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45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1抑郁障碍的概念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2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2.1国际抑郁障碍流行病学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由于抑郁症诊断概念及分类上的意见分歧,特别是早期的研究未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分开,故所报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数字相差甚远。
198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其建立的流行病学调查地(epidemiologic catchmentarea,ECA)进行调查,发现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4.9%,恶劣心境为3.3%(Regier,1988)。
1994年的另一项调查表明,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17.1%,(其中男性为12.7%,女性为21.3%),恶劣心境为6%(Kessler,1998)。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3)的一项以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性合作研究,调查综合医院就诊者中的心理障碍,发现患抑郁症和恶劣心境者达12.5%。
在1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黎巴嫩、韩国、中国台湾等)的对38 000个体的社区调查,发现各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相差悬殊,中国台湾仅为1.5%,而黎巴嫩高达19.0%;年发病率在中国台湾为0.8%,美国新泽西则为5.8%(Myra,1996)。
2.2我国(包括台湾及香港)抑郁障碍流行病学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精神病学界对心境障碍的诊断概念狭窄,诊断率过低。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抑郁障碍在我国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一问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别制定了《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旨在提供科学和系统的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预防和治疗抑郁障碍。
本文将围绕该指南展开论述。
一、抑郁障碍的定义和分类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长期、强烈的低落情绪和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的明显减退。
根据严重程度和症状特点的不同,抑郁障碍被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亚型。
轻度抑郁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中度抑郁障碍患者在情绪低落的同时,丧失对日常活动的兴趣;重度抑郁障碍患者情绪低落严重,对所有活动丧失兴趣。
二、抑郁障碍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抑郁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遗传因素可以使个体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而生物化学因素则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和个人应对方式等,对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抑郁障碍的预防和干预策略预防和干预是有效管理抑郁障碍的关键。
指南提出了多种预防和干预策略,包括心理教育、心理支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心理教育是普及抑郁障碍知识,提高大众对抑郁障碍的认识和了解的重要途径。
心理支持包括家庭、朋友和社会的支持,能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升其自尊心。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人际治疗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变消极思维和行为习惯。
药物治疗则适用于重度抑郁障碍患者,通过调整神经递质的平衡来缓解症状。
四、抑郁障碍的康复管理抑郁障碍的康复管理是指导患者有效应对疾病、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措施。
康复管理主要包括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规律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定期随访和评估。
患者在康复管理期间,应定期复诊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积极参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时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等。
五、社会支持与抑郁障碍防治社会支持是预防和管理抑郁障碍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