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归属感引导学生回归课堂效果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15.38 KB
- 文档页数:5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归属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自我归属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
拥有强烈自我归属感的学生,往往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自信乐观,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归属感呢?首先,我们要营造一个温暖、包容和支持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场所,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和重视的。
在学校里,教师应该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
不轻易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指责,而是采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成长。
比如,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错时,教师可以说:“这个思路很独特,虽然答案不太准确,但勇于尝试就是很棒的,我们再一起思考一下正确的答案。
”这样的话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不会因为一次错误而否定自己。
班级文化的建设也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如小组合作完成项目、班级文艺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共同努力达成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为集体的荣誉而骄傲。
在家庭中,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
多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声音是被重视的。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要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鼓励他们总结经验教训,下次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其次,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提高自我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教导他们如何关心和帮助他人,如何分享和合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和互动。
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解,帮助他们学会理解和包容,化解冲突。
对于性格内向、不太善于交际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可以安排一些性格开朗的同学与他们组成小组,带动他们参与活动,逐渐打开心扉。
让学生从“边沿”回归“中心”,重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摘要】现如今,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从“边沿”逐渐偏离“中心”。
为了重构教学新秩序,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建设完善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拓展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让学生真正回归到语文课堂的“中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边沿,中心,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问题意识,教学目标,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氛围。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重构教学新秩序。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深,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模式可能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审视和改进。
传统上,语文课堂以文言文、现代文学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被要求背诵古诗文,模仿古代文人的写作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学生们更希望能够学习到实用的语言技能,更关注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
重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从“边沿”回归“中心”,如何重新定义语文教学的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重构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有望创造出一个更加富有活力和创新性的语文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1.2 问题意识在当今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从“中心”向“边沿”转移的现象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对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的地位逐渐被其他课程所替代,传统的文学作品和经典诗文也逐渐淡出他们的视野。
如何提高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在学校教育中,班级归属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班级是学生在校园中主要的社交圈,加强班级归属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班级中,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班级活动的组织班级活动是增强班级归属感的重要方式,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组织。
首先,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兼顾多元化的需求,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其次,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性格特点,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让大家参与其中的机会相对均等,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最后,要注重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通过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体验、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和快乐,从而认识到班级的作用和自身的重要性。
二、心理辅导与交流班级归属感的提高还需要注重学生心理的正面引导。
班级辅导员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和指导。
在交流方面,班主任可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开展心理沙龙、座谈会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得到成长和提高,增强班级归属感。
三、树立正面价值观树立正面价值观对于提高学生的班级归属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稍微引导学生,通过讲述班级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如团结、友爱、助人等等,来激发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反思一些消极行为背后的道德与社会成本,例如欺负、排挤等,从生活中发现并品味生活中的美好,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和理解班级的存在意义,从而提高班级归属感。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班级归属感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通过组织多样化、有趣的班级活动,加强心理辅导和交流,树立正面价值观,可以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并不断推动班级的发展。
仅有班级归属感的学生,才能在班级中收获自信、团结和友情。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外,也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
而在学生的成长中,归属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归属感是指一个人对于特定社会群体或环境的归属和认同感,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内心感受、行为意愿和自尊心。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一个拥有归属感的学生,会更加自信、积极,也更容易融入集体,与老师和同学和睦相处。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到归属和认同。
学校应该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给予帮助和鼓励。
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避免挖苦和讽刺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
而学生也应该尊重老师,遵守纪律,相互团结友爱,学会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
团队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团队活动和班级建设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归属感。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学校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到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生活关怀,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学生在学校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怀。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一个拥有自信和自尊的学生,会更容易形成归属感。
学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之下,德育受到了普遍关注。
在小学德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就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它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极大指导和促进作用。
对此,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应从实际教学情况入手,加大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坚持立德树人,丰富教学形式,使课堂回归生活的本质,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小学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其提高道德观念。
新课标特别强调,在实际教学时应将学生的社会生活作为基础,实现理实整合,在润物细无声下提升学生认知水准。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使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同步发展,强化教学效果。
一、回归生活的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极大特殊性,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即为了学生今后能够正确生活。
在教学时如果只通过教材知识进行授课,就会使其失去核心教学意义。
再加上小学生本身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无法准确区分生活中的对与错,是与非。
而生活实例来源于生活,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更易产生兴趣,所以如果在教学时能够直接使用生活中的常见案例则会使学生更加明确具体的是非观念,强化教学效果。
实现道德与法治和生活实际的充分联系,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品质,可以消除课堂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感,促使知识更好地应用在生活中。
同时道德与法治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核心要求,学生在学到之后也需要应用在生活中,如果在授课时能够直接应用生活案例,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明确该课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总之,回归生活的教学模式紧紧抓住了教育本质,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大有裨益。
二、回归生活教学策略(一)创建生活化情境道德与法治并非是抽象的理论类课程,教学成果也并不是通过简单理论考试就能够看出来。
它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偏向、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的培养。
提升学生班级归属感的方法学生班级归属感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拥有较高归属感的学生班级,就能够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被肯定和认同,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
下面我将从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设计、师生互动等方面,提出一些方法来提升学生班级归属感。
首先,学生班级文化建设是提升学生班级归属感的重要一环。
班级文化与班级的凝聚力和凝聚力息息相关。
班级文化建设要立足于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有利于班级内部稳定和和谐的发展。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班级文化:1.激发班级的价值观:班主任可以与学生们一起制定班级守则,并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些规范的合理性。
班主任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协作精神、友爱精神等,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维护和参与班级的秩序。
2.建设班级标志:班级标志是班级的象征,可以是一个班级口号、一个标志性的图案或者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动作等。
这样能够让学生们产生归属感,使得他们愿意代表着这个班级。
3.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开展一些丰富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包括庆祝日、班级聚餐、歌咏比赛、班级电影观影等等。
这些活动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亲密感,也可以增加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其次,班级活动的设计也是提升学生班级归属感的重要手段。
班级活动是增进班级凝聚力和友谊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班级活动设计:1.主题活动:可以设计一些主题活动,根据不同的节日或者学生的兴趣爱好,如读书分享会、手工制作比赛、班级晚会等等。
这样有利于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交流和合作,提升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
3.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区服务或者公益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能够提升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最后,师生互动也是提升学生班级归属感的重要环节。
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以下是几个加强师生互动的方法:1.关怀与支持:班主任可以定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问题,给予他们必要的关怀和支持。
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归属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归属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
正确处理归属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增强社交能力、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归属感呢?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孩子健康归属感的基础。
家长应该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在家庭中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是一个安全、温暖的地方,这样可以增强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
2. 鼓励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除了家庭,社交圈也是孩子建立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交更多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
同时,教导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尊重他人、学会分享和合作,这些都是培养良好社交关系的重要素养。
3. 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家长应该尊重并接纳孩子的个性差异。
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一个独立自信的孩子会更容易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增强归属感。
4.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导一个人行为和选择的准则,对于塑造孩子正确处理归属感至关重要。
家长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孩子珍视友情、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正确价值观念。
同时,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不必盲目追求所谓的“成功”,从而减少因为群体压力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5. 鼓励孩子参与团队活动团队活动是培养孩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团队活动,比如体育运动、文艺表演等,在团队中学会合作、协调和沟通。
通过团队活动,孩子可以感受到团队合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对团队的归属感。
结语正确处理归属感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归属感。
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研究张志红王嘉悦摘要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一种支持与改善学生学习的评价。
它重视评价中的赋权,师生在交互中共享评价责任,促使传统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会自我监控和反思,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者——这与评价的词源本意‘‘教师坐在学生旁边”相符,与21世纪倡导“以学习为本”的时代背景相契合。
社会文化理论是促进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理论支撑,它关注学习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基础,强调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影响,支持以对话为基础的互动式学习。
基于这种理论视角的评价,其突出特点是将师生作为学习的共同体,重视师生之间的责任共享和交流协商,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最终表现为自主性。
如何实现对学习的支持与改善,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必须回答三个关于学生学习的基本问题:学生将要去向哪里、现在在哪里、怎么到达那里。
对应这三个基本问题,评价者可以采取四个关键策略:明确学习目标、获取学习证据、提供反馈、促进学生参与。
我国的学生评价深受考试文化影响,为了扭转这种导向,需要建立指向改善学生学习的评价观念;将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构建为我国本土化的范式,即协同使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支持学生学习;同时需要加强对教师促进学生学习评价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社会文化理论学习的自主性评价策略作者简介张志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王嘉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 )。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96(2021)01-0099-13— '引言《学习: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开启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从以教为本的时代过渡到以学为本的时代,®学会学习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主题。
全球正①曾文婕.走进“学习为本”的教育时代—写在《德洛尔报告》发表20周年之际[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12): 1-7.99C匕抆叙1与骶Journa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j F©b 2021在开展有关核心素养的教育变革,我国也开启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其共性 是发展以学为本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反思能力或学会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成为 共同的追求。
回归课堂与以研促教:提升教育质量的双重策略回归课堂,以研促教的总结引言在教育领域,回归课堂和以研促教是两种重要的教学理念。
回归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堂上的实时互动和问题解决;以研促教则是以研究为导向,通过研究和实践的结合来提升教学质量。
本总结将探讨这两种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回归课堂的重要性回归课堂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回归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回归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研促教的概念和意义以研促教是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将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通过参与研究活动,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其次,以研促教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最后,以研促教可以促进学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回归课堂与以研促教的结合将回归课堂和以研促教相结合,可以发挥二者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具体而言,回归课堂可以为以研促教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掌握知识;同时,以研促教可以为回归课堂提供研究背景和理论支持,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学策略。
这种结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具体实施策略与步骤实施回归课堂和以研促教的具体策略和步骤包括: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生互动;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策略;再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实践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育领域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且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一部分时,他们的学业成就和学习动机也会更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课堂氛围、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参与等方面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首先,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温暖友好的语言、微笑和鼓励性的姿态来与学生建立联系。
积极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到安全和受尊重,从而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意愿和自信心。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活动和讨论来建立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营造出一个积极互助的学习环境。
其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有效途径。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因此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例如,通过讲解、示范、讨论、实验等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
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学生的参与也是激发他们对学习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
通过积极参与,学生不仅能够增加他们对学习的投入感,还能够与教师和同学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从而加强他们对学习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内外的学习项目和活动,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并通过合作交流不断提升自己。
最后,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的成就来给予他们正向的反馈。
在学生取得进步或者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得到了认可。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并帮助他们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和策略。
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动力,还能够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6Univ. Chem. 2018, 33 (4), 36−40收稿:2017-12-21;录用:2018-01-17;网络发表:2018-01-22*通讯作者,Email: jkliu@基金资助:华东理工大学教育教学规律与方法研究项目•教学研究与改革• doi: 10.3866/ 强化归属感引导学生回归课堂效果研究刘金库*,薛亚楠,张敏,卢怡,张文清*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摘要:当代大学生背离课堂原因复杂多样,如何改变现状引导学生回归课堂,是国内外大学共同面对的难题。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强化个体归属感,引导学生回归课堂的应对策略;系统探讨了强化学生归属感的多种途径,并通过实际案例对如何强化归属感以及取得的有益效果进行了详细说明。
该文提出的教学理论对一线授课教师和教育工作管理者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归属感;背离课堂;回归课堂;教书育人中图分类号:G64;O6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Belonging Which Can Get Better Results in TeachingLIU Jinku *, XUE Yanan, ZHANG Min, LU Yi, ZHANG Wenqing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P. R. China.Abstract: How to guid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return to the classroom is a common challenge for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belonging is good for students to return to class.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roaches and the obtained beneficial eff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students, and lists detailed practical cas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is of reference value for frontline teachers and teaching managers.Key Words: Sense of belonging; Departure from the classroom; Retur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所谓归属感,本义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被团体认可和接纳时的一种感受。
从心理学上来看,归属感能够让个体在群体中感到心理上的认同和安全感,形成较强的责任心和自信心,提升自身生活的幸福指数和荣誉感。
当今大学校园,学生背离课堂的原因呈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背离课堂,往往是因为课堂之外的环境因素,更容易让其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1]。
通过用心倾听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以及问卷调研等方式,基本掌握了不同类型学生背离课堂的原因。
比如,个别学生因迷恋网络游戏而远离课堂,分析这些学生的处境是学业知识已经掉队,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兴趣减弱,担心会被老师提问而心里发虚,课堂上惴惴不安。
相反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指点江山,称王称霸”,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再如,有些学生不能专心读书,痴迷于各种社会活动,与他人沟通方面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社会活动要求积极活跃、遇事随No.4doi: 10.3866/PKU.DXHX20171203237机应变,所受的束缚很少,而课堂上听讲往往要求心静如水、规范严谨,两者风格迥异。
这些学生由于性格所致在课堂上不能静心读书,在社会活动中更容易产生存在感和认同感,让心灵有所归属[2]。
上述两类背离课堂现象是校园中最为典型的两种情况。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强化学生对学校生活和课堂学习中的归属感,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回归课堂。
本文在调查研究学生背离课堂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工作总结,详细探讨了强化学生归属感的诸多措施,以及由此带来的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期待与同行交流探讨。
1 学生背离课堂的心理原因剖析1.1 问卷调研通过对上海某高校在校大学生抽样调研,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85份,对学生背离课堂的原因归纳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背离课堂原因调查问卷结果大学生背离课堂原因(a) 个人原因,包括社交范围、个人情感、身心健康状况、个人兴趣爱好、对所学专业的喜好程度等(b) 家庭原因,包括家庭出身,成长阅历(c) 课堂原因,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知识的实用程度、教室环境、课堂氛围、教师讲课水平、任课教师的着装与形象、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共鸣效果等(d) 社会原因,包括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舆论导向、企事业单位用人标准、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等(e) 国际化原因,包括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世界一体化的节奏与价值观导向、出国的影响因素以及出国留学的难易程度等(f) 周围环境干扰原因,包括不断发展进步的互联网经济、各类网络游戏、学生社团活动及其他娱乐活动等(g) 其他原因1.2 原因剖析虽然学生背离课堂原因千差万别,但分析其心理原因,有一个共同特征是相对于校园内认真读书而言,学生在课堂外的其他方面更能够获得归属感,从而造成对课堂的背离。
学生背离课堂的原因多种多样,要让其产生归属感,应对措施当然也需要多管齐下。
比如应对学生背离课堂现象提出的教师重拾“戒尺”、借鉴化学原理、激情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等诸多措施,有效实现了一部分学生回归课堂。
如果对这些措施进一步剖析会发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心理上的干预,通过内因起作用,才有可能根治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学生背离课堂的问题[3]。
虽然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强化学生的归属感,无疑是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本课题组在开展问卷调研、面对面沟通及实践总结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工作,针对如何强化学生的归属感以及采用的强化归属感措施产生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强化学生归属感的有效途径,这些措施已经过多次实践检验,行之有效。
2 强化归属感的教学实施2.1 强化归属感的途径2.1.1 激发爱校热情在教学理念层面,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通过对学生爱校情怀的培养,积极寻找有利时机,探索多种途径,通过激发爱校热情,强化学生的归属感。
比如: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重大仪式上,突出“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等爱校情怀的潜移默化。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用显性的语言向学生们经常地表达该理念,学生们都能够欣然接受并会付诸实践行动。
还有,通过学38大学化学V ol.33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如当迎接学校进行教学评估检验之际,提醒学生认清自己是母校的一份子,代表的是母校大学学子形象,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校的影响。
学生对教师的观点表示非常赞同,即使那些课堂上易于溜号的学生,也开始积极表现,学习态度更加认真,大有“定为母校争光”的态势。
虽然还没有到期末考试环节,但课堂问答的正确率已经明显好于往年。
以刚刚完成的课堂训练成绩为例,平均分数明显好于往届学生的测试结果。
2.1.2 享受课堂乐趣充满激情的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能让学生感觉听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这类课堂要求授课教师认真备课,积极互动,尽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4]。
容易受外界干扰,是年轻人的本性,适度贪玩也是青春活力的一种体现。
如果能够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感受课堂的活力,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对课堂产生亲切感、眷恋感,无疑会从心灵深处对课堂产生归属感。
在笔者的课堂上,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认真听课,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可以从期末考试成绩中直接反映出来,试卷分数在平行班级上名列前茅。
通过近年的学生评教的文字表达及给出的分数,可以知道学生对课堂非常热爱,享受着全身心投入带来的乐趣。
2.1.3 及时认可鼓励对于背离课堂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格外关注。
尽量创造问答机会给这些学生,并及时认可、鼓励[5]。
曾有一学生,因高中阶段选修的是物理,化学基础薄弱,产生了厌学化学的念头。
于是,课堂上教师用“化学学到最后是物理,物理后面是数学”这一观点帮助该学生树立信心,鼓励他只要努力一定会比高中选过化学的学生学得更好。
经过一学期的关注,该生课堂表现极其认真,果然期末考出了优异的成绩。
对学生的及时认可与鼓励,能够强化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
2.1.4 赋予团队地位个别学生背离课堂的原因是在团队中缺乏归属感,没有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类学生出现的概率很少,一般是2–3个班级中才会出现一位这样的学生。
对于这类学生,应该尽量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这类学生感觉自己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从而获得强烈的归属感。
通过努力,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处在班级活动或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其主体地位,塑造其主体人格。
2.1.5 优点结合课堂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身的特长和优点,如果用心去发现背离课堂学生的长处,把他们的优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6],无疑会强化这些学生的归属感。
比如,有一位学生语言表达有天分,却不踏实学习功课。
针对此情况,教师安排该学生自己事先预习并讲述课堂内容的环节,让这位学生最终在课堂上找到了存在感,大大提升了该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明显提高。
2.1.6 把握有效时机强化学生的归属感,要把握有效时机。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找准课堂问题的切入点,问到关键点上。
当学生在课堂上流露出迷惘神情,思维受阻时,如果老师果断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就能及时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灵活地根据教与学的发展情况,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让学生与课堂知识融为一体,避免学生的无所适从感[7]。
比如,在讲授现代基础化学课程中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时,这部分知识相对于前面浓度、压强及催化剂等因素对平衡常数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
于是可以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执行的方式进行推导,并请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如何推导公式以及如何领悟该部分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