。
3.3 后续管理阶段在输血后的管理阶段,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监测输血反应:密切监测受血者输血后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输血反应。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应急处置预案
1、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首先
发现者应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护士长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若是过敏反应,症状较轻者,可减慢输血速度,必要时给予地塞
米松5mg静推;过敏持续进展者,停止输注;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
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4、发生严重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疑为细菌性输血反应者,尽早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疑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者,立即大量补液、水化、激素治疗、监测肾功能,必要时进行血滤。
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报告科主任、输血科、医务科,做以下核对检查:
4.2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遵医嘱送检,并封存血袋备查。
4.3血库复检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不完全抗体筛
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4.4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该标本和输
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4.5新抽标本应进行血清胆红素含量检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4.6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4.7对患者尽早检测血液分析、尿液分析;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
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5、医务科会同临床科室、输血科对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并做好证据保全工作。
6、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主管医生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送血库保存。
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一、目的经血传播的疾病细菌、病毒、寄生虫、螺旋体均可经输血传播,其中病毒对受血者威胁最大,特别是引起输血后肝炎和艾滋病,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及经血传播疾病的管理,以保障受血者安全。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输血科及业务主管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以及经血传播疾病的管理。
三、职责(一)业务主管部门1.负责调查与输血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凡属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应及时向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或分管院长报告。
2.负责经血传播疾病的登记、调查和报告。
(二)临床科室医护人员1.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2.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三)输血科1.负责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
2.协助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3.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统计及上报。
四、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程序(一)输血严重危害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
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经过均应在病历中作详细记录,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要及时向输血科及医务部报告。
(三)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待查。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还应将输血有关化验单存入病历中永久保存。
如发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经确认后上报至医务部,医务部应及时与采供血机构的业务科室联系,必要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以便查找献血者的检查资料并追踪献血者。
4.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部。
本方案合用于临床科室、输血科及业务主管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血液无效输注、输血传染性疾病、输血不良事件等输血严重危害的识别、诊治、调查及管理。
本方案包括以下四个部份:一、输血不良反应控制方案二、血液无效输注处理及控制方案三、输血传染性疾病管理及控制方案四、输血不良事件管理方案一、职责(一)临床科室1.负责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2.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诊断、救治、调查和报告。
(二)输血科(血库)1.负责协助临床科室输血不良反应调查。
2.负责严重输血反应的血液免疫学检查。
3.定期统计、上报输血不良反应。
(三)检验科1.负责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辅助检查。
2.负责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细菌学检查。
(四)医务科1.负责协调各临床科室对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受血者进行联合诊治。
2.负责协调调查和处理严重输血不良反应事件。
(五)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专家讨论、分析严重输血不良反应事件,提出改进措施。
二、工作流程(一)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患者发生了不能用原来疾病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在输血当时和输血 24 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后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如下: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acute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AHTR)由于 ABO 血型、 Rh 血型或者其他希有血型不合所致,输血开始 5~15 分钟浮现 AHTR 症状及体征,包括呼吸艰难,胸痛,背痛,发热,寒颤、僵硬,不安,心动过速、低血压、少尿、血红蛋白尿,非特异性出血。
2.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源于细菌本身或者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输血后即刻浮现症状及体征,包括高热、寒颤、心动过速、低血压、呕吐,与 AHTR 未浮现血尿前难以鉴别。
3.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FNHTR)常见原因为受血者产生了对供者白细胞的抗体,症状及体征浮现于输血开始30 分钟至输血后 2 小时,包括发热、畏寒、寒颤。
医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应急预案1.目的为加强输血严重危害的管理,保证受血者安全,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适用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输血科及业务主管部门对输血严重危害的管理。
3.职责3.1业务主管部门(医务科):负责调查输血严重危害,凡属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应及时向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或分管院长报告。
3.2临床科室医护人员3.2.1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严重危害。
3.2.2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严重危害诊断、处理及上报。
3.3输血科3.3.1负责出现输血严重危害的相关检测,协助调查、诊断和处理。
3.3.2协助血液输注无效的调查。
3.3.3负责输血严重危害的统计及上报。
3.4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
3.5公共卫生科负责经血传播疾病的登记、报告。
4.内容4.1输血严重危害:包括输血不良反应、血液输注无效和输血传播疾病。
4.2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规范要求,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建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4.3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
4.4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4.5输血前医师详细了解患者输血史、妊娠史、过敏史、输血不良反应史等,以便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医师协助诊断。
4.6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的管理程序》,并对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及时处理。
4.7加强输血过程的监护,特别是输血前15分钟。
一旦出现疑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调查同时临床医师应及时规范处置患者。
4.8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应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管理程序》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
立即查证。
4.8.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XXX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一、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程序1.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刻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实时检查、治疗和急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2.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整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抽取残剩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峻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结果要实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
一、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严重输血危害事件,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发生严重输血危害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溶血反应、细菌污染、输血传播疾病等。
三、处置原则1. 立即停止输血,确保患者安全;2. 快速评估患者病情,采取相应急救措施;3. 严格遵循感染控制原则,防止交叉感染;4. 及时报告上级部门,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5. 做好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能力。
四、处置程序1. 立即停止输血发现严重输血危害事件时,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护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2. 评估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了解患者生命体征、症状、体征等,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3. 抢救措施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以下抢救措施:(1)给予氧气吸入,维持呼吸功能;(2)维持循环稳定,必要时给予升压药物;(3)使用抗过敏药物,控制过敏反应;(4)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查找原因;(5)根据病情,给予抗感染、抗病毒等治疗。
4. 感染控制(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2)隔离患者,防止病毒传播;(3)对输血器材、环境等进行消毒处理。
5. 报告与调查(1)立即报告上级部门,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2)详细记录事件经过、处理措施、患者病情变化等,为调查提供依据。
6. 整改与总结(1)对事件原因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2)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应对严重输血危害事件的能力;(3)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五、应急预案的宣传与培训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对严重输血危害事件的能力;2. 利用宣传栏、海报等形式,普及严重输血危害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3. 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六、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2. 本预案由医院医务科负责解释;3. 本预案的修订由医务科提出,经医院批准后实施。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
一、控制输血传染疾病制定并严格执行控制临床输血感染方案书,严防输血传染疾病
二、控制输血不良反应
制定并严格执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样复验制度、急性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和流程、输血不良反应标准。
三、控制输血输注无效全员学习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对策。
红细胞悬液与血浆当前未发现输注无效
控制临床输血感染方案
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及输血技术操作规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的要求和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构成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是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最高组织形式,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具体领导和督察各临床科室开展输血感染控制工作。
各临床科室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质控员为成员的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领导小组,负责督察执行临床输血工作的输血指征把关、输血前检查、血液交接核对、血液质量检查、输血前查对、无菌操作、输血不良反应观察等环节。
二、工作目标
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输血感染率控制为零发生;严格观察输血过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3%以。
严格执行卫生局规定,确保朔州市中心血站为临床用血唯一来源地,坚决打击私自采供血液的非法行为,严格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感染的发生。
三、实施措施
(一)全员培训:
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临床输血知识培训活动,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提高全员输血安全意识及输血医学理论水平。
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加强临床输血技术管理,开展临床输血技术训练,提高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和输血技术操作能力。
(二)血液来源:
医院临床用血严格加强血液来源管理,坚决打击私自采供血液的非法行为,接受公安局卫生局监督,确保血液来源合法,血液质量合格。
(三)血液保存、发放:
血液保存是保证血液质量,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重要环节,输血科建立血液储存、运输、发放制度,血液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出库血液合格。
(1)、血液入库、核对、贮存
①、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容包括:运
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许可证号、供血者或条码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制备日期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②、己登记的血液应分门别类及时存放冰箱,标签正放,使于观察。
③、血袋应垂直放置,使红细胞下沉,以便观察血液质量。
④、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应及时放入-2O℃以下低温冰箱保存。
冰冻血浆袋易断裂,要小心轻放。
⑤、全血、红细胞保存温度为4+2℃。
(2)血液运输
①、全血、红细胞成分应放于血液贮藏箱运输,运输时血液温度应保持在1-lO℃。
②、冰冻成分一般用泡沫塑料箱贮藏箱运输,先将冰袋铺于底部,冰冻成分顶部要有泡沫板包装。
③、血小板应保证在运输过程中维持22+2℃,用不加冰绝热性能好的容器。
④、上述血液品种均应轻拿轻放,勿剧烈振荡。
(3)血液的发放
①、血液发放时,应做好四查(有无溶血、凝块、污染、渗漏),七对(、血型、血量、种类、血袋编号、采血日期、保存日期)。
②、贮血室工作人员与取血人员共同核对无误后,双方签字并登记后发出血液。
③、已发出的血液原则上不得退回。
因特殊情况,须经输血科主任批准后方可退回,做好相关记录,并上报医院血液管理小组。
(四)常规消毒隔离制度
1、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
2、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摄、剪、容器等须高压灭菌并在有效期(7天)作用,开户后作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用后的废弃物品装入黄色塑料袋。
3、血库每天下班前室紫外线消毒半小时,并作记录;
4、贮血冰箱每周用“84”消毒液(比例为:1∶200)消毒一次,每月一次空气培养并作记录。
5、桌面消毒,每次工作完毕后用“84”消毒液(比例为:1∶200)擦拭桌面已达到消毒目的。
6、各种器具(如玻片、吸管、玻瓶、试管、滴管、离心管、样本等)用后立即浸入1000mg/L“84”消毒液中浸泡后装入黄色塑料袋。
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废弃物消毒后由专人每天集中送焚烧炉毁形焚烧,运送过程中,不得将废弃物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废弃物接触身体。
每天运送结束后,对运送器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五)血库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l、贮血冰箱不准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ram)细菌生长菌落<ScFu/10分钟或<2000cFu/m3为合格。
2、冰箱温度应以箱温度为佳,冷藏室控制在2-6"C围以,冷冻室控制在-20"C以下口箱放置温度计,每天观察四次并做好记录,若温度有变化则应分别记录,无变化可记录一次,低温冰箱应每月除霜消毒一次,做好记录。
3、保持恒温水浴箱清洗卫生,每月清洗一次,保持37"C温度恒定,做好记录。
4、做好专用离心机、显微镜的维护保养,及时清除灰尘,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要效果监测并做好倒记时登记,做好取血箱的清洗消毒。
(六)输血器材
设备科统一对一次性输血器材集中招标采购,严查并备案经销许可证、药监局注册证、营业执照及产品卫生许可证等证件,严把质量关。
使用后的一次性输血器材(含血袋)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规定统一回收、消毒、处理。
(七)输血操作
护理人员是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最后环节,应严格执行输血前七查七对制度,认真履行血液交接双核双签名制度,对质量存在问题的血液坚决拒领拒收。
强化无菌操作观念,控制临床输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