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文体知识及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有感情吟诵诗词,品味语言,理解意境。

3、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背诵整首词。

【学习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整首词。

【学习难点】

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

诵读法品读品味鉴赏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柳永。

3、鉴赏《望海潮》

【预习案】

1、看《点拨》中的“助读资料”,填空。

(1)词的起源:兴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有多种词调或词牌,各种词调规定了各种调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4)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

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2、初读全词,把握字词。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参差

..(cēn)(cī)堤.沙(dī)天堑. (qiàn ) 罗绮.(qǐ)重.(chóng )湖叠巘.(yǎn ) 羌.管 (qiāng ) 钓叟. (sǒu) 千骑.(jì)箫.鼓(xiāo )(2)、解释下列词句的意思。

东南形胜:参差:

天堑无涯:千骑拥高牙:

重湖叠巘清嘉: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异日图将好景:

【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二、合作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

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

②从地理位置上;从历史传统上;从自然景观上;从市井面貌上;从百姓生活

上。

③抒发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2、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①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②巧用点染。“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染”: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检测案】

做《点拨》中的“针对性训练”第1——5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鉴赏《雨霖铃》;

2、背诵《雨霖铃》。

【预习案】

1

初读全词,把握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暮霭.(ăi )无语凝噎.(yē)骤.雨初歇(zhòu )

2、理解词句意思

(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①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②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

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3、统观全词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明确:①直接抒情

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写景)相结合。

②情景交融。

上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长亭骤雨—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千里烟波楚天辽阔—惆怅伤感(融情入景)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伤离别清秋冷落—愁意浓浓

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伤情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惨不成欢(以情带景)

③虚实结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实;“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烘托出那

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检测案】

做《点拨》中的“针对性训练”第6——8题

拓展阅读

雅俗共赏,去粗取精

古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文化的特点原本就是雅俗共赏。文化的多元化更是如今社会的基本形式,所以面对这样纷繁杂乱的社会,如何审视文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我以为,面对如此的考验,我们应当学会雅俗共赏,去粗取精。

“雅俗共赏”,是我们面对这样一个文化冲击,文化融合时首先要具备的能力。

对于如此大的一个世界,充斥着无数民族,无数的文化。他们各自具有其自己的特点。如美利坚文化热情外露,英格兰文化拘谨内敛。这些文化所产生的物质文化更是天差地别,美国黑人的街舞绕舌,英国绅士的蓝调爵士。这些都是文化上的差异,这些也是多元文化构成所不可避免的因素。

我们,作为新一代中国崛起后面临世界狂潮冲击的新生代,有一颗包容,共赏的心是必需的。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只有包容并学习先进,才能被历史所接纳,被世界所承认。而应该有一颗进取,平淡而宽容的心去面对。只有敢于面对任何冲击。才能坚定的继续矗立着。

“去粗取精”,是在学会包容之后智者的选择,这是一种进步的手段。文明文化的发展,自然是人类的努力,但是想要进步,要求发展往往一些先进的思考,在我们接受了之后,该做的就是去筛选,更甚者就是去吸取,去吸收。

古代中国先进的四大发明,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他们是接纳,并双手拿着交给了欧洲人,而欧洲人从阿拉伯人手中接过它们并把它们融入在了自己的文化中,才有了“新航路的开辟”。学会吸收才是进步的开始,

如今英语的使用已可说是百分百,我们的成长正是充斥着英语歌曲。电影,这才是一种文化的吸收。反之,日本的漫画,动画进入中国后只给大部分青少年留下迷恋游戏,电视的结果,这又是否该值得我们仔细思索。

故而,最终最值得我们审视自己,审视文化的是:如何培养自己一种真正的审美能力。可以说,只要有人类的地球,必然会仍然充满各式各样的文化。我们在面对如今文化生活的同时,该学会的是一种真正的审美能力,审视文化,审视生活。这才是我们该抱有的态度。我们青少年是社会的新血液,我们应当走近经典,在成长过程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