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高中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34.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教材第4页探索1.从“欧洲与中国人口增长的比较”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与欧洲人口增长的变动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欧洲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较低,后来出现死亡率上升、人口负增长等状况;我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较高,而且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显著,经历了上升—下降—平稳下降的过程(1958—1961年例外)。
2.列表比较:项目人口增长的变动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欧洲特点低,下降低,略有回升低,出现负增长原因生育成本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高,家庭小,不愿生育人口老龄化项目人口增长的变动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中国1957—1965年特点高,上升低,下降高,上升原因新中国成立,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改善,医疗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1965—1975年特点下降较快低,平稳下降低,下降较快原因计划生育生活条件改善,医疗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1975—2000年特点平稳下降低,稳定平稳下降原因计划生育生活条件改善,医疗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本“阅读”部分是对正文中提出的三种模式的拓展,此处应说明人口增长模式的划分方法有很多种。
本文主要表达了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人口发展特征和人口年龄结构特征。
(2)在人口发展过程中,人口数量在变化,人口的结构也在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这也是人口增长模式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基本原因。
同时,生产力发展也是人口增长模式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
三、教材第7页比较项目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今后变化趋势原因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发展中国家占到95%以上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将趋于缓慢生产力发展水平低1.始于1986年。
2.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12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您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宗旨,欢迎您下载使用!超级资源(共4套51页)中图版地理必修2二第1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全章)教学案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1.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2.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工业革命之前比较缓慢工业革命后一些工业化较早的国家人口持续增长20世纪后半叶亚非拉国家和大洋洲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世界人口总数急剧增长二、人口增长模式1.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世界各国人口的变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
2.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点经历了“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过程。
3.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增长模式特点“高高低”模式(Ⅰ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十分缓慢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Ⅱ期)高出生率, 死亡率却急剧下降, 自然增长率增大, 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增长下降阶段(Ⅲ期)出生率以较快速度下降, 死亡率缓慢下降, 自然增长率下降“三低”模式(Ⅳ期)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状态。
有些国家甚至已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变动不宜等待自然地进入增长下降阶段, 以至低增长阶段。
要大力发展经济, 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采取各种措施, 延缓人口的增长速度。
[温馨提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原因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 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 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 这也正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原因。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历年来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出生率=(年出生人口数/年平均总人口数)ⅹ1000‰死亡率=(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总人口数)ⅹ1000‰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注意:自然增长率表示人口增长的速度而非数量,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人口达到最大时是当该国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时)总结: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福利、文化教育水平、婚姻生育观念等。
三、人口金字塔人口金字塔是用来反映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统计图。
*注意:本节内容的题型多以读图表为主,如:三角图、柱状图、坐标曲线图、表格分析等,需掌握并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一、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跨越行政界限(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都不属于人口迁移)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1)新大陆发现以前: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旧大陆之间2)新大陆发现以后:人口迁移由旧大陆向新大陆、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原因:为了殖民扩张)3)二战后: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①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③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至发达国家④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成为人口净迁出区,发达国家成为人口净迁入区)3、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4、人口迁移的影响补充:人口机械增长1.概念:人口机械增长是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迁入超过迁出而引起的增长。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搞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必修2 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人口迁移的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①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按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新大陆被发现后方向:从旧大陆(欧洲、非洲)向②(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迁移。
原因:1.新航线开辟和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2.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2)二战后方向:由③(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向发达国家(欧洲、北美)迁移特点:①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接受劳务输出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和中东地区。
②国际④增加,持续时间长。
⑤专业人才移民。
原因:1.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2.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1)原因:为了开发⑥。
(2)方向:大批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被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支援那里的工农业建设。
2.改革开放后的国内人口迁移(1)特点: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人口向⑦迁移,人口向东部迁移(2)原因:改革开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乡差距大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经济因素就业机会较多、⑧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区。
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能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⑨也会引起人口迁移。
我国历史上曾采取过移民戍边措施,将内地的人口迁移至边境地区。
3.社会文化因素宗教、种族等社会文化因素会造成人口迁移。
外出求学对人口迁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生态环境因素(1)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2)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也会向⑩的地区迁移。
参考答案:①定居地②新大陆③发展中国家④难民数量⑤发展中国家⑥内地和边疆⑦城镇⑧经济收入较高⑨战争⑩生态环境较好重点一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1.人口迁移(1)判断人口迁移的依据①空间位移:迁出地到迁入地②时间限度:较长,通常一年以上③居住地变更:必须跨越行政区界线(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一、教材第11页探索1.从图上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亚洲的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非洲的莫桑比克、赞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及等;拉丁美洲的古巴、海地、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南欧各国;俄罗斯等。
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入地有:北美的美国、加拿大;西欧的英国、德国、瑞典等;亚洲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非洲的南非;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
2.当今世界移民潮的特点有:(1)劳务输出增多,如西亚吸引了亚洲的外籍工人;(2)国际难民增多,如伊拉克战争难民、图瓦卢环境难民等;(3)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4)迁移流向发生变化。
二、教材第14页思考影响人口迁出的因素(推力因素)在于原居住地的不良条件,如自然灾害、低工资、失业等,而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拉力因素)包括高工资、好的教育条件、好的医疗条件、更多的就业机会等。
此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费用、亲友、距离、性别、年龄、种族、语言、教育、技能等。
三、教材第16页思考德国移民的特点:(1)数量多,来源广;(2)分布不均,集中在西部、南部各州及城市;(3)平均年龄较低;(4)移民浪潮渐趋缓和。
四、教材第16页复习题1.人口迁移的类型,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按迁移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发生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的人口迁移。
按迁移的方向可分为: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类型);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部分发达国家新趋势,如逆城市化)。
按迁移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永久迁移和季节迁移等。
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1)人口发生空间位移;(2)时间限度为永久性或长期性;(3)居住地变更跨越了行政界限。
2.中国20世纪90年代人口大量涌向深圳等城市,产生“孔雀东南飞”现象,所谓的“孔雀”指的是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劳动力。
深圳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技术人才,同时也可以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
所以吸引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来到深圳。
这就是“孔雀东南飞”。
3.人口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如果不相适应就会产生人口迁移。
例如,美国老年人口的迁移,主要是迁往气候适宜、远离工业中心和特大城市的南方阳光地带,迁入地的环境污染较轻是属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除此之外,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还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其他因素。
[课堂小结][A级抓基础]20~39岁年龄段劳动力数量和比重的变化往往是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读广东省和长江三角洲的GDP、20~39岁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图。
据此,完成1~2题。
1.结合图中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的20~39岁劳动力数量低于广东省B.长江三角洲的20~39岁劳动力占全国比例提高幅度低于广东省C.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个地区每年外来人口在逐年增加D.从户籍人口上看,未来20年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活力高于广东省2.结合图中信息,长江三角洲今后面临的问题或应采取的措施有( )A.鼓励适龄人口积极生育B.放宽条件大量吸引外地人C.儿童抚养成为主要社会负担D.加强城市建设交通环保先行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长三角的20~39岁常住人口比例变化较小,而广东变化大,说明长三角的20~39岁劳动力占全国比例提高幅度低于广东,B项正确。
从户籍人口上看未来的20年长三角20~39岁人口比例小于广东,经济活力低于广东,D项错误。
由于题干与图均未给出两地区具体的人口的数量,故无法计算得出A、C项,故排除。
第2题,读图可知,长三角地区20~39岁的户籍人口比例降低,说明劳动力人口短缺,社会负担重,应当采取鼓励生育政策,A项正确。
大量吸引外来人口,会给上海带来很多环境问题,B项错误。
长三角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抚养负担重,C项错误。
上海市的人口问题为人口老龄化,加强城市建设交通环保先行不能缓解人口问题,D项错误。
答案:1.B 2.A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3~4题。
3.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A.①B.② C.③D.⑥4.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①B.② C.④D.⑥解析:第3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因经济发达、收入较高,因此对中西部地区的民工有较大的吸引力,这是该地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
第4题,美国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光热条件较差,环境污染严重,故美国老年人在退休后多迁往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
答案:3.C 4.A读2017年2月12日铁道部在网络上发布的一幅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情况示意图。
据此,完成5~7题。
5.影响图示日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交通 C.政治 D.社会6.春运期间客运压力最大的铁路干线是( )A.京广线 B.焦柳线 C.浙赣线 D.陇海线7.春运现象反映出( )A.京、沪、粤等省区劳力输出量大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C.城市化进程过快D.区域环境质量差异大解析:第5题,我国春运期间人口流动主要是回家探亲,属于社会因素。
第6题,依据图中数据,结合铁路线分布可知,京广线客运量最大,故该线压力最大。
第7题,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存在,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答案:5.D 6.A 7.B[B级提能力]下图为上海市某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图。
据此,完成8~9题。
8.外来常住人口与全部登记人口数量差异最大的年龄段是( )A.15~19 B.20~24 C.40~44 D.45~499.外来常住人口占全部登记人口比例高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家庭因素 D.教育因素解析:第8题,结合柱状图的数据,很容易判断出45~49岁外来常住人口与全部登记人口数量的差异最大。
第9题,上海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因而外来迁入的人口数量多。
答案:8.D 9.A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
读图回答10~12题。
10.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11.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12.该国可能是( )A.中国B.巴西C.德国D.泰国解析:第10题,从总人口年龄结构看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外来移民以青壮年为主,因此移民缓解该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11题,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为发达国家,经济因素是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
第12题,选项中只有德国为发达国家。
答案:10.D 11.D 12.C13.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示意图(单位:万2000年)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1)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________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________地区。
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
(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向________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由图中提供的数据计算可得出正确答案。
第(2)题,通过计算可知东部为人口主要的流入区,这是其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结果。
答案:(1)东部中部中部东北(2)西部中部东部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14.《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2010版)指出,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的流动人口将保持2亿至3亿的规模,其分布、结构、素质的复杂变化,对国家的战略规划、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和空间转移的流向(占总量比重) 材料二(1)结合材料一简述2009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迁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概述材料二中图1、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4)综上所述,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读图,从三大产业和转移空间两方面描述特征,并结合经济发展分析原因。
第(2)题,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迁入能促进迁入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也会带来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
第(3)题,从图1看,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逐渐趋向合理,这将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稳定。
从图2看,中心城区的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小于郊区,增长幅度也低于郊区,这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促进郊区城市化进程,也有利于促进上海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
第(4)题,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
答案:(1)从三大产业看: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内部转移最少。
原因:第二、第三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高,农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从转移的空间看: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其次是省外,向国外转移最少。
原因:乡镇内部转移成本较低,同时可以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合理即可)。
(2)促进迁入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交通压力等。
(3)图1: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
图2: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市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部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部。
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4)经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