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2-逻辑树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93.50 KB
- 文档页数:51
问题分析的工具(一)——逻辑树2017-10-19 17:38现在我们都知道解决问题之前,不要被眼前的问题迷惑,而是要先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
那么接下来就是对真正的问题进行问题分析了。
下面就和大家介绍一个非常实用的问题分析方法-逻辑树。
1、什么是逻辑树?逻辑树,又称问题树、演绎树。
是一种以树形结构系统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
逻辑树是将问题的所有子问题分层罗列,从最高层开始,并逐步向下扩展。
把一个已知问题当成树干,然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和哪些相关问题或者子任务有关。
每想到一点,就给这个问题(也就是树干)加一个“树枝”,并标明这个“树枝”代表什么问题。
一个大的“树枝”上还可以有小的“树枝”,如此类推,找出问题的所有相关联项目。
逻辑树主要是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不进行重复和无关的思考。
2、如何使用逻辑树分析问题?1)层层展开的想问题——“为什么”在运用逻辑树时,首先可由左至右画出树状图,最左边空格中的内容,就是“思考的主题”;其次再思考造成问题的原因,作出第一列原因的表格,当第一层原因浮现后,可针对个别原因再深入细究,依次是第二层原因、第三层....由上可知,透过逻辑树的层层推演,可将问题抽丝剥茧,严密地探索问题背后的每一个原因,并有助于使用者将表面化的问题,以因果逻辑为线索,在深度与广度上寻找问题的成因。
举个例子,有些女生总是天天喊着减肥,体重却丝毫没有减少,我们就可以通过逻辑树的方式,深入分析原因:如上图所示,按照逻辑树的方法,深入研究减肥总是减不了的原因,就可以把握问题的整体情况,然后加以分解就可以看到影响减肥的原因不单单只有1个。
2)集思广益想方案——“怎么做”在以逻辑树追究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之后,接下来就以分析的结果做为依据,思考具体的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同样可借助逻辑树帮忙达成,做法上也与追究原因时类似:首先将“思考的主题”,或“有待解决的问题”,放在逻辑树最左边,之后则是以问自己“应该怎么做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一步步深入找出具体方法。
麦肯锡逻辑树分析法
目录
● 1 逻辑树分析法简介
● 2 逻辑树分析法的特点
● 3 逻辑树的类型
● 4 相关条目
● 5 关键字
逻辑树分析法简介
逻辑树又称问题树、演绎树或分解树等。
麦肯锡分析问题最常使用的工具就是“逻辑树”。
逻辑树是将问题的所有子问题分层罗列,从最高层开始,并逐步向下扩展。
把一个已知问题当成树干,然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和哪些相关问题或者子任务有关。
每想到一点,就给这个问题(也就是树干)加一个“树枝”,并标明这个“树枝”代表什么问题。
一个大的“树枝”上还可以有小的“树枝”,如此类推,找出问题的所有相关联项目。
逻辑树主要是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不进行重复和无关的思考。
逻辑树能保证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完整性;它能将工作细分为一些利于操作的部分;确定各部分的优先顺序;明确地把责任落实到个人。
逻辑树是所界定的问题与议题之间的纽带;它能在解决问题的小组内建立一种共识。
逻辑树分析法的特点
逻辑树的类型。
**逻辑树的模型假设**逻辑树作为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广泛应用于问题解决、决策分析和项目管理等领域。
它通过层层分解,将复杂问题细化为更小、更易管理的部分,帮助使用者系统地理解和应对问题。
然而,在实际应用逻辑树时,我们需要注意其背后的模型假设,以确保分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一、问题的可分解性**逻辑树模型的首要假设是问题是可分解的。
这意味着复杂问题可以被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且这些子问题是相对独立的。
例如,在商业计划制定中,整体计划可以被分解为市场分析、产品策略、运营计划等多个部分。
每个部分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形成逻辑树的分支。
**二、因果关系明确**逻辑树的构建假设不同层级的问题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
上层问题是下层问题的汇总或结果,而下层问题则是上层问题的原因或组成部分。
这种因果关系帮助分析者追踪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路径。
**三、信息的完备性**逻辑树分析的有效性依赖于信息的完备性。
模型假设在分析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且准确的信息来支持每个节点的判断。
然而,在现实中,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这可能导致逻辑树分析的偏差。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分析者需要不断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并在信息不足时做出合理假设。
**四、静态性与动态性的平衡**逻辑树通常是在某一特定时间点构建的,它反映了该时间点上的问题结构和因果关系。
这种静态性是逻辑树的一个假设,但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问题的结构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因此,分析者需要在静态的逻辑树和动态的现实世界之间找到平衡,适时更新逻辑树以反映新的情况。
**五、线性与非线性的考量**逻辑树倾向于以线性方式展现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的关系。
然而,现实世界中的许多问题具有非线性特征,即因果关系的强度和方向可能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在使用逻辑树时,分析者应注意到这种非线性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在必要时引入更复杂的分析模型。
综上所述,逻辑树作为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其有效性基于一系列模型假设。
如何利用逻辑树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里面有一个问题:“英国每年买多少个高尔夫球?”假设要你来寻找答案,你会怎么做?去谷歌上查找有关英国每年消耗高尔夫球数量的统计报告吗?书中的分析是这样的:step.1“英国买”其实就是英国进口,进口的数量与市场需求有关,市场需求与人口有关。
step.2你至少应该知道英国大概有多少人,然后可以假设16~70岁之间有多少英国人,其中最有可能打高尔夫球的30~45岁之间有多少人。
step.3为了使数据精确,你要在试题上写清你如何进行抽样调查的,这是考你市场数据调查的能力。
step.4写完调查步骤之后,假设有50万人口打高尔夫球。
step.5再思考这些问题:经常打的有多少人?这些人估计每年要用多少球?其他的人会多久打一次?需要用多少球?step.6加起来这是英国总的市场需求。
是不是有点感觉了?感觉好像没有一开始想象的那么难。
那么,请问蜘蛛侠大战蝙蝠侠谁会赢?是不是开始在脑海中浮现他们两位的超能力是什么,然后还有之前他们在各自的电影中战斗的场景,开始评估他们各自的战力以及优势?是的,有很多看似宽泛又复杂的问题实际上都存在着那么一个理所当然的答案。
在我们工作中也是一样,我们可能时不时地就会遇到一些类似于“怎样增加盈利”这种难以下手却又急需解决的难题。
当我们最初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难免会生出一种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来源于我们缺乏经验,难以把握到问题的本质。
但是倘若是一位资深的经理人遇到这类问题,会怎么做呢?他必定会首先对问题进行一个界定,列出问题相关的各个结构,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
然后去掉次要因素,只保留和专注于对解决问题有关键性影响的因素。
这样一来,就更易于针对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也更利于和同事下属交流解决方案,并且提高方案执行者的工作效率。
这就是逻辑思维。
可以看到,他们会将原本非常宽泛负责的问题拆分,变成一个个具体而直接的问题在来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逻辑树分析法
逻辑树又称问题树、演绎树或分解树等。
麦肯锡分析问题最常使用的工具就是“逻辑树”。
逻辑树是将问题的所有子问题分层罗列,从最高层开始,并逐步向下扩展。
把一个已知问题当成树干,然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和哪些相关问题或者子任务有关。
每想到一点,就给这个问题(也就是树干)加一个“树枝”,并标明这个“树枝”代表什么问题。
一个大的“树枝”上还可以有小的“树枝”,如此类推,找出问题的所有相关联项目。
逻辑树主要是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不进行重复和无关的思考。
逻辑树能保证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完整性;它能将工作细分为一些利于操作的部分;确定各部分的优先顺序;明确地把责任落实到个人。
逻辑树是所界定的问题与议题之间的纽带;它能在解决问题的小组内建立一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