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173.50 KB
- 文档页数:13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一、前言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是我国农村土地管理法规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目的在于合理评估农地价值并作为政策扶持和市场交易的基础。
本文将阐述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实施方案。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意义1.有助于科学合理界定农用地的使用范围农用地的级别高低直接影响用地范围、土地性质、权属制度以及政策的适用范围等各方面。
分好层次,能更好地加强对农用地的规划管理。
2.有助于公平合理的补偿农民政府通过征收土地、土地征用补偿费等方式对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进行补偿。
对不同等级的农用地进行分层分类,既能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也能合理地承担经济责任。
3.有助于规范农用地的转让市场通过实施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建立健全农用地经济监管体系,就能促进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规范土地市场,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变现,增加官方决策者和企业农业家们投资农业的动力。
三、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工作流程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明确目标和任务。
审议合理利用农用地的政策要求,确定估价目标和范围。
建立工作组织机构,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制定估价方案。
2.第二阶段:搜集农用地基本信息。
以乡镇为单位,分析分级评价依据及实物数据。
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农业生产信息、土壤、水资源、气候、交通和市场等信息。
3.第三阶段:选取适宜的评估方法。
针对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农用地进行筛选和评价。
通过现场调查、抽样检验、指标赋值等方法,选取适宜的评估方法。
4.第四阶段:制定估价报告。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估价报告。
报告包括全区域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情况,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农用地估价结果、耕地面积依次减少的效果以及政策等。
5.第五阶段:估价报告审核。
对估价报告逐项分析,核查相关数据期限,修改具体方案。
报告审核结束后就可以发布公示,并依据报告结果进行动态管理。
四、总结根据《农村土地管理法》、《关于农村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补偿的若干规定》等法规和政策要求,在实施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各区域、各等级、各类型农用地的特点和规律,以确保分等定级估价方案制定合理、科学、公正、有效。
县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实施方案为了进一步摸清全县农用地数量、质量和价值状况,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益,根据《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全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的通知》(甘国土资发XX33号)精神,按照国土资源部《XX年度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实施方案》和市局具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对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质量、生态相协调管理转变,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县粮食综合能力核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农用地流转都有着基础性、科学性的现实意义。
为依法、科学、合理、统一管理农用地,建立科学的土地等、级、价体系,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土地生产力核算、农用地流转和基本农田保护提供依据。
二、工作任务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三个规程确定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完成全县的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标准样地的设置。
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甘肃省农用地分等工作任务部署》,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农用地分等所有数据、资料的收集、外业调查工作,分等成果的实地检验和标准样地设置与保护工作。
甘肃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负责对农用地分等调查资料按照国家统一要求计算、制图等。
在此基础上,由县国土资源局通过和甘肃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共同合作完成全县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汇总和数据库建设。
三、方法步骤开展全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分六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强化培训(XX年3月27日至3月31日)。
3月27日成立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任务;3月28日至31日,学习文件,开展人员培训,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外业调查(XX年4月1日至4月30日)。
4月1日至4月10日,制定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制作各种表格,并按照各自分工到县城相关单位和全县10个乡镇94个村委会进行资料搜集和外业调查,落实工作任务;4月11日至4月15日进行资料整理,按照文件规定对照检查,开展自查补救;4月16日至4月25日进行内业,制作整理图件,汇总数据;4月26日至4月30日,业务自检,查缺补漏,编写数据分析报告和文字、表格、图件呈报清单,报请市局呈报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材料一、引言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是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农用地资源,需要对其进行分等定级,以便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利用政策。
本报告将对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方法和意义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建议。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1.土地质量评价:通过土壤肥力、透水性、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评价农用地质量,以确定其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和水平。
2.地理位置评估:考虑农用地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劣势,包括气候、水资源、地势等因素,以确定适宜进行何种农业生产。
3.管理措施评估:考虑农用地的管理措施,包括灌溉设施、排水设施、防护设施等,以确定其农业生产能力。
4.经济效益评估:通过对农用地各种作物的产量和市场价格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其经济效益。
三、农用地分等定级意义1.科学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通过分等定级,可以根据土地质量和地理位置确定适合种植何种作物,以达到科学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的目的。
2.保护农用地生态环境:通过合理的分等定级政策,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3.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分等定级,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四、农用地分等定级建议1.完善土地质量评价标准: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质量评价标准,充分考虑土壤肥力、透水性、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等因素,以准确评估农用地质量。
2.制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制定相应的农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加强农用地管理:加强对农用地管理的监督和执法力度,保护农用地资源不被非法占用或破坏,提高农用地的利用效率和质量。
4.推行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五、结论通过对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研究和分析,可有效保护和利用农用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县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实施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办公室的角落,我泡了杯清茶,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始这场关于县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实施方案写作。
这可是我积累了十年经验后的又一次挑战,我要用最自然的语言,最流畅的叙述,来完成这份方案。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我们得明确这个项目的背景和目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用地资源丰富,但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就需要我们进行分等定级与估价。
这次的项目,旨在通过对县内农用地的分等定级与估价,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工作内容1.农用地分等定级这一部分,我们要对县内的农用地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
要收集各类农用地的基本信息,包括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灌溉条件等。
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农用地进行分等定级。
2.农用地估价在分等定级的基础上,我们要对农用地进行估价。
这需要我们了解市场上的土地价格,以及农用地的产出效益。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农用地的市场价值。
3.制定政策建议我们要根据分等定级和估价的结果,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建议。
比如,如何合理调整土地使用税,如何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
三、实施步骤1.成立项目组为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我们要成立一个专门的项目组。
这个项目组要涵盖多个部门,包括农业、国土、财政等,以确保项目的全面性和专业性。
2.收集资料项目组成立后,我们要开始收集各类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壤质量、灌溉设施等。
收集资料的过程要细致,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制定评价体系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要制定一套评价体系。
这套体系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土壤肥力、灌溉条件等,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4.开展评估我们要对农用地进行评估。
这个过程要邀请专家参与,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评估结束后,我们要对结果进行汇总,形成分等定级和估价报告。
5.制定政策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我们要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确保政策的实施效果。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补充完善报告xxx国土资源局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二xxxx年x月目录一、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 (3)(一)地形地貌 (3)(二)气候水文 (4)(三)土壤状况 (5)(四)土地资源状况 (6)(五)社会经济状况 (6)二、目的与任务 (7)(一)目的 (7)(二)任务 (7)三、工作范围 (7)四、工作程序与步骤 (8)五、现阶段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 (9)六、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11)七、提交成果 (13)(一)文字成果 (13)(二)图件成果 (13)(三)数据成果 (13)八、成果应用 (14)一、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地方统计年鉴)德惠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松辽平原中部,地处东经125°14′-126°28′,北纬44°32′-45°51′区间,北及东北隔松花江与松原市扶余市、榆树市和舒兰市相望,东南与九台市相连,西南与长春市郊接壤,西隔伊通河与农安市毗邻,处在长春、哈尔滨、吉林三大城市重心上。
京哈铁路、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东北三条物流大动脉平行从区内穿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总面积为309600公顷,人均占有土地5.53亩。
全市辖4个街道、10个镇、4个乡,总人口为83.98万人。
(一)地形地貌(地方土壤志)德惠市位于天山~兴安岭地槽褶皱南缘。
地质构造属中生界和新生界。
中生界为侏罗系的中~上统基底,上覆巨厚的早~中白系。
晚白里系层面缺失。
新生界为第四系直接覆盖于中白至系构造上,第二层面缺失。
德惠市地貌,按成因分为剥蚀堆积地貌和堆积地貌。
剥蚀堆积地貌主要是起伏不平的中白里系和第四系地层在地壳不平衡运动中形成的低丘陵和平原区,分布在饮马河东岸的松花江、杨树、达家沟、夏家店、大青咀一带;堆积地貌主要是分布在相对下降的各河床两侧的河谷平原,有漫滩和一级阶地。
市境地处新华夏第二沉降带,松辽断陷的东南部隆起边缘,在白里纪沉积地层之上广泛沉积了第四纪地层。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1总则1.1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目的与任务1.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主要目的是:(1)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2)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3)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4)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1.1.2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任务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并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针对农用地的不同级别,按照不同利用类型,相对一定的估价期日,确定农用地基准地价。
1.2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对象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1.3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体系说明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并在级的基础上确定级别基准地价的工作体系。
农用地分等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农用地定级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级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现实的(或实际可能的)区域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定级成果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农用地估价农用地价格是指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相对估价期日,依据农用地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特殊因素等,农用地所能够实现的价格。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践及成果应用研究项目任务书编号:034557282项目承担单位: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项目负责人:李强项目来源:政府资金联系电话:关键词: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摘要: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是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土地交易的日渐活跃,土地市场的进一步健全,各地都要陆续开展该项工作,进行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的方法研究和成果应用研究很有必要。
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要求建立起统一的土地市场。
近几年,各地城镇地价已逐步建立,完善土地市场必须建立包括农用地在内的价格体系,这使得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显得十分迫切。
另外,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方法的探讨,都要求建立农用地价格体系,这样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的应用性研究更显必要。
一、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概述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经济属性,对其质量优劣进行综合量化评定。
分等是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等别;定级是在行政区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的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级别;估价是指县(市)政府根据需要针对农用地不同级别或不同均质地域,按照不同利用类型,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期日的平均价格。
二、农用地评价发展历程(一)国内研究历程我国农用地评价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
《管子?地员篇》、《禹贡》、《周礼?地官司徒》、《齐民要术》等都对土地评价进行一定研究。
这些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耕地质量评价的著作。
1951年我国财政部组织查田定产工作,对全国耕地评等定级,但对等级的划分和地区间平衡的方法都没有科学的规定。
1981年开始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曾经依据土壤的主要养分水平对土壤肥力状况做过评价及定级,全国分为8个级别。
(二)国外农用地评价的研究历程国外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从产生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希腊、埃及、印度、罗马等国的文献史料中,都有关于耕地等级划分的记载。
古罗马著名的学者和农学家瓦罗在其著作《论农业》中提出按“农地的价值大小来排列”进行土壤的分级。
18世纪以来随着化学和地质学的发展,各国学者对土壤性质进行分析并分等定级。
而对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最早做出较全面和系统阐述的是1886年俄罗斯道库恰耶夫“尼日格勒州土地的鉴定材料”的著作,其方法体系目前仍在前苏联各国中应用。
前苏联学者针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开展了景观潜力(或土地质量)评价和鉴定方面的应用研究。
以俄罗斯、美国、德国、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研究具有代表性。
三、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农用地是自然、经济、技术、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因此,农用地定级估价是从自然、经济、社会诸方面对农用地价值和预期收益进行评估的一项十分复杂的技术性工作。
它涉及多方面的基础理论,诸如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土地利用分类理论、经济统计理论等。
基本原则主要有综合分析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区域分异原则、预期收益原则、替代性原则、报酬递增递减原则、供需原则。
四、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一)分等方法光温潜力指数(α)计算采用翁笃鸣总辐射公式,黄秉维、于沪宁、侯光良光合生产潜力公式,李克煌、侯光良温度影响订正公式,彭曼蒸散量公式。
气候潜力计算是在光温潜力基础上,通过水分影响函数订正。
产量比系数(β)根据“技术简报”第五期要求,由河北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技术组采用比例折算确定。
自然质量分(C L)计算采用因素法。
利用系数(K L)、经济系数(K C)计算采用相对比值法。
各单元分等指数计算公式如下:G i = ∑G i jG i j= Y i j K c jY i j= R i j K L jK L j =Y j / Y j,m a xK c j =a j/A ja=(Y j / C j)A=a m a xR i j=αt j C L i jβjC L i j=[∑W k j F i j k]/100综合上述各式得:G i = ∑(αt j C L i jβj K L j K c j)式中:G i为分等单元全国农用地等别指数;αt j为j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或气候生产潜力指数;C L i j为j作物i单元土地质量分值;W k j为j作物k分等因素的权重;f i j k为j 作物i评价单元k种分等因素分值;βj为作物产量比系数;K L j为j作物土地利用系数;K c j 为j作物经济利用系数;Y j为样点第j种作物实际单产;C j为样点第j种作物实际成本;Y j,m a x为第j种作物区域最大产量;a j为第j种作物产量成本指数(产投比);A j为第j种作物区域最大产量成本指数;C j为第j种作物实际成本。
(二)定级方法在农用地分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划分等单元为定级单元,选择区位修正系数和耕作便利度系数对分等指数进行逐项订正,得定级指数。
具体方法为:()或或式中:r为第I类因素影响的相对距离;d j为在j类因素影响距离内,某点距该类道路的最短距离;d为j类因素的影响范围;为j设施在d点的作用分;为该设施的功能分;为第i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为第i个单元所对应的分等指数;表示第i个单元j个修正系数连乘运算;为第j个修正因素的权重;为第i个单元第j个修正因素修正系数。
(三)估价方法采用收益还原法,即将待估农用地未来正常年纯收益(地租),以适当的土地还原率还原,并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正,估算出农用地价格。
基准地价采用样点平均法,宗地地价计算采用系数修正法。
五、农用地价格体系及定义(一)农用地价格体系农用地价格应以其的发生条件或交易主体关系为依据,以农用地权益分配关系为导向。
目前我国农用地的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等权利存在状况及其流转形式决定了农用地价格类型。
农用地价格体系是依据农用地各种权利主体的价格内涵以及所要评估的价格种类建立的。
根据所有权是否转移分为两类关系,根据用途是否改变分为两种情况,并将两类关系与两种情况组合为四种地价定义。
即农用地资源基准地价;以及以资源基准地价为基础,经过不同的宗地修正过程和社会保障计算,推证出农用地各种价格类型:征用基准地价,不转变用途的农地流转价,转变用途的农地转用价。
四种地价的具体表现为:集体内部转包转租价、集体外农地流转价、集体外农地转用价和集体内农地转用价。
级别资源基准地价分级分区征用基准地价宗地流转修正系数Ⅰ加计分区社会保障宗地流转修正系数Ⅱ宗地资源价Ⅰ宗地资源价Ⅱ有限年期所有权不变无限年期所有权变集体内部承包出租价加计社会保障集体外部流转价加宗地修正系数Ⅰ增量加宗地修正系数Ⅱ增量无限年期所有权变有限年期所有权不变宗地征地价Ⅰ宗地征地价Ⅱ加计社会保障集体内部转用宗地价集体外部转用宗地价图1 农用地价格体系图(二)农用地价格定义(1)农用地资源基准地价即农用地基准地价,是为了区别于农用地征用基准地价所作的定义,是指农用地在未来使用年限内可能获得的年收益折算为现在价值的总和。
(2)分级分区的征用基准地价是指以级别资源基准地价为基础,加计分区片的社会保障价格。
即在考虑农民失去农用地所有权后,应获得的平均生活保障、平均教育费用等补偿;其构成包括在农用地定级成果的基础上评估的农用地资源基准地价和分区社会保障价格。
(3)宗地资源价Ⅰ即为不转变用途的农地流转价,是以农用地资源价为基础通过农用地资源价修正后,得到的宗地地价。
包括有限年期所有权不变的形式,即为集体内部承包出租价;无限年期所有权转变的形式,再加计该宗地所在的社会保障分区的社会保障价格,即得集体外农用地流转价,但土地用途不变。
(4)宗地资源价Ⅱ即为转变用途的农地转用价,是以农用地资源价为基础通过农用地转用区位修正后,得到的宗地地价。
包括有限年期所有权不变的形式,即为集体内农地转用宗地价;无限年期所有权转变,再加计该宗地所在的社会保障分区的社会保障价格,即得集体外农用地转用价,土地用途同时也发生变化。
(5)宗地征地价Ⅰ也即集体外农用地流转价,但还有一种计算途径,是以分级分区征用基准地价为基础,加宗地修正系数Ⅰ(宗地资源价修正)增量计算得来。
(6)宗地征地价Ⅱ也即集体外农地转用宗地价,同宗地征地价Ⅰ一样,以分级分区征用基准地价为基础,加计加宗地修正系数Ⅱ(转用区位修正)增量计算得来。
八、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践(一)分等结果1、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鹿泉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分9个等别,Ⅵ—XIV等。
等别最高的XIV等地,除石井乡外其余各乡镇都有分布,以大河乡、获鹿镇、李村镇、铜冶镇和寺家庄镇最多,白鹿泉乡、上寨乡最少;XIII等地在各乡镇都有分布,高新区只有XIII、XIV等地,这两个等别的土壤类型为轻壤质石灰性褐土和轻壤质潮褐土,土壤的自然属性好;IX、X、XI 、XII等地在XIII、XIV等地的外围,主要向西扩展,在黄壁庄水库下游,滹沱河河漫滩上也多为IX—XII等地;Ⅵ、Ⅶ、Ⅷ等地分布在低山丘陵区的一些地带,多为梯田和旱坡地,土层较薄,基本无灌溉设施,主要在白鹿泉乡、黄壁庄镇、山尹村乡、上寨乡、石井乡和宜安镇的一些山区村庄。
2、农用地利用等别鹿泉市农用地利用等共分8个等别,Ⅱ—Ⅸ等,Ⅸ等地主要分布在大河乡、高新区、李村镇、寺家庄镇、铜冶镇的一些村庄,占Ⅸ等地的93%,另外在宜安镇、山尹村乡也有零星分布;Ⅵ、Ⅶ、Ⅷ等地的分布态势基本相同,占总农用地面积的48.7%,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区和西部低山丘陵区的自然条件较好,土地利用系数高的地区;Ⅱ—Ⅴ等地占总农用地面积的13.5%,主要在西部低山丘陵区。
3、农用地经济等别鹿泉市农用地经济等共分7个等别,I—VII等。
VII等地比较集中,只分布在北部的大河乡、李村镇和南部的寺家庄镇、铜冶镇的一些村庄,土壤类型为轻壤质石灰性褐土和轻壤质潮褐土,土壤的自然属性好,适宜耕作,农田基础设施好,地块面积大、平整;该区为全县冬小麦、夏玉米高产区,耕作的机械化程度高,节省人力。
Ⅴ等和Ⅵ等地在VII 等地的外围,在南部的铜冶镇和寺家庄镇,沿VII等地向西扩展;在北部的大河乡、李村镇分布在VII等地的周围;除白鹿泉乡、石井乡、上寨乡外其余各乡镇都有分布。
Ⅴ—VII 等地占总农用地面积的72.3%;其余各等主要分布在西部低山丘陵区,占总农用地面积的27.7%。
Ⅰ、Ⅱ等主要分布在白鹿泉乡、上寨乡、石井乡的大部分和宜安镇、上庄镇山区的部分村庄。
Ⅲ、Ⅳ等则分布于过渡地带,散布于各等别之间和西部低山丘陵区地势相对低平的好地,总的趋势呈自东向西的不完全带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