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与肠内营养
- 格式:pptx
- 大小:3.18 MB
- 文档页数:25
《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2021)要点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主要累及胃肠道的非特异性、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
近20余年,虽然全球对IBD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诊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IBD的具体病因和确切的发生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也未发现能够治愈IBD的药物和方法。
IBD既往在中国罕见,但近20年来,由于国人的饮食习惯、生活节奏以及环境等明显改变,中国IBD的发病率快速增长,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增长最快,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疑难疾病之一,是消化系统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IBD的诊断没有金标准。
IBD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依赖于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包括实验室检查、消化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在内的系统性检查。
有时即使完善了这些系统性检查甚至手术治疗也不能明确诊断,还需要诊断性治疗以及随访来明确诊断。
个别情况下,即使完成诊断性治疗以及随访也不能明确诊断。
IBD的精准治疗则取决于在早期诊断基础上建立的兼顾规范化和个体化的优化治疗方案。
就治疗而言,IBD是一种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内科性疾病。
由于IBD固有的临床特点,IBD患者营养障碍不仅常见,而且部分患者的营养障碍复杂和严重,并会因此而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同时,IBD 的营养治疗目的和作用也远远超出了纠正营养障碍的范畴,具有诸多功能性的治疗作用,尤其是能够诱导和维持CD缓解。
因此,营养诊疗是IBD 临床诊疗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作为部分CD患者的一线治疗。
本共识仅为IBD临床营养诊疗提供原则性和方向性指导,具体的营养诊疗方案必须基于每一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应该重视规范化和个体化的统一。
一、IBD患者的营养障碍包括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
二、IBD患者的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常见,尤其是CD患者。
三、IBD的营养不良包括宏量营养素缺乏和微量营养素缺乏,并与病程和疾病活动度相关。
肠内营养定义名词解释肠内营养定义名词解释【导读】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是指通过口服或通过管饲的方式,将营养物质直接送入肠道,以满足机体的能量和营养需求。
相比静脉营养,肠内营养不仅具备安全性和持久性的优势,还能维持肠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深入解释肠内营养的定义和原理,探讨其及时、适量和多元化的应用,帮助您全面了解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目录】一、什么是肠内营养二、肠内营养的原理三、肠内营养的应用与意义四、肠内营养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五、结语【正文】一、什么是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即通过口服或经胃管、肠管进行营养补充的方式,为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素。
它是一种应用广泛、成熟可行的营养支持方式。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肠内营养已经成为疾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手段。
二、肠内营养的原理1. 肠道动力学:肠道是一个高度活跃的器官,它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通过肠内营养,我们能更好地利用这一理念,提高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增加能量和营养的摄入,促进康复和治疗过程。
2. 肠道屏障功能:肠道黏膜具有屏障功能,能阻止有害物质的入侵。
肠内营养通过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免疫功能和菌群平衡,有助于减少感染、促进营养吸收。
3. 肠道激素:肠道产生许多不同的激素,这些激素参与食欲、胃肠蠕动和能量代谢等生理过程。
通过肠内营养,我们可以更好地调节激素分泌,提高食欲、增加肠道蠕动,从而改善病情。
三、肠内营养的应用与意义1. 临床应用广泛:肠内营养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后康复、消化道疾病、肝胆疾病等情况下的营养不足或无法口服进食的患者。
通过将营养物质直接送入肠道,肠内营养可以满足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求,加快康复和治疗过程。
2. 减少并发症发生:相比静脉营养,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肠道功能,减少肠道萎缩和黏膜损伤,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肠内营养还能减少感染、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3. 多元化的应用:肠内营养不仅仅是提供能量和营养,还可以通过添加特定的调节剂、增加特定营养素的摄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效果。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一种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的方式,肠内营养不仅能够满足患者的基本营养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预防肠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对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深入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首先回顾了肠内营养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概念提出到现如今的广泛应用,概述了肠内营养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接着,文章将重点关注肠内营养在不同疾病领域的临床应用,如重症患者、消化道疾病患者、肿瘤患者等,分析肠内营养对这些患者群体的营养支持和治疗效果。
本文还将对肠内营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包括肠内营养制剂的改进、营养支持方式的创新以及肠内营养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效果,也为未来肠内营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文章将展望肠内营养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其在精准医疗、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
二、肠内营养的历史与发展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肠内营养主要通过管饲提供单一的营养素,如葡萄糖、蛋白质等。
然而,这种方式的营养支持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它忽略了人体对营养素的复杂需求。
随着医学和营养学的发展,肠内营养逐渐从单一的营养素转向更加均衡的配方。
20世纪中叶,肠内营养制剂开始出现,这些制剂包含了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这些制剂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肠内营养的效果,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通过肠内营养得到充足的营养支持。
进入21世纪,肠内营养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关注。
一方面,肠内营养制剂的种类不断丰富,满足了不同疾病和营养需求的患者。
肠内营养方案肠内营养方案是一种为患有肠道问题的患者设计的饮食和营养计划。
肠道问题包括消化不良、肠炎、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
通过合理调整饮食和提供特定的营养素,肠内营养方案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肠道健康,并提供所需的营养。
肠内营养的重要性肠道是我们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
当肠道受损或出现炎症时,消化和吸收功能可能受到影响。
这意味着患者可能无法从普通食物中获得足够的营养,导致营养不良和其他健康问题的发生。
肠内营养方案的目的是提供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饮食,并补充或增加特定的营养素,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这样可以帮助肠道更好地吸收营养,促进肠道健康恢复,并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肠内营养方案的特点1. 低纤维饮食:纤维是一种难以消化的物质,对于肠道问题的患者来说可能会加重症状。
因此,肠内营养方案通常会限制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全麦产品、坚果、豆类和粗糙蔬菜。
2. 易消化食物:肠内营养方案倾向于提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煮熟的蔬菜、软炖的肉类和易消化的谷物。
这些食物可以减轻肠道的负担,帮助消化和吸收营养。
3. 蛋白质补充: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再生所需的重要营养素。
肠内营养方案通常会补充适量的蛋白质,以支持肠道恢复和维持身体正常功能。
常见的蛋白质补充来源包括鱼、豆类、鸡蛋和坚果。
4. 脂肪调整:脂肪是身体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和提供能量的重要来源。
肠内营养方案可能会调整脂肪的摄入量和种类,以满足营养需求并减轻肠道负担。
健康的脂肪来源包括橄榄油、鱼油和坚果。
5. 营养素补充:在肠道问题的患者中,由于消化和吸收功能的受限,可能存在特定的营养素缺乏问题。
肠内营养方案可以包括相应的营养素补充剂,以确保患者接收到足够的营养。
肠内营养方案的实施肠内营养方案应由专业医务人员(如营养师或医生)设计和监督。
每个患者的状况和需求不同,因此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医务人员将评估患者的营养需求、肠道健康状况和食物耐受性来设计个体化的方案。
肠内营养指南(二)引言概述:肠内营养是通过肠道内的特殊饮食或进食方式来提供营养,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本文是《肠内营养指南(二)》,旨在为需要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医务人员以及关心肠内营养的人士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
以下是本文的内容大纲。
一、适应症1. 消化道功能衰竭:包括严重胰腺炎、胃肠道切除术后等。
2. 吸收障碍:如炎症性肠病、肠道梗阻等。
3. 肠结肠炎: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
4. 腹部放疗后并发症:如放射性肠病等。
二、肠内营养的类型1. 胃肠道循环饮食:将一部分胃肠道内容物连续引流出来,经过适当处理后再回输给患者,以减轻肠道负担。
2. 胃肠道全营养:通过胃肠道摄入特殊配方饮食,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
3. 加强胃肠道吸收:通过调整饮食成分、使用特殊的饮食辅助剂来增强营养物质在肠道内的吸收能力。
4. 部分肠外饮食:在肠内营养的基础上,加入少量的静脉营养支持。
三、肠内营养的管理1. 肠内导管插管:对于不能经口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可通过插管直接进食。
2. 肠内营养的饮食管理:选择适宜的肠内营养配方,进行规范的饮食管理。
3. 肠内营养的监测与评估:通过观察患者的体重、营养指标以及肠内导管的情况,进行营养状况的监测和评估。
4. 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处理:如导管相关感染、腹痛、腹胀等,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
5. 肠内营养的团队合作:建立由医师、护士、营养师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共同管理肠内营养患者。
四、注意事项与禁忌1. 注意营养物质的平衡: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调整饮食中各营养物质的比例。
2. 禁忌食物:根据患者病情和肠道耐受性,排除对某些食物的摄入。
3. 肠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包括导管脱出、皮肤炎症、穿孔等。
4.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评估其是否适合接受肠内营养支持。
五、总结肠内营养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支持手段,能够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肠内营养的管理中,饮食管理、监测与评估、并发症处理和团队合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炎症性肠病(IBD)护理常规一、疾病概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IBD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主,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IBD 病程漫长,病情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肠穿孔、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遗传因素:IBD 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与IBD 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例如,NOD2 基因的突变与克罗恩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IBD 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饮食、吸烟、感染、药物等因素可能影响肠道黏膜的免疫反应,从而诱发IBD。
例如,高糖、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可能增加IBD 的发病风险;吸烟可使克罗恩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某些感染因素可能触发肠道黏膜的免疫反应,导致IBD 的发生。
免疫因素:IBD 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是其发病的关键环节。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对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产生过度免疫反应,导致炎症的发生。
此外,免疫调节细胞的功能失调、细胞因子的失衡等也可能参与IBD 的发病。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IBD 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参与了IBD 的发病。
2.发病机制免疫反应异常:IBD 患者的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对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产生过度免疫反应,导致炎症的发生。
免疫细胞如T 细胞、B 细胞、巨噬细胞等在肠道黏膜中聚集,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
遗传易感性: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IBD 的易感性。
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肠道黏膜的免疫功能、肠道屏障功能等,从而增加IBD 的发病风险。
11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0月上第20卷第28期·食疗理论研究·作者简介:安国兴(1983.10—),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消化内科疾病诊疗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制剂对炎症性肠病的疗效观察安国兴(武威市中医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摘要】目的:观察炎症性肠炎患者选取益生菌与肠内营养制剂联合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72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就诊时间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随机分组,对照组行肠内营养制剂干预,观察组行益生菌与肠内营养制剂联合干预。
结果:观察组疗效97.22%优于对照组77.78%,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PLT、LY、Hb、K+、TP、PA 等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经益生菌与肠内营养制剂治疗,可有效抑制炎症,提升肠内营养。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益生菌;肠内营养制剂;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4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6-5249(2022)28-0011-03肠道疾病中,炎症性肠病较为常见,可于直肠、结肠或回肠发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与炎症性肠病两种。
临床认为,炎症性肠病是由易感个体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慢性炎性非特异性病变,目前为止,临床已发现200个与炎症性肠病相关基因位点,但仅能解释19%~26%左右遗传变异性肠病[1]。
近年来,临床致力于研究炎症性肠病环境危险因素,通过DNA 测序技术研究分析肠内环境因素在炎症性肠病中作用机制,相关学者认为,炎症性肠病病因与遗传易感因素、免疫因素及环境因素(肠内菌群)等有关,经临床实践证实,发生炎症性肠病后,患者肠腔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消化性链球菌等数量显著降低[2]。
因此,炎症性肠炎患者诊治期间,补充益生菌,可有效改善肠内微生态环境,有利于控制病情。
本文抽选炎症性肠病患者72例,探究益生菌与肠内营养制剂联合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选取72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样本,随机分组。
炎症性肠病行家庭肠内营养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李琼霞;李秀梅;梁俊华;叶颖剑【期刊名称】《齐鲁护理杂志》【年(卷),期】2024(30)9【摘要】目的:了解炎症性肠病(IBD)行家庭肠内营养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现状与影响因素,以提供家庭肠内营养干预措施。
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1日~2022年3月1日收治的144例IBD行家庭肠内营养患者纳入研究,通过一般资料问卷、家庭肠内营养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NutriQoL)、感知社会支持量表(MSPPS)、肠内营养依从性问卷、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慢性病病耻感量表(SSCI)进行调查,分析IBD行家庭肠内营养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
结果:本组患者NutriQoL评分为(57.25±11.34)分,MSPPS评分为(57.21±14.22)分、肠内营养依从性得分(11.05±2.61)分、SPBS评分(32.25±5.48)分、SSCI评分(40.62±9.35)分;IBD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0.440,P<0.01),与自我负担感、病耻感呈负相关(r=-0.331,-0.232,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肠内营养方式、家庭肠内营养依从性、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病耻感是IBD行家庭肠内营养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IBD行家庭肠内营养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为中等水平,因此,需采取合理措施提高患者社会支持度,改善自我感受负担,促进患者心理建设。
【总页数】5页(P15-19)【作者】李琼霞;李秀梅;梁俊华;叶颖剑【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7【相关文献】1.炎症性肠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2.炎症性肠病病人生活质量相关因素研究进展3.炎症性肠病病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4.积极心理学家庭干预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5.231例炎症性肠病复发患者挫败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