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与信用工具
- 格式:pptx
- 大小:303.17 KB
- 文档页数:3
货币金融学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了解信用的历史,掌握信用的基本概念与范畴;把握信用的主要形式,并尝试进行融资规划;熟悉主要的信用工具及相互间的区别;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能够: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第一节信用概述1第二节信用形式2第三节信用工具3第一节信用概述伦理道德层面经济学角度货币理论视角对信用概念的理解信用的产生与发展信用的特征高利贷信用借贷资本信用现代信用运行暂时性偿还性收益性风险性对信用概念的理解道德信守诺言、诚信、可信内容经济货币理论借、贷、债货币、资本、财富在我国,崇尚信用的风尚有几千年的传统,《论语》中“信”字出现了38次,频次虽低于仁(109次)、礼(74次);但是高于描述道德规范的多数词汇,如善(36次)、义(24次)、敬(21次)、勇(16次)、耻(16次)。
比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与国人交,止于信”等。
在西方社会,守信同样也是人们奉行的基本道德准则,《圣经》中关于信用、信任的词汇也出现了几十次之多。
信用——英文credit——源于拉丁文credo,原意是相信、信任、声誉等。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从伦理道德的层面理解信用从经济学角度理解信用在中国,如果信用讲的是经济范畴,那么与之相当的是“借贷”“债”等字眼。
公元前300年,孟尝君放债的故事《管子》中有一篇《问》,把借债、放债作为国情调查的内容,这说明债务关系在经济生活中已相当普遍。
在西方,大约5000年前,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有农业信用记录。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Hammurabi’s Code),关于债务的问题规定得非常具体,从第89条到第119条,大部分是关于债务的法律条文,说明债务关系已经有了很长时期的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信用”也指“借”和“贷”的关系(管仲,?-前645年)在货币金融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即以18世纪的重商主义代表约翰·劳为先驱、以19世纪的麦克鲁德、阿尔伯特·韩以及20世纪的熊彼特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信用创造学派”。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信用是和商品生产、货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是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随着信用的发展,经济活动中出现了各种信用形式,如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
同时,在信用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信用工具,一方面人们可以用其来证明信用关系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信用工具的流通转让,来实现债权债务关系的转移及资金的融通。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信用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现代经济中主要的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
第一节信用的产生与发展一、信用的概念1、信用是经济上的借贷行为,体现着信用关系即债权债务关系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3、信用以偿还付息为基本特征二、信用的产生1、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信用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
2、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3、信用与货币的关系(1)、货币因信用而扩展了其职能信用的出现发展了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货币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流通。
(2)、货币因信用而发展了其形式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货币形式。
三、信用的发展1、高利贷信用2、资本主义信用——借贷资本的运动历史上最初的、最古老的信用形式是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信用是一种通过发放实物或货币而收取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
高利贷信用产生于原始公社瓦解时期,那时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原始公社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
贫穷家族为了生产、生活和其他需要,而不得不向富裕家族求贷,在那种剩余产品有限,即可以贷出去的资财极少的情况下,借入者只有付出高额利息才能获得自己所需的商品和货币,这就是高利贷产生的历史根源。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高利贷信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信用形式。
高利贷信用的贷者主要是大商人、奴隶主、大地主、大寺院的僧侣等;高利贷的借者主要是小生产者、贫苦农民。
高利贷作为一种信用形式,也具有信用的一般特征:即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