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中西方美学观念的比较研究美学是一门探究艺术以及美的学问,在世界各国都有其独特的美学观念。
中西方美学观念不同,他们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各自独立的风格和说明。
而中西方美学观念比较研究,其实也是一种对比两国文化背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各国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
首先,中西方美学观念的差异之处在于总体价值观念上的分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所以中式美学观念对于道德慷慨、修养敦厚、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品质十分强调。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是以个体自由和权利为中心,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决策权。
所以,西方美学观念更着重于个性化表现、表达和自由。
其次,中西方美学观念在审美标准方面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原则,视觉感受只是人们对外界环境的主观反应,在审美时,还会综合考虑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因素。
但在西方美学中,审美标准则更注重于感官效果,以审美主观满足作为最终目的,更偏重于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原创性程度等因素。
此外,中西方美学观念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趋向。
在传统的中国美学观念中,自然美、朴素美和精神美是美学观念的核心。
汉唐文化特别强调雅致、简朴和高尚,将艺术的美归结为一种与人性相统一的高度。
但在西方美学中,则更加追求创新、新奇和变化。
在西方,人们更喜欢突破传统、唯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抽象、前卫等风格的艺术也更加认可。
最后,中西方美学观念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例如,在音乐方面,中国的传统音乐多以律味为划分,注重调子之间的平衡,而西方音乐则是以对称和和弦为主要特征。
在绘画方面,中国画强调线条勾勒和意境表现,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于真实的再现和画面结构的合理性。
总之,中西方美学观念之所以具有差异,是因为它们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生活环境。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增加我们的视野和认识。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
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
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
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
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
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对宗教和理性的双重质疑成了这一时代的精神主流。
对自然地热爱渐渐成为知识分子们具有主导性的精神欲求。
孟德斯鸠写了著名的《波斯人信札》,以写信的方式,对比东方的美好和西方的恶劣。
卢梭把热爱自然作为反对传统的口号,高呼了出来。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1.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between Man and Nature)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 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
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
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东方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演绎式归纳式线性圆周式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重形合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2.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1、中西自然审美差异: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元气论,把整个宇宙视为气化流行,人即在其中谋求与天地气化流行成为和谐之整体。
唯心主义,或以‘天’为一超时空的大秩序,而人是依此超时空之大秩序而行事、‘体道,以求宇宙之和谐; 或以‘天为‘心’,认为道理俱于一心之中,充分发挥‘本心,之作用即可‘与天同体”)儒家哲学--将天视为具有一切美好品质的具有人格意义的主宰,侧重从伦理道德角度阐释。
孔子:“知天命”(《论语·为政》),“畏天命”(《论语·季氏》),“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孟子·告子》),“宇宙万物皆备于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宋明代理学--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天地人物则异矣,其于道,一也。
’,老庄哲学--天不是人格神,而是“自然”、“宇宙精神”、“天地精神”,侧重从遵循自然规律以获得精神自由的角度加以阐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庄子·外物》------强调顺乎自然人生应当是始于“天地与我并生”,终于’‘万物与找为一而要达到这“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无需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须通过主观精神上的‘’心斋,和“坐忘”(《大宗师》) ----老庄的自然天道观,强调的是存在于天地之中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宇宙精神,主张从自然之道出发,“无为”以顺应自然,从而达到一种超功利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禅宗-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道家哲学及魏晋玄学融合的产物。
信奉“梵我合一”的世界观,追求一种超越是非、有无、生灭、得失的自由境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对独立或对立的,人类可以通过战胜自然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需要顺应自然规律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自然观的核心概念:西方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征服自然”,强调人类要通过对自然的探索和利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中国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协调。
3.实践应用:西方自然观在实践应用中强调对自然的探索、开发和利用,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利益。
而中国自然观则强调在实践应用中要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和生态平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历史背景:西方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等。
而中国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总之,中西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观的核心概念、实践应用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对人们认识和理解自然的影响。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自然观是各种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而且,不同文化的自然观具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自然通常被视为客观现实,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通常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东方,自然则被视为神圣的力量,经常被简单地称为“道”,并且人们通过沉思、冥想和其他更加精神的方法来认识和理解自然。
因此,中西方自然观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的根源中西方文化自然观的差异可以追溯到文化的起源时期。
在西方,自然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基石之一,它试图通过理性和推理来考察自然现象。
在东方,中国的自然观通常建立在道家、儒家和佛教的基础上,这些文化强调沉思、改造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西方自然观之间的差异,下面将列举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宇宙的观念在中西方的宇宙观概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西方,宇宙被视为一个机器,而且强调科技与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解释和控制自然界。
在东方,宇宙则被看作是一个内部关系一体化的系统,人们认为不仅存在着物理学的规律,但还存在着道德、伦理和精神方面的规律。
对时间的理解中西方文化中对时间的认识也有许多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直线运动,因此强调时间的高效率和精确性。
在东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环绕往复的循环,因此强调同理解自然和与自然共处。
改变自然的方式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运用科技的力量改变自然,例如进行工程和城市建设。
在东方文化中,通过感悟自然和沉思,人们更倾向于尊重自然,强调在自然的范围内活动和生存。
宗教和自然的联系在东方文化中,宗教和自然的联系更加密切。
中国的儒教和道教都有着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敬,并将自然视为时间长河中的一部分。
在西方文化中,自然和宗教之间的联系则相对弱一些,因为不同信仰的宗教对于自然的态度始终存在分歧。
中西方自然观的重要性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之处,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精神气质、生活理念和对真理的追求。
了解和欣赏中西方自然观差异的意义在于,可以扩展人们的视野,开拓思路,不仅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还能够帮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自然。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文化主流性的精神传统。
与之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自然曾长期被人们当成一种与人对抗的荒蛮的力量来看待,它是需要人征服的对象。
由于传统文化存在的差异,造成中国与西方在自然审美的判断上产生巨大的差异。
标签:自然观差异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
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
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
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
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
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完整)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的全部内容。
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引言自然观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像,也可以是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与想法。
中西方人们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
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而两种不同的自然观也造就了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审美艺术上也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这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对东西方各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一、中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观点及其体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繁衍生息.如道家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的著名论断。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亦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讲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概括来讲,就是东方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已达到最总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中西绘画艺术,在自然观社会观思维方式上的差距
艺术感悟之1:中西方绘画艺术之粗略差异
1、艺术感悟之1:中西方绘画艺术之粗略差异
这里我们讲的是中国画与西方画主流的不同,不能包含各时期和各画派的不同,更不能包含个别情况。
绘画工具不同造成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用尖头毛笔,所以重线条,用笔的轻重缓急,可以产生自然流畅的线条变化,也因此产生了另一项独一无二的文字线条艺术--中国书法;西方画用平头笔刷,很难产生流畅的线条变化,所以重视色彩和明暗。
中国画用墨,以水为稀释剂,再加上宣纸和绢的晕染,因此产生的效果薄而透明,注重意境;西方画以油彩等为主,色块更加厚重,光色明显,注重写实。
2. 思维方式不同造成表现效果不同
中国人一元论的世界观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更加感性,更加主观;西方人二元论的世界观,把天人分开,认为人可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更加理性,更加客观。
中国人的感性,使得绘画更加注重意境;西方人的理性,使得绘画更加注重写实。
中国画重视神似,西方画重视形似。
中国人的感性思维,使
中国画用散点透视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把能看到和不能看到的元素都可以放入画中,而西方人的理性,更注重写实,因此使用焦点透视法,表现近大远小,色彩明暗和立体等。
中国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中国画题材多以自然山水为主,而作为点景的人物一般都很小;西方画题材更多以表现人物为主,且人物绘画依据人体解剖学,重视尺寸比例,力求逼真。
中国画如诗,西方画似剧。
中西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的比较
中西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的比较
对西方人来说,《圣经》是宇宙观的启示录,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记录。
自然和人类对立,一开始就占据了西方人的思想,变为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促使西方人孜孜不倦地探索自然的奥秘,试图征服自然。
东方人对宇宙、人类的观念不像西方人那样悲观。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宇宙的看法,浸透着乐天知命的豁达精神:人和自然是统一的。
这是中国人达观进取的人生观、超生死齐万物的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自然融合,把人和自然的关系视为审美关系,这是东方人的特点。
这种审美关系常成为各种文化形态联结的纽带。
中国诗的境界不是纯粹客观景物,而和主体有直接联系。
主客、物我两相统一,景物和情感的融合,包含着人和自然的交往,也包含着人类文化道德、伦理观念。
西方人对生活的理性精神给予西方文明以强大的推动,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人世问题不得解的苦恼。
东方人似乎敏锐地直感到生命的短暂和玄奥而采取超凡脱俗的态度。
艺术本体论与宇宙观、自然观密切关联。
随着基督教成为西方世界的主要精神支柱,上帝是一切美和善的终极原因的艺术本体论,贯穿于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对近代西方美学思想也发生了影响。
美和艺术的和谐,暗示它们有某种秩序和自由度,是一种合目的性、道德性的对象,仍然没有超出本体象征主义的二元论。
古代中国美学和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联系着。
万物生于“道”、“太一”,经过“两仪”、“阴阳”变化,有了形体、声音。
美和艺术也是从“道”和“太一”衍化来的。
中国美学的基本特点是把美和善与人紧密统一在一起,把美和艺术视为维系人际关系和进行教化的重要方面,表现了中国美学在艺术本体论上的人本一元化思想。
悲观意识在西方人那里久驱不散。
在现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中,对人生的忧虑和绝望的情绪弥漫着,变态心理常透露出怪诞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人没有西方人对死亡充满畏惧的心理,这种人生美学给人带来慰安和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