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6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基础测试1.下列每对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烛.火|翠竹.郑伯.|柏.林缒.城|堕.落B.散佚.|游弋.盟.誓|萌.动戍.守|别墅.C.陪.邻|蓓.蕾与.会|玉.成肆.虐|肄.业D.薄.弱|泊.位城阙.|乐阕.游说.|叙说.解析:A项,依次读:zhú|zhú,bó|bó,zhuì|duò;B项,依次读yì,ménɡ,shù;C 项依次读péi|bèi,yù|yù,sì|yì;D项,依次读:bó|bó,què|què,shuì|shuō。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之往来,共其乏困...B.行李C.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解析:A项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古义:东行道路上的主人;B项行李,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使者;C项戍,古今同为:“戍守”;D项夫人,今义:对一般人妻子的敬称,古义:那个人。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如:像B.是.寡人之过也是:判断词C.唯.君图之唯:只,只是D.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解析:A项,“如”应为“赶上”;B项,“是”应为“这”;C项,“唯”应为“语气词,表希望”。
答案:D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高可二黍许.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越国以鄙.远先帝不以臣卑鄙.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斯人,吾谁与归解析:A项,前“答应”,后出自《核舟记》,意为表约数;B项,前“灭亡”,后出自《陈涉世家》,意为“逃跑”;C项,前“以……为边境”,后出自《出师表》,意为“见识浅”;D项意义相同,意为“无,没有”,后句出自《岳阳楼记》。
2021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苏教版必修3一、请选出加点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两项1、①以.乱易整②以其无礼于晋③焉用亡郑以陪邻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和()相同2、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②故为之说,经俟观人风者得焉③秦伯说,与郑人谋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⑤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和()同二、红色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有:①敢.以烦执事。
(胆敢)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同)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为了)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过河;围墙)⑤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⑥吾其还也。
(还是)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⑧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同“智”)⑨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礼物;主谓之间的助词,不译。
)⑩何厌之有?(满足)解释完全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项。
三、问答题:1. 秦、晋围攻郑国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2.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3. 晋文公为什么又要撤退?(请用原文)五、阅读第2段,完成1-5题。
1、下列句子中用法和意义与“辞曰:……”的“辞”相同的是()A.朝辞白帝彩云间B.轻辞古之天子C.不辞辛苦D.停数日,辞去2.下列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A.根生已足而又未衰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距关,毋内诸侯3.下列句中与“是寡人之过也”中的“是”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觉今是而昨非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是天下之大贼也D.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4.烛之武“许之”的原因是5.上文所表现也来的郑伯的思想性格是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D.①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C.共(供给)其乏困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3.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A.缓不济急B.同舟共济C.假公济私D.无济无事4.下列句子中,“以为”的用法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相同的一组是:( )①吴广以为然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A.①③B.②④C.③⑤D.②⑤5.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其无礼于晋B.以其无礼于晋吾祖死于是扶苏以数谏故C.许之D.吾其还也高可二黍许吾视其辙乱6.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
2021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苏教版【必做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fàn)南佚.(s h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失其所与.(yǔ)D.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逢.(páng)孙因人之力而敝.(bì)之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厌:讨厌)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还:撤走)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惟君图.之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与郑人盟.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东道主..之力不及此 B.若舍郑以为C.若亡郑而有益..之往来,共其乏困..于君 D.行李6.下列句子与“微斯人,吾谁与归”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是寡人之过也7.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1)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夜缒而.出,见秦伯;(4)因人之力而.敝之;8.名句名篇默写。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不仁;,不知;,不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1.指出下列加点字中错误的读音并改正。
氾.南(fàn)佚.之狐(yì)逢.孙(páng)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ù) 共.其乏困(gòng)杨孙戍.之(shù) 夫.晋,何厌之有(fū)【答案】“与”读yǔ,“共”读gōng,“夫”读f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76722065】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A.因人之力而敝.之B.晋军.函陵C.邻之厚.,君之薄也D.烛之武退.秦师【解析】D项和例句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B项,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
【答案】 D3.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76722066】A.以其无礼于晋B.且贰于楚也C.夫晋,何厌之有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A、B、D三项均为介宾短语后置句。
【答案】 C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动词,增加C.越国以鄙.远鄙:卑鄙D.与郑人盟.盟:动词,结盟【解析】C项,鄙:动词,把……当作边邑。
【答案】 C5.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导学号:76722067】(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许君焦、瑕,____________________,君之所知也。
(4)__________________,不知;______________,不武。
【答案】 (1)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 (3)朝济而夕设版焉 (4)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6~9题。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君焦、瑕 许:动词,许诺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而:表承接的连词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之:结构助词,的 D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既:相当于“……以后” 【解析】 C 项,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句子中含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A.⎩⎪⎨⎪⎧①无能为也已②且贰于楚也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B.⎩⎪⎨⎪⎧①共其乏困②因人之力而敝之③秦伯说C.⎩⎪⎨⎪⎧①惟君图之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不阙秦,将焉取之D.⎩⎪⎨⎪⎧①敢以烦执事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失其所与,不知解析:选B B 项,“共”同“供”,“说”同“悦”;A 项,“已”同“矣”;C 项,无通假字;D 项,“知”同“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 B .晋军.函陵 军:驻军 C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 .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解析:选A 贰:从属二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B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 .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 解析:选D D 项,“既”意为“已经”。
A 项,“以”分别为介词“因为”、介词“拿”。
B 项,“其”分别为代词“这件事”、语气副词“还是”。
C 项,“于”分别为介词“对”、介词“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夜.,缒而出 ②越国以鄙远.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与郑人盟. ⑤晋军.函陵 ⑥烛之武退.秦师 ⑦既东.封郑 A .①③⑥/②/⑦/④⑤ B .①③⑤/②/⑦/④⑥ C .①③⑦/②/④⑤/⑥D .①③⑦/②/④/⑤⑥ 解析:选C ①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②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③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④盟:名词作动词,结盟。
⑤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⑥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⑦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故①③⑦为名词作状语,②为形容词作名词,④⑤为名词作动词,⑥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解析:选C A项,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A.以乱易整,不武易:容易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D.老者衣帛食肉衣:穿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故民之从之也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夜缒而出,见秦伯C.阙秦以利晋樊哙侧其盾以撞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吾其还也3.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其无礼于晋B.臣之所好者道也是寡人之过也C.若属皆且为所虏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夫晋,何厌之有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苏教必修3苏教《烛之武退秦师》(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根底稳固(每题3分,共15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氾.(.fàn)南佚.(yì)之狐逢.(pánɡ)孙B.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ù) 贰.(èr)于楚C.共.(ɡònɡ)其乏困缒.(zhuì)而出阙.(jué)秦D.杨孙戍.(shù)之夫.(fū)晋,何厌之有许君焦、瑕.(xiá)解析B项,“与〞应读“yǔ〞;C项,“共〞应读“ɡōnɡ〞;D项“夫〞应读“fú〞。
答案 A2.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且贰.于楚也贰:附属二主。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壮:身体结实。
C.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D.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解析B项,壮,壮年。
答案 B3.以下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焉用亡郑以陪.邻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解析A项,“共〞通“供〞;C项,“说〞通“悦〞;D项,“知〞通“智〞。
答案 B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①既东封郑.②又欲肆其西封.B.①不阙.秦,将焉取之②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C.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亦去之.D.①君之所知.也②失其所与,不知.解析A项,①名词用作动词,使……为边界,②名词,“疆界〞;C项,①助词,②代词;D项,①知道,②通“智〞;B项都是动词,使……削弱。
答案 B5.以下各句加点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越国以鄙远C.焉用亡郑以陪邻D.阙秦以利晋解析A项,连词,表因果,因为,B、C、D项为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一练(教师版)班级姓名学号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秦军氾.(.fàn)南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不知(zhì)B.若不阙.(què)秦秦伯说.(yuè)若舍.(shě)郑微夫(fú)人之力C.越国以鄙.远(bǐ)设版.(bǎn)戍.守(xù)杞(qǐ)子D.失其所与.(yù)许君焦、瑕.(xiā)敝(bì)之逢(páng)孙答案:A(Bquè应为"jué",Cxù应为"shù",Dyù应为"yǔ")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特指从属二主)以乱易.整,不武(替代)亡郑以陪.邻(增加)B.郑既.知亡矣(既然)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今急而求子.(对男子的尊称)C.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辞.曰(推辞)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D.敢以烦执事..(做这件事)又欲肆.其西封(扩张、延伸)许.之(答应)答案:B(“既”应为:已经,副词)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A.秦伯说.(通“悦”,高兴) B.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C.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D.又欲肆.其西封(通“私”,私自)答案:D(不是通假字,“扩张、延伸”之意)4.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以其.无礼于晋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答案:D(表商量或希望语气的副词,还是;余为代词)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夜.缒而出”中的“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共其乏困..B.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C.朝.济而夕.设版焉既东.封郑 D.秦伯说,与郑人盟.若不阙.秦答案:C(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夕”名词做状语,在早上,在晚上;“东”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东边。
专题四第13课烛之武退秦课时跟踪检测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共其乏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今老矣,无能..之力不及此..为也已D.微夫人解析:A项,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B项,东道主;古义指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D项,夫人:古义指那人,此句中代指秦穆公;今义指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答案:C2.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请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译文:越过其他国家把远地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怎么能陪伴着你的邻国灭掉郑国呢?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贵国使臣往经过,(郑国)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晋国)在东边把郑国作为自己的疆界之后,再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解析:B项,“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陪”是增加的意思,句意为:怎么要用灭掉郑国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答案: B3.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左传》的“传”意为注释,《左传》是一部给儒家经典《春秋》作注解的史书。
C.《烛之武退秦师》是编者后加的。
对于古代一些原本没有题目的文章,编者一般会将其首句或中心事件作为标题。
D.《左传》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解析:《左传》是以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的。
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公与之乘,战于.长勺D.郑既.知亡矣既.东封郑解析:D项,“既”意为“已经”。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句中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见:接见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推辞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还是D.今急而求子急:着急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之壮也是寡人之过也B.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C.国危矣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故忠臣尽忠于公3.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字形、释义有误的一组是()A.汜南(fán)缒(zhuì)鄙(当作边邑)B.佚之狐(yì)不知(知道)共(gōng,供给)其乏困C.瑕(xiá)何厌(满足)之有逢孙(páng)D.阙(quē,损害)行李(外交使者)失其所与(结交)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可能是鲁国的史官。
C.《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论述外交辞令,叙事条理清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左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左传》的解读。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对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文中佚之狐的话,既可看出他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又可以看出他对秦、晋、楚三国形势的深入了解。
C.作为小国使臣,烛之武在说辞中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具有很强说服力。
D.文章展现了烛之武在国家存亡之际不顾个人安危的品质,这正是左丘明希望褒扬的精神。
6.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军氾南军:驻扎B.既东封郑封:边邑C.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高兴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7.下列各组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B.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8.下列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C.夫晋,何厌之有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10.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一练(教师版)班级姓名学号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秦军氾.(.fàn)南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不知(zhì)B.若不阙.(què)秦秦伯说.(yuè)若舍.(shě)郑微夫(fú)人之力C.越国以鄙.远(bǐ)设版.(bǎn)戍.守(xù)杞(qǐ)子D.失其所与.(yù)许君焦、瑕.(xiā)敝(bì)之逢(páng)孙答案:A(Bquè应为"jué",Cxù应为"shù",Dyù应为"yǔ")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特指从属二主)以乱易.整,不武(替代)亡郑以陪.邻(增加)B.郑既.知亡矣(既然)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今急而求子.(对男子的尊称)C.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辞.曰(推辞)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D.敢以烦执事..(做这件事)又欲肆.其西封(扩张、延伸)许.之(答应)答案:B(“既”应为:已经,副词)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A.秦伯说.(通“悦”,高兴) B.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C.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D.又欲肆.其西封(通“私”,私自)答案:D(不是通假字,“扩张、延伸”之意)4.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以其.无礼于晋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答案:D(表商量或希望语气的副词,还是;余为代词)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夜.缒而出”中的“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共其乏困..B.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C.朝.济而夕.设版焉既东.封郑 D.秦伯说,与郑人盟.若不阙.秦答案:C(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夕”名词做状语,在早上,在晚上;“东”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东边。
A“亡”使动用法,使……灭亡,“乏困”形容词做名词,缺少的东西;B“鄙”名词做动词,把……作为边邑,“封”名词做动词,把……作为疆界;D“盟”,名词活用作动词,订立盟约,“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以其无礼于晋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敢以烦执事答案:B(A出使的人C那人D对对方的敬称)7.下列句子中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行李之.往来A.夫晋,何厌之.有?是寡人之.过也B.邻之.厚,君之.薄也唯君图之.C.将焉取之.公从之.D.君之.所知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答案:D(A宾语提前的标志,结构助词“的”;B结构助词“的”,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C指代土地,指代佚之狐的意见)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越国以.鄙远③焉用亡郑以.陪邻?④敢以.烦执事A.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C.②③不同,①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答案:C(①因为,连词;②表顺承,连词;③拿,用,介词;④表转折,连词)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A.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③不同,②④相同答案:A(①③表顺承,连词;②表修饰,连词;④表转折,连词)10.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一项是()例句:邻之厚,君之薄也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是寡人之过也C.夫晋,何厌之有?D.敢以烦执事答案:例句为判断句,B判断句(A为状后句,C为提宾句,D为省略句)11.下列句子画线的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于楚:对楚国有二心B.夜缒而出,见秦伯夜缒而出:在晚上拉着绳子坠墙而出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有益于君:对您有利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请客的主人答案:D(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节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历史著作《国语》,相传为孔子所编。
B.《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节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氏春秋传》,该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编。
C.《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节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历史著作《战国策》,相传为西汉人刘向所编。
D.《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节选自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答案:B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答案:D(A“利”分别为:好处,对……有好处;B“微”分别为:假如没有,略微、稍微;C“鄙”分别为:以……为边境,目光短浅、知识浅陋)二.重点文段阅读(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18题(21分)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分别指哪个国家?(4分)①越国以鄙远.(郑国)②焉用亡郑以陪邻.(晋国)15.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①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给予)④敢.以烦执事(敬词,相当于“冒昧地”)⑤唯.君图之(句首发语词,表示希望)16.选出对下列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将焉.取之③既东封.郑④又欲肆其西封.A.①②同,③④同子 B.①②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答案:D(焉:①何②哪里,封:③以……为边境④疆界)17.下列文言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削弱了。
B.夫晋,何厌之有?——晋国,能有什么可厌烦的呢?C.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D.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答案:B晋国,有什么可满足(它的贪欲)的呢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答案:①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它西边的边境。
②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19.烛之武成功地说退了秦师,他的这一番说辞可以分几层?请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4分)答案:可以分四层。
①(至“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②(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利晋而害秦;③(至“君亦无所害”)说明存郑对秦有益无害;④(至最后)指出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20——23题(15分)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20.选出加点字解释不当的一项()(2分)A.微.夫人之力(无,没有) B.因.人之力而敝之(于是)C.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D.以乱易.整(改变)答案:B:依靠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其.还也B.以其.无礼于晋C.又欲肆其.西封D.共其.乏困答案:A表商量语气,还是,BCD均为代词22.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指代内容(5分)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③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④子犯请击之()⑤亦去之()答案:①指代土地②指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③指代郑国④指代秦军⑤指代郑国2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C.失其所与,不知答案:A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地步的。
B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C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三)阅读下列文段,回答24——29题(25分)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崤之战》)24.“劳师以袭远”中的“远”是指(国家)(2分)答案:郑国25.分析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②使.出师于东门之外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⑤公辞.焉⑥停数日,辞.去A.两个“使”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两个“辞”字不同B.两个“使”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两个“辞”字相同C.两个“使”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两个“辞”字不同D.两个“使”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两个“辞”字相同答案:A①叫、让,②派;③加强反问语气,助词④其中;⑤辞绝,这里有拒绝接受意见之意⑥辞别、告辞2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6分)A.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B.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C.蹇叔之子与.师() D.勤.而无所,必有悖心()E.穆公访诸.蹇叔() F.秦师遂东.()答案:A钥匙B都城C参加D辛苦E“之于”F向东进军27.文段中有一个通假字,请指出来(2分)答案:“辟”通“避”,躲避28.下列各句中的“而”,其意义分别是:(3分)A.勤而无所 B.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C.哭而送之曰答案:A并列B转折C修饰28.翻译文中加点的句子(6分)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B.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答案:A使部队劳累不堪而去袭击远方之国,(对这样的事)(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呢!B远方的的国家早已作好了准备,(你这样的做法)恐怕不太可行吧?C你的寿命快到了,你坟墓上的树木长得可以用两手合抱了呀!29.蹇叔劝秦穆公不要出兵的理由是什么?请分点加以概括(3分)①②③答案:①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②远主备之,郑必知之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