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际传播概述(2学时)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43
人际传播学第一章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传播概述一,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体态语言语言文字媒介(广播电话电视)互联网络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活动的进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二,传播的内涵(一)共享说积极互动(二)影响说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三)发应说基于“刺激—反应”(四)互动说(五)过程说总结:传受信息的行为和过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三,传播的分类四,传播的功能心理学角度:二功能说实用性:托尔曼娱乐性:史蒂芬森社会学角度:四功能说拉斯韦尔: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文化遗产赖特:娱乐第二节人际传播的概念一,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二,国内外学者对人际传播的鉴定1,人际传播意义的角度:人际传播关心的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意义的产生2,人际传播情境的角度:人际传播的本质是参与者在一对一的基础上的直接沟通3,人际传播社会化角度:交往者围绕社会地位、社会观念等因素开展双向交流4,人际传播的特征角度: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特征进行的交往5,人际传播动机的角度:三需求理论:情感需求,包容需求,控制需求总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化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已实现良好的信息传播和彼此的理解共鸣。
三,人际传播的功能:个人角度1,实现自我认知2,建立和谐关系3,认识与控制环境4,交流人生经验,实现信息沟通5,满足情感需求社会角度:1,传递文化遗产2,推动国家建设事业的进步第三节人际传播的类型一,人际传播的三分法两个人之间的传播小群体传播公共传播二,效果与动机分类法满足性交流:提供精神娱乐手段性交流:告知性交流、说服性交流、激励性交流三,符号分类法语言符号传播非语言符号传播(重复、补充、强调、代替)第四节人际传播的特点非制度化的自发性较强的情景传播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双向性,反馈及时高频率的互动化受社会性以及心理性障碍影响第二章人际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节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基本性质一,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际传播活动,人际传播发生发展的规律,人际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目前两个重点研究领域: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人际传播对于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化: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人观念的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观念的形成。
人际传播学第六章人际传播的主体分析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对人际传播主体的相关概念有所了解,如自我认知、自我呈现、自我表露等;学习在人际传播中如何对自己进行感知;掌握人际传播中的角色定位和人际传播主体的心理特征。
人际传播活动首先是以自我意识与自我表露开始的,外界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和评价自己,取决于自我表露是否充分和准确,传递的手段和渠道是否合适。
因此,了解人际传播的主体性是在人际传播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是人际传播中信息交换的重要手段。
由于每个人认识和感觉自身的方式有所差异,因此通过本课程,希望能让学生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避免武断地给自己贴上标签。
要学会从自己本身的、积极的层面去认识自己、形成自信,只有认可自己的人才能够为他人所认可。
二、教学内容(一)人际传播的主体(1)主体及主体性什么是主体:为了实现其自身需要而进行有目的的社会活动的社会的人。
人的主体性:作为主体的人,在主、客体相互关联的多重关系(比如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等)中所具有和表现出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和。
(2)人际传播的主体性自我认知: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以及对自己周围事物关系进行认知。
自我呈现:真实呈现、虚无呈现、夸大呈现、收敛呈现、投好呈现自我表露:评价尺度、自我认识与自我表露、“度”的把握、建议(3)如何认知自我?自我认知与自我觉察是进行清晰的自我定位的基础,也是个人职业与事业生涯的起点。
自我认知包括: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认知自己的性格特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觉察自我的情绪变化、原因等。
认识自我的四条渠道:比较法、他人的评价、心理测试和实践活动。
(二)人际传播中的角色定位角色在社会学中的术语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玛格特·米德首先提出来的。
她认为:角色即人处于一定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权利。
角色首先是指人,是处于一定地位并按其相应的行为规范行为的,而不是直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更不是行为本身;其次,角色总是被赋予一定的权力和责任。
人际传播学第五章人际传播的维系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人际传播发展过程;掌握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管理和解决方式;了解各种心理效应对人际传播内容和效果的约制;结合实际掌握人际传播维系的原则。
在人际传播形成后,人际传播的维系仍旧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般在接触、相识、交往、成为朋友后,很有可能会发生情感上的突变,因此学生应当掌握如何避免人际传播中的冲突。
人际印象是在人际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对于人际交往态度、人际吸引、人际影响、人际关系等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学生来说,人际印象的形成是人际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学内容(一)人际传播发展的一般过程接触、相识、交往、朋友、突变(二)冲突个人内部的冲突:接近——接近型;背离——背离型;接近——背离型;双重接近——背离型人际冲突:“零——总和”冲突:指一方的收获是对方的损失,双方的得益和损失加起来是零;“非零——总和”冲突:是一方的得益不一定是对方的损失。
也就是说,双方的得益和损失相加不得于零。
(2)人际冲突的原因对稀有资源的竞争、沟通不利、报复(3)冲突的管理和解决协商:最初的立场;让步;减少紧张的逐渐回报策略;通过代表解决冲突;对稀有资源的竞争。
仲裁:建立超越冲突双方的共同目标。
(三)影响人际传播的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威信效应、近因效应、定势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四)人际传播维系的原则平等交往原则;求同存异原则;互惠互利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宽容原则;自律原则重点:掌握人际认知和人际印象的概念,分析人们在交往中容易产生哪些印象偏差。
难点:结合实例,区分人际沟通网络的不同类型;了解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管理和解决方式,并尝试运用于生活实例中。
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教学媒体PPT(中文):中文授课五、教学形式讨论课,小班六、教学方法本章学习采用讲授法和情景模拟法的学习方法。
讲授法:先讲授人际传播发展的一般过程,以及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和类型;分别具体阐述影响人际传播的各类心理效应,如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威信效应、近因效应等;向学生教授人际传播维系的六大原则。
人 际 传 播 教 学 大 纲西南政法大学二〇一五年五月目录《人际传播》教学大纲 (1)第一章人际传播总论 (6)第一节人际传播的本质(Natur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7)第二节人际传播的要素(Element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7)第三节人际传播的维度(Axiom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8)第二章人际传播中的自我 (9)第一节自我的维度(Dimensions of the Self) (9)第二节自我展示(Self-disclosure) (9)第三节交流焦虑(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10)第三章人际传播中的认知 (11)第一节认知的基本过程(Stages of Perception) (12)第二节影响认知形成的因素(Perceptual Process) (12)第四章人际传播中的倾听 (13)第一节倾听的步骤(Stages of Listening) (14)第二节倾听的类型(Styles of Listening) (14)第三节文化、性别与倾听(Culture, Gender, and Listening) (14)第四章人际传播中的文化 (15)第一节人际传播中的文化本质(Nature of Culture and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16)第二节造成文化差异的因素及文化模式(How Cultures Differ) (16)第三节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6)第五章人际传播中的语言信息 (18)第一节语言与符号化的现实(Language Symbolizes Reality) (18)第二节语言中的事实与解读(Language Expresses Both Facts and Inferences) (18)第六章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信息 (19)第七章信息与交谈 (21)第一节交谈的过程(The Conversation Process) (21)第二节交谈管理(Conversational Management) (21)第三节交谈中的困境与修复(Conversational Problems: Prevention and Repair) (21)第九章人际关系 (22)第一节关系的发展(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23)第二节关系维护(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23)第三节关系恶化(Relationship Deterioration) (23)第四节关系修复(Relationship Repair) (23)第五节关系终止(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23)第十章人际关系:友谊、爱情、家庭与职场 (24)第一节友谊(Friendship) (24)第二节爱情(Love) (25)第三节家庭(Family) (25)第十一章人际传播中的冲突 (26)第一节冲突的本质(Nature of Conflict) (27)第二节解决冲突的步骤(Conflict Resolution Stages)..27 第三节冲突管理策略(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es) (27)第十二章人际关系中的权力 (28)第一节权力的本质(Principles of Power) (28)第二节权力的种类(Types of Power) (29)第三节交流中的权力(Communicating Power) (29)《人际传播》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际传播》(双语)课程编号:(以教务系统中的编号为准)课程类别:核心知识结构版块/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4学期开课单位: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适用专业:传播学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课内实践学时0)总学分:2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2.课程说明《人际传播》是新闻传播学的一门双语专业必修课,是站在理性的高度,从宏观上来认识、解释并指导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重要学科,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课程。
人际沟通第一章绪论[目标要求]1.了解学习人际沟通的重要性2了解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3.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4.了解培养护士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必要性[重点、难点]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了解学习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必要性[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2学时。
参考书:(1)主编:栗启艾,人际沟通,东南大学出版社ISBN7-81050-443-6(2)主编:李继平,护理人际关系与沟通教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7-5304-2739-3/R·638(3)主编:王斌,人际沟通,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7-117-06121-9 教科书:主编:冷晓红,人际沟通[M],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7-117-0748-4。
第一章绪论沟通是事业成功的金钥匙;沟通是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沟通是个人身心健康的良好保证;沟通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了解自己,了解别人。
”是沟通的核心功能,也是沟通的基本目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生理与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帮助⏹积极的、支持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安全、自尊、自信、愉悦,而成为快乐、健康的人人类是需要沟通的,沟通是形成人际关系的手段。
人们通过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相联系,而社会是由人们互相沟通所维持的关系组成的网。
沟通就象血液流经人的血管系统一样流经社会系统,为整个有机体服务。
现代社会是一个沟通的时代,沟通不再是谈判家的专利,而是每个人必备的能力。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快乐生活的源泉,更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据成功学家们的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每天花60-80%的时间在“说、听、读、写”等沟通活动上。
人生的幸福就是人情的幸福,人生的幸福就是人缘的幸福,人生的成功就是人际沟通的成功。
第一节学习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要性一、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发展和形成的基础人际沟通是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是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途径。
《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1933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忘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48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3适用对象:传播学卓越班、传播学专业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从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入手,重点讲解人际传播的自我,人际符号和人际传播的相关理论与模式,并结合不同社会语境,训练学生在不同场合语言表达、社交礼仪等相关技能,同时涉及跨文化、传播伦理、网络传播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达到如下目标:目标1:能够独立思考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解人际传播的理论,并重视实际生活中人际互动的关系。
目标2:能够积极地改进自己一生的传播行为,并能够独立解决现实问题。
目标3: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为今后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重在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常用的人际传播理论,以及精讲人际传播自我和语言等相关概念,细讲人际传播社交礼仪。
本课程的重难点是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人际传播理论,以及实践训练的实际效果。
根据本学科教学目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的主要教学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用结合。
讲练结合是本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因此,课程教学采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践训练为辅,同时开展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黑体,小四号字)第一章人际传播相关概念第一节人际传播定义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通常是指两个人之间私人化的信息传受行为,包括面对面的交流和非面对面的交流。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什么是人际传播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
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
我们将此称为“人际传播”。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
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
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收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
这就大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范围。
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个人独白或自言自语等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出的语言,不会构成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语言。
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
人际传播是企业形象(CI)的传播的主要形式,表现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企业的外部公众之间的沟通。
人际传播的具体形式很多,如与员工的交谈,与客户的交流或电话联络,企业举办的报告会、恳谈会、洽谈会、联欢会、演讲会、座谈会等等。
应当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对象、内容、情境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人际传播形式。
人际传播的网络人际传播的网络是相互交流信息的人们之间所形成的某种交往状态的模式。
在社会错综复杂的交往关系中,一个人可以定位于多种人际传播网络的模式中。
国外的学者为了测定不同的传播模式对于解决问题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在与人群体中设定4种人际传播网络的实验,即环型网络、链型网络、丫型网络、轮型网络。
上图中的小圆圈代表参与传播活动的群体成员,代表成员之间的双向传播关系。
可见,每个成员都在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4种网络对于解决问题具有不同的效应。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倪桓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tonh77@第一讲人际传播基础主要内容什么是人际传播 为何学习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性质什么是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体间的信息交流表达反应他人取向(other orientation)自我测试:你怎样看待人际传播?好的传播者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形成的。
你交流得越多,沟通效果就越好。
人际传播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尽量让自己表现得开放、热情,积极提供帮助和支持。
害怕去认识新人是不对的,应该放弃这种想法和行为。
当冲突出现时,意味着你们的关系陷入了困境。
为什么学习人际传播?人文教育必修课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的成功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际传播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个人幸福感,获得更多选择。
关于“选择”人际传播的性质发生在相互依赖的个体之间与人际关系紧密相联存在于人际序列之中包括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有不同形式(面对面;在线交流)说话者/倾听者说话者/倾听者人际传播课程框架 课程要求 考核方式第一部分人际传播导论第一讲人际传播概述第二部分人际信息第二讲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第三讲情感信息第四讲会话信息第三部分人际关系第五讲人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第六讲人际关系的类型:友谊与爱情 第七讲人际冲突和冲突管理第八讲人际权力和影响三人小组体验式学习Practice,Practice,Practice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出勤/小组表现/作业):30% 期末考核:70%参考书目约瑟夫·A·德维托.人际传播教程(第十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莱斯丽·A·巴克斯特等.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第一课人际传播基础第一节学习人际传播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人际传播?有价值的学习能得到两方面的收益: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
人际传播是人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和同事交谈,结交新朋友,约会,求职,劝说领导,赞美他人或回应他人的赞美,保持和修复关系,断绝关系……学习人际传播的理论价值:了解人际传播相关知识,真正理解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
学习人际传播的实用价值: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的成功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际传播的知识和技能。
人际传播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人际关系效率提高,并促进事业成功。
第二节人际传播的性质一、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人际传播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互动。
二、人际传播的基本特征:1.人际传播发生在相互依赖的个人之间交流双方总是以某种方式互相联系着,如儿子与父亲,两个朋友,老师与学生,等等。
人际传播是双向的,即发展在两个人之间,也时常扩展到小型的亲密团体比如家庭。
相互交流的个体之间互相依赖:一个人的行为会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会导致另一个人的行为。
2.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紧密相连发生在人际关系中的人际传播是实现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你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和另外一个人之间的关系。
例:你与老师的沟通方式明显不同于你与父母之间的沟通。
你与他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会影响你和他人之间关系的发展。
如果你和一个人以友好的方式互动,你很可能会和对方建立友谊;如果你经常传播憎恨和伤害的信息,那么你很可能会发展出对抗的关系。
3.人际传播存在于人际关系系列之中人际关系有亲密和陌生之分,关系越亲密,交流的个性化程度越高。
例:亲密伙伴之间的交流,如父子之间、情侣之间、好友之间的交流高度个性化。
4.人际传播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共同表达的。
人际交流所传递的信息中,非语言信息承载了90%的意义。
哪种信息为主需要看具体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