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当代世界经济(修改稿)
- 格式:doc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22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进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经济中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世界经济结构。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取决于国际经济政治力量的对比改变。
20世纪前,世界经济格局英国称霸世界,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二战后,世界经济经历了美国称霸到美苏两极,再到世界多极化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加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呈现新的格局变化。
1、19世纪后期至1917年单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的民族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占领和控制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把它们变成自己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商品市场。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明显加强。
英国一直在世界经济居领先地位,德国居第二位,1870年后美国超过德国占第二位,19世纪90年代美国又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
2、1917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同时并存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民族国家经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虽已出现,但仍限于一国范围,而绝大多数国家依然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3、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同时并存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民族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成为跨越几大洲10多个国家,并发展为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走上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二、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1、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具有明显的军事政治特征两种经济制度并存的世界经济是由军事分界线变为政治分界线划定——东、西欧,东、西德,南、北韩,南、北越等国际组织阵营化,各国战后经济恢复服从意识形态的不同价值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互助组织;——苏、中等退出IMF和世界银行,也不参加GATT;西方国家还设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宣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技术禁运清单。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1.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答: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包括:(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
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它是产业革命的直接后果。
但只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国际化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全球化的阶段。
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展中国家有机会吸收更多的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经济调整与改革,从而提高制造业和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和经济风险。
(2)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区域集团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联系愈益密切的基础上,为了促使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结成联合体以至国家集团。
大多数国家,分别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区域集团化趋势。
其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是影响最大的三个区域组织。
众多区域经济组织的活跃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某些制度性安排造成挑战,不同的区域集团之间在联系与合作的同时也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和争夺,势必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从长远发展来看,现存的区域组织的成功能够产生示范效应,带动一体化在更多地方、更高层次开展,先在区域范围制定共同的规则和程序,再向世界经济一体化转变。
因此,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形式,是最终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阶梯。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不断地得到调整与改革;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地趋向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前所未有地发展;全球性经济问题突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共同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教学重点难点: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当代世界经济的主体和运行机制;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当今世界经济的焦点问题。
教学方法:授法、案例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一、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生了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前所未有的变化,日益由纵向的垂直依附向横向的相互依存发展,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联系的大系统。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各大国或大国集团之间的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由此构成的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也相应变动,经历了从一国独霸到多种力量并存竞争的演变过程。
(一)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霸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步确立的。
战前,欧洲国家凭借先进的工业、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以殖民统治和海外贸易为手段,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世界其他地区为外围的世界经济体系。
尽管19世纪末以后,由于美国和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洲中心受到挑战,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其经济中心地位仍未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中断了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战争结束时,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战胜国中的英国、法国也是遍体鳞伤。
惟独美国在战争中大大膨胀起来,远离战场使它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遭受战火的破坏,战时《租借法案》的实施为它的军火生产和过剩的农产品打开了销路。
战时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了1.2倍,实物出口量增加了2倍,进口增加了20%,资本输出增加了34.1%。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三大问题:科技革命与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当代世界经济的特点;经济全球化面临的矛盾及调节一、科技革命与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一)第一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的形成世界经济顾名思义不同于各国的国民经济,它是在各国的国民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
世界各国之间最早的经济联系形式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
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各国在经济上基本上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国家间的商品交换只是偶然和局部的,古希腊、古罗马与邻近地区的商业往来,中国古代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都属于这种情况。
500多年前,三次征服海洋的壮举(十五世纪,郑和与哥伦布,这两名代表着东西方不同文明体系的伟大航海家,在相距(郑和1405、哥1477年、买哲仑先从非洲海岸南下至南亚,后1519环球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绕好望角,回欧洲)70年的时间里,先后在东西半球扬起远洋风帆,分别给远方的异族带去礼物与剑)、完成了地理大发现,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开始了贸易关系的时候,就意味着世界经济已经产生。
但这只是将各国国内分工生产的产品拿到国际上去交换,并不是在世界范围内分工生产,充其量只算得上世界经济的萌芽。
真正完整的世界经济应该是把资本的筹集、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来源、生产加工环节都包括进来。
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才为真正的世界经济的产生创造了许多条件:国际分工——18世纪后半期,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后,纺织技术、采煤技术、炼铁技术和铁路、轮船等运输技术,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手工生产技术。
欧美少数发达国家依靠其掌握的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技术,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中心,亚非拉落后国家成为原料、初级产品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地,如当时的英国是世界工厂,而印度成为英国的棉花、羊毛、亚麻、黄麻的供应地,早期的国际分工就这样形成了。
世界市场,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使得劳动生产率水平大大提高,这意味着更多的原材料被消耗,更大量的工业产品被生产出来。
所以,欧美少数发达国家特别是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国内的市场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开始开拓国外市场,一方面寻求廉价原材料的更广阔的来源,另一方面为本国产品寻找销路,这样,越来越多的国家自觉不自觉地被卷入世界经济体系中,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世界货币(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密切,货币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需要一种大家都原接受的货币,起初是贵金属,后来是少数发达国家的货币英镑、法郎、美圆等)产生。
世界资本,资本是能够增值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利润的货币。
一句话,资本是要赚钱的。
如果国外市场比国内市场有更高的利润率,资本肯定是要跨出国门赚钱。
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国际上正是通过殖民者的尖船利炮开路,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件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
特别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达国家的资本以修筑铁路、开办工厂、对外贷款等形式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输出,真正形成了世界资本。
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从国内政治上来说是半殖民地殖民地化的过程,从世界经济形成来看,是世界资本征服中国民族经济的过程。
自由贸易思想。
创新性的思想总是诞生在最发达的地方。
在这一时期英国是世界经济中心,英国就诞生了里程碑式的人物斯密及其伟大的著作《国富论》诞生,革命性思想“看不见的手”,人性的自利性,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自然会促进社会利益,故,政府只管作一个公平的执法者,制定和维护制度、秩序,而不管在国内还是国际经济活动中都应自由竞争。
这一思想的指导使得英法德日美等国所主导的世界经济经过一个世纪的自由竞争迅速地发展起来。
上述条件使完整意义上的世界经济形成。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深化19世纪末发生了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制约问题,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的深化: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世界产业结构形成。
此前,世界经济以轻工业和农业为主导,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原料进行加工,再以所生产的服装、食品等消费品销往世界各地。
而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工业生产技术有了巨大进步,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器制造业等重工业和电力工业取代轻纺工业占了重要地位。
国际垄断价格出现。
重工业的特点就是投资规模大,生产集中度高,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世界产业结构,使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这些企业获得了生产和销售上的绝对优势,垄断成为世界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国际市场上垄断价格出现了,这些大垄断企业在同广大殖民地进行商品交换时,通过垄断高价和低价获取高额利润。
殖民地和宗主国的不平等交换关系加深。
垂直的国际分工形成。
如果说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少数先进国家与广大落后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关系还是在正常贸易的基础上形成,而此时已经成为殖民地和宗主国关系,正常的贸易已经被强制和掠夺取代,完全形成一种垂直的国际分工。
殖民地国家按照宗主国的需求生产和提供原料,没有独立的工业体系,完全依赖宗主国的工业品,成为其工业品销售地。
如,中英鸦片战争之前的正常贸易,中国还是顺差,但鸦片战争之后逆差。
世界市场的内涵扩大。
不仅仅只是商品交换,而且资本流通(过剩的资本在世界各地寻找利润,跨越国界进行借贷和少量的跨国直接投资如在占领国修筑铁路等)世界经济体系内各种矛盾激化。
宗主国和殖民地附属国的矛盾,少数先进国家之间由于实力发生变化,互争霸权。
两次世界大战矛盾激化的表现。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二战以后,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实质上是信息革命。
它是以原子能、计算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和最深刻的一次科技革命,哪个国家最先掌握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并将它成功运用于经济活动,这个国家的竞争实力和它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就会大大上升,从而会引起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世界经济格局是一定时期世界经济体系中各主要经济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状态。
①二战结束——20世纪60年代初期,两极并存与对抗的经济格局二战不仅中断了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战争结束时,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战胜国中的英国、法国也是遍体鳞伤,惟独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通过与交战双方的军火贸易,以及参与战后利益瓜分,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有相当的实力推动军事工业及相关的工业技术迅速发展,这种一枝独秀的压倒性优势,为美国争夺世界经济霸权提供了物质基础,使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
主要通过以下几点使美国确立经济霸主地位: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1日——22日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别墅,召开了由筹建联合国的44国政府代表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确定了以美圆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就是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
内容很多,主要两点,一是“双挂钩”美圆与黄金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圆挂钩。
各国接受并协助美国在世界上维持35美圆折合一盎司黄金的官方价格,并随时可以用美圆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
美圆与黄金挂钩,取得了等同黄金的储备资产资格。
各国货币与美圆的汇率可以按各自的含金量确定。
二是实行固定汇率制。
各国政府有义务将汇率保持在上下1%范围内浮动,超过就要干预。
这两大政策使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稳定,也确立了美国在战后初期世界金融领域的领导权。
再加之194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即世界银行WB)成立,由于美国是出资最多的成员国,话语权大增,控制了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
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
1947年,通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 TT,简称关贸总协定),取得了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制订权。
对西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采取了扶植的政策。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提出了“马歇尔计划”。
对日本,1949年美国为其制定了经济复兴的“道奇路线”。
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美国则采取所谓技术援助落后地区的计划,通过对亚非拉的经济政治渗透,抑制共产主义的影响,扩展美国的势力范围。
对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则实行经济、技术封锁,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同一时期,原苏联和中国、东欧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则通过经济上互相加强合作,与此相对抗。
故,这一时期,形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并存与对抗的世界经济格局。
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科技革命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之两大体系的相互竞争,整个世界经济迎来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其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增长速度之快,都是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
世界各类国家尽管各自的条件和状况不同,但国民经济都得到了较快的增长。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从1955年到1970年,全世界年平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高达5.1%。
②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80年代末世界经济开始向三足鼎立的格局过渡进入20世纪70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
1973年10月,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限产禁运,大幅度提高油价,打击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国家。
这对各国经济,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形成巨大冲击,带动了一系列原料生产国组织的建立,打乱了国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影响国际贸易的实际增长速度。
70年代初瓦解。
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使美国外贸逆差和财政赤字严重,政府不得不发行大量货币,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经济增长缓慢、失业严重的困境。
而国外大量美圆纷纷涌入美国兑换黄金。
美国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12月和1973年3月,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停止了向各国兑换黄金。
各西方国家货币对美元的关系由固定汇率制转为浮动汇率制,汇率剧烈动荡,国际经济环境趋于恶化。
伴随着美国经济霸权的逐渐丧失,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慢于大多数西方国家,美国亲手扶植起来的日本和西欧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日本在80年代把工业化推向了极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许多领域成为了美国的竞争对手。
此时,美国一国独霸的局面已经演变成美日欧三组鼎立的格局。
这一时期,中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体系内部各国间的矛盾也激化了,几乎各自封闭的发展,经济相继出现停滞下滑,经济体制中普遍采用的苏联模式的弊端暴露出来。
其它非洲和拉美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沉重的债务负担和日益恶化的国际经济环境等不利条件,加之有的国家经济政策的失误,经济发展十分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