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通论13 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7.53 MB
- 文档页数:7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土壤学部分)第一章绪论1.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
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经过风化破碎形成的疏松堆积物。
5.土壤的机械组成:据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是划分土壤质地的依据。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理想土壤)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土壤肥料学(最全)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土壤的基本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固相)、土壤水分(土壤液相)、和土壤空气(土壤气相)三相五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3、土壤肥力: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自然肥力: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人工肥力: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发展起来。
4、土壤生产力: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5、成土因素: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土粒1、矿物: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按矿物的结晶状态,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岩石是指由一种(单质岩)或数种(复成岩)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岩石的类型: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具有成层性,常有化石);变质岩(定向排列性)。
4、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主要原因是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所以大都属于热力学风化。
物理风化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但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风化一般包括:溶解作用(溶解于水);水化作用(矿物化合为含水矿物,增大体积,降低硬度);水解作用(水解离出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碱金属置换,水的解离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氧化作用(产生各种酸)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崩解和分解。
土壤肥料学一、土壤和肥料的概念(一)土壤的概念及特点1、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特点:(1)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是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它不仅具有自己的发生发展历史,而且是一个形态、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可剖析的物质实体,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性(2)具有土壤剖面:土层:指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为土层(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具有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3)具有物质组成(4)是自然界具有再生作用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以重复利用资源不合理利用:土壤质量发生变化,地力下降,散失可再生性。
因为:地球表面形成的土壤,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破坏土壤只需一瞬间。
(二)、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soil fertility and soil productivity)1、土壤肥力:土壤具有供应与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土壤生产力(soil productivity):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
包括土壤肥力、发挥肥力的环境条件及投入成本(三)肥料的概念及分类1、肥料定义(fertilizer):凡是直接提供给作物生产发育所必需养分和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料。
2、可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两大类。
肥料分类可依据:肥料中营养元素种类(氮肥、磷肥、钾肥等)、肥料水溶液pH、肥料对土壤pH影响、肥效快慢(1)生理酸性肥料(physiological acidic fertilizer):肥料中离子态养分经植物吸收利用后,其残留部分导致介质酸度升高的肥料。
(2)生理中性肥料:(physiological neutral fertilizer)(3)生理碱性肥料: (physiological alkaline fertilizer)二、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1. 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2.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肥料在可持续农业中的作用 :1、肥料是粮食的粮食 2、培肥土壤 3、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4、补偿耕地不足肥料与环境:1、农田N 、P 与水体富营养化 2、农田N 素向水体迁移和人体健康 3、农田N 素向大气迁移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从上世纪70年代起,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NO3-浓度不断增加NO 3-会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和癌症三大温室气体 CO 2、CH 4、N 2O N 2O 的排放与化肥氮的施肥量紧密相关硝酸盐反硝化作用对大气的影响(1) 破坏臭氧层:反硝化作用产生的NO 2,在平流层参与重要的大气反应而消耗臭氧。
土壤肥料学通论知识点汇总.doc一、土壤有机质的概念及构成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含有有机物质的形成,是有机物质、矿物质和水的重要成分,是土壤质量和结构的重要指标。
土壤有机质主要构成有植物和动物残骸、根瘤细菌、营养盐、土壤碳氧结合物等。
土壤有机质可分为活性有机质和非活性有机质两大类。
活性有机质由于具有活性基团,能够吸附酶活化,影响土壤质地和性能;而非活性有机质的分子尺寸较大、构造比较有序,含有非空气养份,保存土壤有机质的结构和功能。
三、作用机理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机理可分为影响土壤性状的有机质和参与生物活性的有机质两大部分。
(1)影响土壤性状的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有利于保留土壤水分,因其具有一定的分子量,能把大量水分吸附在有机质分子之间,可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具有酸性,在一定pH值下,有机质是稳定的,土壤有机质能保持土壤的酸碱稳定性和良性微生态环境;具有黏性,有机质可增加土壤的粘度和流动性;保持土壤空隙大小,减少土壤团块,并能改善土壤的结构,防止土壤易涝和耕作性不良等,保持土壤肥力状况理想;具有增效性,能牺牲自身质子,作为有机酸拉集其它化合物,促进土壤释放钝性营养元素,从而增加对植物的养分供给。
(2)参与生物活性的有机质:有机质是营养元素的重要基础,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生物代谢,可由植物或微生物分解吸收,进入有机物质、碳氧循环;有机质还可以提供可见物质,如抗病菌肽、细菌淀粉膜、过氧化脲等,从而促进有机土壤的微生物分解,保证养分的传递和细胞的活力。
四、肥料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肥料的施用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构成和水平,肥料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直接增加方式如为有机肥料的施用;间接增加增加方式如使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肥料,可促使植物生长,产生更多剩余物和积累有机质,对土壤有机质有增加作用。
但如果施用过多氮磷钾等化肥,释放出过多氮素,有机质会被氧化,从而使有机质的水分和酸性下降,降低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和结构。
1、肥料的混合原则是;;。
2、土壤有机质转化是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和两个过程。
3、高温堆肥的堆制腐熟过程可分为、、和四个阶段。
4、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有、、、、、等。
5、植物缺氮时,植株而叶片、严重时叶片变成黄色。
6、微量营养元素从缺乏到过量之间的临界范围,因此,在施用微肥时必须注意。
7、钾在作物体内的特点是;和。
8、土壤胶体是指那些大小在毫微米的固体颗粒。
自然界土壤通常带有正和负的电荷,除少数土壤,在强酸条件下可能带电荷外,一般土壤带电荷。
9、土水势由、、、四个分势组成,在非饱和土壤中分势为零。
在饱和土壤中分势为零。
三、选出正确的答案(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一般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首先表现于a 老叶b 幼叶c 老叶和幼叶d 根部。
2、常见的土壤结构体中,对土壤肥力来说最理想的结构是。
a 块状结构;b 柱状结构;c 单粒结构;d 团粒结构3、水旱轮作中,磷肥施用应:a 优先施于水稻 b优先施于旱作 c水旱等量施 d 重水轻旱4、土壤中的CaHPO4、 MgHPO4是()。
a水溶性磷; b弱酸溶性磷; c 难溶性磷 d热溶性磷5、适合作为种肥的肥料有()。
a普钙; b碳酸氢铵; c尿素; d氯化钾6、容易挥发的化肥品种有。
a碳酸氢铵 b 硫酸铵 c 普钙 d 人粪尿7、下列粘土矿物中,哪一种阳离子代换量最高?()a 高岭石b 水云母c 蛭石d 蒙脱石8、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差异很大,下面分解速率从快到慢顺序正确的是()。
a 单糖>粗蛋白质>纤维素>木质素 b多糖>粗蛋白质>半纤维素>纤维素c 半纤维素>简单蛋白质>脂肪 d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粗蛋白质9、一肥料包装袋上印有12-12-12,表明该肥料含有:a 12%N,12%P2O5,12%K2O b 12%N,12%P,12%Kc 12 N:12 P2O5:12 K2O d 12%N2O,12% P2O5,12% K2O10、土壤的CEC、盐基饱和度、Eh分别反映了土壤的:a 供肥性、保肥性、耕作性b 保肥性、供肥性、酸碱性c保肥性、供肥性、氧化还原性 d 保水性、保肥性、氧化还原性四、判断题(正确的打“+”,错的打“-”。
土壤肥料通论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指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
矿质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水、氨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腐殖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
土粒相对密度:土壤相对密度是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时的同体积水重之比。
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土壤孔隙度:即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比当量孔径: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叫做当量孔径,他与孔隙的形状与均匀性无关。
吸湿水:固相土粒靠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称为吸湿水。
毛管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
萎蔫系数:当植物因无法从土壤中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包括相当于吸湿水、膜状水和悬着水的全部。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又称为土壤持水曲线。
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绪论名词解释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肥料:是指施用于土壤和植物地上部,能够改善植物营养条件的一切有机和无机物质。
填空题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种物质组成。
(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2.土壤肥力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或________ 和________ 。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
(水肥气热)问答题什么是土壤自然肥力、人工肥力?什么是有效肥力,什么是潜在肥力?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农业土壤的肥力就是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而潜在肥力则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第二章名词解释粒级:大小、成分及性质基本相近的矿质土粒。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矿质化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内(一般为一年)土壤中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的数量。
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物质数量。
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绪论名词解释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肥料:是指施用于土壤和植物地上部,能够改善植物营养条件的一切有机和无机物质。
填空题1.土壤由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_ 5 种物质组成。
(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2.土壤肥力分为__________ 和 ________ ,或 _______ 和_________ 。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___ 。
(水肥气热)问答题什么是土壤自然肥力、人工肥力?什么是有效肥力,什么是潜在肥力?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农业土壤的肥力就是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而潜在肥力则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第二章名词解释粒级:大小、成分及性质基本相近的矿质土粒。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矿质化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内(一般为一年)土壤中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的数量。
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物质数量。
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土壤的物质组成四部分组成成分相互混合构成极其复杂的单个土体:矿物质(土壤固相)38%有机质(土壤固相)12%土壤空气(土壤气相)25-30%土壤水(土壤液相)12-25%第一节土壤矿物质1.主体物质——“骨骼”——95%~98%2.土壤母质1经风化成土作用2形成3.对土壤的物理性质3和化学性质4以及生物与生物化学性质5均有深刻的影响一、土壤矿物质的来源(一)主要的成土岩石一、土壤矿物质的来源(一)主要的成土岩石一、土壤矿物质的来源(一)主要的成土岩石沉积岩和岩浆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岩浆岩和变质岩通过母岩的风化、剥蚀和一系列的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岩。
变质岩和沉积岩进入地下深处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熔融形成岩浆,经结晶作用而变成岩浆岩(二)岩石的风化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分解和崩解的过程。
可分为:a.物理风化:物理崩解、 T、结冰、水流、风b.化学风化: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过程,H2O, CO2 ,O2c.生物风化:生物作用+分泌+有机产物物理+化学作用▪1. 物理风化▪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只有物理形状的改变,由大变小,而不会引起岩石的成分和性质的改变。
▪ 1) 热力作用受热因昼夜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因而气温与地表温度均有相应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 2) 冰劈作用在寒冷地带、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由于体积的膨胀,产生960㎏/cm2的压力,使岩石逐渐崩解为岩屑。
▪ 3) 盐崩作用随着水分的蒸发,浓度逐渐达到饱和,对周围裂隙壁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岩石崩裂。
物理风化是机械力作用的结果流水的冲击、风、冰川等自然动力对岩石的磨蚀,树根生长时对岩石造成的挤压作用,均能加速岩石的破碎。
物理风化的结果,产生许多岩石碎屑和细粒,获得了岩石所没有的透水性和通气性。
但由于物理风化只是岩石在机械力作用下的破碎,产生的岩屑一般都大于0.1mm,没有毛管作用,所以对水的保蓄性能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