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临床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82.14 KB
- 文档页数:2
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76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2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维持原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黄芪注射液30 ml静滴14 d。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均维持规律饮食及降糖药的定时服用。
结果治疗组结束后血液粘度指标改善,尿蛋白明显下降(P<0.0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无明显变化。
结论黄芪对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黄芪;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我们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系本院住院患者,符合1999年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
其中男48例,女28例,年龄47~74岁,病程5~25年。
微量白蛋白尿(30~300 mg/24 h)者18例,(其中按Mogensen分期,Ⅲa10例,Ⅲb8例)。
临床蛋白尿(>300 mg/24 h)者58例。
所有患者均无急慢性肾炎、尿路感染、酮症酸中毒及近期使用肾毒性药物史。
且血肌酐<136 mmol/L,继续原有抗糖尿病药物治疗。
1.2 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2例,男38例,女14例。
年龄(66.89±8.69)岁。
体重指数(BMI)(24.98±4.12),对照组24例,男10例,女14例。
年龄(67.27±9.5)岁。
BMI(25.11±5.13)。
其中对照组维持原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0.9%氯化钠溶液250 ml加黄芪注射液30 ml,静滴14 d。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均维持规律饮食及降糖药的定时服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尿白蛋白(UAE),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细胞比容(PCV),血小板聚集率(PAGT),纤维蛋白原(Fib)定量。
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1-06-24T14:28:43.28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英纪群[导读]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微量白蛋白尿的疗效。
李英纪群【摘要】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微量白蛋白尿的疗效。
方法:糖尿病肾病患者40例,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
两组均接受饮食控制、降糖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20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点,每日1次。
对照组仅采用原有降糖常规治疗。
二周为一个疗程。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指标的变化。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的UAER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两组治疗后UAER比较,治疗组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01)。
结论:黄芪注射液可以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微量白蛋白尿。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黄芪注射液;白蛋白尿【中图分类号】R4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45-0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
DN又称为肾小球硬化症,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壁增厚,血管间质基底膜样物质沉积,最终出现肾功能减退甚至衰竭。
尿蛋白是DN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
据统计DN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病率在20%—40%。
目前在很多国家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最主要原因。
本研究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治疗DN患者,以观察其在防治早期DN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住院的DN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0例,年龄33~72岁,平均(64.8±7.7)岁;对照组20例,年龄23~74岁,平均(64.8±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