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经典的现代解读——简评小妖《拈花一笑》
- 格式:pdf
- 大小:843.01 KB
- 文档页数:4
拈花一笑的意思
中国有句古话说“拈花一笑,事了拂衣去”。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应该乐观而开朗,不为世事而忧伤。
拈花一笑,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
追溯到古时,这句话源自古代诗歌《簪花词》。
其中有一段:“拈花一笑,携珠玉去。
今夜少年任他向西来。
”拈花一笑,寓意着从容开朗,顺其自然,不被世俗所束缚。
此外,拈花一笑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含义:尽管社会上会有一些压力,我们仍然要学会乐观地看待人生,不要把自己拘束在固化的思维里,要尽情地去发现和探索全世界的精彩。
拈花一笑,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思想理念。
它令人发自内心地接受新事物,放宽心胸,放松心情,改变自己,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果一个人能拈花一笑,就能把自己从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中解脱出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如果每个人都能拈花一笑,那么这个世界就将变得美好,秩序将重新恢复。
拈花一笑,除了乐观而开朗、不耽误事,还要勇于行动,身体力行,不怕失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只要行动起来,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案。
“拈花一笑”不仅仅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它还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前进道路乐观、宽容、勇敢和行动。
只要我们拥抱这种精神,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希望之地。
苏轼《雨中花慢》赏析嫩脸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
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
长记当初,乍谐云雨,便学鸾凤。
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
丹青易画,无言无笑,看了漫结愁肠。
襟袖上,犹存残黛,渐减余香。
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后思量。
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
关于这首词历来就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不是苏轼所写,因为风格与苏轼婉约词疏朗而有诗意的艺术表现不一样,说这首词与另一首《雨中花慢(邃院重帘何处)这两首词是联章的,而且写得是一段偷情之事,为两首艳词。
但我个人觉得这两首词没有必然的联系,至少这首《雨中花慢》(嫩脸羞蛾)不算艳情之作,完全可以孤立的解释此词,而且更认同是苏轼此词是为悼念朝云所作。
苏轼与侍妾朝云的爱情故事在历史上可谓是一段佳话,他们的许多故事也广为流传。
在苏轼一贬再贬运势转下,难得再有起复之望的情况下,身边众多的侍儿姬妾都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苏轼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
苏轼对此深为感动,但因为王朝云在惠州时遇瘟疫,身体十分虚弱,在到惠州的第三个年头(即绍圣三年)便溘然长逝。
而苏轼这首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三年初秋,朝云病逝后不久,此词为悼念朝云之作合情合理。
现在看这首词的内容,上片第一句“嫩脸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
”“行云”返回“巫阳”,正是“襄王”永别“神女”寓意。
开头就说明嫩脸修娥的美人即朝云已与我永别了。
现在只有我一个老头子独自对着“寒灯孤馆,皓月空床”感到十分的凄凉,词人用了一系列的景物描写“寒灯”“孤馆”“空床”来表现爱人已去自己的孤独之感。
而由眼前的景象和自己的内心的孤独转而追忆其曾经与爱人共度过的“乍谐云雨,便学鸾凤”美好时光。
但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容易消逝,意外的发生总是让人措手不及“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自己的爱人才陪自己度过了三年的美好时光,便遭病亡故。
这里的“桃李”也暗示了朝云的美丽和她生命的脆弱,所以一经风霜便夭折。
下片“丹青易画,无言无笑,看了漫结愁肠”说明词人本想再现朝云的遗容,可是画毕竟是画,它是无生命的东西“无言无笑”与生前“敏而好义”朝云哪能相比呢。
拈花微笑典故
含义:“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出处: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
典故故事: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
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
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
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
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传法”、“涅盘”过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
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显现出法喜,这种传法,佛祖把衣钵境界,被禅宗推崇。
拈花一笑的意思拈花一笑,让心驰神往,让心沾染着古朴的文化韵致。
不知从何时起,拈花一笑,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广大的追求。
拈花一笑,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之一。
古代传说,这种文化得到了封建时期人们的热烈推崇,以至于被称为“拈花一笑”的文化,以表达出一种温馨的招待、深情的心意。
古人都认为,拈花一笑无与伦比,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精神魅力,令人痴痴心醉,深深融入内心。
在有利的情况下,它能把人们的思想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思想统一,互相帮助;在不利的情况下,它能把人们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让人们热情有加,共同面对困难。
拈花一笑,有着古老的韵味。
回想起古代的人们,在洞庭湖畔,三尺红妆之中,拈花一笑,表达着无与伦比的精神魅力,使得浩渺的古老气息深深地在每个人的心中打开一扇窗。
拈花一笑,也象征着一种精神境界。
在日常生活中,当追求深刻文化内涵时,拈花一笑可能成为一种节日的文化活动,让人们忘却繁琐的事务,放松身心,放飞梦想,享受学习的乐趣,在自由的境界里面,收获更多的文化智慧。
拈花一笑,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情感,它被赋予了更深沉而持久的内涵,令人沉醉其中,漫步于深远的思绪之间,追寻着那份深远而勤奋的思想。
拈花一笑,是一种精神状态,一个人拈花一笑,就像是在朗诵歌谣一般,把一种许下诺言的意义融入其中,以一种古朴而灵动的方式,唱出了一曲心灵的歌,让人感受到古老的文化的韵致,感受到一种微妙而深刻的精神共鸣。
拈花一笑,是一种情感,是爱和友谊的表达,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留存于心中,传承着古老的传统文化;拈花一笑,还是一种深情,有着柔情似水的意境,把淡淡的情感融入宁静的夜晚,梦幻似的,神秘而美丽。
拈花一笑,一种传统文化,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表达,让人们在心灵深处,亲眼见到,感受到一种清新的空灵和淡泊的仙风,一种自由的无界状态,在一瞬间,将心灵的扉页慢慢打开,释放出一丝丝朦胧的情感,让人们在其中无限地感受到心中的情感与激情。
李煜及其词浅析《长相思》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首先,这首词语言浅白,笔调非常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性的东西,有种民间歌谣的感觉。
但是词人却描绘了一副生动的景象,可以说是浅白中见新意,别具一格。
其次,在练字上也很成功。
像“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中的“緺”、“梭”等字很形象也很精准的将美人的头发的形状和头饰写出来。
“淡淡”“薄薄”叠字的运用很巧妙的写出美人衣着的颜色之淡雅和质地薄厚。
在这里,美人的“不落俗套”之貌在词人的笔下活化出来,似乎就在你眼前:她的秀髻如云,梭簪如玉,穿着淡淡衫,薄薄裙,体态轻盈,丰姿飘渺,骨子里盈溢出一种高洁的气质。
又像“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中,“多”、“和”更能体现练字之妙。
拿“多”来形容“风”,能给人一种新鲜感和另一番“风”的感受。
“和”很自然的将这种风声、雨声、风吹芭蕉声、雨打芭蕉声四声合一的声音描绘出来。
这首词能给人一种镜头美和画面美。
词人很善于写情态,像在这首词中,词人就抓住一个瞬间的情态而摄入一个特写的镜头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上片呈现帘内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又有着远近距离的不同:远镜头中你看到的是“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
一个身穿淡淡衫儿薄薄罗裙的女之背对着你端坐在梳妆台前,她的秀发那么黑亮,盘结的发髻像云朵一样,头上的钗钿像梭一样。
“轻颦双黛螺”这是将镜头拉近的结果。
我更愿意想象是从镜子里看见的:她用螺形的墨画的眉是那般的秀气、修长。
她轻轻的低头,不经意的将双眉皱了一皱。
前面的远镜头的美人是画中的美人,而近镜头的美人似从画中跳出来站在你的面前一样,词人给了她一颗心,让她也有了情和泪,有着一段不明的幽怨。
词的下片呈现的是帘外的画面:“秋风秋雨,雨打芭蕉”图,在这里词人运用了“移情”手法,将美人的内心的活动描绘出来。
本来美人心中就有着这种不明的幽怨,看着这风这雨,听着这雨打在芭蕉的“滴答”、“啪啪”声,自然也就会触景伤情。
讽刺搞笑的戏谑诗(六)陈振桂教授出版《起名八十八法》《中传统文化概览》《当代儿童文学》等100本著作,其中大学教材10本。
二、戏谑诗的分类1.玩笑戏说类。
辛弃疾,人称“一世之雄”,是大英雄兼富情思。
当他把现实的遭际和无奈注入戏谑词之时,还出于情感需要而赋亲戚朋友以应酬娱乐,给人带来戏谑新奇之感。
《浣溪纱·赠子文侍人名笑笑》:侬是嶔崎可笑人,不妨开口笑时频,有人一笑坐生春。
歌欲颦时还浅笑,醉逢笑处却轻颦,宜颦宜笑越精神。
每句皆嵌一“笑”字,尽写不同笑态,借谐音人名更显词人富赡情趣。
据记载:牛首山一僧,自名铁汉,又名铁屎。
有诗四十首,见者无不绝倒。
自镂印章二:一曰:“混帐行子”,一曰“老实泼皮”。
秀水王司直梓其诗,名曰:《牛山四十屁》。
款云:“混帐行子,老实泼皮放。
”不必读其诗,标名已足解颐。
《扬州画舫录》中也记录了这事。
但其作者名称却叫青涩和尚,俗家名字变成了平山。
卷十六,在关于扬州法净寺的27节上写道:“ 昔寺中有一僧,能作打油诗,不著名字,即号平山,刻有《平山打油诗》。
如《咏猫诗》云:春叫猫儿猫叫春,看他越叫越精神。
老僧也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
时来一远僧,名牛山,能作“放屁诗”,刻有《牛山四十放》:水涨倡家住的高,北岩和尚得松腰。
丢开般若经千卷,且说风流话几条。
最喜枕边添耍笑,由他岸上涌波涛。
师徒大小齐声祝,愿得明年又一遭。
看来这春是谁叫的,屁是谁放的,一时半会还真搞不清楚,“假如你闻了一个屁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放屁的臀。
”钱钟书老先生如是说。
周作人认为这诗写得好,大加赞赏。
以为它平白晓畅,直抒胸臆。
没有假惺惺的道学味儿,比其兄鲁迅先生《肥皂》里写的那一批恶心的假道学先生可爱多了。
以《散宜生诗》名噪诗坛的聂绀弩先生对于牛山体也很有兴趣,其自编诗集有一种名曰《马山集》者,集前有序诗云——古有《牛山四十屁》,此册亦近四十首,题咏投赠,于人于物,颇伤于马,其有牛者,盖偶然矣。
故题曰马山,以马怀沙云。
拈花一笑什么意思拈花一笑是一个成语,拼音是niān huāyíxiào,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译文: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
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
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
破言为笑。
扩展资料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华品》记载:“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广’,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华,捧之上佛。
”然后恳请佛祖说法,自己还变成座位让佛祖上坐。
这就是佛祖拈花的缘起,有人恳请佛祖说法,献上世俗难得一见的仙界极品之花。
花无百日红。
花在枝头上都不能百日红,离开了枝头只会加速凋谢。
因为恳请佛祖说法,人们采集了鲜花,对于花来说,这就是无常了。
无常源于空。
这一段文字的含义,南怀瑾先生有一个词——缘起性空是其最佳的总结。
佛祖一言不发,拿起鲜花,将鲜花展示给众人。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珍惜美好的人、事、物和时光。
一行禅师在《故道白云(佛陀传)》中提到一个观念,那就是活在当下,欣赏或享受当前的美好的人、事或物,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
佛祖拈花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如此!听经者几乎都惊呆了。
佛祖不讲经,却在那里赏花。
这时,只有迦叶尊者开颜微笑。
迦叶尊者笑了。
①迦叶尊者在赏花,认为花好看,这一点与佛祖心心相印。
②迦叶尊者没有赏花,而是欣赏佛祖拈花这一举动。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这也不错啊!不管怎么样,迦叶尊者的微笑与佛祖拈花一样,都是活在当下。
沈嘉柯品读古诗词【从这首词,读懂温庭筠】菩萨蛮唐: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个很出名的花间派。
产生于唐朝晚期的五代时期。
花间派的代表作,就是一套文集《花间集》。
《花间集》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人的五百多首词。
其中选了温庭筠的六十六首词。
这个流派最重要的人物,正是温庭筠。
为什么叫花间派呢?顾名思义,那就是以风花雪月、男女私情、悲欢离合为主题。
《红楼梦》里薛宝钗和香菱谈诗,提到文学史的说法:“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
”这个温八叉,也就是温庭筠的外号。
这也是个才子,天赋高,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
“温八叉”。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
至于“绮靡”这个评价,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诗词浮华艳丽。
“绮靡”是个很有来头的常用术语。
西晋年代的文艺评论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我们只是欣赏这首词的遣词造句,就能感受到浓浓的香艳绮靡气息。
欣赏温庭筠的词,还是得了解一下他这个人。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宣宗爱唱《菩萨蛮》词。
令狐相国(綯)假其(温庭筠)新撰密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
温亦有言曰:“中书堂内坐将军。
”讥相国无学也。
唐宣宗这个皇帝很喜欢风花雪月的文艺诗词,尤其喜欢唱《菩萨蛮》也词牌的歌。
于是,当时的宰相令狐綯,拿温庭筠撰写的二十阕《菩萨蛮》献给皇帝。
令狐宰相这么做,当然是为了讨皇帝欢心。
他还要求温庭筠保守秘密,不得泄露。
原本温庭筠跟令狐相国往来,就是希望得到提携重用。
没想到,这位大领导拿他当枪手,让他捉刀代笔。
温庭筠自然是心中愤愤不平,我的绝世才华,却被你拿去利用,你这不就是仗势欺人,欺世盗名么!就把这事泄露出去。
那令狐相国自然也被激怒,从此疏远他。
温庭筠就更加口无遮拦,得罪到底,讥讽令狐綯是没文化的将军,还硬是当上了文官职位的大官。
拈花一笑即感应即纠缠拈花一笑,是禅宗传法的故事。
故事说:有一天佛祖说法,众佛徒坐在下面听他开讲,他老人家却不说话,只是一会安祥的样子,用手拈着一枝花。
大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识,正在比较比较纳闷。
这时摩诃迦叶微笑的一下,大家也感觉不正常。
这里佛祖以话了说:我把衣摆衣缽传给摩诃迦叶,成立一个新的教派,据说,从此,就有了禅宗。
“拈花一笑”,其实是一个传递信息的故事。
只是加上了禅宗悟道方式的神秘感。
按佛师的话是:传法不立文字。
领悟法,要靠悟。
“拈花一笑”,传法不说话,只是一个做出拈花的姿势,一个做出微笑的样子,于是拈花人的心思,会心一笑。
“拈花一笑”,传法不用语言,只要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姿态,有悟性的人凭眼睛就能明白传法人的意思,神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心灵感应,心有灵犀一点通!不言而知,寂然而通!“拈花一笑”,就是禅宗说的顿悟。
他靠人的直觉感应来理解。
“拈花一笑”这种感受到别人传达的信息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经常可以碰到别人说,自己也偶然有体验:比如,亲人挚友千里之外,一人出现了什么状况,另一人会有强烈的反应!特别是双胞胎。
(例子可以到网上去找)我们认为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感应。
所以常常说“心心相应”,特别是夫妻之间的默契,完全不需要说话,也不要眼神。
感应不是迷信,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实。
心理学有讲,现货物理科学也有证明:施一公《生命科学谁知的极限》讲:我们有第六感官。
我们有可能,两个人会以未知的方式进行交流。
看来,禅宗的“拈花一笑”,绝对不是宗教迷信,也不是鬼扯神话。
物理学早有“电磁感应”,现在又有“量子纠缠”,生命科学也有“基因”,古人有“天人感应”。
“拈花一笑”应该是真的存在。
人们传递信息方式很多,可以有感应,可以有纠缠,可以是直觉,可以是顿悟。
或许真的有上帝,有真主暗中帮助我们。
2017-10-13附:摘自网络的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故事: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
浣溪沙原文与解析《浣溪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词,其作者是明代文学家杨慎。
《浣溪沙》以其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浣溪沙》进行原文与解析的介绍,带您领略其中的美妙之处。
《浣溪沙》原文:浣溪沙·系天淡一鸿飞系天淡一鸿飞,惹得浣溪沙上涛。
千风万雨来回腰,斜阳又照沙溆静。
闻君向阳花易退,触杂簣筒尽乾坤。
杯中物,斗角量,尽是轻狂颜面谤。
料瓶一曲新蛾试,满鉢珠翠瓔抟抟。
迴鞦韆,遣愁万万千。
搦信酬花,解语飞云鞭。
扇翠被尘埃,偏照有君年。
破草莓儿啼令得惹鸂鶒于烟波提爪凉。
信如葛,固不夸饰那奇画同:浣花怜、自在玉儿容。
摇红豆兮来青杏,儿啊纷语拟旧新倚斜阳道。
《浣溪沙》这首词的原文借景抒怀,通过描绘天空中翱翔的鸿雁以及河滩上翻腾的浪花,表达出诗人内心澎湃的情感。
作者以简练、生动的词语,将壮美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情感相融合,展现出一种唯美而深邃的意境。
诗的前两句“系天淡一鸿飞,惹得浣溪沙上涛。
”描绘了天空中只有一只淡淡的鸿雁飞翔,却引起了浣溪沙上汹涌澎湃的浪花。
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鸿雁和浪花的对比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
接着,诗中引入了阳光斜照的沙溆,以及吹拂的风和飘雨,交织成一幅奇美的画面。
“千风万雨来回腰,斜阳又照沙溆静。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之相融合,使诗歌更富有生动感。
诗的后半部分则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料瓶一曲新蛾试,满鉢珠翠瓔抟抟。
”这里描绘了一个含蓄的女子,她曲别针的发饰,玉如珠翠的容颜引起了诗人的遐想。
“扇翠被尘埃,偏照有君年。
”诗人用寥寥数语,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
最后一句“纷语拟旧新倚斜阳道。
”诗人以极其简洁的语言描写了他对过往和未来的期待,表达了对美好的追求。
通过对《浣溪沙》的原文解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杨慎深情厚意、妙笔生辉的艺术才华。
他运用了对比、描写自然景物、以及寄托自己情感的手法,构建了一幅美丽唯美的画面。
都市古诗经典的现代解读评小妖︽拈花一笑︾金汝平/文必须承认,中国是诗的国度,从一部《诗经》开始,诗歌就贯穿了我们的整个文学史和文化史。
古代诗人们五彩缤纷的个性,留下了美不胜收的杰作,这是我们整个民族无比珍重的无以伦比的精神财富,它越过遥远的时间和浩渺的空间,越过历史的刀光剑影和人性内部的重重迷雾,一代又一代地塑造着铸造着我们,在我们心里留下永久不息的回音。
阅读古诗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一次次地解读,不仅不会削减它的魅力,而是在加强它的魅力,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反复阅读中,古诗爆发出强大永恒的力量。
对古代经典诗歌,可以从多种角度踏入,也就是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多数专家和学者,以相对严谨的学术态度,把它们放在理性的显微镜下,认真窥视,试图去揭示文本价值以及文字中的秘密,包括对作品诞生的时间和诗人的生平进行考订和研究,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但对于宽泛意义上的普通读者,我们是用最单纯的目光去凝视它,用最原始的也最率真的心情去接纳它,感知它,与其说是阅读古诗,不如说是在阅读我们自己。
在古往今来的心灵交流中,我们寻觅一种难得的理解。
人生不过是相遇,当本来两个陌生的心灵蓦然互相凝视,感知到亲切的理解,我们会情不自禁拈花一笑。
小妖作为一个青年女作家,是一个有心人,多少年对中国古典诗歌细细的阅读,并没有简单地合上书页,而是用灵巧的笔和斑斓的文心写下了她自己的感悟。
任何写作,无病呻吟都是致命的疾病,作者在出发时就走上了错误方向,呈现在文字中的他,是一个僵硬的死魂灵,而不是自由的灵与肉的存在,没有真情实感的文字,只能沦落为毫无价值的语言游戏,因为它提供的自我形象,是虚假的、丑陋的、毫无生命力的。
小妖的文字来源于晋土作家扫描65都市她的真实。
真实的感悟,真实的生命,真实的阅读,真实的表达,真实的歌哭。
据小妖自己说,她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始于中学的背诵和课外阅读,这是大部分人都要经过的路,但并没有都走向共同的结局,她更多启蒙来自于琼瑶,少女时代的情爱幻想与琼瑶相遇,让小妖开启了古诗的研读之门,琼瑶小说中的诗性题目和诗化表达,以及美学意境给她的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诸如《在水一方》《烟雨蒙蒙》《一帘幽梦》《心有千千结》《梅花三弄》《水云间》,都来自于我们古诗经典的诗句。
琼瑶的言情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暂且不论,小妖说,琼瑶对于她的意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年岁的增长,人生的经历,渐渐地剔除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而留下了古诗的情结。
她的文笔不错,这应该是古诗对她的滋养。
对古诗的无限热爱,开启了她对现代生活诗意化的另类阐释。
小妖的《拈花一笑》包括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表达,后半部分是关于元曲的感受。
我们先来看《古诗十九首》。
古典经典中,有两个表达方向,一个是“逸乐”。
比如说,那些读来就欢快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红杏枝头春意闹”,让古往今来的许多人感知到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欢悦。
另一个更重要的是“悲哀”,后者更有分量,更有力度,它始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以更深重浓厚的悲剧力量笼罩了文学。
一位作家说过:看了中国古诗以后,会产生悲哀。
为什么古人的心情会这样沉重?我想,并不是某些诗人自作多情,多愁善感,而是残酷生活在他们心灵上的投影,苦难的生活,产生了苦难的文学,我们民族如此灿烂的文学之花就扎根在这块苦难而又血腥的土地上。
如果说,春秋的礼崩乐坏,秩序瓦解,人类厮杀,导致了百家争鸣,让我们感觉到哲学是痛苦的结晶。
到了汉朝,宦官专权、门阀制度,民不聊生,士不得志,就激发了诗人面对社会撕心裂肺的哀歌。
哀歌中,充满了让我们今天依然震动的感同身受的深邃痛苦,古诗十九首就是这样的哀歌。
既形而上又形而下,是两个方面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黑暗的气息扑面而来,它对时间和空间的叩问,继承了屈原天问的精神。
人们解释不了苦难的来源,陷入困惑和迷茫,这种迷茫找不到发泄的渠道,找不到解决的途径,就转成对时空的叩问,而这种叩问是没有答案的,自古天意高难问。
《只是远行客》是这本书的第一篇,应该是小妖觉得感受最深的,她这样写:“人生天地间,面对着青青的长在陵墓上的柏树,看得见磊磊的涧中石,这高天之下,这黄土之上,我们是什么?也只是陵墓中的一个留不下任何意义的肉体,也只是被时间的流水冲刷走的一抹魂灵,不是一个远行客,又是什么?驱车策马游戏在宛城与洛城,宛洛是繁华之地,官人们斗酒为乐,往来的都是冠带与豪客,长衢夹巷中多是王侯的宅第,两座王宫之间也不过相距百余尺,盛宴中端着薄酒的人该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吧?却不,反倒是心有戚戚,这个时候,看到了脸上的笑容,看不到的却是心里的萧索与廖落。
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有这种感觉的呀,在豪华的街市间找不到自己,在觥筹交错间心上升起失落,我们是谁?为了什么赴这盛宴?又为了什么在这峨冠博带间博弈周旋?我们的灵魂不在这里,在这里的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身不由己的言不由衷的无可奈何的躯壳!”晋土作家扫描都市《努力加餐饭》中,她这样写:“胡马从北方广朔的大漠而来,依北风而啸,越鸟从吴侬软语小桥流水的南方而来,筑巢的时候,总是拣着向南的树枝。
这些精灵都心恋故乡,有着自己的精神方向。
我们生而为人,也是这样吧,有着自己心灵的故乡,那是我们最终精神回归的地方,也终会把我们的灵魂安葬。
这么多而琐的岁月划过,只是为了那个皈依向死而生的,世人却多不识得。
世界很静默。
”《明月与离思》中,她这样写:“静静地躺在北堂的床上,明月入了窗棂,清辉满房,却抱不到手里,也揽不入怀里,凉风绕着房子吹,寒蝉还在堂外的高柳上不知疲倦地鸣叫,时令一节一节地消逝,已经远行很久了呀,想要做官,却一事无成,不由得更想家中的亲人,这种难守的离思,又有几人懂得?古人总是聚少离多,交通不发达,通讯也不发达,为了功名,为了官宦生涯,常常是身如浮沉雨打萍似地到处奔波,家中就常常留下了那些如花似玉的美眷,在外漂泊,有着不欲与外人语的辛酸可怜,那种对家人的离思便如雨后的青草,生长得真切而且猛烈。
”在《何不秉烛游》中她这样写:“由古人创造的“何不秉烛游”的达观哲学,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曾无数次地观照过安抚过人们的心灵,尤其是在乱世,东汉末、魏晋、五代十国、元末明初、民国时,每当社会纷乱,这种来自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哲学就会起作用,几分达观、几分浪漫、几分幽默、几分向往自由的心,支撑着人们生活下去,也能诞生诗歌和文学,如今的社会,世风日下,几欲动荡,我想,“何不秉烛游”一样能安放一些飘泊的荒凉的灵魂。
”在《思还故里闾》中她这样写:“远远地凝望着那些寂寥的或者是欢欣的身影,体味着他们的惆怅,也体会着他们久别重逢的亲情,我的心胀得满满的,想落泪。
这世间,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苍茫的大地,风吹来,一切都会灰飞烟灭。
悲怆的情绪还未疏散,环顾着周遭屈指可数的亲人,又一层愁思浮起。
是啊,去了的人,随着时日的长久,对他们的印象会越来越模糊直至最终幻灭,而新生的一辈,又在时光的流转中,一日日长大,一日日熟悉起来,也越来越亲,这一来一去,是多么浩渺的时间和空间啊。
这世界,就是由这些来来去去、古今代谢而组成的。
我们处于这个时空中,是多么地渺小。
”在《虚名复何益》中她这样写:“我们的锦绣年华,转眼就成白发枯颜,甚至未来得及看到月华如水,就成了荒野枯骨,生命何其脆弱,我们只是尘世间小小微粒,被庞大的世界弃如遗迹。
想来,身前身后都是悲哀,在一怀清凉的明月光中,微微地落下泪来。
世界弃我如遗迹,我弃世界如敝履。
我们都是过客,从来处来,到去处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来,又为什么而去,只是在这宏大的红尘旷境中追逐、挣扎、奔突、折腾,从生来,到死去。
那么,良无磬石固,虚名复何益?”《古诗十九首》上接屈原的悲剧精神,下启杜甫苍茫的忧国忧民的人道主义和终极关怀。
与杜甫相比,却又显得功利主义多一些,更绝望和更自我。
它在文学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桥梁和过渡。
小妖在阐释古诗时,加入个人的情感,当代社会的问题就渗透进来,我们被古诗启示,由此了解对生命的真爱,古人看到的月亮,我们也会看到。
历史在她笔下,影影绰绰地活动起来,这样的结果,游离了简单的读后感和按部就班的文本分析,文章的活泼性和趣味性成了打动读者的重要力量。
晋土作家扫描67都市小妖隐隐触及到了什么,又难以深入,她在写作之初不具备极天地的哲思。
不过,小妖在写这一部分时,把古诗十九首的沉重,透入了一种鸟语花香般的轻盈,这种轻盈让压在读者心头的忧伤变得有了美感。
在许多思想家看来:我们现在置身的功利社会是不能忍受的,如果转化为审美,就可以忍受。
《芳心念远时》中小妖写到:“花开茂盛时,便是繁华么?不,如果人在远方,那只是落寞,在繁华中穿行过,在落寞中叹息过,世事都从沧海慢成了桑田,我不想再去攀折那些枝条,春光依旧时,山河却寥落,谁为她指点迷津?谁又为我指点迷津?秋水苍颜,《古诗》里的那个女子,你为他遗世独立,有什么用呢?他在他的远方,他有他的世外,他有他的桃源,不如我和你,我们为自己,红颜尽欢。
从此后,自己听微雨,自己喝淡茶,自己捧住檐角零落的时光,洗尽铅华,淡然心弦,种自己的因修自己的果,恁他尘世流水与落花。
”小妖就这样实现了一个从沉重到轻盈的转化,忧伤变得美起来,我们由哀歌的负面情绪进入一个审美的时空,高飞的鸟儿减轻我们灵魂的负担,打开一扇窗,让雪花和雨滴进来,穿越死亡和血腥,享受阅读的轻盈和愉悦。
再来说元曲。
在我看来,元曲有一点儿轻佻。
那种存在于古诗十九首中的沉甸甸的生命感,那种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敢,那种不逃避,宁愿在黑暗中死亡,也不要廉价的快乐的那种精神,在元曲中是不多见的。
它的原创性创新性严重匮乏,它的意境、氛围、对偶等等都是唐诗宋词衍化而来,是对唐诗宋词诗意的稀释。
小妖关注到元曲,一则是由于它属于文脉序列中的一支,二则是由于她对戏曲的热爱。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两部分,在戏曲史中,从歌舞演故事开始,到元杂剧时,戏曲基本定形,也产生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许多戏剧大家,他们的散曲同样有文学价值。
小妖诠释了一部分的元曲,文笔一以贯之,但那种深刻感悟并没有超越了前半部分。
阅读一本书,是精神上的一次穿越,穿越古今,穿越个人的狭小天地到而到达民族精神博大的辽阔中,某些精美的文字,轻轻一勾勒,被时间和空间淹没的记忆就会萌发,就像春天,雷声一响,万物苏醒。
读小妖的书是放松的,身和心的双重放松。
可以说,小妖在思想上不太突出,理性力量相对薄弱,这是女性作家的通病,但我们可以在她充沛感性的灵动中得到补偿。
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作家具有所有文学全方位的美德,只要能在某一方面给予我们享受,就可以算作精神世界的一个小小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