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经皮吸收制剂
- 格式:pdf
- 大小:856.22 KB
- 文档页数:61
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6-12 08:12 共6人浏览[大] [中] [小]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考点1:经皮吸收制剂概述1.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经皮吸收制剂,双称透皮给药系统(TDDS、TDS),透皮治疗系统(TTS),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给药剂型。
2.TTS的特点(优点)(1)可避免肝脏的首关效应和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以及胃肠道给药时的副作用;(2)可以减少给药次数;(3)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4)使用方便,可随时给药或中断给药,适用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
3.TTS的缺点(1)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药物仅限于强效类;(2)大面积给药,可能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和过敏性;(3)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
4.TTS的基本组成TTS的基本组成可分为5层: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附层和保护层,它们的作用分别是:(1)背衬层。
一般是一层柔软的复合铝箔膜,厚度约为9μm,可防止药物流失和潮解。
(2)药物储库。
由药物、高分子基质材料、透皮促进剂等,既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
(3)控释膜。
一般是由乙烯一乙酸乙烯共聚物(EVA)和致孔剂组成的微孔膜。
(4)粘附层。
由无刺激性和过敏性的黏合剂组成,如天然树胶、树脂和合成树脂等。
(5)保护层。
为附加的塑料保护薄膜,临用时撕去。
5.TTS的质量要求皮肤贴片应外观整洁,冲切口光滑,无锋利的边缘,性质稳定,无刺激性,有均匀一致的应用面积。
☆☆☆考点2:TTS的类型TTS可分储库型和骨架型两大类。
储库型经皮吸收制剂是指药物被控释膜或其他控释材料包裹成储库,由控释膜或控释材料的性质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骨架型经皮吸收制剂是指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在聚合物骨架材料中,由骨架材料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经皮吸收制剂名词解释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缩写为TDDS)是一种旨在通过人类皮肤进行药物诊疗的系统,它可以有效地将药物的激活成分有效地注射到血液中,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健康并减少毒性副作用。
典型的经皮吸收制剂包括离子替代物(如乙酰氯),此外还有化学衍生物(如氯米松)和复合物(如贝伐珠单抗)。
这些经皮吸收制剂有助于将药物活性成分转换为适应的分子大小,以便它们能够通过皮肤表面的细胞膜进入血液。
经皮吸收制剂首先注入了一层薄膜,该薄膜会吸收药物的活性成分,并转移到血液中。
薄膜的细胞膜是由水溶性的蛋白质和非水溶性的脂质组成的,它们保持了合适的药物分子大小,以便它们可以通过表面的细胞膜进入血液。
经皮吸收制剂具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具有减少毒性副作用的能力。
其原因在于药物分子更容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从而实现良好的药物释放和吸收,从而减少药物在人体内的毒性副作用。
另外,经皮吸收制剂在某些病症的治疗方面也具有优势。
由于它不需要大量的胰腺分泌,可以有效地降低对肝脏的负荷,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过程。
此外,它还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传统的药物会产生的刺激性副作用也会有所减轻。
此外,经皮吸收制剂有助于保持正常的药物水平。
这是因为它可以有效地将活性成分持续地释放到血液中,从而保持血液中的药物含量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经皮吸收制剂是现代药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广泛应用于治疗某些疾病的药物研发中,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释放的速度,从而调节疾病的发展趋势,省去口服药物给病人带来的负担,同时更有效地减轻毒性副作用。
毫无疑问,经皮吸收制剂在未来的药物研究中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经皮吸收制剂药物及应用经皮吸收制剂是指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的制剂,也被称为透皮给药系统。
这种给药方式简便、无痛、无侵入性且避免了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因此逐渐成为药物应用的重要途径。
经皮吸收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以有效治疗多种疾病。
应用经皮吸收制剂的药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贴剂、凝胶、喷雾、乳液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经皮吸收制剂药物及其应用:1. 镇痛药物:经皮吸收制剂中的镇痛药物广泛应用于疼痛的缓解,如酮洛伪酮胶剂、吗啡贴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皮肤迅速吸收,能在长时间内提供持续止痛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2. 皮肤疾病治疗药物:例如,用于治疗湿疹、牛皮癣、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的经皮吸收制剂,如顺尔宁软膏、皇玉膏等。
这些药物能直接作用于患处,减轻炎症、瘙痒等症状,促进皮肤康复。
3. 避孕药物:经皮给药的避孕药逐渐普及,与口服避孕药相比,经皮吸收制剂使用更为方便并具有较高的遵从性。
目前市面上有多种贴剂和凝胶制剂可用于避孕,能够提供长时间的避孕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意外怀孕。
4. 神经系统药物:例如经皮吸收的帕金森病药物如罗利达、阿茂西林凝胶等,能够通过经皮吸收迅速进入体内,减轻患者的运动障碍、抖动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还有一些经皮吸收制剂药物用于治疗癫痫、焦虑等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5. 心血管系统药物:例如经皮吸收制剂的硝酸甘油片剂、硝酸甘油贴剂等,能有效治疗心绞痛。
这些药物通过皮肤迅速吸收后转化为活性物质,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供,减轻心绞痛症状。
经皮吸收制剂的优点是给药方便,避免了肠道及胃酸的影响,能够减少胃肠不良反应。
此外,经皮吸收制剂可以进行局部治疗,减少整体毒副作用。
然而,与口服给药相比,经皮吸收制剂的给药途径局限,只适用于某些药物且药物的分子量较小,且对皮肤的透过性较好的药物。
另外,经皮吸收制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皮肤过敏、刺激等不良反应;药物透皮吸收的速度和吸收量受到皮肤屏障的限制,影响药物的疗效。
第十一章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 delivery system T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它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经皮给药制剂是一个历史悠久、应用较广并融合了现代制药技术的一类制剂,曾用的软膏剂及硬膏剂就是其中的一种传统经皮给药制剂。
由于临床常用的口服与注射制剂入药途径会对肝脏与胃肠产生毒副作用,而经皮给药制剂具有可克服首过效应、减轻毒副作用和可随时去掉等优点,因此经皮给药系统的研制成为当今世界药学界的重要课题。
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剂型,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和穴位,经体表(皮肤)等吸收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是中医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着时间的发展,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经皮吸收技术及方法研制的一种中药外用制剂。
包括传统的软膏剂、硬膏剂及油膏等。
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与前景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许多医籍中均有记载有关中药外治的方法。
《内经》中就有许多章节记载有关中药外治的内容,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
《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多达1500余首。
在这部专著中吴尚先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中药经皮给药剂型,如软膏剂、硬膏剂、油膏剂等。
经皮吸收制剂经皮吸收制剂tdds、tts:指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制剂。
分四类:1、膜控释型:零级2、粘胶分散型:按浓度梯度制备,可恒定释放3、骨架扩散型:均匀分散或溶解在骨架中,符合higuchi方程4、微贮库型:具膜控和骨架型特点,符合零级或higuchi方程经皮吸收制剂的设计一、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分子质量大,水溶性药物较难吸收。
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1、皮肤的水合作用2、角质层的厚度3、皮肤条件4、皮肤的结合作用三、tdds设计的剂型因素:1、药物剂量:10-15mg2、分子大小及溶解度:>600难透过角质层水、油中溶解度大且接近3、ph与pka4、tdds中药物的浓度:是依赖于浓度的被动扩散四、渗透促进剂在tdds中的应用:1、表面活性剂:月桂醇硫酸钠sls2、二甲基亚砜及类似物:二甲基亚砜dmso、癸基甲基亚砜DCms3、氮酮类化合物:月桂氮酮azone,4、国内批准应用5、醇类化合物: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单独不佳6、合用7、其他:挥发油如按叶油、薄荷油,8、氨基酸,9、尿素五、经皮吸收制剂研究用仪器:1、渗透扩散池 2、扩散液和接收液 3、皮肤样品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一、膜材的加工方法:涂膜法、热熔法膜材的改性:溶蚀法、拉伸法、核辐射法膜材的复合成型:涂布和干燥、复合二、常用材料:(一)膜聚合物和骨架聚合物: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二)压敏胶:聚异丁烯类、丙烯酸类和硅橡胶压敏胶(三)其他材料:1、背衬材料 2、防粘材料 3、药库材料:水凝胶,卡波末,各种压敏胶骨架膜材三、tdds的质量控制:(一)释放速率、透皮速率和释放度:释放速率应小于透皮速率。
(二)粘合性能:1、初粘力2、粘合力:压敏胶与被粘物力,应依次增加3、内聚力:压敏本身的剪切强度4、粘基力:压敏胶与基材的粘合力(三)含量与生物利用度。
经皮吸收制剂名词解释
经皮吸收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药物给药方式,是一种可以通过皮肤吸收的药物。
它的研发是极有必要的,因为大多数药物的有效吸收需要经过胃肠道分解,而这种吸收方式会降低药物的疗效,甚至完全失去有效性。
经皮吸收制剂可以使用者直接通过皮肤吸收药物,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经皮吸收制剂可以分为多种,包括贴剂、膏剂和膜剂,还可以分成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其中贴剂是指将药物包裹在一层薄膜中,贴在皮肤上;膏剂是用于皮肤表面,具有保湿作用;膜剂是用于皮肤表面,由特定的聚合物或水溶性溶剂组成,作用是控制药物的释放及其吸收。
经皮吸收制剂具有很多优势,首先,它简化了药物给药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疗效,无须经过胃肠道,并且可以使用者自己在家中使用,避免了病人的不便;其次,经皮吸收制剂的药物释放更有节奏,可以更加精准的控制药物的释放,使药物有效的维持在体内;最后,它可以使用者的病情更加全面,补充更多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缓解更多的病症。
总的来说,经皮吸收制剂是一种十分受欢迎的药物给药方式,它给病人提供了便捷、安全、有效的药物给药方式,被大多数患者以及医生所接受。
因此,越来越多的药物正在采用经皮吸收的方式进行给药,受到更多患者的欢迎。
在未来,经皮吸收制剂将会被用于更多的慢性病的治疗,并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section 1 summary一、summaryDefinition: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he shorted form is TDDS,TTS: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经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控释制剂。
欧美国家习称贴剂( patch),我国多称为贴片。
如强生公司的邦迪牌止血贴,防水贴。
根据TDDS的这一定义,它们不包括经皮肤给药,但是仅在皮肤或皮下局部组织发挥作用的外用制剂,如常用的软膏剂、硬膏剂、酊剂、膜剂、凝胶剂、巴布剂。
但是由于在TDDS和一些外用制剂的研制过程中都涉及药物经皮渗透的问题,采用某些相同或类似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故在一些场合尤其在日本医药界也将一些需要透过皮肤发生作用的外用制剂视为TDDS。
实际上,TDDS与大多数外用制剂在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
为明确起见,在本章内容中,除有特殊说明,仍将TDDS的范围界定在发生全身作用的制剂,而所述及的有关药物透皮原理及其方法学均可作外用制剂研究和开发的参考。
1. the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DDS我国中医药学对经皮给药早有认识,清代吴尚先据多年医疗经验,收集了大量治疗内科疾病的膏药处方,提出了内病外治方法,并强调“外治(外贴膏药)与内治(内服药)有殊途同归之妙”。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中药外用制剂如中药巴布剂、青藤碱贴片-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风痛宁贴片;青龙贴-哮喘等内科疾病已取得一定成绩。
穴位给药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的经皮给药方法。
中医认为穴位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聚集和出入体表的部位,穴位是脏腑气血汇集之处。
中药穴位药一方面通过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敷贴于相应穴位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循环,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