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
- 格式:wps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6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土壤的基本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固相)、土壤水分(土壤液相)、和土壤空气(土壤气相)三相五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3、土壤肥力: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自然肥力: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人工肥力: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发展起来。
4、土壤生产力: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5、成土因素: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土粒1、矿物: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按矿物的结晶状态,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岩石是指由一种(单质岩)或数种(复成岩)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岩石的类型: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具有成层性,常有化石);变质岩(定向排列性)。
4、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主要原因是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所以大都属于热力学风化。
物理风化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但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风化一般包括:溶解作用(溶解于水);水化作用(矿物化合为含水矿物,增大体积,降低硬度);水解作用(水解离出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碱金属置换,水的解离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氧化作用(产生各种酸)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崩解和分解。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肥料的学科,它涉及土壤的肥力学功能,其任务是在土
壤的资源利用及农业环境保护方面,提供科学的肥料管理路径。
在深入研究土壤肥力学功能机理过程中,主要聚焦于利用肥料管理,以实现土壤有效氮素。
在研究过程中,土壤肥料学将充分考虑土壤中施肥物质的有效性、土壤-作物系统结构和运移、土壤外加负荷及其作用等。
通过研究土壤肥力学功能,有助于制定合理、可行的肥料应用技术,以提高可持续高产的农作物、抑制污染的发生及蔓延。
土壤肥料学的研究将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践,以满足生物产量及质量要求,进
一步优化施肥结构及施用率。
有效施肥需充分考虑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不仅要把握植物营养物质的适度吸收,而且还要考虑土壤容重、有机质积存及微生物活性,以及土壤的结构和力学性质等。
以可持续使用和保护土壤的目的来考虑施用肥料,它不仅能改善土壤物质循环和调节土壤环境条件,还能改善植物根系的生理生化功能,促使植物营养养分的有效吸收和利用,最终达到良好的作物生长发育和高质高产的目的。
土壤肥料学绪论1.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含义?土壤: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出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肥力: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统称为肥料。
2.土壤的基本物质构成?从形态学的观点来研究土壤,无论哪一种土壤其基本物质组成都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水分及土壤空气5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3.土壤肥力和肥料的区别?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发育的必须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而肥料是指凡能直接供给植物正常发育的必须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二者有本质的差别。
4.植物矿物质营养要点和意义。
要点;土壤中矿物质是唯一绿色的植物养料。
厩肥及其他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是由于有机质而是其分解的形成矿物质。
意义(1)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本质;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向施用无机肥料的转变有了坚实基础。
(2)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土粒1:风化作用的概念,类型,特点概念: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类型:(1)物理风化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 [(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水解作用(4)氧化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2.试述岩石,母质,土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岩石主要是由一种或数种矿物质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而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
是形成土壤的母体且母体经过再一次的风化形成了覆盖地表而又具有肥力,能够供给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的矿物层。
联系;岩石经一次风化成母体,再次的风化成土壤。
土壤肥料学资料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土壤有效肥力:把在一定农业技术措施下反应土壤生产能力的那部分力称为土壤有效肥力,又称经济肥力。
肥料:凡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须的营养元素的物料,称为肥料。
土壤矿物质:岩石分化形成的矿物颗粒统称为土壤矿物质。
土壤粒级:根据各个土粒的当量粒径的大小,可将土粒分为若干组,称为粒级,一般将土粒分为石砾、砂砾、粉粒和粘粒四级。
土壤质地:把土壤中各个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质化合物的总称。
毛管悬着水:只当地下水埋藏较深时,降雨或灌溉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是的土壤含水量就是田间持水量。
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又称重量含水量。
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
土壤水吸力:质土壤水的负压力。
土壤通气性: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允许气体扩散的流动的性能。
土壤热容性: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之土壤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电极上所建立的平衡电位。
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土壤相对密度:单位容积的团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时相同体积水重之比。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
土壤耕性:指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
土壤胶体:土壤中最细微的颗粒,胶体颗粒的直径一般在1—100nm。
土壤吸收性能:质土壤吸收和保留土壤溶液中分子和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阳离子交换量(或吸收容量)是指在一定PH条件下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里摩尔数。
2. 肥料的三要素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而土壤中含有的、能被植物吸收的有效量较少;同时以根茬归还给土壤的各种养分中氮磷钾是归还比例最小的元素,一般不足10%。
因此,氮磷钾元素需要以肥料的形式补充给土壤,通常把氮磷钾称为肥料的三要素,而把氮磷钾肥称为三要素肥料。
1、质流定义: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根系吸水消耗根表土壤水分,引起土体中的水分携带养分离子由土体向根表迁移的过程。
特点:质流方式迁移养分的距离较长,是土壤养分向根表移动、特别是土体中长距离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
NO3-、Ca2+、Mg2+、SO42-、Cl-等养分离子主要是以质流方式向根表迁移。
影响因素:受作物蒸腾量和土壤溶液的养分浓度的影响。
一般,作物蒸腾量大、土壤溶液的养分浓度高,养分以质流的方式迁移的量就大。
根质流、扩散和截获供应玉米养分情况养分每公顷9500公斤玉米产量所需要的养分(kg/hm2)供应量(kg/hm2)质流扩散截获N 190 150 38 2P 40 2 37 1K 195 35 156 4Ca 40 150 0 60Mg 45 100 0 15S 22 65 0 12、扩散定义:由于根系吸收养分,使根表附近的养分与土体养分存在养分离子的浓度差而引起土壤养分离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迁移。
特点:养分离子迁移的距离较短。
阴离子扩散较快(磷酸根除外);阳离子扩散较慢(阳离子易被土壤胶体吸附)。
50%以上的磷钾离子以扩散方式到达根表影响因素;离子的种类、土壤养分离子浓度、土壤含水量、根系活性等因素影响养分扩散。
3、截获定义:根系在土壤中伸长、并与土壤紧密接触,使根系释放的H+和HCO3-与土壤胶体的阴阳离子直接交换而到达根表而被吸收。
特点:一般根系表面积仅为土体中的1-3%,所以靠截获吸收的养分仅占总养分吸收量的0.2-10%。
氮占7%、磷24%、钾7%。
钙和镁通过截获吸收的较多。
影响因素:截获量的多少取决于根系的阳离子代换量。
土壤肥料学一.土壤定义: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二.土壤的基本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水分,土壤空气三相五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三.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风化作用的类型:1.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2.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3.水解作用:指水的部分解离所成的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起置换作用,而使岩石矿物遭受破坏。
四.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称为母质。
(按风化产物搬运动力与沉积特点的不同,可将成土母质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1.残积物 2.坡积物3.洪积物4.河流冲积物5.湖积物6.海积物7.风积物8.黄土状沉积物9.冰碛物。
)五.卡庆斯基制:大于1mm的划为石砾;小于1mm的划为细土部分;1~的粒级称为砂粒;0.05~0.001的粒级称为粉粒;小于的粒级称为粘粒。
简制:物理性砂粒:1~0.01.物理性粘粒:<0.01.六.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质量分数叫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也称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的类型和特点主要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人类耕作,施肥,灌溉,平整土地的影响。
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质地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反映母质来源及成土过程某些特征,对肥力有很大影响,因而在制定土壤利用规划,确定施肥用量与种类,进行土壤改良和管理时必须重视其质地特点。
将土壤划分为砂土类,壤土类,粘土类三大类。
第二章一.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
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土壤保肥能力最强的是砂土壤土酸性土2、将N、P、K称为肥料三要素”是因为土壤中这三种元素的供应量最少这三种元素的营养价值最大土壤中这三种元素常常供不应求3、石灰性土壤上发生缺磷现象时,采用解决较好。
匚增加磷肥用量施用生理碱性肥料施用中性肥料配合施用有机肥料4、与其他氮肥相比,特别适合作根外追肥。
-一硫酸铵尿素硝酸铵氯化铵5、当其他环境条件适宜时,作物产量总是受到土壤中2一总养分含量的制约绝对和相对含量都很低的养分制约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制约绝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制约6、人粪尿是以为主的肥料。
匚磷钾氮微量元素7、作物缺是从新叶开始出现症状。
匚氮钾镁铁8、常温下能分解放出氨气的是硝铵尿素硫铵9、耕作土壤中养分的主要来源是生物固氮施肥降雨秸秆还田10、作物缺钾从开始表现缺乏症状。
匕上部叶片中部叶片下部叶片新叶11、碱化过程是不断被吸附到土壤胶体上的过程。
匕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交换性钠交换性钾12、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及疏松土质是土壤沙化和沙漠化的自然因素。
!一干旱季节与大风大雪与大风大雨与大风13、铁铝土纲主要分布在我国。
口热带、亚热带地区青藏高原温带东北三省14、土壤盐渍化和碱化过程主要发生在。
1—干旱、半干旱地区热带亚热带高山15、土壤类型在地球表面由南向北呈有规律更替,这种分布规律为id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16、土壤中的阴离子与土壤胶体之间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由正电胶体静电引力吸附被负电胶体排斥,即负吸附由不带电的胶体产生专性吸附由于静电引力吸附,可使土壤胶体负电荷增加17、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胶体的性质,常称为id粘土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胶体矿物18、土壤中所有的大小孔隙都充满水时,水分流动的推动力是。
!一重力势和压力势基质势和重力势基质势和压力势基质势、重力势和压力势19、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进行矿质化(分解)过程和腐殖化(合成)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关系是。
土壤肥料复习大纲绪论知识点要求:1.掌握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概念。
熟悉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肥料的分类,了解肥力的分类。
复习题: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土壤肥力狭义上的定义:土壤供给植物必需养分的能力)。
肥料:是指施用于土壤和植物地上部,能够改善植物营养条件的一切有机和无机物质。
填空题:五大成土因素包括:母质、气候、生物、________和时间。
(地形)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种物质组成。
(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
(水肥气热)简答题:简述肥料的分类及其定义。
答:按照成分和性质的不同,肥料分为以下三类。
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指含有较多有机质的肥料。
无机肥料:又称化学肥料,是指经过化学工艺制成的或用矿石加工而成的肥料。
生物肥料:是指依靠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提供或改善作物营养条件的肥料。
第一章土壤的物质组成知识点要求:1.熟悉土壤的矿物组成及典型的矿物类型(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
掌握矿物的分类,粒度名称及分级标准。
了解各粒级土粒的性质、土壤质地分类。
熟悉土壤质地的改良方法。
2.了解土壤生物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及转化。
熟悉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掌握土壤中微生物的类型、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方法、土壤腐殖质的组成。
3.了解土壤水分的运动。
熟悉土壤水分的类型及其有效性。
掌握土壤含水量的计算方法、土壤水分的调节途径。
4.了解土壤空气的特点。
熟悉土壤通气性的含义、土壤空气对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掌握土壤空气状况的调节措施。
5.掌握土壤胶体的定义及结构。
土壤肥料学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1.土壤生产力: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
2.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地上部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
3.土壤经度地带性:地球表面同一纬度从东到西,土壤类型有规律的更替。
4.普钙中磷酸的退化作用:过磷酸钙吸湿后,其中的磷酸一钙会与过磷酸钙所含的杂质硫酸铁、铝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
5、化学风化作用:指岩石、矿物在水、二氧化碳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6、腐质化系数:每克干重的有机物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7、氮的利用率: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占施入土壤氮素的百分率。
8.养分的主动吸收:消耗能量使养分有选择的透过质膜进入到细胞内部的吸收。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6分)1、肥料的混合原则是:肥料混合后不能降低任何一种养分的肥效;不能使物理性质变差;有利于提高肥效和施肥工效。
2、土壤有机质转化是在微生物作用下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质化过程两个过程。
3、高温堆肥的堆制腐熟过程可分为发热阶段、高温阶段、降温阶段和后熟保肥阶段四个阶段。
4、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有光照、温度、水分、通气、反应、养分浓度或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5、植物缺氮时,植株植株矮小、瘦弱、直立而叶片小而少,叶色淡绿或淡黄严重时叶片变成黄色。
6、微量营养元素从缺乏到过量之间的临界范围小,因此,在施用微肥时必须注意施用浓度和施用均匀。
7、钾在作物体内的特点是钾在作物体内含量较高;钾在作物体内主要以离子态存在;钾在作物体内移动性强,再利用程度高。
8、土壤胶体是指那些大小在1-1000毫微米的固体颗粒。
自然界土壤通常带有正和负的电荷,除少数土壤,在强酸条件下可能带正电荷外,一般土壤带负电荷。
9、土水势由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四个分势组成,在非饱和土壤中压力势分势为零。
在饱和土壤中基质势分势为零。
三、选出正确的答案(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一般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首先表现于A、老叶B、幼叶C、老叶和幼叶D、根部。
土壤肥料学2012级园艺土壤: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自动供肥机能和自动调节热水气肥功能的,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固体(体积约50%):包括矿物质土粒、土壤有机质、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土壤组成物、动物。
空隙(体积约50%):储藏水、气。
一般情况下气体和液体不稳定,其比例为气体占15%~35%。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发育所需要的热、水、肥、气等因素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类型:①自然肥力: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土壤具有的肥力。
②人为肥力:是由耕作、施肥、灌溉、改土等人为因素形成的土壤所具有的肥力肥料:是指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供给养分的物料。
矿物:指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 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硬度划分: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砱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矿物分类:①原生矿物:起源于岩浆的矿物。
如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②次生矿物:经风化作用使原来矿物的性质、组成发生改变,新形成的矿物。
如方解石、高岭石等。
岩石:经地质作用形成的,一种或几种矿物组合而成的自然集合体。
岩石的类型①岩浆岩: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特征:A流纹状构造B气孔状构造C杏仁状构造②沉积岩:由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压实、胶结硬化而形成的岩石。
特征:A、层理状构造B、波痕状构造C、结核状构造D、化石③变质岩:原来存在的岩石在新的地壳变动或岩浆活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下,使岩石的矿物重新结晶,重新排列,改变其结构、构造和化学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
风化作用:地球表面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在大气圈中受热量、水分、空气、生物等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风化作用的类型:①物理风化:岩石仅发生结构、构造的改变(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不发生化学成分、性质变化的过程。
②化学风化: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及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变化。
1、岩浆岩: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面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裸露于地表的各种类型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破坏,经各种地质动力作用搬运后沉积,再经压力胶结作用重新固结而成的岩石。
变质岩:指各类岩石受高温作用或受岩浆侵入发生接触变质,使原来岩石中的矿物重新排列,重新结晶而成的岩石。
2、土壤胶体:在土壤中,粒径在1000nm(在长、宽和高三个方向上,至少有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左右的土粒就明显具有胶体性质,把这个粒径范围内的土粒叫做土壤胶体。
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又叫次生矿物,是各种矿物在风化过程中和成土过程中重新产生的一类矿物。
基本结构单位有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补充:土壤胶体的构造:①胶核②决定电位离子层③补偿电位离子层胶体的特性:①土壤胶体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②土壤胶体都带有电荷土壤胶体电荷的种类:①永久电荷:由于同晶代换的作用产生的电荷,叫永久负电荷。
②可变电荷:指胶体随土壤溶液pH值的变化而发生电荷数量、符号变化的那部分电荷。
保肥性是指土壤将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可溶性或有效性养分保留在耕作层的能力,供肥性是指耕作层供应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速效养分种类和数量的能力。
酸性土指示植物:铁芒箕、松、杜鹃花、茶树等碱性土指示植物:蜈蚣草、柏树等3、同晶替代: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粘土矿物种类:(1)高岭组(2)蒙蛭组(3)水化云母组(4)绿泥石组(5)非硅酸盐粘土矿物5、风化作用:地表矿物、岩石由于温度变化、水、大气以及生物的作用而发生崩裂、粉碎、分解和产生新矿物的现象。
水化作用:有些矿物与水作用时,能吸收水分子作为自己成分(结晶水或结构水)形成新矿物。
6、主要的成土母质: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浅海沉积物、风积物、冰川沉积物和冰水沉积物、第四纪红色粘土.8、凋萎系数:将高等植物出现永久萎蔫时的土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9、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学习引导1、熟记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1、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2、土壤及肥料的作用。
1、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一)土壤与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农业生产包括植物生产(种植业)和动物生产(畜牧业)两大部分。
土壤是植物生产的基地,也是动物生产的基地,因而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是农业生产三大环节的根本农业生产包括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地利用管理三大环节,三大环节的基础在于有良好的土壤,否则,植物生产会降低,动物生产无保证,土壤愈种愈瘦。
农业生产中必须重视对土壤的投人。
3.土壤是农业生产技术设计与实施的基本依据农业生产技术可概括为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土是各项技术设计与实施的基础。
农业生产最根本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在一个地区,种植、耕作、排灌植物病虫发生规律和耕作机具的选择都与土壤有关,较大区域的农业区划和规划,更应在土壤调查和土壤区划基础上进行。
4.肥料是农业增产的物质基础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说明了肥料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全世界平均40%的粮食增产来自增施肥料。
肥料用量的增加和施肥技术的改进,对于提高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
(二)土壤是一种再生自然资源土壤作为资源,在农业生产上发挥其资源作用是不应有时间限制的,只要用养合理,肥力就不断提高,创造的物质就不断增多。
(三)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而非生物环境又包括大气、土壤、水和岩石,可见土壤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土壤具备植物的着生条件,和供应植物水分、养分的能力,是生物同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是生态系统的门户,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是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由岩石逐步演变而成的,并被覆于地球陆地表面成为一个疏松层,简而言之,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作物并能获得收获的疏松表层,其本质是土壤肥力。
土壤肥料学1. 引言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和肥料的科学,旨在优化农作物生长和增加农作物产量。
了解土壤的特性以及如何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肥料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土壤特性和肥料的选择和应用。
2. 土壤的基本特性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媒介,它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对于合理管理土壤肥力至关重要。
2.1 土壤质地土壤的质地是指土壤中矿粒的比例和大小。
根据矿粒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粘性土、壤土和砂土。
土壤质地对于保水性、透气性和保肥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2.2 土壤pH值土壤的pH值是指土壤的酸碱性程度。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pH值有不同的要求。
大多数作物适宜生长在中性土壤(pH值在6.0到7.5之间)。
需要根据具体作物的要求来调节土壤的pH值,以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2.3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养分的丰富程度。
土壤中的主要养分包括氮、磷、钾等。
了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比例对于选择合适的肥料和施肥方法非常重要。
3. 肥料的种类和选用肥料是用于补充土壤中养分的物质。
根据肥料的来源和成分,可以将肥料分为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
3.1 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由动物粪便、植物残渣、厨余废物等有机物质制成的肥料。
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并且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水分。
有机肥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
3.2 无机肥料无机肥料主要是指化学合成的肥料,它们通常含有高浓度的氮、磷、钾等元素。
无机肥料可以根据所含养分的比例来选择。
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无机肥料很重要。
3.3 肥料的施用方式肥料的施用方式有很多种,包括根部施肥、叶面喷肥和水培等。
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作物的产量。
4. 肥料的管理和使用技巧正确的肥料管理和使用技巧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保护环境都非常重要。
绪论
1.什么是土壤?有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何作用?
2.什么是土壤肥力?肥力的四大因素是什么?
3.土壤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试述现代土壤学的三大基本理论?
5.如何理解“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第一章土壤母质与矿物质
解释名词:风化作用与成土母质;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四面体与八面体;土壤粒级与土壤质地;2:1型与1:1矿物
问答题:
✓ 1.岩石按成因可分哪三大类,其风化产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
影响有哪些?
✓ 2.风化作用可分哪三大类?分析其影响因素?
✓ 3.举例说明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4.土壤粒级可分哪四类,并分析每一粒级的特征?
✓ 5.土壤质地可分哪三大类,分析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 6.如何对土壤质地进行改良?
✓ 7.什么样的土壤被农民称为蒙金土,为何被农民喜欢?
✓ 8.试述山东省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 9 比较棕壤与褐土的特点及其利用与改良?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解释名词:
1. 土壤有机质
2.土壤腐殖质
3. 矿化作用
4. 腐殖化作用7. 腐殖化系数8. C/N 9. 激发效应
问答题:
1. 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2. 调节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
3. 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各种作用?
4.土壤有机质矿化影响因素,秸秆还田为何施适量氮肥?
5.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是什么?其中最主要条件是哪一种?为什么?
第三章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解释名词:
1.土壤密度
2.土壤容重
3.土壤孔性
4.当量孔隙
5.团粒结构
6.土壤结构性
7.土壤耕性
问答题:
1.如何利用土壤容重进行相关计算?
2.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如何?
3.衡量耕性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改善土壤耕性?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的结构?培育良好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5.已知一公顷(10000m2)耕层土壤20cm深度的湿土重为3×109g,测定水分
时,称取湿土15g,得干土重12g,求其容重?
第四章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解释名词:
1.土水势
2.吸湿水
3.吸湿量
4.膜状水
5.毛管水
6.土壤有效水
7.田间持水量
8.土壤水吸力
9.土壤水分特征曲线10. 夜潮作用11.冻后聚墒12.土壤蒸发13.萎蔫系数14.土壤水入渗15.土壤水再分布16. 土壤呼吸17. 气体扩散18. Eh 19. 土壤通气性20. 土壤热容量21. 土壤导热率22. 土壤热扩散率23. 土壤热状况
问答题:
1. 试述土壤水的类型及其有效性?
2. 为什么说毛管水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水分?
3.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与表示方法各有哪些?
4. 什么是土水势?包括哪几个分势?
5. 什么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有何意义?
6. 如何判断土壤墒情?土壤水在土壤中有何重要作用?
8. 土面蒸发可分哪三个阶段?试分析其影响因素。
9. 某土壤重为50克,含水量为2.5%,则干土重量为多少克?
10. 冻后聚墒和夜潮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11. 在农业生产上,一次灌足比分次灌好,为什么?
12.土壤空气的组成有何特点?
13. 土壤通气性对土壤肥力有何影响?
14. 土壤Eh的意义是什么?
15. 如何调节土壤的通气性?
16. 调节土壤热状况有哪些?关键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17. 育秧时有牲畜粪内欧苗床促早发的机理是什么?
18. 在沙漠地带,为什么有“朝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气候?
19. 粘土为什么叫“冷性土”?砂土为什么叫“暖性土”?
20. 入冬前小麦灌水可防冻,为什么?而春天灌返青水又不宜过早,又为什么?
21. 农民为什么说“锄下有水又有火”?
22. 地下水为什么冬暖夏凉?
23. 土壤热量来源有哪些?冬季如何提高土壤温度?
第五章土壤化学性质
解释名词:
1.CEC
2.BS
3. ESP
4.永久电荷与可变电荷
5. 土壤阳离子交换吸附
6. 活性酸
7. 潜性酸pH
8. 土壤Eh
9. 土壤缓冲性
问答题:
1. 影响阳离子交换的因素有哪些?
2. 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有哪些?
3. 试述土壤吸附性的种类和意义?
4. 试述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机制?
5. 提高土壤保肥和供肥措施有哪些?
6. 潜在酸与活性酸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7. 为什么在碱性土壤上,常发生作物有缺Ca2+和K+的现象?
8. 在砂质和粘质土壤上施入同品种等量的化肥,而出现在砂土上见效快,而在粘土上见效慢的现象?
9. 交换性Al3+是南方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10. 交换性Na+是北方土壤碱化的重要原因,为什么?
11. 对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应分别如何改良?
12. 试述我国土壤“南酸北碱”的原因?
13. 土壤缓冲作用的实质是什么?如何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
14. 土壤酸碱性与养分有效性有什么关系?
第六章土壤培肥与土壤污染
解释名词:
1. 土壤环境容量
2. 土壤污染
3. 土壤培肥
4. 土壤质量
5. 土壤退化
6. 土壤修复
问答题:
1. 我国耕地肥力状况如何?怎样来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
2. 高产肥沃土壤有何特点?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有哪些?
3. 什么是土壤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4. 如何理解“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利用土壤发展农业生产时,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5. 论述土壤与环境保护?
6. 论述土壤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