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护理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预防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预防及治疗。
方法总结分析1997年至2012年本院治疗的7例较严重创伤后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的病例治疗情况。
结果 1例死亡,5例经积极治疗康复出院,1例留有轻度语言障碍。
结论随着高能量创伤增多,脂肪栓塞综合征时有发生,及早的预防发现,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关键词】较严重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FES)【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4-0292-02脂肪栓塞综合征是较严重骨折创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由于车祸,高能量创伤明显上升,这一综合征的出现也呈上升的趋势,因该病有些病例临床表现较为隐匿,有些病例发病急聚,甚至突然死亡,且这些患者多有较严重的复合伤,及易被临床医生误诊或漏诊,而造成严重的后果,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本组经早期发现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7例,男6例,女1例,年龄23-56岁,平均39岁,7例的均为车祸所致的多发或多段骨折创伤,闭合性股骨、胫骨骨折7例,2例合并骨盆骨折,1例合并右尺桡骨骨折,1例病人术中突然出现症状,其余病人出现症状时间为受伤或手术后6-84h,平均46h。
2、临床表现2.1呼吸系统改变 7例中6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现,呼吸困难、急促,达27-56次/min;5例SPO2明显下降,低到70%-80%;3例出现口唇、甲床紫绀,1例呼吸音粗糙,1例肺部闻及少量湿性罗音,1例咳嗽伴血性痰。
胸部X线表现;2例呈典型的暴风雪样阴影;2.2循环系统改变 6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心动过速,最快者达156次/min;2例血红蛋白降低至100g/L以下;3例血小板降低至2.7×109/L;6例可见眼结膜下悬雍垂及皮下出血点,分布于颈部肩部、前胸壁、腋部、腹壁、大腿根部等部位。
2.3神经系统及精神方面改变 3例出现烦躁不安、谵语、牙关紧闭;4例神智淡薄,头痛、语言不清;2例尿失禁、昏迷、四肢抽搐等症状。
外伤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综合征抢救成功的护理体会一、前言外伤骨折是常见的急症,而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 FES)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FES的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和治疗均具有挑战性。
本文旨在总结我在外骨折合并FES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护理体会,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病例简介患者,[性别],[年龄]岁,因[具体外伤原因]导致[具体骨折部位]骨折,并在伤后[时间]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FES症状。
经及时诊断和抢救,患者成功脱离生命危险。
三、护理体会快速识别与评估:FES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我们通过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呼吸系统,及时发现了FES的征兆。
多学科团队协作:FES的抢救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
我们与医生、呼吸治疗师、营养师等专业人员共同制定了综合抢救计划。
呼吸支持:患者出现呼吸窘迫,我们及时给予了呼吸支持,包括吸氧、机械通气等,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氧合状态。
循环支持:FES可导致循环不稳定,我们通过监测血压、心率等,及时调整输液和药物治疗,维持了患者的循环稳定。
疼痛管理:外伤骨折引起的疼痛可能加重FES的症状,我们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手段有效控制了患者的疼痛。
预防并发症: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深静脉血栓预防、压疮护理等。
心理护理:FES患者常伴有焦虑和恐惧,我们提供了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建立信心,配合治疗。
康复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我们及时介入康复护理,包括早期活动、物理治疗等,促进了患者的功能恢复。
四、护理难点FES的早期诊断:FES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
多器官功能支持:FES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需要全面的生命支持。
疼痛控制:外伤骨折引起的疼痛控制对护理人员提出了高要求。
五、改进措施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FES相关知识培训,提高早期识别能力。
优化护理流程:根据FES患者的护理特点,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效率。
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护理作者:朱莉亚陈洪兰马玲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36期【关键词】脂肪栓塞;护理脂肪栓塞综合征是严重创伤后,特别是骨折后的并发症,尤以骨干为主的多发性骨折易发病,以意识障碍、发热、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由于起病急,发展迅速,若观察不及时,治疗、护理不当,容易造成较高死亡率。
笔者所在医院自2005年以来收治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4例,通过治疗与护理除一例留有反应迟钝的后遗症外,其余3例均痊愈,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例,男3例,女1例,年龄21~53岁,股骨干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例,其中1例合并失血性休克。
骨折后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发生时间为12~48 h。
1.2临床症状1.2.1神经系统脑部脂肪栓塞多呈弥漫性,可有复视、斜视、双侧瞳孔不等大,肢体偏瘫。
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谵妄、嗜睡、昏迷等进行性意识障碍,并有头痛、头晕、呕吐、尿失禁、抽搐、痉挛、中枢性高热等脑缺氧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至数天不等。
清醒后尚遗留不同程度的失语、反应迟钝、痴呆等症状。
本组4例患者均出现烦躁不安及性格行为改变,其中1例出现昏迷。
1.2.2呼吸系统主要以胸闷、胸疼、咳嗽、气促等肺炎、肺不张、肺梗塞、肺水肿症状,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等呼吸窘迫综合征症状。
脂肪栓塞胸部X线为典型“暴风雪”状影像。
脉搏增快至110次/min以上。
1.2.3发热和出血点通常在创伤后48 h内出现,多在38 ℃以上,且不能用感染和创伤应急解释的突发性高热,常提示随脂肪栓塞发生,出血点多见于前胸、颈、肩、腹、大腿等部位,出血点呈针尖大小,圆形,色红,本组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脉增快110~160次/min、体温38.6 ℃~39 ℃,1例前胸及颈部出现出血点。
1.3治疗1.3.1用夹板或石膏托外固定骨折部位。
1.3.2合并有创伤性休克者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创伤后脂肪栓塞的护理创伤后脂肪栓塞是骨折(特别是长骨骨折)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也可发生于其他大手术、严重感染、脂肪代谢紊乱等。
我科2003-7—2010-7共治疗抢救和护理了10例骨折及术后并发脂肪栓塞患者,观察与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患8例,女患2例,年龄大多在19-38岁,仅一例为65岁,致伤原因:摔伤1例,交通事故8例,其它1例。
骨折类型:肱骨骨折1例胫腓骨骨折3例股骨干骨折5例股骨颈骨折1例右髋关节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
1.2 临床观察与检验 10例均无颅脑外伤、无昏迷、无休克、无明显的贫血征象,胸部X线8例无明显异常,有2例胸片可见“云雾状”影像,5例尿中有脂肪滴,10例均不同程度的发热和脉快大于120次/分,体温大于38摄氏度。
有3例血沉大于70毫米/小时,所有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小于8.0千帕,血红蛋白低于100克/升,烦躁、谵妄、嗜睡、头痛、呕吐、尿失禁、抽搐、痉挛。
1.3结果经抢救痊愈8例,死亡2例。
2、护理(1)病情观察:注意神志,是否出现昏迷、抽搐、复视、颈项强直、偏瘫或肌力下降,瞳孔的大小不等,以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做好特护记录。
(2)高热病人:保护脑细胞功能,如头部给予冰枕、冰帽或冬眠疗法以降低脑细胞耗氧,保持室内清洁、安静及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及时更换汗湿被褥。
加强皮肤、会阴、口腔护理,预防继发感染。
(3)保持呼吸道通畅:按病情需要分别给予吸痰、给氧、高压氧疗、气管切开、人工呼吸器等护理。
(4)做好保护性措施:给予加床档或用约束带防止坠床。
(5)在24小时内补足血容量以纠正休克,正确使用抗脂栓药物并注意配伍禁忌,以确保疗效。
保暖,抬高伤肢,减少各压力点压力以促进血液循环,严格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根据病情和各项监测指标掌握输血输液速度。
(6)骨折处制动:运送、搬动、固定病人时切忌动作粗暴,避免过多搬运,防止骨折端摩擦引起再度栓塞。
(7)心理护理:该病发病突然,病情复杂多变,患者往往产生一种濒死的恐惧感,家属也因病情的突变而产生惊慌、焦虑,担心亲人安危,我们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和家属从恐惧状态中解脱出来,配合治疗。
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抢救护理体会
诸丽萍
【期刊名称】《天津护理》
【年(卷),期】2004(012)001
【摘要】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是创伤骨折中的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实际发生率相当高,而临床不一定认识或确诊,Beveridge报道创伤和骨折后立即死亡者90%有脂肪栓塞。
近年来,我院收治因交通事故及其他意外伤害事故导致的骨折患者逐年增多,自1999年3月至2003年2月共发现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6例,其中治愈4例,死亡2例,现报告抢救护理体会如下。
【总页数】2页(P12,18)
【作者】诸丽萍
【作者单位】浙江省松阳县人民医院,浙江,松阳,323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相关文献】
1.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护理体会 [J], 杜书艳;杨荣华
2.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监测与护理体会 [J], 李丽群;冯锦昉;叶蝶莲
3.创伤后亚急性脂肪栓塞综合征64例护理体会 [J], 刘霞;张敬博;黄素芳
4.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护理体会 [J], 许立英
5.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抢救与护理体会 [J], 侯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例股骨干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的护理体会标签:骨折;脂肪栓塞;护理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是在严重创伤后24~48小时,骨折断端血肿张力过大,脂肪颗粒进入破裂的静脉内,引起肺,脑脂肪栓塞,患者可发生呼吸困难、进行性低氧血症、发绀、皮下及内脏出血、昏迷或突然死亡等。
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死亡率较高。
多见于长骨干骨折后。
护士在观察病情时要及时发现异常表现,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挽救病人生命。
1.病历资料患者女,35岁,因车祸外伤致头面部,右大腿受伤,于2012年11月1日23:30以“右侧股骨干骨折;右眼眶内侧壁骨折”人院。
患者神志清,精神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直径约2.5mm,全身皮肤色泽正常,无皮疹,无皮下出血及皮下结节。
自感右大腿疼痛,不可耐受,难以站立行走,左侧颜面部疼痛不适,伴有活动性出血。
T37℃,P96次/分,R19次/分,BP110/70mmHg,被动体位,右大腿及小腿端青紫,肿胀,右大腿畸形,触痛明显,末梢血运及感觉欠佳,足背动脉搏动较弱,足趾活动良好。
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给予补液,对症处理,患肢持续皮肤牵引,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及感觉运动,积极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2012年11月2日05:25时,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呈嗜睡状,呼之能应,呼吸困难,四肢抽搐,四肢肌张力高,痉挛,右大腿及左髂前上棘处青紫淤血,立即给予动态心电监护,面罩吸氧。
监护仪显示:P120次/分,R30次/分,BP90/60mmHg,SPO266~75%。
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故考虑为“脂肪栓塞(肺栓塞)”,立即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给予抗感染,抗凝,抑酸,脱水,气管插管下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于11月5日患者清醒,因患者要求转往上级医院继续治疗,于11月12日转院。
2.护理2.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及时治疗①对于严重创伤者,特别是多发骨折的患者,若出现意识状态的改变,如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状等,呼吸困难,呼吸节律增快,心率加快,皮肤有出血点等症状时,在立即报告医生的同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
创伤性脂肪栓塞综合征11例救治护理体会
陈艳芳;郑勇翔
【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4(026)005
【摘要】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是外伤、骨折等严重伤的并发症,尤以脂肪含量丰富的长管状骨骨折发病率最高。
其临床表现差异大,可在短期内以意识障碍、皮肤淤斑、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为突出症状。
据文献报告病死率高达50%~62%,应予高度重视。
我科1995—2003年间共收治11例脂肪栓塞综合征病人,现将救治措施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170-171)
【作者】陈艳芳;郑勇翔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
【相关文献】
1.创伤性脂肪栓塞综合征39例救治分析 [J], 尹国强;郝进芳;任广城;赵春梅
2.创伤性脂肪栓塞综合征39例救治分析 [J], 尹国强;郝进芳;任广城;赵春梅
3.骨折并脂肪栓塞综合征6例救治的护理体会 [J], 毛翠兰;李树芬
4.救治严重创伤性脂肪栓塞综合征2例 [J], 李益中;高建军
5.经鼻盲探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救治创伤性脂肪栓塞综合征6例 [J], 胡家胜;花皖鲁;陈俊;叶方;马继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伤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综合征抢救成功的护理体会【关键词】脂肪栓脂肪栓塞综合征指严重创伤,尤其是骨盆长骨骨折后,骨髓腔内脂肪滴在创伤血肿张力的挤压下从破裂的静脉窦进入血循环而造成的肺、脑、皮肤的血管栓塞。
出现以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皮肤瘀斑为主要的临床综合征,脂肪栓塞发病率在长骨骨折时为0.5%~2%,严重多发性骨折或合并骨盆骨折时高达5%~10%[1],此病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非常重要,早期的预防、密切的观察、精心的护理也缺一不可。
本文重点介绍了自1997年以来我院成功救治5例外伤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例1,患者,男,23岁,于2004年5月4日21:00主因“外伤后双小腿畸形1h”收住院。
伤后意识清。
有口渴感,无心悸气短,呼吸困难。
体格检查:T 37.2℃,P 90次/min,R 22次/min,BP 130/60mmHg。
面色苍白,痛苦面容,头颅无畸形,两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诊断:(1)开放性右胫腓骨骨折;(2)闭合性左胫腓骨骨折。
入院后给予抗感染、补充血容量、止血等抗休克治疗。
伤后13h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不清,烦躁不安,T 38.3℃,P 140次/min,R 25次/min,BP 140/80mmHg;立即给高流量吸氧,心电监护,并给予小分子右旋糖酐、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以及镇静剂等治疗。
急查尿脂肪滴、血常规、血生化,报告发现尿脂肪滴(+),BLD(+++),Pro(++),血WBC 13.6×109/L,Hb 125g/L,SpO2:96%~98%;根据我国学者鹤田修订的Grud的标准[1],诊断为脑脂肪栓塞。
经过应用溶栓、改善微循环、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白蛋白及营养脑神经等药物,结合吸氧、冬眠疗法等综合护理,病情逐渐平稳,7天后患者意识清醒。
例2,患者,男,58岁,于2002年5月7日因外伤后右下肢肿痛3h入院。
当时无昏迷,稍感胸闷、头昏、口渴、心悸、面色苍白,尿少色黄。
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护理体会作者:王美千潘桂梅连建强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218-01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外伤骨折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长管状骨骨折及较大骨科手术后,骨髓腔内脂肪滴在创伤血肿张力的挤压下从破裂的静脉窦进入血循环而造成的肺、脑、皮肤的血管栓塞,出现以意识障碍、皮肤瘀斑、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综合征。
很少发生于上肢骨折病人,儿童发生率仅为成人的1%。
若发生脂肪栓塞,病情往往发展迅速且预后较凶险,其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很易被忽视。
因此,我们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皮肤的变化,以帮助临床早期诊断,从而取得早期治疗和护理,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我科从2000年至2011年共收治多发骨折病人895例,其中并发脂肪栓塞者4例,均已抢救成功,现将1例典型病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历介绍患者,男,48岁,于2010年6 月15 日10:00因右股骨下段粉碎性骨折伴左侧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入院,入院后给予右胫骨结节、左跟骨结节骨牵引、补液、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入院49h病人突然出现胸闷、呼吸急促、意识恍惚、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小便失禁,即测T 38.5℃,P 130次/min,R 25次/min,BP 100/75mmHg,SpO2:80%~85%;立即给高流量吸氧,心电监护,应用强心、利尿、扩张支气管剂等处理。
同时并急查尿脂肪、血常规、血生化等,报告结果发现尿脂肪滴(+),血WBC 12.6×109/L,Hb 110g/L,立即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以及镇静剂等治疗,同时吸痰。
经过3天的抢救,闯过了危险期,抢救成功。
患者病情稳定,顺利地接受了内固定手术,最后治愈出院。
2 预防在外伤骨折的患者中应注意重视预防性措施:2.1 纠正休克及时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恢复呼吸、循环功能,有效地纠正微循环缺血缺氧以维护肺、脑、心、肾等脏器的功能。
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早期干预及护理决策目的总结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12年10月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下属三院区(包括台州医院、台州中心医院和路桥医院)共48例骨折创伤后FES患者临床资料,入院后72 h内加强生命体征和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及呼吸系统改变、发热、皮肤出血点、动脉血氧饱和度等症状,并早期护理干预,观察其临床转归。
结果48例患者除1例轻度脑瘫外,其余47例均康复出院。
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改善FES临床转归。
标签:脂肪栓塞综合征;创伤;护理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骨科临床上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长管骨骨折、多发骨折、骨盆骨折及骨折大手术后,多于伤后24~72 h发生。
1862年Zenker首次于尸检后描述了FES[1]。
1873年V on Bergmann[2]首次在临床上诊断了FES。
由于FES起病急驟,发展迅速,且早期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漏诊或误诊率较高[3],若不及时救治,病死率为0.1~60.0%。
在创伤尸检病例中,其发生率更高[4]。
因此,及时发现病情,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台州恩泽医疗中心下属三院区(包括台州医院、台州中心医院和路桥医院)从2003年11月~2012年10月共成功救治创伤骨折及术后引起FES患者48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台州恩泽医疗中心下属三院区48例FES患者资料,其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16~50岁,平均35.7岁;胫腓骨折11例,股骨干骨折14例,骨盆骨折9例,髋关节置换术后8例,多发骨折6例;致伤原因:车祸伤36例,坠落伤7例,钝器击伤5例;47例受伤或术后症状出现时间为6~72 h,1例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1周左右出现症状。
1.2 诊断标准[5]目前尚无诊断FES的特异性指标,FES的诊断大都基于病史、临床表现和一些常用辅助检查。
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218-01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外伤骨折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长管状骨骨折及较大骨科手术后,骨髓腔内脂肪滴在创伤血肿张力的挤压下从破裂的静脉窦进入血循
环而造成的肺、脑、皮肤的血管栓塞,出现以意识障碍、皮肤瘀斑、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综合征。
很少发生于上肢骨折病人,儿童发生率仅为成人的1%。
若发生脂肪栓塞,病情往往发展迅速且预后较凶险,其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很易被忽视。
因此,我们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皮肤的变化,以帮助临床早期诊断,从而取得早期治疗和护理,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我科从2000年至2011年共收治多发骨折病人895例,其中并发脂肪栓塞者4例,均已抢救成功,现将1例典型病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历介绍患者,男,48岁,于2010年6 月15 日10:00因右股骨下段粉碎性骨折伴左侧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入院,入院后给予右胫骨结节、左跟骨结节骨牵引、补液、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入院49h病人突然出现胸闷、呼吸急促、意识恍惚、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小便失禁,即测t 38.5℃,p 130次/min,r 25次/min,bp 100/75mmhg,spo2:80%~85%;立即给高流量吸氧,心电监护,应
用强心、利尿、扩张支气管剂等处理。
同时并急查尿脂肪、血常规、血生化等,报告结果发现尿脂肪滴(+),血wbc 12.6×109/l,hb 110g/l,立即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以及镇静剂等治疗,同时吸痰。
经过3天的抢救,闯过了危险期,抢救成功。
患者病情稳定,顺利地接受了内固定手术,最后治愈出院。
2 预防在外伤骨折的患者中应注意重视预防性措施:
2.1 纠正休克及时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恢复呼吸、循环功能,有效地纠正微循环缺血缺氧以维护肺、脑、心、肾等脏器的功能。
有效地进行止血、包扎,防止和减少脂肪滴侵入血液的机会。
2.2 进行正确的骨折处理在骨折病人搬运和复位的过程中,强调有效的制动和轻柔的操作,以防止局部脂肪滴不断和再次侵入血液的机会。
骨折肢体肿胀期应抬高患肢、持续牵引。
不要急于手法复位,以免引起暴发型脂肪栓塞发作。
骨折后切开复位及有效的内固定,可减少或杜绝脂肪栓塞的发生。
2.3 早期止痛可以限制类交感神经反应通过加速脂肪滴分解而增加自由脂肪酸的释放。
2.4 药物的应用抑肽酶、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的预防使用可降低创伤后的一过性高脂血症,防止创伤后血液的高凝状态。
3 护理体会
3.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血压、观察意识状态、瞳孔的变化、监测血氧饱和度、氧分压等,
尤其是创伤后24h~72h内病人在原无肺部疾病和损伤的情况下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在排除患者颅脑损伤的情况下,出现表情淡漠,躁动,谵妄甚至惊厥昏迷,并在颈、前胸、腋下等出现皮肤出血点,则可能发生脂肪栓塞,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脂肪栓塞后可发生呼吸衰竭和昏迷并存,气管黏膜充血痉挛或痰液滞留以及咳嗽反射消失,均影响肺通气,所以确保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确保有效供氧,氧气应先经蒸馏水湿化,流量2~4 l/min,持续24小时,为避免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好流量后在接鼻导管,停氧气时应先拔出鼻导管,再关闭氧气,以免一旦关错,导致大量氧气冲入呼吸道[1]。
用持续高流量面罩吸氧,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面罩放置不宜全封闭,要留下透气间隙,否则患者有胸闷加重的感觉。
定时翻身、拍背,每日雾化吸入至少2次,以利于稀释痰液,便于咳出,也可减轻气道充血痉挛。
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应每6~8小时清洁内导管,气管周围敷料被痰液污染或渗液渗湿后应立即更换,用1~2层纱布覆盖气管导管口,以避免干燥空气损伤气管黏膜,给予雾化吸入,使痰顺利吸出。
吸痰时应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肺部感染,每次吸痰都要更换吸痰管,操作应轻柔,抽吸力不宜过大,吸痰管必须放置一定深度后连续抽吸,边吸边外移并轻微上下移动以及旋转,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间隔3~5 min,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氧气的吸入[2]。
3.3 注意骨折肢体有效制动
期应进行及时妥善有效的固定和牵引,少搬动,抬高患肢,以利消肿。
在护理工作中必须动作轻柔细致,切勿挤压,尽量避免骨折端的活动,以免再损伤血管发生出血,使骨髓中的脂肪滴进入血液加重栓塞。
对昏迷、癫痫持续状态的病人,应加强特殊护理,安设床栏、约束带等,防止坠床或其他意外伤害发生。
3.4 控制高热高热患者及时给予冰枕、冰帽或冬眠疗法以降低脑组织的代谢和耗氧,保持室内清洁,安静及合适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各种不必要的刺激,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更换浸湿的衣裤和被褥[3]。
3.5 注意水及电解质出入量平衡严格24小时液体出入量统计,应根据病情和各项监测指标掌握输血输液速度,制定输液计划防止再灌流损伤。
3.6 观察用药反应准确、及时、正确地执行医嘱,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用药后的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
在使用大量激素,广谱抗菌素及能量蛋白等支持疗法,应定时抽血化验,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呕吐、便血等消化道出血症状,有无肝肾功能损害及皮疹等。
3.7 心理护理由于发病急,病情危重,对清醒患者要做好解释安慰和疏导工作,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抢救时护士应集中精力,镇定自若,以有序、沉着自信的工作行为影响患者的情绪,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8 加强营养给予低脂肪,高热量,高蛋白,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治疗,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控制脂肪摄入量,最大限度地降低血浆中乳酸含量,减少脂与脂肪酸的形成,以防止栓塞加重。
3.9 预防褥疮病情严重时,患者大小便失禁,应及时给予更换被单,衣裤,擦澡,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可使用气垫床,2h翻身叩背1次,同时按摩骨突部位。
4 小结
骨折后并发脂肪栓塞,虽然发病率低,但一旦发生病情比较重,故应引起重视,此病来势凶猛,由于没有可以直接溶解脂肪栓子的药物,因此治疗主要为支持对症、预防感染,在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对骨折病人,尤其是多发骨折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及皮肤点状出血等的观察,及早发现脂肪栓塞的症状,及时正确的诊断并积极治疗,争取抢救成功。
参考文献:
[1] 纵建华.长骨骨折后脂肪栓塞综合症的预防和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7):4071-4072.
[2] 韩少娟.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综合症的护理体会.家庭护士,2007,(3):26-27.
[3] 朱红英.脂肪栓塞综合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1,22(14):1284-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