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
- 格式:ppt
- 大小:762.50 KB
- 文档页数:19
第13课烛之武退秦师(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时有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盲史官之一。
主要作品著有《左传》《国语》。
评价中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
左丘明有个嗜好,即特别爱吃桃子。
每至桃子成熟季节,即以肥桃为饭,精神振奋,灵感倍增,编纂编年史《左传》时,下笔如有神,写得又快又好。
桃树老死之后,左丘明舍不得烧掉,请木匠把桃木精雕细刻制成刀、剑、枪、棍、戈等兵器,挂满自己居室之墙壁。
乡邻疑而问及此事,他笑着说,世之万物须尽其用也,桃木制品既可观赏,也能吉祥镇宅,祛灾避邪呢!乡邻听他一说,都非常感兴趣,于是纷纷仿效,家家挂起桃木剑、桃木刀、桃木枪;有农事忙没大工夫的,即用桃木削成棍子,挂在墙上。
久而久之,挂桃木制品避邪,形成一种民间风俗。
今人认为桃木祛灾避邪,也许自此始矣!(一)背景链接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得罪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并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了。
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对手,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
(二)常识整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鲁国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
2.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3.学习烛之武忠诚勇敢、智慧勇敢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分析烛之武的智慧勇敢品质。
2.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
2.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文本解读(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烛之武退秦师策略的理解。
3.翻译实践(1)学生自主翻译文本,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讲解。
(2)学生互相交流翻译心得,提高翻译能力。
4.分析烛之武的品质(1)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表现烛之武忠诚勇敢、智慧勇敢的语句。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文本,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
2.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
3.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智慧勇敢品质。
(2)学生分享案例分析心得,加深对烛之武品质的理解。
4.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烛之武退秦师的情景。
(2)教师点评学生表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
5.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品质特点。
2.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心得。
(2)教师选取优秀作业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一一对应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水的南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
越过别国把远方的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掌握文章大意。
2.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和写作手法,掌握古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3.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人文价值,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3.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文化,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讲授法: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3. 组织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
4. 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增强文化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探究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2.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内容。
3. 语言表达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4. 人文价值分析通过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人文价值,让学生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并培养其人文素养。
5. 文化扩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增强文化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针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人文价值等方面。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表现和综合能力等方面。
七、教学反思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提高了历史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新课、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人文价值分析和文化扩展等,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
《烛之武退秦师》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A、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3.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步骤]:一、导入: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此言是否夸大了言辞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验证一下。
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
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
二、走近课文: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
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4〕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
〔5〕《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
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那么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
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2:明确学习文言文津梁之一:“因声求气〞——朗读古文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运用朗诵这一方法,走近作品中人物的心境去体会话语情境,由此去揣摩作品人物的情绪,解读他们的思想。
讨论:大敌当前,国家的危亡在即,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心情如何,怎样说动年已七十的烛武去为他只身犯险游说秦师?他的国家重臣佚狐心境又如何,推荐烛武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态?三朝不被重用,须发皆白的“弼马温〞烛之武心境又如何,有没有文天祥那种国难当头,舍我其谁的境界?明确:本文属于叙事性文章,可论据人物心情情节进展和感情表达需要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