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概念
- 格式:pdf
- 大小:175.83 KB
- 文档页数:4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二.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年《尔雅》一书;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在欧洲:公元前285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建立时期:17世纪后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出版了《草学基础》;1807年德国A.Humbodt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1798年T.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66年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学定义。
1895年E.Warming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改写成《植物生态学》)。
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生态学的内容和意义。
一、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物种、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等。
物种是生态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单元,它指的是具有共同形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的个体群体。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区范围内的一组个体的总和。
生物群落是由多种不同物种构成的群落,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
生态系统则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非生物要素组成,包括土壤、空气、水等。
二、生态学的重要理论生态学的理论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位、食物链、能量流动和营养循环等。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它受到物种自身的特性和环境的影响。
食物链是描述生物组织和能量流动的链条,它显示了食物关系和营养传递的方向和级别。
能量流动指的是在食物链中能量从一级营养者到下一级营养者的传递过程。
而营养循环则是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再利用过程。
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实验和数学模型等。
野外调查是生态学家们对生物和环境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通过采集样本和测量数据来获取信息。
实验室实验则是在受控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实验,以便研究特定变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数学模型是使用数学工具来描述和分析生态过程和系统的方法,它可以帮助生态学家预测和理解复杂的生态现象。
四、生态学的意义和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的思路和方法,预测和避免环境问题的发生。
生态学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物种灭绝等重大全球问题。
此外,生态学还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态学》复习提纲一、基本概念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种群:在同一时期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大小: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或生物量,或用能量表示的生物量。
种群的密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率。
单体生物:每个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以动物为代表。
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个构件,然后发育出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以高等植物为代表。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生命表:用来表示种群出生与死亡信息的工具。
动态生命表:将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表示出来的表格。
静态生命表:在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行调查获得的资料。
综合生命表:在生命表中增加了不同年龄段的出生率或期望的出生率信息的生命表。
种群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种群净增加的数量。
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的年龄结构,食物不受限制等条件下,种群最大的瞬时增长率生活史:生物从其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领域性或领域行为:动物的个体、家庭,甚至社群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个体侵入的空间,称领域(territory)。
这种占有领域的行为称领域行为,这种现象称领域性。
他感作用: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合作行为:指个体通过相互联合,从而对彼此间有利的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种间竞争:当两物种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就会发生争夺资源种间竞争。
生态位:是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
生态的基本概念一、生态是什么?1.1 生态的定义生态指的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也称为生态学。
生态学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问题。
1.2 生态的基本原理•相互作用: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和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适应性:生物通过适应环境的方式生存和繁衍。
•多样性:生态系统内有多种生物物种,其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太阳,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不同层次的生物。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确保生态系统内物质的循环利用。
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种。
2.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生物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的生物群体,相互依赖形成特定的生态系统。
•生物种群:生物群落中具有相同物种的个体的总和。
•生物个体:构成种群的单个生物个体。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2.3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能量流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从而支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活动。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通过食物链和环境循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维持了地球上众多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保护了生物的遗传资源。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和自我调节,达到动态平衡状态,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生态环境3.1 生态环境的概念生态环境指的是生物存在和生存的环境条件。
生态环境包括有机营养物质、无机营养物质、水分、光照、温度、气体成分等因素。
3.2 生态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通过适应环境的方式,调节自身的生理特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着自然界中生物体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管理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演化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从微观的个体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物组织和生物环境。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生物进化、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多个方面。
二、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生态系统:指的是由生物群体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如森林、河流、湖泊等。
生态系统有着各种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2. 群落: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相同或相近生态适应特点的各种生物的群体。
群落中存在着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共生等。
3. 种群: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中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来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4. 生态位:是指一种物种在特定环境中与其他物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角色。
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通过与其他物种的竞争或合作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生态学的观察方法可以通过对自然界和人工实验的观察来获取数据和信息。
观察法是生态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可以收集到物种组成、生境特征、行为表现等数据。
2. 实验法:实验法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控制和改变某些环境因素,观察物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从而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
3.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量化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和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物质循环等复杂生态过程。
四、生态学的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一词最早由H.Thorean(索瑞)于1858年提出,“Eco—“一词源自”oikos”(希腊文),意思是:隐蔽所,居所,居住环境。
1866年,E.Heackel(海格尔,德国)最早给生态学下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此,标志着生态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2、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学科,其重点是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以人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生物学。
4、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学问题。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66年以前,1866—1970,1970年以后一、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1866年以前)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虽然在这个阶段的晚期有一些相关著作,但是,显得很肤浅、零碎、片断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理论。
二、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1866—1970)1866年海格尔给生态学下定义后,标志着生态学科学理论的建立。
在此阶段,为之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代表人有:(1)德国Mobius(摩比乌斯)于1877年提出“生物群落“概念。
(2)德国Schroter(斯洛特)于1896年创立了个体生态学。
(3)德国Schimper(新柏尔)于189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学〉。
(4)丹麦Warming(瓦尔明)于1909年出版了〈植物生态学〉。
(5)美国Lindeman(林德曼)通过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后,提出了“百分之十定律“、”生态金字塔规律“等理论。
生态学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初以后,逐渐形成了两大体系,即1、植物生态学体系。
名词解释生态学: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生物非生物)相互关系的科学,即环境的生物学。
环境(environment):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是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环境中对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素,分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物种存在的环境域,是物种分布的概念。
种群: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属一个物种的有机体的集合。
亚种群/地理种群:受特定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或生活习性影响而相对独立的一个繁殖区内个体的总和。
群落:一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o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low of tolerance):生态因子在最小量和过量时都可以成为限制因子,每种生物对各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生态上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形成了生态幅,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该生物的耐性限度,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生物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任何接近或超过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扩散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如水中的氧气为水生生物的限制性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1、生态学概念:是讨论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及其互相逻辑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进展。
2、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变化中,比较严重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酸雨、荒漠化及生态平安等生态问题。
3、可持续性进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伤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庇护协调进展,它们是一个密不行分的系统,既要达到进展经济的目的,又要庇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远持续进展和安居乐业。
4、系统分析的概念:是在明确讨论目的和系统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各组分间互相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讨论过程。
5、系统分析的途径:黑箱法:彻低忽视系统的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或输出的信息来讨论系统的转化特征和反应特征的讨论途径。
白箱法: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互相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的系统讨论办法。
灰箱法:对系统的内部结构、功能只了解一部分,来讨论其整体功能。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光内、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互相作用,通过能量流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7、生态系统按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表:不同生态系统的比较)(3)、防尘固沙,庇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5)、降低噪音,美化环境;(6)、提供燃料,增强肥源。
9、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①、为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而加入大量非自然资源;①、人的管理使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大为降低,从而使生态系统中特定的食物产量达到最大;①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植物和动物并非彻低是自然挑选下形成的,而是在人工挑选下形成的①、农业生态系统收到来自外部有目的地调控,并非向自然生态系统那样,通过内部亚系统的反馈来实现对系统的调控。
第一章绪论现代水文循环:注重陆面生态-水文过程与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关键问题。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第二章生态系统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星系传递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直接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生态系统健康:不受生态系统综合征的影响、具有恢复力、自我调控能力、不影响相邻系统、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上可行、维持人类和其他邮寄群落健康的一种状态。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反应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管理:运用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原理,以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进行调控手段。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物种:一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其中个体之间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正常后代个体。
个体生态学: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
环境:生物的栖息地,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间接影响的因子。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
生态作用:环境对生命系统的影响生态适应:生命系统改变其自身的结构与过程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一、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在自然界的运行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使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去研究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一门复杂且动态的科学,涉及到生物、地理、化学、物理和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
二、目的
1、探讨环境的变化:生态学研究不同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运作和关系,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的变化,从而可以采取更有效的环保措施,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
2、改善人类资源:生态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和管理生态系统,使其资源有效地利用,协助人类实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
三、方法
1、观察:生态学家通过对生物种群、基础生态系统、环境因子以及其他相关因子的实地观察和记录,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实验:生态学家会利用实验来研究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其运转原理,从而有效地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
3、数学模型:生态学家还会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群体数量、发
展速度以及响应环境的变化,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建议。
第一章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经典范畴:经典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
而分子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则属于近代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根据其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类群、生境以及研究性质等可将其划分如下:1)从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
2)从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划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陆地植物生态学等。
3)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等。
4)根据研究性质划分:有理论生态学与应用生态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①野外研究: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②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③系统分析与数学模型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有时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第二章1、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
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7个并列的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也可以被看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综合作用:自然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最早是由英国生物学家艾伦·金斯堡(A.G. Tansley)于1935年提出的一个词汇,他把这个学科定义为“研究有机与无机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体与群落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1、生物地理学研究
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植物和动物在不同的地形环境条
件下及其存在的区域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生态系统研究
生态系统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生物和无机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不
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以及其在生态系统的均衡性和稳定性中发挥的作用。
3、生物学研究
生物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动植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如繁殖、种群数量及其变化规律,以及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适应机制等。
4、生态模拟技术
生态模拟技术的目的是借助信息技术对植物和动物的行为及其
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动态模拟和预测。
生态模拟技术的研究方法可以为环境管理、应急预报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 1 -。
生态学基本知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体以及它们与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科学。
它是当今国际上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之一。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气象学、地学、物理学等领域紧密关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学最基本的概念是生态,它指的是某个物种或者一组物种与他们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其空间存在的范围、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方式及其适应或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以及对环境中某些因素(如食物、水、空气等)的依赖程度。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生态学中研究的所有生物群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所组成的单个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从物理、化学和环境角度分析的生态组分,即水、土壤、能量和无机营养物,并且考虑到生物之间以及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位是一个描述性概念,指的是一个生物种群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和能量的方式,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和生物种群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生态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现代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但是这种变革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工业污染、物种灭绝、土地退化和气候变化等课题成为人类面临的头号挑战。
而生态学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武器之一。
生态学不仅可以研究自然环境中物种的适应机制,还可以通过人为干预来改变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生态学作为当今国际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生态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命的繁荣与退化,还可以制定出更加有效地生态管理策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倡导人们更加自然地生活,并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生态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业学和动物分类学,但正式的生态学在19世纪初才开始出现。
最早的生态学家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因里希·安东尼·门克(Heinrich Anton de Bary)和雅各布·冯·乌克斯库尔(Jacobvon Uexküll)等人。
生态学基本概念知识点总结1. 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主要关注物种的分布和数量,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生物群落、种群、个体和生态系统。
2.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居住的环境中的角色或职位。
它由该物种的生活方式、获取资源的方式、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素所确定。
一个生态位的合适性取决于它对该环境中的其他物种的竞争情况。
3. 群落群落是指共同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物种的总体。
群落中的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可以受到环境因素、资源竞争和相互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4. 种群种群是指同一物种的个体聚集在一个地区的总体。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可用性、掠食者的存在、繁殖能力等。
种群数量的变动会对群落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5.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物种丰富程度和差异性。
它包括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不仅对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6. 能量流动和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和营养物质通过食物链的形式从一个生物传递到另一个生物。
能量从光合作用中的植物生产者开始,经过消费者层级传递,最终以废物和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营养级则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
7.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组成部分和非生物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能量和物质的循环保持着生态平衡。
8. 生态演替生态演替是指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的连续变化过程。
这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改变所引起的。
生态演替包括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形式。
9. 共生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关系的生活方式。
共生可以是互利共生,即两个物种之间互相获益;也可以是寄生共生,其中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中获益而对它造成损害。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的结合体,即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研究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概念和原理。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稳定的系统。
它包括生物群落和生物圈两个组成部分,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群体组成的,它们共存于同一区域并与环境相互作用。
生物群落内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3.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在的环境的综合体。
它包括大气层、水体和地壳等各部分,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范围。
二、生态学的原理1.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太阳,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转化成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其他生物体内。
生物体的代谢活动会产生物质,而这些物质会被分解、转化和循环利用,使得生态系统能够自我维持。
2. 自然选择和适应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但资源有限。
在这种资源竞争的环境下,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够生存和繁殖,这就是自然选择的原理。
自然选择促进了种群的适应性演化。
3. 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丰富程度。
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4. 共生和拮抗: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赖、互利共存的关系,拮抗则是相反的关系,体现为相互竞争和制约。
共生和拮抗是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种类相互关系的两种基本模式。
综上所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包括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生物圈。
生态学的原理包括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自然选择和适应性、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以及共生和拮抗。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H.Thorean(索瑞)于1858年提出,“Eco—“一词源自”oikos”(希腊文),意思是:隐蔽所,居所,居住环境。
1866年,E.Heackel(海格尔,德国)最早给生态学下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此,标志着生态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关系。
2、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学科,其重点是生态
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以人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生物学。
4、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学问
题。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66年以前,1866—1970,1970年以后
1、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1866年以前)
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虽然在这个阶段的晚期有一些相关著作,但是,显得很肤浅、零碎、片断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理论。
2、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1866—1970)
1866年海格尔给生态学下定义后,标志着生态学科学理论的建立。
在此阶段,为之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代表人有:
(1)德国Mobius(摩比乌斯)于1877年提出“生物群落“概念。
(2)德国Schroter(斯洛特)于1896年创立了个体生态学。
(3)德国Schimper(新柏尔)于189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
学〉。
(4)丹麦Warming(瓦尔明)于1909年出版了〈植物生态
学〉。
(5)美国Lindeman(林德曼)通过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后,提出了“百分之十定律“、”生态金字塔规律“等理论。
生态学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初以后,逐渐形成了两大体系,即
1、植物生态学体系。
该体系以植物群落研究为主,因研究对象、方
法、观点、理论、代表人的不同,分为四大学派。
(1)英美学派(又称动态学派、演替学派)
代表人、代表作:美国学者F.E.Clements(克莱门茨)于1929年出版了〈植物
生态学〉;英国学者G.Atansley(坦斯列)于1923年出版了
〈实生态学〉。
(2)法瑞学派(又称区系学派、南欧学派,Braun-Blanquet 学派)
代表人、代表作:法国学者Braun-Blanquet(布郎-勃朗开,1884—1982)于1928
年出版了植物社会学〉;瑞士苏黎士大学的Erubel(卢比)
于1928 年出版了〈地植物学研究方法〉。
(3)北欧学派(又称外貌学派)
代表人、代表作:瑞典阿普萨拉大学的Du-Rietz(多-瑞兹)于1921年出版了
〈近代社会学方法论》
该学派于1935年以后与法瑞学派合流,统称大陆学派。
(4)俄国学派
代表人、代表作:俄国列宁格勒大学的苏卡切夫于1908年出版了《植物群落
学》,于1945年出版了《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以
及以苏卡切夫为首的一批学者编著的《苏联植被》。
2、动物生态学体系
该体系虽然没有象植物生态学体系那样形成多个学派,但是,其研究工作也
有特点,主要表现在:
(1)行为学的创立:以英国Jennings(杰尼斯)和美国
Pearl(帕尔)为代表,前者于1906 年出版了〈无脊椎动
物的行为〉;后者于1910年出版了〈蚂蚁的社会性行
为〉。
(2)生态演替观念的确立:美国的Adams(亚当斯)于1909年对鸟类的生态演替做了比较细致的研究;美国的
Shelford(希尔福德)于1907年对瓢虫的分布与植物演替
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于1913年出版了〈温带美洲
的动物群落〉一书。
(3)动物群落学的迅速发展:美国的Davenport(达尔波特)于1913年创立该学科。
Jorden(乔顿)、Kellogg(考尔
奇)等人为之做出过贡献。
(4)种群生态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国的Chapman(恰普曼)所研究的昆虫种群动态;英国的Bews(比尤斯)所研究的
人类生态学;费鸿年所研究的鱼类生态学等。
除此以外,在水生系统的生产力及能量输入、输出等方面均有进
展。
3、现代生态学理论的迅速发展时期(1970年
以后)
因为人口、环境、资源及全球性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关系到人类自身的问题日趋严重,使得生态学迅速发展有了现实的背景和实践基础,再加上一些现代研究手段的不断应用(系统分析方法、统计方法、电脑的应用、遥感技术、高精度分析测试等),使得生态学迅速发展成为可能。
其主要发展趋势如下:
1、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成为生态学发展的主流: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实施的国际生物学计划(IBP: International Biology Plan)和七十年代后期实施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
Man and Biosphere)充分地突出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及生产力的研究。
2、数学统计方法及模型的广泛应用使得生态学研究的量化概念更加
突出:
美国的Smith(史密斯)的《生态学模型》(1975),
Jorgenson(乔森)的生态模型法原理》(1988),H.T.Odum的《系统
生态学引论》(1983)等。
3、群落生态学的发展更快、更完善
4、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虽然宏观是主流,但是微
观成就也不容忽视:
例如英国的J.Coobs(库伯斯)的《生物生产力与光合作用的测定技术》(1985);德国Larcher(拉齐)的《植物生理生态学》(1975);日本村田吉男的《作物的光合作用与生态》(1980)等。
5、应用生态学迅速崛起:
例如Anderson的《环境科学中的生态学》(1981);Park的《生态学与环境管理》(1980);Clark的《生态经济学》(1981);Mitsch 的《生态工程》(1989);Forman的《景观生态学》(1986);
Rambler的《全球生态学:走向生物圈科学》(1989)等。
6、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尝试取得了重大进展:
例如美国的D.Mueller-Dombois的《植被生态学的目的和方法》(1974);日本佐藤大七郎的《陆地植物群落的物质生产》(1977);美国 J.N.R.Jeffers的《系统分析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