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高中语文第4专题《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二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阅读第二段:2、解释加点词语: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3、判断文言句式:(1)佚之狐言于郑伯。
__________________(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重点句子:(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5、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危受命二、阅读第三段:1、掌握诵读技巧:本段的三个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调要略______(高低)一些,______语气要读出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左传》的体例和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3、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课时安排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情形,不知大家还记得否?如血残阳下,有一位衣着灰褐色战袍,胯下一匹膘壮大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将立于长板坡当阳桥头,但见他髭须倒竖,怒目圆睁,厉声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来与我决一死战?”再看对面,满山遍野,旗帜遮天,阵前一面书有斗大的“曹”字的战旗正迎风招展。
原来是曹操的军队列阵在此。
但见对面那些战旗被武将的断喝乱了分寸,出现了一片慌乱。
武将又大喝:“张翼德在此,谁与我决一死战?”对面曹军的后阵竟出现了混乱。
武将见此,又大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又如何?”话音未落,只见曹军中有一战将(夏侯杰)坠于马下,百万曹军如退潮的海水般“哗”地退后十几里。
请问这个军官是谁?张飞!桃园三结义之一的张飞!对,就是张飞。
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武夫的形象,喝退百万雄师,倒也不足为奇。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雄师,使自己的国家免于覆亡的厄运的。
二、知识复习《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同为孔子编著的《春秋》作诠释、解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
它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一、导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不管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他们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老迈的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冒死只身赴虎穴,凭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战争轻松消于无形之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及历史背景见《创新方案》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秦晋围郑形势图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这是秦国,都城为壅。
这是晋国,都城为绛。
这是郑国,都城新郑。
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
1.能够正确理解文中重要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等。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眼前,深明大义,当仁不让的爱国精神,掌握烛之武在强秦眼前,不骄不躁,能说会道,聪颖机智,有勇有谋的形象特色。
3.领悟和学习本文详略适当、波涛起伏、擅长运用伏笔和照顾的写作技巧,并能运用抑扬联合的手法进行习作。
1.连线作者左丘明,复姓左丘名明。
春秋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人。
为炎帝后代,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批古籍,学问渊博。
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责尽责,德才兼顾,为时人所崇敬。
左丘明编修国史,昼夜操劳,历时30 余年,终使《春秋左氏传》定稿。
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行估计,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尊崇。
主要作品《春秋左氏传》《国语》。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是我国第一部详尽完好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探访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前 630)九月十天这天。
此役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三年前晋文公逃亡时期经过郑国时,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再者是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真实原由是晋文公要抢夺霸权。
晋国为何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由于,秦国当时也要抢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充,再加上秦、晋历史上关系向来很好,联合围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大兵压境的状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对手,所以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
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之间的利害矛盾,终于说服了秦穆公,解除了郑国的危险。
1.识字注音( 1)要点字氾南( f àn)共其乏困(gōng)阙秦(jué)...秦伯说(yuè)逢孙( páng)缒而出( zhuì)...佚之狐( yì).( 2)多音字2.字形辨识3.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同“矣”,语气词)( 2)共其乏困(同“供”,供应).(3)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快乐).(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理智)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1)若舍郑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问题探究学习这篇课文,我们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评价烛之武的行动。
“春秋无义战。
”孟子的这个论断,即使用现在的观点来分析,也算得上是经典性的历史概括。
春秋时代,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土地,或者发泄私怨,相互杀伐,本没有什么是非可言。
当然,这是从整体分析,至于具体的战事,则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孟子又说:“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评论某一场具体的战争,甲方比乙方有理的情况,还是有的。
孟子的观点对于我们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很有现实意义,因为只有正确分析战争的性质,才可以正确评价在战争舞台上活动的人物。
在这一场战争中,秦晋为了与楚国争霸,联合起来攻打郑国,很显然,秦晋是侵略者,郑是被侵略者,所以郑国君臣为保卫国家而进行的活动,就是正义的行动,烛之武在国难时刻挺身而出,就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是应该肯定和赞颂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涵。
因此,烛之武的爱国主义和我们今天的爱国主义——热爱由56个中华民族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明白的第一个问题。
学习这篇课文,还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语言艺术的重要。
有人说:“眼睛可以容纳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嘴巴则能描绘一个精彩的世界。
”说明高超的语言艺术魅力非凡。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宝也”,古人把能说会道尊为国宝也并非虚言,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退秦晋百万之师,你能说他不是国宝?烛之武的说辞,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呢?就在于他那战无不胜的逻辑力量。
斯大林曾经这样描述列宁的演讲:“当时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有点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一步地感动听众,然后就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
我记得当时有很多代表说:‘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像是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
问题讨论:1.如何理解课文的结构?本文按叙事层次,可分为四段。
第1段:秦、晋围郑的原因及两军驻扎的地点。
第2段:佚之狐向郑文公推举烛之武见秦穆公解郑之围,烛之武初辞而后许。
第3段:烛之武以利害关系劝说秦穆公解郑之围,秦穆公私与郑盟,独自还师。
第4段:子犯请求追击秦军,晋文公不许,亦罢师而还。
2.烛之武用什么理由推辞游说秦军的任务?由此说明什么?郑国在大敌压境的紧要关头,与秦晋抗衡而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外交途径才能解决问题。
佚之狐告诉郑文公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师,师必退。
”晋文公欣然同意佚之狐的建议。
这就把得力人选烛之武突现了出来,惟独他能胜任此行,可见他才能出众,在朝廷中是一位举足轻重,颇有威信和影响的人物。
可当佚之狐推举他时,他却推辞:“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己。
”这一推辞,并非故作谦逊,而是饱含着牢骚不平。
从下文郑文公所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便可看出烛之武壮年时期不被重用的君臣矛盾。
经郑文公引咎自责,并进而说:“然亡郑,子亦有晦气焉!”烛之武才应允。
正是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才促使他不记前嫌,同仇敌忾,勇于挑起说秦的重任。
在此,他关心国事,不计个人得失,勇赴国难,以大局为重的优良品德和爱国精神充分表现了出来。
3.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时用了哪三种方法?一是直截了当地陈述郑之存亡与秦的利害关系。
秦、郑相隔渺远,亡郑只能对晋国晦气,对秦国不但没晦气益可言,反而会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二是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
这一层是以利益引诱秦伯,攻郑与友郑的利弊轻重,自然就摆在了秦伯面前。
三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说明晋人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这席说辞,集中“利害”二字展开话题,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不急不躁,侃侃而谈。
在短短的说辞中,竟九次提到“君”,不仅晓之以利害,而且动之以感情,好像句句处处都是为秦穆公着想,毫不为郑国考虑。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烛之武辞思路方法设计思路: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言词句,然后抓住人物形象作分析,从中体会并感受《左传》的艺术魅力。
课前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熟悉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故事导入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左传》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于修辞的史学著作,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是以《春秋》记事为纲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作传,因此,《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记事比《春秋》详细具体,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因为《左传》《公羊传》《谷粱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和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
二、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成功说服秦君撤军,从而解除了郑国危机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不避艰险、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深明大义的品格、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研读课文】1.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内容?如何分析?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
秦、晋围郑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郑“无礼于晋”,另一个是郑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模块二1.IE n fan yl zhul gong jue ql pang zhl3、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军;第四段:晋亦撤军模块三1 .通假字①说一悦②知一智③共一供④厌一廣2.古今异义①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②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③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瓠④夫人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了的尊称。
⑤执事古义:执彳丁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3.—词多义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代词,指秦军;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代词,郑国。
以:介词,因为;介词,拿;连词,来;连词,相当于“而”;介词,用。
其:代词,郑国;不定代词,“那”;代词,指使者;代词,指秦国;表希望的语气助词,“还是”;代词,自己的。
焉:句末语气词,可以不译;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
4.词类活用⑴名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⑵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⑶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立同盟⑷名词活用为动词,符合仁道⑸动词使动,使……削弱;名词使动,使…… 获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计划⑹名词意动,以……为边邑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⑻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使动,使……成为边界;名词活用为形容词,西边的5.文言句式⑴判断句⑵判断句⑶宾语前置句⑷介词结构后置句第二课时模块二一、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晓之以理。
烛之武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二、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二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惟君图之)。
三、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文本20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字音辨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①秦军氾.南( ) ②佚.之狐( ) ③缒.而出( ) ④不阙.秦( ) ⑤逢.孙( ) (2)给多音字注音①⎩⎪⎨⎪⎧单薄.薄.薄.②⎩⎪⎨⎪⎧ 共.共.产③⎩⎪⎨⎪⎧同舟共济.人才济.④⎩⎪⎨⎪⎧ 岁不我与.参与.2.辨形组词①⎩⎪⎨⎪⎧②⎩⎪⎨⎪⎧③⎩⎪⎨⎪⎧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且贰.于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夫晋,何厌.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⑤因.人之力而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以乱易.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整体感知1.实词(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秦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之义①敢以烦执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探究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
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
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2.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分析:这句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指责郑伯一直不任用他,埋没了他的才能。
3.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分析: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才是实质。
“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4.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分析: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
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寻味。
5.文中“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的“朝”、“夕”是否实指?
分析:这里的“朝”、“夕”并不是实指,而是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事态变化之速。
类似的如“朝闻道,夕死可也”、“朝令夕改”、“朝秦暮楚”、“朝为布衣,暮为卿相”等等。
但也有实指的,如“朝为行云,暮为行雨”。
如何区别,要视具体语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