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客观题卷
- 格式:docx
- 大小:104.94 KB
- 文档页数:21
2018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社会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驱动力,(现实生活)的需求亟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自身)的变化促使数学课程改革。
2、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3、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况、)形成(理论和方法,)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8、《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9、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0从一、二学段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分析,“内容标准”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13、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18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社会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驱动力,(现实生活)的需求亟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自身)的变化促使数学课程改革。
2、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3、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况、)形成(理论和方法,)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8、《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9、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0从一、二学段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分析,“内容标准”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13、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18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社会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驱动力,(现实生活)的需求亟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自身)的变化促使数学课程改革。
2、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3、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况、)形成(理论和方法,)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8、《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9、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0从一、二学段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分析,“内容标准”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13、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18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社会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驱动力,(现实生活)的需求亟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自身)的变化促使数学课程改革。
2、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3、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况、)形成(理论和方法,)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8、《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9、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0从一、二学段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分析,“内容标准”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13、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18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社会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驱动力,(现实生活)的需求亟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自身)的变化促使数学课程改革。
2、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3、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况、)形成(理论和方法,)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8、《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9、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0从一、二学段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分析,“内容标准”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13、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范文模范指导参照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数学授课是数学活动的授课,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3 )的过程。
① 交往互动② 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授课资源,创办性地使用教材,学会(2)。
① 教教材② 用教材教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集体,(2)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 要求②不要求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3)① 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育学习数学的爱好③所有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5、依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授课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所有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 3 )的授课。
① 看法②计算③应用题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术、( 2 )、感神态度与价值观。
① 数学思虑② 过程与方法③ 解决问题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觉)、体验(领悟)、研究”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 1)的动词。
① 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术目标8、成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张开(3)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响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① 自我谈论② 相互谈论③多样谈论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爽朗的、主动的和(2)的过程。
① 单一②富饶个性③被动10、“用数学”的含义是(2)① 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认识生活数学11、以下现象中,(D)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 、明天有人走路 C 、每天都有人出生 D 、地球每天都在转动1 2 、《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 )四个 C )五个 D )不确定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授课理论 B 、认真备课,认真上课C、经常撰写教育授课论文 D 、以研究者的眼光批阅和解析授课理论与授课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14、新课程标准全查问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个阶段。
A)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1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D)A)《标准》其实不规定内容的表现序次和形式B)《标准》提议以“问题情境——成立模型——讲解、应用与拓展” 的基本模式表现知识内容C)《标准》努力表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D) 199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拟定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授课大纲” ,以逐渐取代原来的“课程标学习资料整理范文模范指导参照(二)、多项选择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表现(ACD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數學課程標准》考核試卷參考答案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30 分)1、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の科學。
2、數學是人類文化の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所必備の基本素養。
3、數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の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の(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の(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の發展。
4、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の培養目標,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體發展の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の數學教育),(不同の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の發展。
)5、《數學課程標准》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の總目標,並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四方面具體闡述。
力求通過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の數學の(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の聯系,運用(數學の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の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の能力。
6、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の過程。
有效の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の統一,應體現(“以人為本”)の理念,促進學生の全面發展。
7、《數學課程標准》中所說の“數學の基本思想”主要指:數學(抽象)の思想、數學(推理)の思想、數學建模の思想。
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の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
8、創新意識の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の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の過程之中。
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創新の基礎;(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の核心;歸納概括得到(猜想和規律),並加以驗證,是創新の重要方法。
9、統計與概率主要研究現實生活中の(數據)和客觀世界中の(隨機現象)。
10、數學教學過程中恰當の使用(數學課程資源),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從事數學活動の水平和教師從事教學活動の質量。
2018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仿和〔〕转变为〔〕、〔〕与实践创新;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的指标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理——〔〕——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根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立浅、〔〕、〔〕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9、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10、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11、"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为主题。
12、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和客观世界中的〔〕。
13、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局部,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和〔〕,感受〔〕、〔〕、〔〕,建立初步的〔〕。
1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在内容的构造组合方面有〔〕,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15、"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展交流的重要工具。
16、数学是人们对〔〕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展广泛应用的过程。
17、为了表达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和开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 )和一般能力的开展。
18、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1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2018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社会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驱动力,(现实生活)的需求亟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自身)的变化促使数学课程改革。
2、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3、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况、)形成(理论和方法,)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8、《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9、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0从一、二学段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分析,“内容标准”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13、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18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社会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驱动力,(现实生活)的需求亟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自身)的变化促使数学课程改革。
2、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3、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况、)形成(理论和方法,)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8、《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9、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0从一、二学段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分析,“内容标准”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13、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重点实用参考文档资料 ]《数学课程标准》考核试卷客观题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30 分)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
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重点实用参考文档资料 ]9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11、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2、“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填空1 、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5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6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评价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重点实用参考文档资料]8、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路)、(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9、《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10、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二、填空题。
(45%)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4、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7、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8、“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9、《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重点实用参考文档资料]10、《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教师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C),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A、探究式B、自主式C、启发式D、合作式2、《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B)(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A、空间图形B、图形与几何C、几何与直观D、图形与直观3、推理一般包括(C)。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D、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4、“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次。
A、一B、二C、三D、四5、在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速度要求(B)A、3-4 题 / 分B、1-2 题/ 分C、2-3 题/ 分D、8-10 题/ 分6、在第二学段知识技能方面要求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C)的意义。
A、分数B、小数C、负数D、万以上的数7、在第二学段情感态度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养成(D)、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A、克服困难B、解决问题C、相信自己D、乐于思考[重点实用参考文档资料]8、 (B)的含义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A、理解B、了解C、掌握D、经历9、在设计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时,教材可以展现( C)的过程。
A、“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B、“经历收集数据- —查阅资料——独立思考”C、—揭示联系”“知识背景—知识形成—D、“合作交流——实践检验——推理论证”10、( D)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
A、文本资源B、社会教育资源C、生成性资源D、信息技术二、选择 (1-10 题为单选题, 11-15 题为多选题 )1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C)A.联系生活学数学B.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B)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教师成长D.情感、态度、价值观3、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D)A. 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B. 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C.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D.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C)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重点实用参考文档资料 ]5 、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B)。
A.教教材B.用教材教6 、《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A )的动词。
A.过程性目标B.知识技能目标7、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C)A.强调探究性学习B.强调合作学习C.内容密切联系生活D.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8、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B)A.学生是发展的人B.学生是自主的人C.学生是独特的人D.学生是独立的人9、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A.认知内驱力B.学习动机C.自我提高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10、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A)A.及时复习B.及时休息C.过度复习D.分数复习11、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B,C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B.主动的C.富于个性D.被动的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1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A,B,C)。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B.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重点实用参考文档资料 ]14、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A,B )。
A.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B.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15、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 A,B,C,D,E)。
A.数感B.符号感C.空间观念D.统计观念E.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一、选择题( 1-10 单项选择, 11-15 多项选择)(30%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A、教教材B、用教材教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不同程度A、学习过程目标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A、成绩B、目的C、过程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次。
A、一B、二C、三D、四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 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C)。
A 组织者合作者B 组织者引导者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 )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