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38 MB
- 文档页数:14
试析山西民间面塑的艺术特点燕杰(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山西民间面塑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它的作用已经让它成为一种艺术。
山西作为面食的故乡。
很久以来在全国乃至世界倍受赞誉。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面塑特点鲜明,功能多样,并且有着很多丰富的内涵。
如信仰、宗教、人们的祝福。
等等。
本文通过对山西民间面塑艺术进行分析,归纳了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特点和内涵。
‘关键词:山西民间面塑题材艺术特点山西面塑艺术源于民间,如同一支清新的牧歌,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几乎每一个欣赏者都会被它扑面而来的纯朴、稚拙的趣味所感染。
山西民间面塑在民间俗称。
面人”、“面羊”、“花馍”等。
各地叫法不一,是作为礼仪、节日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恒久积淀而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艺术。
山西民间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
山西民间面塑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
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
并富有稚拙之美感,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山西民间面塑的历史源渊流长.反映了山西面食文化古今相承的历史连续性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
在现代生活中它已不是单以食品的形式存在。
而是地方文化的一个艺术特色,其物质生活作用已大大降低,成为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
它的作用已经脱离了食用的范畴.成为了人们强化友谊、联络感情、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一种桥梁和纽带,传递着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有教化人们的作用。
山西面塑主要分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和绛州面塑。
在题材、造型、色彩和象征意义上都有各自的特色。
首先,它是一种食品,无论用于什么,最后还是要被吃掉的。
浅谈山西的面花艺术山西,在华北大平原的西北侧,是一个夹在黄河中游峡谷和太行山之间的黄土高原地带。
外缘有山脉环绕,难于受海风影响,因而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这里因受自然条件所限,农作物主要产小麦和五谷杂粮,面粉便成为晋人的主要食品。
生息繁衍在这块黄土地上的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和掌握了面粉的性能,从而创造了蒸、煮、烧、烤多种食法,形成了灿烂的面食文化。
墨子曰:“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平素的一日三餐,或粗粮细作,或细粮精做都是以“常饱”为需要,而“求美”则是贯于全年的岁时节日和人生礼仪习俗重所制作的祭祀品,文化人冠以为面塑,乡里人则称为花馍馍、面羊、面鱼儿等。
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
山西面塑分蒸、焙、油炸多种,以蒸为主。
它遍布全省,是普及到家的一项艺术活动。
晋南和晋北同属黄土高原,晋南地势平阔,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晋北山地较多,气候寒冷,绵羊满坡,在经济条件、文化根基和生活习惯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制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别致。
霍州一带,面塑不讲究修饰着彩,有着朴素雅致的特点。
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则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与面的本色相间。
“白馍就葱美的太,没有辣子不算菜;冬穿青来夏穿白,土布手巾头上盖”。
“山药蛋蛋炖粉条,莜面窝窝黄米糕,翻穿皮袄扎腰带,红背心儿人人爱”。
这段顺口溜儿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南北两地人民的生活习惯。
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会反映在她们的艺术创作中,形成各地不同风格的面塑。
南路面塑造型精巧,做工细致,色彩艳丽;北路面塑造型简练,粗狂豪放,不重彩绘,面味尤为浓厚;太行山阳城一带的面塑,造型界于二者之间,天真烂漫,朴实浑厚,是焙制而成。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
一般面塑,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
山西面塑调研报告山西面塑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及目的面塑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之一,山西作为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之地,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面塑艺术。
为深入了解山西面塑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山西面塑的制作技艺、传承情况以及市场需求,为推动山西面塑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1.实地调研:通过走访山西传统面塑艺人和面塑作坊,深入了解面塑材料、技艺和工艺流程。
2.问卷调查:针对面塑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面塑的接受程度以及市场需求。
3.文献资料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掌握面塑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变迁。
三、调研结果1.传统面塑技艺丰富多样:山西面塑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从调研中了解到,山西面塑具有婴儿面、狮面、白面、杂面等丰富的表现形式,技艺传承至今。
2.面塑传承面临挑战:尽管山西面塑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面临着传承困难的问题。
许多年轻人由于对现代生活的追求而不愿从事面塑,导致传承人逐渐减少。
3.市场需求存在矛盾:调研中发现,尽管面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市场需求相对较低。
一方面是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缺乏购买面塑的时间和兴趣;另一方面是面塑缺乏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推广。
4.面塑传统材料有待改进:传统面塑材料如铁丝、面粉等存在成本较高、使用不方便等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和创新。
四、调研建议1.加强面塑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开展面塑技艺的培训班和各种活动,鼓励年轻人参与到面塑的传承中,保护和弘扬传统技艺。
2.提升面塑的市场价值:通过拓展面塑的应用场景,将面塑作为旅游纪念品、婚庆礼品、企业文化展示品等推广,提升面塑的市场份额和价值。
3.改革面塑传统材料,提高面塑制作的效率和成本控制:通过研究新材料的应用和制作工艺的改进,提高面塑制作的效率和降低成本,提升面塑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山西面塑作为重要的民间工艺,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但是,面塑传承和市场推广面临诸多挑战。
谈山西彩塑的艺术特色山西彩塑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民间文化特色而广受赞誉。
它是以粘土为主要材料,经过严格的工艺制作而成的,以其真实性、形象化和艺术性质而著称。
山西彩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
它是以寺庙、祠堂、民居等民间建筑或文化场所为主要制作背景,主要描绘的是各种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场景等。
它在表现民间文化和生活形态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山西彩塑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态鲜明,富有创意。
山西彩塑注重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具有浓郁中式风格,形态清晰刻画,动作自然流畅,刻画了人物、动物和建筑物等多种形态。
它将物象精致的表现出来,给人以形象化的印象,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感受。
二、颜色鲜艳,富有变化。
山西彩塑色彩明艳、富于韵味,色调丰富多变,以黑、白、红、黄、蓝等基础色为主,并补充一些其他颜色的调配。
细节处的配色也是格外讲究,使得整个作品更具立体感和视觉效果。
三、线条流畅,富有节奏。
山西彩塑注重线条的流畅性,强调线条的轮廓感和变化。
它以优美的线条将雕刻形象和表现形态完美结合,通过形体和线条的运用达到韵律和和谐的艺术效果。
四、造型优美,富于民俗文化。
山西彩塑的造型典雅、端庄、别致、素雅,充满了民俗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
它包含了丰富的民间故事和民俗文化内涵,揭示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风俗、信仰以及美好的人生理想。
总之,山西彩塑得以传承和发展,在于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民族特色。
它一方面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一座彩塑寺庙,即是一座精神家园,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应该在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传统美术的研究,让其更好地为人们所了解和感受。
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摘要:民间面塑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外学者对其研究并不多。
而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出发,加强对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就民间面塑艺术的造型工艺特征,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面塑艺术民俗风情传承发展前言:面塑,又称“面花”,“花馍”,是我国古老民间文化中的一种,对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塑艺术作为我国面塑艺术的发源地与传承地之一,风格独特,历史悠久。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流行文化的蔓延,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民间面塑艺术更成为当代社会中的“少数”文化。
我国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逐渐重视起来,而目前对面塑文化的研究并不多。
基于这些情况,对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主体:目前国学者对民间面塑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面塑的历史渊源要想了解面塑,必先了解面塑的起源。
面塑究竟起源于何时,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学者宋新娟认为它的形成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以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真牛羊的习俗[1];学者王江认为它最早是在古代殉葬仪式中用来代替木俑、俑[2];也有学者认为面塑源于“介子推功高而拒受晋文公封赏,与母亲紧抱柳树被大火烧死,因为那天正好是清明节,从此以后,在就留下了面塑的习俗”的传说[3];还有学者的观点是“相传三国时期,诸亮曾用面粉做成人头形的馒头来祭祀战斗中死去的‘魂灵’,这种馒头就是最早的面花。
”[4]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来看,面塑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与祭祀活动有关。
从现有资料来看,晋时期已开始流行风俗面塑,相关的记载还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曾记载有元节食元宵、寒食节食冷食、夏至食冷面等习俗,其中还记载有七夕制巧果[5]。
唐代面塑的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对面塑艺术也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
如封演《封氏闻见记六》中说:“玄宗朝,海殷赡,送葬者当衢设祭,施帷帐,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塑之属”[6],可以看出当时面塑已经作为祭祀品在使用。
除了文字以外,唐代还为后人研究面塑留下了实物资料,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面俑以及面制猪形俑是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面塑,这似乎也能证实面花的祭祀功能。
据目前的研究史料来看,宋代面塑艺术的发展更为兴盛,有关面塑制品的记载也愈加丰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详实记载了很多那时期民间面食的相关风俗,如书中所述清明节用面做“子推燕”,以柳条穿之,插于门媚的习俗[7]。
虽然那时期的“子推燕”是什么造型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其名称、使用的习俗以及制作时节都同现在陕北一带清明节所蒸的“子推馍”和“寒燕燕”面花非常相似。
或许两者之间有一些历史渊源。
明代的民间面塑己经进入了成熟期,自明代以来,现时流行的各种面塑都已出现,并且显示了较强的审美性及文化涵。
清代以后,关于民间面塑有了更多的记载,许多典籍中也对民俗情况及民间面塑的制作和使用有所记载。
如顾禄的《清嘉录》[8]能中就有许多清代民间面塑的制作与使用习俗,从中可以得知,当时各种时令节日和人生礼仪活动中都大量地使用面塑制品。
从这些学者的研究来看,仍然无法确定面花的具体来源,但是其发展、流传以及自古至今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广泛的使用,都足以表明它所具有的特定信仰涵及民俗功能,成为民俗礼仪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从中也可以大致推断出面塑的发源地为黄河流域一带,属于其中一个地域。
二、造型特征目前学者认为面塑的造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立体性学者董毅芳在其论文《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中认为民间面塑是以高浮雕为主的造型样式。
民间艺人在制作面塑时塑造的浮雕空间压缩程度的选择,通常要考虑面塑的使用功能、所表现的主题以及所运用的场所、环境位置等因素。
在充分表达作者情感、审美思想与信仰观念的基本创作原则之下,面塑的不同造型各有所侧重,每一造型都必须适应所用的场所与环境。
[9]学者闫丽源在《花馍的民俗造型艺术研究》也认为面塑具有立体性。
[10](二)随意性学者董毅芳认为面塑的特殊生存环境和民间艺术所具备的创作技艺与面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面塑表现出了造型上的随意性。
[9]学者蕴卓在其论文《面塑造型的符号象征与民俗文化蕴》中提出面塑造型的一类为简洁型,指出它的特征为造型方法简单,古朴生动而没有过多的装饰在造型主体上塑造,是一种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造型方式,传达出介于似与不似之间,不拘精雕细刻,粗犷而神似的风貌。
[11]这也表现了面塑具有随意性的特征。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反映出面塑随意性特征明显的现实。
(三)象征性学者董毅芳在其论文《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中结合具体的面塑作品以“谐音”和“寓意”两种表现象征意义的手法对面塑的造型特征予以揭示。
[9]学者蕴卓在其论文《面塑造型的符号象征与民俗文化蕴》中以具体的面塑制品“福寿三多”为例阐释了民俗符号的意义,表现了面塑制品的象征性意义。
[11]学者白云峰也在其论文《花馍的隐喻与礼俗的现实-以下村花馍礼俗为对象》提出了花馍的造型表现了人类的动植物崇拜和生殖崇拜思想,并揭示了花馍中具体的民俗符号意义。
[12]综合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主要以具体的面塑制品来揭示面塑造型的象征性意义。
(四)抽象性学者董毅芳认为“面塑的抽象性,就是指广大劳动妇女在捏制过程中侧重表现其情感和心灵的‘真’,是相对于具象性而言的[9];学者郭阳也提出“花馍艺术的抽象性,受到人们早期的抽象思维方式和抽象能力的影响,人们在制作过程中将自己的心情感融入其中”。
[13]另外,学者静认为地区的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素雅,是自然崇拜、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
这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面塑的抽象性。
[14]除了这些大众化的面塑特征之外,面塑造型特征还具有地方上的一些特色。
如岚城面塑的造型特点具有互渗性、超时空性、象征性、概括性、程序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15]三、民俗文化面塑所包涵的民俗文化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岁时节日中的面塑1.春节期间春节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从古时候起,祭天、祭祖、祈丰年就是春节的主题。
春节期间的面塑制品主要为枣山馍,动物面塑制品等。
在春节之前几天,有蒸花馍的习俗,“腊月二十三,蒸花馍馍,也叫饭山,用于祭供灶王爷,希望他上天向玉帝汇报时多讲好话,赐福这家来年生活富足”[16]。
学者姣颖,雅琪在《解析面食的艺术文化—以民间面塑文化为例》中也反映了春节蒸花馍的习俗,“一般有枣山、如意、翻身、贡日、面鱼、面猪、面兔,还有十二生肖面塑等。
枣山一般用龙、凤、玉兔的形象较多”,另外还提到了元宵的习俗如意、翻身、贡日,“如意代表老百姓对来年生活的寄予,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如意的造型比较整,上面是一朵莲花,代表爱和长寿,下面是三个面卷,最上面的是一个万字,有吉祥如意之意。
整个造型上都有用刀按压的条纹,与整体造型形成线面对比,很有美感;翻身代表来年有个翻身的机会,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期盼;贡日的造型比较简单,最底下是一个馒头形状的面团,上面是一层条状的盖头,最上面镶一颗大红枣,一般供神都会有它。
”[17]学者对春节期间各地面塑习俗的介绍也很详尽具体,主要可从晋北地区、吕梁地区、晋东南地区与晋南地区三个地区介绍。
(1)晋北地区“道”上一文《春节民俗与民间面塑》中对晋北地区枣山的造型予以介绍,“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
”[18]。
学者明风在《可以食用的艺术品—面塑》中也对春节期间晋北地区枣山的习俗有类似的介绍。
[19]此外,春节前晋北一带乡村妇女还要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等面塑制品,通称之为‘花馍’,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并,平安吉利。
”[20](2)吕梁地区吕梁地区柳林县枣山馍的习俗为“柳林县每到元宵节,人们便自觉的将‘神盒’(当地称之为‘盘子’)从家中摆放到街头或自家门口,将早已做好的枣山馍供奉在神完里。
所供奉的神主要有观音、关公、祖先、圣人等,人们制作的枣山馍有观音送子枣山、求子枣山、丰收枣山、填仓枣山等。
”[21]相关的介绍还有“吕梁中阳县,每年春节期间敲锣打鼓祭枣山,家家把抓髻娃娃剪纸贴在重达巧斤的枣山面花上,供在院里,全家祭拜,叫‘拜天地’。
”[20] (3)晋东南地区学者董毅芳介绍了晋东南地区的习俗“在晋东南地区的、高平一带,春节人们制作的枣山则为动物枣山,又名节节高,一般蒸制十二层,上捏制十二生肖,如是牛年便将牛型塑在节节高的顶端,如是狗年便将狗型塑于其上,用动物枣山来供奉灶君,是人们希望在牛年或狗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希望这些动物能够佑家人平安”。
[21](4)晋南地区学者董毅芳提到春节晋南地区的习俗为“百姓在灶王爷神完里则要放火焰大枣山(花糕),高一尺以上,成金字塔型,一般五到七层,底部塑一条鱼,由许多小枣花(云团卷状)组成,镶嵌有百颗红枣,顶部是用捏成一团火焰,百颗红枣寓意着百事顺利,火焰象征着日子红火。
用这么大型的面塑来敬献灶王爷,是人们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21]学者家懿、辛菊提到“春节晋南地区各地都蒸‘花馍’和‘枣花馍’,有的地方叫‘蒸馄饨’这些馍既用于一家人节日吃用,也拿来送礼。
另外,还要蒸一种山形大馍,往往每个几斤重,叫‘枣山’,专门用来敬神和祖宗。
春节蒸的许多枣花馍都是面塑,如面虎、面狮是敬门神的,面猪、是敬土地神的。
元宵节各地要蒸花馍和‘枣穴馍’。
平陆等县风俗,元宵节到来之际,要用面捏灯盏或‘面狗’,点上火放在门墩上,捏‘面鸡’放在灶爷前。
此外还要给灶爷献‘枣山’。
元宵这一天,粮囤里要放‘蒲蓝盘蛇’馍,油缸盖儿上放‘面鳖’,给其它天地众神献‘面兔’和‘棉花包袱’(面塑),财神爷前则要献‘熟油角’——一种饺子形状的油炸馍馍。
”[22]2.清明节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清明节的面塑制品主要有蛇盘兔,燕子,柳叶馍,柳花馍等。
关于清明节具体的节日习俗学者也有相关的研究论述。
(1)晋北地区学者董毅芳在《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中介绍“捏制子推燕主要流行于晋北特别是定襄、代县、五台一带,一般外形为男女小孩头,以红豆作嘴,黑豆作眼睛,蒸熟后略加点染。
”[21]学者轶男也在《清明节来看面塑》写道“民间广泛制作的昭示春天来临的百姓寒燕面食,被易名为‘子推燕’,乡村巧妇借柔软的面团,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鲜灵活物,特别是代县一带做的飞地走,水生土长、目中所见、心中所想自然之物无一不在塑造之列。
”[23](2)吕梁地区学者董毅芳提到“在吕梁地区,寒燕也被叫做‘鸟花’,将鸟花插于枣树枝上,悬于自家屋檐下,当地民间艺人讲,将其悬于自家屋檐下是为了吸引鸟来自家屋檐下居住,因鸟有灵气,能显示自家的兴旺,连鸟都愿意长久居住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