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4、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宋词的风格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风格。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关于苏轼生平: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3、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张丽学习目标13.古诗两首导学案单元章节第四单元课型 阅读备课人1、认识“所 牧”等12个生字。
会写“林、诗、立”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识字写字学习难点了解诗的大意一•复习:1•指名背诵《所见》。
2.你喜欢这个小男孩吗?二•揭题,读课题:1.读课题2.学生回答。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读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古诗。
3.指名朗读。
4边读边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四、观察图画,了解大意1.泉眼、树阴在小池的什么地方?泉水在怎样的流?2•小荷、蜻蜓在小池的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五、理解诗意,体会情感1•小组合作,讨论诗意,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讨论、交流疑难诗句。
泉眼:泉水的出口。
晴柔:晴天柔和明丽的风光。
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3.对照图1HI,试着说说古诗的意思。
六、反复吟咏,熟读成诵1•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齐背。
七、识记生字1.认读生字。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3.打乱顺序指名认读八、指导书写1•认读生字:童、黄、闭。
2.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比比谁写得好。
九、课堂小结:学了这首古诗,你有何收获?十、达标检测:看拼音写词语:Gu shi er tong 11 zheng( )( )( )Guan bi lin zi huang gua( )( )( )、1.指名背诵《所见》古2.说一说你喜欢这首诗的理由。
- *、1.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小池)2.注意“池”是翘舌音读准音.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3.提出自读要求: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不懂?在小组内交流。
4.指名说说古诗描述了怎样的景象。
C1).体会诗的意境美,从诗中你看到了什么?(2) •体会到了什么?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古诗所描绘的的意境。
熟字带生字:借惜阳——阴清——晴编儿歌:把矛放在树木上(柔) 加一加:三点水+也二池雨+路=露。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导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区分联想和想象,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2课时【预习导引】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有关传说①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
它确定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史上新诗歌奠基人的地位。
本诗作于1921年10月24日,那时作者留学日本,满怀憧憬,于春末秋初两度回国,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象使他失望了。
诗人凝视“缥缈”的星空,幻想出神异的世界,诗中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抨击了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唤醒了人民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而斗争。
②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注音:缥piāo 缈miǎo 鲛jiǎo②解词: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3.认真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⑴朗读《天上的街市》,思考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星星引出了对天上街市的描写。
第二节,具体描绘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
第三、四节,由天上的街市想像到天上的生活。
⑵朗读《静夜》,思考诗人具体写了什么?那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写了:月光、村外、松林、白云、疏星、天河、海雾、鲛人月、村、林、云、星是写实。
“鲛人流珠”是想像。
4.在文中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4《散文诗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金色花》泰戈尔【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3、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美好的母子深情【学习重点】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提升鉴赏诗歌的水平,【学习难点】鉴赏诗歌,并尝试借用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自主预习案】1、了解金色花和泰戈尔:金色花:圣树,开碎花,神圣而又美丽泰戈尔:诗人、作家。
诗集有、、等,长篇小说有、等。
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开创了亚洲人获此殊荣的先河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能够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给加点字注音:嗅.闻()衍.那()花瓣.()膝.上()笑嘻嘻..()匿.笑()祷.告()沐浴.( )3、解释下列词语:祷告:沐浴:匿笑:徘徊:4、这首诗写一个从而构成一组组甜美动人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了。
5、阅读全文,选出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课内探究案】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明确目标世界上有一种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千万次嘱咐要多吃点,要多穿衣服,要注意安全……你觉得她很啰嗦,很烦,但同时也觉得很窝心;这种人,在你缺钱的时候,她总会说些赚钱不容易、省着点花的话来教训你,但一边教训你,又一边塞钱给你,这种人的名字叫做——母亲由此引出本文正是表达母子之间爱的文章,来看看本文是如何表达的※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检查预习效果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1、听读诗文感母爱教师范读(播放音乐配音)学生整体感知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3、指出下列诗句朗读的情感语气(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理解我吗?()(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一)品读诗文知母爱1、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2、《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3、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二)赏读诗文悟母爱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4、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三)鉴读诗文写母爱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妈妈的生日,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他们的满怀爱意,在贺卡或明信片上写一段话给你的爸爸或妈妈,用“假如我变成了,我要”的句式,表达你们对爸爸或妈妈的爱。
《诗经》两首导学案编写:何燕审核:何燕学习目的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
2、把握全文的情节和主题。
3、掌握比兴对比的手法。
课前准备【知识链接】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2、关于《诗经》六义“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3、关于诵读节奏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
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
二四散文诗两首【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3、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金色花》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一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荷叶母亲》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
荷叶,莲花的叶子。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文章借雨中看红莲——初雨时的亭亭,大雨中的左右倚斜,荷叶母亲保护下的不动摇;这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达到讴歌母爱这一主题。
2、走近作者。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一—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
主要作品有: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超人》;散文集《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作品《寄小读者》。
3、写作背景《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集《新月集》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
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
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匿.()笑沐.()浴祈.()祷花瓣.()菡.()萏.()欹.()斜2、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三年级古诗两首望天门山导学案三年级古诗两首《望天门山》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断、楚、至、孤、帆”5 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4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观和江水的汹涌澎湃,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和意境的深远,理解诗人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想象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壮丽的山河,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处美景——天门山。
(展示天门山的图片或视频)你们看,这就是天门山,它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古代有一位诗人叫李白,他游览了天门山之后,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望天门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和节奏。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认读。
2、讲解生字的字形和结构,指导学生书写。
“断”:左右结构,左边是“米”,右边是“斤”。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疋”。
“孤”:左右结构,左边是“子”,右边是“瓜”。
“帆”:左右结构,左边是“巾”,右边是“凡”。
(四)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从中间断开,是楚江把它冲开的。
“碧水东流至此回”: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远远望去,只见一只小船从天边驶来。
(五)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5 柳永词两首 2 六中王秋岩《柳永词两首》导学案﹙一﹚望海潮高一语文编写人:巩义六中王秋岩审核人:杨保卿【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鉴赏法,探究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有《乐章集》。
2 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
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
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
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3知识概述词始于唐代,鼎盛于宋代。
它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词牌)而改变,句子长短不一,所以有“长短句”之称;又有“诗余”“倚声”“填词”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