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中西方美学观念的比较研究美学是一门探究艺术以及美的学问,在世界各国都有其独特的美学观念。
中西方美学观念不同,他们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各自独立的风格和说明。
而中西方美学观念比较研究,其实也是一种对比两国文化背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各国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
首先,中西方美学观念的差异之处在于总体价值观念上的分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所以中式美学观念对于道德慷慨、修养敦厚、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品质十分强调。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是以个体自由和权利为中心,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决策权。
所以,西方美学观念更着重于个性化表现、表达和自由。
其次,中西方美学观念在审美标准方面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原则,视觉感受只是人们对外界环境的主观反应,在审美时,还会综合考虑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因素。
但在西方美学中,审美标准则更注重于感官效果,以审美主观满足作为最终目的,更偏重于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原创性程度等因素。
此外,中西方美学观念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趋向。
在传统的中国美学观念中,自然美、朴素美和精神美是美学观念的核心。
汉唐文化特别强调雅致、简朴和高尚,将艺术的美归结为一种与人性相统一的高度。
但在西方美学中,则更加追求创新、新奇和变化。
在西方,人们更喜欢突破传统、唯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抽象、前卫等风格的艺术也更加认可。
最后,中西方美学观念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例如,在音乐方面,中国的传统音乐多以律味为划分,注重调子之间的平衡,而西方音乐则是以对称和和弦为主要特征。
在绘画方面,中国画强调线条勾勒和意境表现,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于真实的再现和画面结构的合理性。
总之,中西方美学观念之所以具有差异,是因为它们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生活环境。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增加我们的视野和认识。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
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
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
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
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
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对宗教和理性的双重质疑成了这一时代的精神主流。
对自然地热爱渐渐成为知识分子们具有主导性的精神欲求。
孟德斯鸠写了著名的《波斯人信札》,以写信的方式,对比东方的美好和西方的恶劣。
卢梭把热爱自然作为反对传统的口号,高呼了出来。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1.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between Man and Nature)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 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
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
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东方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演绎式归纳式线性圆周式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重形合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2.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1、中西自然审美差异: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元气论,把整个宇宙视为气化流行,人即在其中谋求与天地气化流行成为和谐之整体。
唯心主义,或以‘天’为一超时空的大秩序,而人是依此超时空之大秩序而行事、‘体道,以求宇宙之和谐; 或以‘天为‘心’,认为道理俱于一心之中,充分发挥‘本心,之作用即可‘与天同体”)儒家哲学--将天视为具有一切美好品质的具有人格意义的主宰,侧重从伦理道德角度阐释。
孔子:“知天命”(《论语·为政》),“畏天命”(《论语·季氏》),“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孟子·告子》),“宇宙万物皆备于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宋明代理学--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天地人物则异矣,其于道,一也。
’,老庄哲学--天不是人格神,而是“自然”、“宇宙精神”、“天地精神”,侧重从遵循自然规律以获得精神自由的角度加以阐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庄子·外物》------强调顺乎自然人生应当是始于“天地与我并生”,终于’‘万物与找为一而要达到这“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无需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须通过主观精神上的‘’心斋,和“坐忘”(《大宗师》) ----老庄的自然天道观,强调的是存在于天地之中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宇宙精神,主张从自然之道出发,“无为”以顺应自然,从而达到一种超功利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禅宗-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道家哲学及魏晋玄学融合的产物。
信奉“梵我合一”的世界观,追求一种超越是非、有无、生灭、得失的自由境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对独立或对立的,人类可以通过战胜自然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需要顺应自然规律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自然观的核心概念:西方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征服自然”,强调人类要通过对自然的探索和利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中国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协调。
3.实践应用:西方自然观在实践应用中强调对自然的探索、开发和利用,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利益。
而中国自然观则强调在实践应用中要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和生态平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历史背景:西方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等。
而中国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总之,中西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观的核心概念、实践应用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对人们认识和理解自然的影响。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自然观是各种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而且,不同文化的自然观具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自然通常被视为客观现实,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通常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东方,自然则被视为神圣的力量,经常被简单地称为“道”,并且人们通过沉思、冥想和其他更加精神的方法来认识和理解自然。
因此,中西方自然观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的根源中西方文化自然观的差异可以追溯到文化的起源时期。
在西方,自然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基石之一,它试图通过理性和推理来考察自然现象。
在东方,中国的自然观通常建立在道家、儒家和佛教的基础上,这些文化强调沉思、改造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西方自然观之间的差异,下面将列举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宇宙的观念在中西方的宇宙观概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西方,宇宙被视为一个机器,而且强调科技与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解释和控制自然界。
在东方,宇宙则被看作是一个内部关系一体化的系统,人们认为不仅存在着物理学的规律,但还存在着道德、伦理和精神方面的规律。
对时间的理解中西方文化中对时间的认识也有许多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直线运动,因此强调时间的高效率和精确性。
在东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环绕往复的循环,因此强调同理解自然和与自然共处。
改变自然的方式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运用科技的力量改变自然,例如进行工程和城市建设。
在东方文化中,通过感悟自然和沉思,人们更倾向于尊重自然,强调在自然的范围内活动和生存。
宗教和自然的联系在东方文化中,宗教和自然的联系更加密切。
中国的儒教和道教都有着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敬,并将自然视为时间长河中的一部分。
在西方文化中,自然和宗教之间的联系则相对弱一些,因为不同信仰的宗教对于自然的态度始终存在分歧。
中西方自然观的重要性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之处,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精神气质、生活理念和对真理的追求。
了解和欣赏中西方自然观差异的意义在于,可以扩展人们的视野,开拓思路,不仅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还能够帮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自然。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文化主流性的精神传统。
与之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自然曾长期被人们当成一种与人对抗的荒蛮的力量来看待,它是需要人征服的对象。
由于传统文化存在的差异,造成中国与西方在自然审美的判断上产生巨大的差异。
标签:自然观差异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
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
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
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
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
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完整)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的全部内容。
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引言自然观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像,也可以是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与想法。
中西方人们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
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而两种不同的自然观也造就了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审美艺术上也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这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对东西方各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一、中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观点及其体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繁衍生息.如道家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的著名论断。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亦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讲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概括来讲,就是东方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已达到最总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中西绘画艺术,在自然观社会观思维方式上的差距
艺术感悟之1:中西方绘画艺术之粗略差异
1、艺术感悟之1:中西方绘画艺术之粗略差异
这里我们讲的是中国画与西方画主流的不同,不能包含各时期和各画派的不同,更不能包含个别情况。
绘画工具不同造成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用尖头毛笔,所以重线条,用笔的轻重缓急,可以产生自然流畅的线条变化,也因此产生了另一项独一无二的文字线条艺术--中国书法;西方画用平头笔刷,很难产生流畅的线条变化,所以重视色彩和明暗。
中国画用墨,以水为稀释剂,再加上宣纸和绢的晕染,因此产生的效果薄而透明,注重意境;西方画以油彩等为主,色块更加厚重,光色明显,注重写实。
2. 思维方式不同造成表现效果不同
中国人一元论的世界观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更加感性,更加主观;西方人二元论的世界观,把天人分开,认为人可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更加理性,更加客观。
中国人的感性,使得绘画更加注重意境;西方人的理性,使得绘画更加注重写实。
中国画重视神似,西方画重视形似。
中国人的感性思维,使
中国画用散点透视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把能看到和不能看到的元素都可以放入画中,而西方人的理性,更注重写实,因此使用焦点透视法,表现近大远小,色彩明暗和立体等。
中国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中国画题材多以自然山水为主,而作为点景的人物一般都很小;西方画题材更多以表现人物为主,且人物绘画依据人体解剖学,重视尺寸比例,力求逼真。
中国画如诗,西方画似剧。
浅浅谈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
中西方美学思想有其独特的异同,两者在审美评价、审美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普遍美感的不同性质。
首先,中国美学思想侧重于境界感、内心氛围,其重点是通过人文关怀、自然与宇宙的联系来增强审美普遍性。
诸子百家,儒家主张“仁义礼智”,尽心致力培养“爱智敦慈礼节”的道德素养,同时它崇尚对自然的尊重,认为自然有其自然的道理,以增强整体审美价值。
至于道家,其思想以“自然畅和、无为而治”为主,将自然审美与人文关怀有机联系起来,强调自然的审美,追求“无为尽天下”的“审美宇宙”。
而西方美学思想则强调确定意义和创造性思维,更偏向对作品中形式的审美评价,而不太关注作品的意义和主观动机。
联想到古希腊的形式主义,希腊人认为美的形式是独立的,审美的标准は抽象的数学公式来确定,例如“哥白尼理论”中应用比例原则认为是一切美学事物的实质原则。
另外,文艺复兴时期突出形式主义精神,强调艺术作品的内在复杂美,注重技术的运用,而不会重视人文性的表现。
两者可以说是在大体上有明显差异的,一个世界观属于传统的心性美学,另一个则偏向客观形式美学,心性美学面向作品内容与态度,关注人文关怀和自然审美;而形式美学面向一种复杂的艺术实践体系,主要关注创造性思维和技术手段及使用。
总而言之,中西方其实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世界观,它们共同尊重艺术美学,但有着不同的美学观念及表现形式,这些差异的统一构建了双美思想的多样化,从而被评价为审美的一种新的趋势。
中西传统自然观比较作者:张晓霞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12期[摘要] 纵观中西文化,不难发现中西传统自然观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西方传统自然观认为大自然是由人类支配的,可以随意掠夺。
从这两种自然观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中宝贵的自然环保思想对今天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自然观;中西传统自然观;差异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自然观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即人与大自然是平等关系还是附属关系;其次则是人类对于大自然所呈现的美所采取的态度,是欣赏还是排斥。
一在中西传统自然观中,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的传统自然观虽然也有为人服务的实用主义,但主要强调的则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
中国传统自然观将人置于大自然中,认为人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大自然是平等的。
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融入自然,复归自然”都是这种平等思想的体现。
《中庸》[1]把“天、地、人”并称“三才”,说明人与自然是平等的。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2]。
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
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
”[3]这些中国古代儒家的代表人物都表达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
此外,董仲舒还提出天人相类相应说,“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化春秋冬夏之类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4]这说明在儒家思想中,人不但与大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且人类是大自然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道家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上与儒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殊途同归。
他们主张崇尚自然,顺从自然,追求对自然本性的回归。
例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比较(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甘肃兰州 730050)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类便需要为自己的生存的发展不断地同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紧密相连和相互作用制约[1]。
不同文化体系间以及具体学科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了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
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而两种不同的自然观也造就了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同时这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对中西方各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中西方不同古代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再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用处。
关键字:中西方;古代自然观;比较正文:在中国西南部的某个村子里,有个孩子生病了:高烧不退,呕吐不止。
他的奶奶说:“没事的,去村头找个风水先生,让他给看看家里的风水,看是不是得罪了那路神仙,或是什么孤魂野鬼啊。
”正在上大学的表哥马上反对她,“快去看医生,生病了就要去看医生啊。
”这则对话正好说明了人们不同的自然观。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中国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明朝以前,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元气说”、“五行说”、“阴阳说”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就是殷周宗教观转变为朴实的哲学观。
殷周宗教,既有“帝”或“矢”的抽象圣神概念,又有非常广泛的信仰活动,它堪与同一历史时期的任何地区和民族的宗教相媲美,然而事实是,像西方那样的宗教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能够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土壤上诞生[2]。
在原始社会,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神崇拜和图腾崇拜,但是,并未形成一个主宰整个自然和社会的至高的统一神。
摘要: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这种看法塑造着某一文化体系的特点。
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
本文对中西方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及由自然观差异所导致的中西方不同的发展模式、发展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也对中西方自然观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自然自然观中西方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一、中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观点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
西方古代,人们认为自然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对立的,辨证的,如“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理论”等。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繁衍生息。
如道家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的著名论断。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亦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讲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已达到最总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我看中西自然观【内容摘要】中国、西方文化差异显著,特别是看待自然的观念上。
中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西方人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人类能够通过智慧来征服自然,按人类的意志来改造自然,享用自然。
正确看待中医不同的自然观,有助于我们进行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西文化;自然观;文化交流;和谐;对立引言大凡学习、研究中西比较文学等涉及中西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科,我们常会倍感中西在精神世界上各个方面的差异,一般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中国文化内敛、含蓄;西方文化开放、外向。
比如,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中西差异就很明显。
在这篇文章里,笔者试图来探讨这问题。
概述关于中西在自然观和人生观的差异,笔者认为,首先是地理环境在起作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与西方各国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在漫长的相对隔绝的的历史时期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念。
然后中西不同的自然观又反作用于各自人民的人生观。
梳清中西对待自然的不同观念,对我们进行研究、比较中西文化有莫大帮助。
一、地理环境因素我们知道,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西方文明深深地根植于二希文化的土壤中。
古希腊由于海域大于陆地,山区多于平原,可耕地面积严重不足,这种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古希腊人不得不将获得财富的途径求之于海上渔猎和海外贸易。
古希腊的史诗中已有不少地方描写海外经商和海外冒险,表现出古希腊人向外争取生存空间的迫切要求。
较之古希腊,我国的自然环境就优越得多了,中华文明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在远古时代,这片地区气候宜人,水草丰美,物产丰富,为我国先民提供了充足的生存条件。
考古发现证明,智慧的我国先民早在河姆渡文化时代就已经掌握了谷子、水稻种植技术。
我国世代传颂的神农教民稼穑、神农尝百草的远古传说也道出了我国先民对土地、对自然的依赖和诚挚热爱。
二、社会历史因素在国家组成方面看,古希腊是由一个个分布于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小岛上的,相对独立的城邦组合而成的,各城邦与统一的中国比起来,无不显得土地狭小。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它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不随人的意识而改变的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在唯心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人的精神或上帝的世界中的产物;在辩证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时时刻刻不停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在机械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静止的,是形而上学的。
总的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以自然界的发展为基础,正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改造才会引起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中国人的自然观与西方的自然观是不同的,首先西方的自然观是主客体分明的,西方常把世界万物分为两种:物质和精神。
在他们心中自然界中可以被人们认识的被叫做物质的,而那些人类所不能解释的自然之谜被他们戏谑为精神的。
在这些原因的指导下,他们懂得利用自然,努力去改造自然,认为自然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存在而存在的物质。
在他们的自然观指导下,他们创造了神话,上帝等等。
例如在西方产生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万物虽然是神所造,但是人的地位高于物质,人类研究自然万物为的是寻找失落的神性。
在他们的世界当中他们认为神是第一,人是第二。
他们极力的推崇神的力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他们就是被神学的氛围笼罩着。
例如,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在其后半生也是极力的探寻神的存在,再者在神学界极力推崇的地心说的时期当中,他们不相信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真理,无情的用火烧死了日心说的忠实拥护者布鲁诺。
西方一直鼓吹人类至上论和自然科学万能论。
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 一定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们的利益而服务,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
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整个人类的力量却是无限的。
人类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当中,现在不能克服的困难将来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在西方一些早期的哲学家、科学家眼中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又是什么呢?弗兰西斯·培根极力宣扬自然科学的发展。
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二为一,通往人的力量的道路和去向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极力怂恿人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实现人对自然的完全控制。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显著的异同之处。
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异同点:
异同点:
1. 宇宙观:在古代,中西方都有各自独特的宇宙观。
西方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体运行是围绕地球进行的。
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则认为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宇宙万物相互关联,呈现出天人合一的观念。
2. 神话与宗教:中西方古代都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宗教信仰。
希腊罗马神话中有众多神祇,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命运。
中国古代则有五岳神、龙神等神灵信仰,同时也有道教、佛教、儒教等宗教体系。
3. 自然现象解释:中西方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方式也存在差异。
希腊罗马文明倾向于用神话和神秘的方式解释自然现象。
而中国古代注重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例如《黄帝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和《爻辞》中的易经卜卦。
4. 科学与哲学: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有显著贡献。
例如,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之一。
而中国古代的科学和哲学也有其独特的发展,如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有深远影响。
5. 技术与发明:中西方古代都有许多重要的技术和发明。
例如,西方的罗马道路和拱桥、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
6. 社会观念:中西方古代社会观念也存在不同。
在古代西方,奴隶制度较为普遍,而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为主导。
综上所述,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存在着显著的异同。
这些观念和信仰在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
中西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的比较
中西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的比较
对西方人来说,《圣经》是宇宙观的启示录,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记录。
自然和人类对立,一开始就占据了西方人的思想,变为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促使西方人孜孜不倦地探索自然的奥秘,试图征服自然。
东方人对宇宙、人类的观念不像西方人那样悲观。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宇宙的看法,浸透着乐天知命的豁达精神:人和自然是统一的。
这是中国人达观进取的人生观、超生死齐万物的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自然融合,把人和自然的关系视为审美关系,这是东方人的特点。
这种审美关系常成为各种文化形态联结的纽带。
中国诗的境界不是纯粹客观景物,而和主体有直接联系。
主客、物我两相统一,景物和情感的融合,包含着人和自然的交往,也包含着人类文化道德、伦理观念。
西方人对生活的理性精神给予西方文明以强大的推动,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人世问题不得解的苦恼。
东方人似乎敏锐地直感到生命的短暂和玄奥而采取超凡脱俗的态度。
艺术本体论与宇宙观、自然观密切关联。
随着基督教成为西方世界的主要精神支柱,上帝是一切美和善的终极原因的艺术本体论,贯穿于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对近代西方美学思想也发生了影响。
美和艺术的和谐,暗示它们有某种秩序和自由度,是一种合目的性、道德性的对象,仍然没有超出本体象征主义的二元论。
古代中国美学和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联系着。
万物生于“道”、“太一”,经过“两仪”、“阴阳”变化,有了形体、声音。
美和艺术也是从“道”和“太一”衍化来的。
中国美学的基本特点是把美和善与人紧密统一在一起,把美和艺术视为维系人际关系和进行教化的重要方面,表现了中国美学在艺术本体论上的人本一元化思想。
悲观意识在西方人那里久驱不散。
在现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中,对人生的忧虑和绝望的情绪弥漫着,变态心理常透露出怪诞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人没有西方人对死亡充满畏惧的心理,这种人生美学给人带来慰安和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