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 格式:doc
- 大小:182.50 KB
- 文档页数:31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二.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年《尔雅》一书;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在欧洲:公元前285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建立时期:17世纪后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出版了《草学基础》;1807年德国A.Humbodt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1798年T.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66年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学定义。
1895年E.Warming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改写成《植物生态学》)。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在生物系统中的流动。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特定地点或区域。
它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相互作用,产生特定功能和生态过程。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区内共同生活的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大小、密度和组成取决于出生、死亡、迁移和繁殖等因素。
栖息地(Habitat)栖息地是指生物种群或个体居住和繁殖的特定地理区域。
栖息地提供食物、水和庇护所,并满足物种生存和繁衍的需要。
群落是指同一区域内各种不同物种共同生活和相互作用的群体。
群落的组成取决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生存所需的生态因素。
共生(Symbiosis)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其中两者从中获益。
共生可以是互惠互利的,也可以是一方获益而不损害另一方的。
食物链(Food Chain)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物通过食用其他生物得到能量的步骤。
它通常包括多个级别,从生产者(植物)到消费者(动物)再到更高级的消费者,形成能量转移和传递的链条关系。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是指个人、组织或社会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影响。
它衡量了消耗或污染资源的数量,并将其与地球提供的可持续资源量进行比较。
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濒危物种是指目前数量很少,并且有面临灭绝威胁的物种。
它们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或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
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生态工程利用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来恢复、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
它包括使用植被、建设人工栖息地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法来维护生态平衡。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生态学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生态学的内容和意义。
一、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物种、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等。
物种是生态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单元,它指的是具有共同形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的个体群体。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区范围内的一组个体的总和。
生物群落是由多种不同物种构成的群落,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
生态系统则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非生物要素组成,包括土壤、空气、水等。
二、生态学的重要理论生态学的理论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位、食物链、能量流动和营养循环等。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它受到物种自身的特性和环境的影响。
食物链是描述生物组织和能量流动的链条,它显示了食物关系和营养传递的方向和级别。
能量流动指的是在食物链中能量从一级营养者到下一级营养者的传递过程。
而营养循环则是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再利用过程。
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实验和数学模型等。
野外调查是生态学家们对生物和环境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通过采集样本和测量数据来获取信息。
实验室实验则是在受控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实验,以便研究特定变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数学模型是使用数学工具来描述和分析生态过程和系统的方法,它可以帮助生态学家预测和理解复杂的生态现象。
四、生态学的意义和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的思路和方法,预测和避免环境问题的发生。
生态学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物种灭绝等重大全球问题。
此外,生态学还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及公众广泛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
3.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简答题1.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1)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
系统理论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
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制和定量研究。
自计电子仪,同位素示踪等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研究。
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宏观发展到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微观发展到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
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
生态学不再是一门解释自然的科学,而是改造自然的工具。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有诸多结合,出现了新的概念。
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圈进化发展进入了智能圈,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越发突出,由此要求生态学的研究从其他生物到人类为主体,出现了人类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生态学任务)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及公众广泛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
2)主要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的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问题。
3.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生态学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手段。
经济持续是保障、资源持续是基础、社会持续是目的。
2)生态学的方法论(如系统观、整体观、综合观、进化观及层次观)是进行可持续发展决策和战略选择的主要思维方式。
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学:生态学是讨论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耐受范围,既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macroclimate:指离地面L5m以上的气候,是有大范围因素所打算的。
小气候microclimate:小环境中的气候。
4.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行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5.生态环境:讨论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进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o6.生境habitat: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进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整种群数量的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因子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任何生态因子,但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组织其生存生长繁殖或集中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7.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养分成分。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与它们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随着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变化,生态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生态学呢?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指研究动植物及其生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对生态系统运作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它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学,涉及生物学、地理学、土壤学、化学、数学等多个学科。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生物、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
研究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物种的丰富性、组成和各自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和非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生物多样性是为了了解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丰富性和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的影响。
3.生态过程生态过程指生物的生产、分解、消费和利用等基本生态活动,包括有机物分解、光合作用、生态链等。
研究生态过程是为了揭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规律,以及一些重要环境污染的物质转化和分布规律。
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空气、水、土壤污染以及噪声等各种污染。
生态学家可以通过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来探讨环保手段,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三、生态学的应用价值1.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构建生态系统,用于改善环境质量、恢复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综合性治理手段。
通过生态工程,我们可以修复荒漠化区域、治理土壤侵蚀、改善水源地水质等。
2.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保持生态平衡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
因此,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指导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3.环境保护和环境政策研究环境污染和运营规律能够为环境保护和环境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家的研究成果将推动环保法规、标准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生态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它从微观到宏观、从生物到自然环境都在系统地探讨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着自然界中生物体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管理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演化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从微观的个体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物组织和生物环境。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生物进化、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多个方面。
二、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生态系统:指的是由生物群体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如森林、河流、湖泊等。
生态系统有着各种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2. 群落: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相同或相近生态适应特点的各种生物的群体。
群落中存在着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共生等。
3. 种群: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中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来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4. 生态位:是指一种物种在特定环境中与其他物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角色。
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通过与其他物种的竞争或合作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生态学的观察方法可以通过对自然界和人工实验的观察来获取数据和信息。
观察法是生态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可以收集到物种组成、生境特征、行为表现等数据。
2. 实验法:实验法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控制和改变某些环境因素,观察物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从而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
3.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量化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和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物质循环等复杂生态过程。
四、生态学的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来说,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过程。
因此,生态学被认为是一门跨学科
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生态学主要分为两个分支:自然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
自然生态学主
要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群落与它们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人类生
态学则更加注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管理这些
环境资源。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自
然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这使得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
了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研究和应用生态学原理已成为解
决这些问题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生态学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渔业、环境保护等
领域。
例如,在农业领域,生态学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土壤和水
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在林业领域,生态学可以帮助保护森林生态
系统的平衡和多样性;在渔业领域,生态学可以帮助管理和保护水产
资源;在环境保护领域,生态学可以帮助评估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制
定相应的治理方案。
总之,生态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群落与它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导论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课程设置1.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 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策略-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评价方法- 突发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威胁4. 气候变化与生态学-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影响- 生态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5. 生态学实践- 生态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野外生态考察和调查方法- 生态学与环境管理的结合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3. 能够分析和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 具备基本的生态学研究和实验技能;5. 培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生态学实验和调查,培养其实践能力。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4. 考察实习:安排学生参与野外考察和生态系统调查,拓展视野。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作业质量和课堂表现等。
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生态学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生态学实践或研究方面的论文。
4. 综合考核:结合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和实践能力进行评定。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1. 主教材:《生态学导论》(第三版),作者:柯勇等2. 参考书目:- 《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二版),作者:王伟- 《气候变化生态学》(第四版),作者:刘明- 《生态学实验指南》,作者:张强七、教学团队本课程由生态学专业的教师负责授课,辅以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专家参与指导,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生态学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适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
相对温度: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最大水汽压之差。
饱和差:最大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蓄水量: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的水量。
土壤质地:机械成分的组合不同百分比。
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或得数据编制得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rm。
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
领域行为: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
领域性:生物具有领域行为的特性叫领域性。
集群:动物聚集在一起叫集群。
阿里规律: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剩和种群过低或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
社会等级:一群同种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有一定顺序性或序位,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这种顺序性叫社会等级。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生态元:从基因到生物圈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是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单元称为生态元。
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存在和可占据的生态位。
非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不存在和不可占据的生态位。
生态位宽度: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一个生态元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的幅度。
生态位重叠:指不同生态元的生态位之间相重合的程度。
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
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种不同。
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
零增长线:一种生物利用某种必须营养元素时该种生物能存活和增殖的边界线。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的危害,这种现象叫寄生。
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渐变群: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一个具有变异梯度的群体。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这种类型称作k对策。
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或罕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
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相对密度:某物种的个体数与全部物种个体数的比值。
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总重量的百分比。
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
生态等值种:在不同地理位置但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地区由于趋同进化而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
层间植物: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
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伴随种:不固定在某一定的植物群从内的植物种。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直接排序:根据一个或多个已知的环境梯度进行排序的方法。
间接排序:根据群落本身的属性例如种的相关性、群落相似性等导出抽象轴或群落变化方向的排序。
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
现存量: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
产量:生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的生物量。
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群落净生产力: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被消耗者消耗后,积累的有机物质的量。
流通率: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移动量。
生物学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表型可塑性:由于环境对基因型的影响,表型发生变化的能力叫做表型可塑性。
有害生物:和人类竞争食物或遮蔽所、传播病原体、以人类为食,或用不同方法威胁人类健康、舒适或安宁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