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适应症
- 格式:docx
- 大小:15.36 KB
- 文档页数:3
肠内营养管理及评价概述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口服或肠内管道给予患者必要的营养支持。
它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不能通过口服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
肠内营养管理的目标是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肠内营养适用于以下情况:1. 口服摄入不足或无法摄入的患者,如口咽癌、食管癌等。
2. 消化吸收功能受损的患者,如炎症性肠病、肠梗阻等。
3. 需要补充特殊营养素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肝病患者等。
肠内营养管理策略1.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需要:通过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BMI等指标,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并确定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
2. 选择适当的肠内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特殊需要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配方,包括标准肠内营养配方和特殊配方。
3. 管路选择和插管技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内管道,如鼻胃管、空肠管等,并掌握正确的插管技术。
4. 肠内营养的给予方法: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需要,确定肠内营养的给予方法,包括持续给予、间歇给予等。
5. 肠内营养的监测和评价: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肠内营养的效果,并进行评价和调整。
肠内营养的评价指标1. 体重变化: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情况,评估肠内营养的效果。
2. 营养评估工具:使用适当的营养评估工具,如MUST评估工具、NRS 2002评估工具等,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风险。
3. 营养相关指标:监测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如血清蛋白、血红蛋白等,评估肠内营养的效果。
结论肠内营养管理及评价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它能够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康复能力。
在肠内营养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并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监测,以确保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和有效性。
肠内营养注意事项肠内营养是指经过特殊处理后,通过肠内管道给予患者营养物质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在使用肠内营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症:肠内营养适用于严重消化道疾病、消化道手术后、消化道吸收不良等患者,但也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研究结果来决定是否使用肠内营养。
2. 营养方案:根据患者的需要和耐受能力,制定合理的肠内营养方案。
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疾病状态等因素,确保提供足够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3. 肠内管道选择:肠内营养可以通过不同的管道给予,如胃管、空肠管等。
具体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相关因素进行决策,同时要注意管道的位置和是否通畅,避免发生并发症。
4. 管理方法:给予肠内营养时,需要有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
包括护理操作、药物配置、检测监测等方面,确保营养物质的顺利输注和患者的安全。
5. 配置计量:肠内营养液的配制要准确,遵循相关的配方和计量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药物和营养物质在配制过程中可能会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进行必要的配伍实验和检测。
6. 过程管理:肠内营养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并调整方案。
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指标,如体重、血液检测结果等,及时调整营养配方和输注速度,以达到理想的营养效果。
7. 注意并发症:肠内营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腹胀、腹泻、便秘等。
需要及时发现、处理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还要定期检查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相关指标,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总之,肠内营养是一种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但使用时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注意营养物质的配置和输注过程的管理,以及及时处理并发症和调整治疗方案。
只有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才能达到良好的营养支持效果。
肠内营养的支持与护理发表时间:2016-02-24T13:39:10.88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3期作者:罗凤英卢敏蒲玉伶陶姝君[导读] 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肠内营养的适应症:胃肠道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但不能经口正常摄食的重症患者,应优先考虑给予肠内营养,只有肠内营养不可实施时才考虑肠外营养。
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广元 6280011.肠内营养的适应症于禁忌症1.1肠内营养的适应症:胃肠道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但不能经口正常摄食的重症患者,应优先考虑给予肠内营养,只有肠内营养不可实施时才考虑肠外营养。
1.2肠内营养的禁忌症:肠梗阻、肠道缺血或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患者不宜给予肠内营养,主要是肠内营养增加了肠管或腹腔内压力,易引起肠内坏死、肠穿孔,增加反流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对于严重腹胀、腹泻,经一般处理无改善的患者,建议暂时停用肠内营养。
2.肠内营养的途径2.1经鼻胃管:常用于胃肠功能正常、非昏迷及经短时间管饲即可过渡到经口进食的患者,是临床最常用的肠内营养途径。
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易行,缺点是可发生反流、误吸、鼻窦炎,并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2.2经鼻空肠置管:优点在于喂养管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使反流与误吸的发生率降低,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可增加。
但要求在喂养的开始阶段营养液的渗透压不宜过高。
2.3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是指在纤维胃镜引导下行经皮胃造瘘,将营养管置入胃腔。
其优点是减少了鼻咽与上呼吸道感染,可长期留置,适用于昏迷、食管梗阻等长时间不能进食,而胃排空良好的危重患者。
2.4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是在内镜引导下行经皮空肠造瘘,将喂养管置入空肠上段,其优点除可减少鼻咽与上呼吸道感染外,海减少反流与误吸的风险,在喂养的同时可行胃十二指肠减压,并可长期留置胃养管,尤其适合于有误吸风险及需要胃肠减压的危重患者。
3.肠内营养的输注方式3.1.一次性投给:将营养液用注射器缓慢地注入管内,每次不超过200ml,每天6~8次。
肠内营养指南(二)引言概述:肠内营养是通过肠道内的特殊饮食或进食方式来提供营养,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本文是《肠内营养指南(二)》,旨在为需要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医务人员以及关心肠内营养的人士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
以下是本文的内容大纲。
一、适应症1. 消化道功能衰竭:包括严重胰腺炎、胃肠道切除术后等。
2. 吸收障碍:如炎症性肠病、肠道梗阻等。
3. 肠结肠炎: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
4. 腹部放疗后并发症:如放射性肠病等。
二、肠内营养的类型1. 胃肠道循环饮食:将一部分胃肠道内容物连续引流出来,经过适当处理后再回输给患者,以减轻肠道负担。
2. 胃肠道全营养:通过胃肠道摄入特殊配方饮食,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
3. 加强胃肠道吸收:通过调整饮食成分、使用特殊的饮食辅助剂来增强营养物质在肠道内的吸收能力。
4. 部分肠外饮食:在肠内营养的基础上,加入少量的静脉营养支持。
三、肠内营养的管理1. 肠内导管插管:对于不能经口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可通过插管直接进食。
2. 肠内营养的饮食管理:选择适宜的肠内营养配方,进行规范的饮食管理。
3. 肠内营养的监测与评估:通过观察患者的体重、营养指标以及肠内导管的情况,进行营养状况的监测和评估。
4. 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处理:如导管相关感染、腹痛、腹胀等,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
5. 肠内营养的团队合作:建立由医师、护士、营养师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共同管理肠内营养患者。
四、注意事项与禁忌1. 注意营养物质的平衡: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调整饮食中各营养物质的比例。
2. 禁忌食物:根据患者病情和肠道耐受性,排除对某些食物的摄入。
3. 肠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包括导管脱出、皮肤炎症、穿孔等。
4.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评估其是否适合接受肠内营养支持。
五、总结肠内营养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支持手段,能够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肠内营养的管理中,饮食管理、监测与评估、并发症处理和团队合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肠内营养适应症
1.经口摄食不足或禁忌
(1)不能经口摄食:因口腔、咽喉炎症或食管肿瘤手术后。
(2)经口摄食不足:营养素需要量增加而摄食不足,如大烧伤、创伤、脓毒病、甲亢、癌症及化疗/放疗时。
此外,又如厌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抑郁症,恶心或呕吐时。
(3)经口摄食禁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知觉丧失,脑血管意外以及咽反射丧失而不能吞咽者。
2.胃肠道疾病多种原发性胃肠道疾病,采用肠内营养对治疗有利。
其原因在肠内营养时的营养素齐全,要素肠内营养不需消化及非要素肠内营养易消化,通过较短的或粘膜面积较小的肠道即可吸收,有能改变肠道菌丛、无渣及无乳糖以及对肠道与胰外分泌刺激较轻等优点。
这些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短肠综合征:由于克隆病,肠系膜动脉或静脉栓塞,肠扭转而需要小肠切除的病人,术后应以PN作为营养支持,有时甚至需要长期PN。
但有的在适当阶段采用或兼用肠内营养,更有利于肠道发生代偿性增生与适应。
(2)胃肠道瘘:慢性胃肠瘘的死亡率在营养支持(肠外或肠内营养)以前为30%~50%,其原因在瘘孔不愈合,电解质丢失,脓毒病及严重营养不良。
目前,死亡率已经降至5%~8%.肠内营养适用于提供的营养素不致从瘘孔流出的病人。
要素肠内营养较非要素肠内
营养更能降低瘘液的排出量,适用于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远端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
高位胃和十二指肠瘘应由空肠造口提供要素肠内营养。
至少近端有100cm功能良好的小肠的小肠瘘,可以由胃内喂养。
Randall(1984)建议采用PN治疗高位胃肠道瘘,而以要素肠内营养用于远端空肠、回肠与结肠瘘。
(3)炎性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氏病在病情严重时,应采用PN以使肠道得到休息。
待病情环节,小肠功能适当回复而可耐受要素肠内营养时,通过审慎的连续管饲,亦可提供充分的热量与蛋白质。
(4)胰脏疾病:虽然肠内营养是否有助于胰腺炎的治疗尚未肯定,但多数人主张在处理胰腺炎的并发症而需开腹时,或病情不严重的胰腺炎病人在麻痹性肠梗阻消退后,采用空肠喂养是恰当的,因其可减轻胰液外分泌,并可给予营养支持。
(5)结肠手术与诊断准备:要素肠内营养无渣,适用于结肠手术或结肠镜检查与放射照相的准备,因其可使肠道干净,菌丛改变及降低感染。
3.其他
(1)术前或术后营养补充:需要择期手术的营养不良病人,于术前经两周肠内营养,使代谢状况得到改善。
在腹部手术后24小时,小肠蠕动及吸收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所以,在主要手术完毕后放置空肠造口喂养管,术后可及时喂养。
(2)心血管疾病:心脏病恶病质时,如经口摄入的热量不足1000cal/d,
则应肠内营养补充。
如低于500cal/d,则应采用全份肠内营养以维持其代谢需要。
(3)肝功能与肾功能衰竭:分别采用特殊应用肠内营养,如Hepatic-Acid 与Amin-Acid等。
(4)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