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2湘教版必修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3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2019)必修二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 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2019)必修二3. 授课时间:本节课的具体上课时间4. 教学时数:本节课的教学时数,如45分钟或1课时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解释人口迁移现象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形成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态度。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以及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
他们还对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有所了解,并能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普遍对地理学科感兴趣,尤其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人口迁移现象。
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善于从地理视角观察和解释问题。
此外,学生喜欢通过实际案例和图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倾向于合作学习和讨论式的学习方式。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复杂的因果关系。
此外,在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学生可能对相关数据和政策缺乏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的思维和方法。
针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教师应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案例和图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讲授:首先,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原因。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
2. 案例研究:教师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我国农民工迁移、国际难民迁移等,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节人口迁徙【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人口迁徙的看法和分类。
2.研究人口迁徙的特色,举例说明人口迁徙的主要原由。
3.正确认识人口迁徙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经过相关人口挪动的议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解析某一详细的人口迁徙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解析人口迁徙与人口挪动两个看法的关系,明确不一样地理看法的差别与联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察看能力,解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解析人口迁徙的基来源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要素对人口迁徙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议论过程中,指引学生团结协作,勇敢表达、沟通,发展学生学会集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人口迁徙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联合生活实质,解说生活中的实质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看法对待生活。
2.激发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育学生高度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育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课要点难点】人口迁徙的看法、惹起人口迁徙的要素【教课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 ]播放录象:我公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挪动引入本节课题[ 学生阅读 ]回答问题:①人口改动的原由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徙?③短期旅游、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铺买东西是不是人口迁徙提示:人口迁徙是指更改定居地时间为长久或永远,人口迁徙≠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 活动参加 ] 针对课本活动 1 判断能否为人口迁徙?各组议论,讲话人回答[ 展现 ]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徙流动路线表示图②遍及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今世人口迁徙[ 承转 ] ①②为国际人口迁徙[ 活动参加 ]针对课本活动,③为国内人口迁徙,引入人口迁徙的分类2 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徙,哪些为国内人口迁徙?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徙的主要种类?各组议论,讲话人回答[ 承转 ] 人口迁徙种类多种多样,惹起人口迁徙的原由是什么?引入下一问题:惹起人口迁徙的要素:[ 学生阅读] 课文第一、二段,回答以下问题:人口迁徙的基来源因是什么?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人口迁移-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背景知识;–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了解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了解中国的人口迁移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及其社会经济影响;–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趋势。
3.情感目标:–增强对人口迁移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对人口迁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关注和认识;–提高关注人口迁移的能力和责任心。
二、教学重难点:1.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2.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3.中国的人口迁移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在课堂开始前,先放映一个人口迁移短片或宣传片,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其中的社会问题,唤起学生对此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人口迁移是指人们或家庭在一定时期内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转移居住和工作的活动。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城市迁移和农村迁移,城市迁移又可以分为城市内部迁移和城市间迁移,农村迁移又可以分为集体迁徙和个人流动。
(2)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力。
经济的发展不均、就业机会的状况、收入水平、居住条件、社会保障等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城市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城市迁移是指人们从乡村地区和其他城市向城市地区迁徙的活动。
城市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民工流动性强、城市化率上升、城乡差距扩大和社会问题增多等特点。
城市迁移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4) 农村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农村迁移是指人们从乡村地区向城市地区或其他农村地区迁移的活动。
农村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民向城市迁移和农民之间的流动。
农村迁移对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更直接地产生了影响。
3. 真实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结合地图、图片等材料来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口迁移的类型、影响因素、特点和影响。
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重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 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索。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教具准备投影图片,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 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 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自然坏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3. 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生复习回顾,冋答。
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材料二:德国人口负增长师(总结精讲)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对比,即人口自然增长率。
由于卬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人口出现了下降问题,要想使德国不在地球上消失,除鼓励生育外,还可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人口迁移及其所受的影响。
思考题1. 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2. 何为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3. 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问题1:人口增长主要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
人口的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是导致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一般不具有影响,但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如德国)的人口增长,有时产生显著的影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案例背景: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中新课程地理主要就是围绕“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展开的。
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和变化,像产业活动、产业转移和环境问题等都与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人口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诸多问题的核心问题。
本节内容就是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
因此本节内容以温州为案例展开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但是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对现象、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认识,像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上很多学生存在偏差,对于人口迁移原因的理解上也较为片面。
另外高一学生普遍比较缺乏区域地理知识,所以对人口迁移的具体空间流动情况大多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发挥其主动性,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内化地理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三、课后反思:1、整堂课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以课前视情况组织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人口迁移知识探讨材料一: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李(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
李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与“拉力”两方面。
他认为,前者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则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下图是以城乡迁移为例的“人口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示意图”。
材料二:1954~1984年中国人口迁移的三个阶段材料三:1984年到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阅读以上材料,讨论回答问题。
(1)以城乡为例,请你谈谈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
(2)建国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可以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为界分为两个阶段,请你从组织形式、迁移规模、迁移方向三个方面谈谈两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3)目前,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城乡间人口迁移有无差异?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第(1)小题的回答,在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前提下,要注意以城乡为例,而具体的信息要学会从图中提取。
第(2)小题要综合地理、历史、政治多学科知识综合思考,同时也要注意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一步思考形成两个阶段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第(3)小题是在第(1)(2)小题的基础上对人口迁移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城市化空间大,农村人口在目前和较长一段时间内,将大量迁入城市;而欧美发达国家已处于后城市化阶段,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人口迁移决策探讨“闯关东”是山东人充满辛酸血泪的历史。
解放以前,山东一直是全国最大的人口迁出省之一,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闯关东”成为了永远的历史,山东省由净迁出省变为了净迁入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山东省借改革开放之东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此外,移民自身存在着遣返故土的潜在意识,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案
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相关材料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4.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5.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的影响,培养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指人们①_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
(1)国际迁移
概念: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②_____的现象。
形式:③________;外籍工人流动;④________定居。
(2)国内迁移
概念: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⑤________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1.3 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
【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2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移,哪些为国内人口迁移?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过渡】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引入下一问题。
【板书】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阅读回答】问题: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案例分析】展示美国的人口迁移有关资料,探究问题:①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人口迁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别是什么?②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人口迁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恶化,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新兴工业发达;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出现了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承转】从以上分析:引起美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生态因素。
【阅读回答】①自然环境因素中哪些是拉力,哪些是推力?②什么是环境移民?三峡移民是否为环境移民?
【点拨】拉力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地形平坦,资源丰富;推力为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由生态环境条件恶化而引起的移民称为“环境移民”或“生态移民”。
三峡移民并不是环境移民,因为环境移民是被迫的,结果都是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例如图瓦卢举国移民新西兰。
【承转】自然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通过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来实现的。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阅读课本】回答:①经济因素中的拉力、推力分别是什么?②经济因素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并举例。
【点拨】拉力为经济水平高,迁入率高。
推力为经济落后,迁出率高。
表现: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发展,交通运输。
【展示资料】深圳-年轻的特区城市、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
提问:造成的人口迁移分别受哪个因素影响?
【答案】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
【讨论活动】学生阅读课本活动要求,看图分组讨论: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的流动方向?②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方向:从内地向沿海,从农村向城市,从山区向平原——从经济发达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原因:①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剩余。
②城乡之间收入是促使人口大量迁移的根本。
③国家政策允许人口迁移。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材料: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
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人口迁移与巴尔干地区的人口迁移分别是有什么因素引起的?
(学生回答)国家政策、战争即政治因素。
【自主学习】①社会文化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②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个方面?A科技人员出国留学;B印巴分治;C老张到深圳去和儿子一起居住(文化教育、宗教、家庭婚姻)【活动】阅读课本活动要求,讨论回答:①世界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有什么特征?
②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③在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学生回答)①迁出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迁入国都是发达国家。
②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剩余。
主要受经济原因影响。
③经济因素。
【小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在以上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讨论回答。
【点拨】对人口增长和分布产生巨大影响;对人口结构产生影响;对经济、文化发展深远影响;同时对城市的环境、交通、住房等产生影响。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