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线平衡案例分析
- 格式:wps
- 大小:241.00 KB
- 文档页数:5
生产线平衡分析改善案例引言生产线平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分配各个工序的工作量,使得各个工序的产能能够实现平衡,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确保产品质量。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案例为例,介绍生产线平衡分析和改善的具体过程。
案例背景某电子产品制造公司拥有一条生产线,生产一种电子产品,该产品的组装工序分为A、B、C、D四个子工序。
在目前的生产线上,工序A的生产能力远超其他三个工序,导致A工序成为瓶颈工序,无法满足后续工序的需求,从而影响了整个生产线的效率和产量。
因此,公司决定进行生产线平衡分析,并制定改善方案,以提高生产线的平衡度。
生产线平衡分析1. 数据收集首先,需要收集工序A、B、C、D的工作时间数据,包括每个工序的加工时间、准备时间和等待时间。
这些数据将作为分析的基础。
2. 流程图绘制根据数据收集到的各个工序的时间,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可以绘制出生产线的流程图。
流程图可以清晰地展示每个工序的工作时间和流程顺序,有助于进一步分析。
3. 生产线平衡计算根据流程图,可以计算出每个工序的工作时间总和。
然后,根据目标产量,计算出每个工序的标准工作时间,即每个工序应该占用的时间比例。
通过比较实际工作时间和标准工作时间,可以评估生产线的平衡度。
4. 分析结果根据生产线平衡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工序A的工作时间远超其他工序,导致生产线的不平衡。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A工序成为瓶颈工序。
改善方案1. 调整工序A的产能由于工序A是瓶颈工序,可以考虑通过增加设备或优化工艺,提高工序A的产能,以满足后续工序的需求。
这可以通过增加工序A的设备数量、提高工段效率或优化工艺流程等手段实现。
2. 优化其他工序除了调整工序A的产能外,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其他工序的流程,减少每个工序的工作时间。
例如,可以通过流程改进、工艺优化、培训员工等方式,提高其他工序的效率,从而平衡整个生产线。
3. 调整生产计划根据生产线平衡分析的结果,可以对生产计划进行合理调整。
齿条生产线平衡改善一、项目名称齿条生产线平衡改善二、项目目标1、粗校至滚铆达成一件流,无心磨至高频小批量流动2、生产线在制减少70%,周转车下线,采用传送带传输3、生产周期缩短80%4、生产线平衡率提升至80%,人员效率提升10%5、生产过程PPM下降50%三、项目组织一、项目名称、目的及内容:目的:1、生产线平衡分析改善。
通过成组分线后,选取代表型号进行生产线平衡分析,运用丰田生产方式结合瓶颈限制理论管理2、生产线换型分析改善。
通过对每天的产量确定固定的生产时间,确定换型可利用时间,以此设置标准工序超市以及流转批量。
3、标准化作业改善:通过对现场时间以及动作分析,并进行工位改善,编制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将现场作业标准化,包括标准作业时间,标准在制,标准作业顺序。
4、传送方式改善:确定工序超市、流转批量后,进行流转方式改善。
二、项目组成员及分工:职姓名工作要求位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指导并监控整个过程按节点实施。
协调资源。
副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对策评价、实施监控。
组员负责进行齿条标准时间以及动作研究,以及动作、流转改善组员负责整个项目的对策拟定评价、实施。
组员负责进行齿条标准时间与动作分析,生产线平衡方案的制定。
编制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组员布局图绘制,标准作业下发组员负责项目整个进行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组员负责流转设施的自制,布局调整。
三、项目实施具体计划:序号阶段项目内容责任人起始完成时间时间1现状分析时间研究、动作分析、生产线平衡分析培训TOC简介改善专员2月4日2月16日2 生产线布局分析改善专员3 代表型号的测时、动作分解改善专员4 换型时间的调查改善专员5对策拟定根据时间分析,确定工序超市及工序间流转方式,及工序流转数量各分项小组(齿条线、齿轮轴线)2月8日3月15日6根据设备放置及工序节拍确定线体长度、速度、分段形式各分项小组(齿条线、齿轮轴线)7 标准化作业的编制改善专员8 改善过程中的质量监控9 对策评价改善对策的评价项目组成员3月16日3月23日10 对策实施流转线体制作2月8日3月15日现场试运行,质量部、技术部评价,项目成员、质管、技术3月25日2月25日11 项目验收现场项目验收质管部、技术部3月26日3月30日四、现状分析1、问题描述在2011年底整个机加车间分线分级,建立初步“流水线”作业方式后,加工过程中的各种浪费被显现出来,包括(1)节拍不平衡的效率损失(2)人员等待设备的浪费(3)在制品的浪费(4) 批量的不合格品及返工浪费(5) 搬运的浪费(6) 动作的浪费为此,生产部的带领下,机加车间开展了生产线平衡改善以及流转方式改善项目,运用丰田最基本最重要的IE时间测定与动作分析改善手法实施方法改善,通过流水线架的制作,实现按节拍的“单件流”生产。
【案例】某机械加工厂的生产线平衡改善某机械加工厂有一条流水传送带生产线,存在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作业人员经常有闲聊等待的现象。
该厂某系列产品的加工工艺流程为铣—钻—磨—组装。
该车间实行5天8小时工作制,每周的产量为3200件。
该加工厂生产线平衡改善如下:▪作业员都是熟练员工;▪每位员工都可以做2-3道工序的作业;▪操作人员都掌握铣、钻、磨三道工序;▪目前生产线共有12位员工;▪铣、钻、磨各有2台;▪每道加工工序的标准工时如下:▪生产节拍=(8*60*60)/(3200/5)=45 秒/ 件;▪稼动损失率分析稼动损失率=(节拍时间-瓶颈时间)/节拍时间*100% =(45-40)/45*100% =11%▪平衡效率分析平衡效率=各工序标准工时总和/(瓶颈时间*人员总数)*100%=[(23+23+15+15+40+40+40+35+35+40+30+30)/(40*12)]*100%=76.3%▪生产效率分析生产效率=(合格品数量*该产品标准工时)/出勤时间= [3200*366/(12*8*3600*5)]*100%=67.8%▪由平衡率分析图及稼动损失率、平衡效率可知,要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可以先消除稼动损失率,然后利用ECRS法则改善平衡效率。
消除稼动损失率的核心手段是提高生产量,使生产节拍时间与瓶颈时间相同或接近,即每周产量由3200件提高至3600件。
提高后的生产节拍=实际出勤时间/实际生产数量=8*60*60/(3600/5)=40秒/件,这样可以直接减少人员等待时间,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后的生产效率为:生产效率=(3600*366) / (12*8*3600*5 )*100%=76.3%▼▼由于铣、钻的标准时间为23+23+15+15=76秒<2个生产节拍,因为作业员熟知操作铣、钻、磨工序,所以可以减少一台钻,由4人变为2人操作。
(改善后的分析图如上所示)改善后的平衡效率=(各工序标准时间总和/瓶颈时间*人员总数)*100%=366/(40*10)*100%=91.5%改善后的生产效率=3600*366/ (10*8*3600*5 )*100%=91.5%改善前后的生产线布局如下所示:▼由此可以看出,如果生产节拍 >瓶颈时间,首先要想尽办法使生产节拍时间与瓶颈时间相同或接近,否则就会造成人员的稼动损失,使生产节拍时间无限趋向瓶颈时间的主要思想有:o提高生产量;o缩短正常上班时间,把腾出的时间用来培训操作技能。
现场案例某企业某条生产线每月的工作天数为22天,正常工作时间每天为8小时,该生产线做A产品有5个工序,第1个工序(装配1)为28秒,第2个工序(装配2)为34秒,第3个工序(测试)为31秒,第4个工序(总装)为40秒,第4个工序(包装)为24秒),现在客户给了18000个/月的A产品订单,该生产线要如何完成任务?因为每天完不成819台的任务,该生产线的组长找人事部招了1个新员工,让这个新员工在生产线上5个工序来回帮忙,哪里做不过来就到哪里帮忙做。
生产部经理不接受生产线组长这种增加人手的做法,要求进行改善,在不增加人工成本的情况下满足客户的订单需求。
运作思路及具体工作第一步:明确改善目的和对象是否因生产量变动(增产或减产)而进行改善;是否为了提高生产率、减少作业人员;改善针对某条生产线、某段工序还是整个流程。
第二步:测量对象各工序的时间秒表法(正常的作业速度,测试20个以上工序时间,取平均值)第三步:衡量生产线平衡情况1、生产线平衡率水准平衡率<85%,水准差,90%>平衡率≥85%,良好;平衡率≥90%,属于优秀2、客户需求节拍:生产线瓶颈工时要小于客户需求节拍A产品平衡率=生产线各工序时间总和/(瓶颈工时*人员数)=(28+34+31+40+24)/(40*5)=78.5%客户需求节拍=有效出勤时间/[生产计划量*(1+不良率)]=22*8*3600/18000=35.2秒注:瓶颈工时40,客户需求节拍35.2s第四步:明确增值和非增值时间增值时间:物料加工、产品组装,质量控制及对产品有利包装。
非增值时间:包括取料距离大于60厘米,弯腰,走动,物料的质量造成的过程返工缺料的等待,停机,工装夹具的维修时间,物料和半成品的运输等。
(非增值时间:指工作中没有能改变产品特性,但目前又是不可获缺的工作,即工序中没有必要或是由于现有设备和工艺无法满足产品质量要求而设置的工作。
)第五步:通过ECRS法则改善平衡在确保人员和物料正常后,采用ECRS法则改善案例中ECRS运用符号名称说明E取消Eliminate总装中,物料放在员工身后的地上,员工弯腰取料浪费3秒时间。
生产线平衡分析改善案例1. 引言在现代生产制造中,生产线平衡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优化生产过程。
然而,许多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一些生产线不平衡的问题,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工作环境混乱等情况。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探讨如何进行生产线平衡分析和改善,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2. 案例描述某制造企业生产线的主要产品是汽车轮胎。
该生产线包括橡胶混炼、轮胎成型、胶带裁剪等多个工序。
然而,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工序之间的生产能力差异较大:每个工序的生产能力不同,导致生产线产能受限,影响整体生产效率。
•工序间存在瓶颈工序:某些工序的产能远低于其他工序,成为生产线的瓶颈,导致生产线的平衡性差。
•产品在不同工序之间的等待时间过长:由于工序间生产能力不均衡,产品在某些工序中等待的时间过长,浪费了人力和资源。
3. 生产线平衡分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进行生产线平衡分析,以找出生产线中的瓶颈工序和工序之间的不平衡情况。
具体步骤如下:3.1 数据收集我们收集了每个工序的生产能力以及产品在各个工序中的等待时间数据。
通过收集足够的数据,可以客观地分析生产线的瓶颈和不平衡情况。
3.2 生产线平衡度计算我们使用平衡度指数来衡量生产线的平衡情况。
平衡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平衡度指数 = (最大生产时间 - 实际生产时间) / 最大生产时间通过计算每个工序的平衡度指数,我们可以得出整个生产线的平衡度情况。
3.3 瓶颈工序分析根据生产能力数据和平衡度指数,我们可以确定哪个工序是生产线的瓶颈。
通常来说,平衡度较低的工序往往是瓶颈。
通过瓶颈工序分析,我们可以找出生产线中的瓶颈,为后续的改善提供依据。
3.4 工序间平衡分析除了找出瓶颈工序外,我们还需要进行工序间的平衡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工序的生产能力和等待时间,我们可以确定哪些工序之间存在不平衡的情况。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出生产线的瓶颈,并制定合理的改善方案。
电子厂IE改善案例1. 背景介绍电子厂是一个以生产电子产品为主的制造企业。
在制造业领域中,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
IE主要关注生产过程的效率和生产线优化。
本文将介绍一个电子厂IE改善案例,探讨如何通过改进IE方法和流程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2. 问题分析在电子厂的生产线上,存在着一些生产效率低下和生产成本高昂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1.过长的生产周期:产品在生产线上停留时间过长,导致整体生产周期延长,影响了交货期的准时性。
2.生产线不平衡:在生产线上,存在一些工位负荷过重和工位负荷不均衡的问题,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3.无价值的工序:生产流程中存在一些无效的工序和冗余的操作步骤,浪费了时间和资源。
4.高原材料库存:由于生产过程中的延误,导致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库存居高不下,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占用成本。
3. 改善方案针对上述问题,电子厂制定了一个IE改善方案,旨在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3.1 生产周期的缩短为了缩短生产周期,电子厂采取了以下措施:•优化物料流程:通过仔细分析产品的物料需求和交付时间,优化物料调度和供应链管理,确保原材料能够按时送达生产线,避免生产停滞造成的延误。
•制定精确的生产计划:通过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合理安排生产资源,确保各工位能够顺利流转,减少生产停顿时间。
•引入自动化设备:在适当的环节引入自动化设备,例如自动装配设备、自动化测试设备等,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2 生产线平衡为了解决工位负荷过重和工位负荷不均衡的问题,电子厂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工时分析:通过对每个工位的工时进行仔细分析,确定每一道工序所需时间,并比较各个工位的工时差异,以实现工位之间的平衡。
•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生产线操作知识,使其具备多项技能,能够适应不同工位的操作。
•调整工序顺序:根据工时分析结果,调整工序的顺序,以减少生产线上的阻塞现象。
流水生产线平衡实例分析-(I)
(2012-07-31 09:11:09)
转载▼
标签:
分类:咨询事业
教育
生产线平衡就是对生产的全部工序进行均衡化,调整作业负荷,以使各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的技术手段与方法。
它是生产流程设计及作业标准化中最重要的方法。
生产线平衡的目的是通过平衡生产线使现场更加容易理解“一个流”的必要性及生产作业控制的方法。
玩具小车生产线平衡实例
某J型玩具小车要在一个传送带上组装,每天需生产500辆。
每天的生产时间为420分。
表0-1列出了J型小车的装配步骤及其定额时间,请根据节拍和作业次序的限制,求使工作站数量最少的生产线平衡方式。
1.绘制装配生产线的流程图
图6-1 给出了表6-1中的次序关系(表示作业次序关系,箭头长度无实际意义)。
表6-1 J型小车的装配步骤及其时间
作业时间(秒)描述必须提前的作业
A45安装后轴支架,拧紧4个螺母—
B11插入后轴A
C9拧紧后轴支架螺栓B
D50安装前轴,用手拧紧4个螺母—
E15拧紧前轴螺栓D
F12安装1#后车轮,拧紧轮轴盖C
G12安装2#后车轮,拧紧轮轴盖C
H12安装1#前车轮,拧紧轮轴盖E
I12安装2#前车轮,拧紧轮轴盖E
J8安装前轴上的车把手,拧紧螺栓和螺钉F,G,H,I
K9上紧全部螺栓和螺钉
合计195
图6-1 J型小车的流程图
2.计算节拍
3.工作站最小值(理论上)
4.选择作业分配规则
研究表明,对于特定的问题有些规则会优于其他规则。
一般来说,首先安排有许多后续作业或者持续时间很长的作业,因为它们会限制装配生产线平衡的实现。
这种情况下,我们选用如下规则:
规则一:按后续作业数量最多规则优先安排作业;
规则二:按作业时间最长规则优先安排作业;
规则三:按该项作业元素时间与后续作业元素时间的总和最大规则优先安排作业(阶位法)。
5.平衡装配生产线,将所有作业分配到各工作站
(1)平衡方案A:选用规则一,按后续作业数量最多规则来平衡装配生产线。
各项作业的后续作业数量如表6-2所示。
根据后续作业最多规则给工作站1,2安排作业,在规则一遇到问题时,采用规则二,直至所有作业安排完毕。
表6-3列出了实际的安排。
表6-2 各项作业的后续作业数量
作业元素后续作业元素
数量
作业元素后续作业元素数量
A6F,G,H或I2
B或D5J1
C或E4K0
表6-3 根据后续作业最多规则平衡装配生产线
工作站作业作业时间
(s)剩余时间
(s)
可安排的
紧后作业
紧后作业
最多的作
业
时间最长的
作业
1A45 5.4空闲无
2D500.4空闲无
3B1139.4C、E C、E E
E1524.4C、H、I C F、G、H、I
C915.4F、G、H、
I F、G、H、
I
H、I
F12 3.4空闲无
4G1238.4H、I H、I H1226.4I
I1214.4J
J8 6.4空闲无
5K941.4空闲无
计算流水线负荷率
77.38%的负荷率意味着该装配线不平衡或闲置时间达22.62%(有57秒闲置),最空闲的是工作站5。
表6-4所示的工作地5的负荷率仅为17.86%。
那么我们能否得到更好的平衡方案呢?下面我们给出平衡方案B。
表6-4 平衡方案A中各工作地负荷率
工作地工作地作业
元素工作地作业
时间
工作地负荷率
(%)
1 2 3 4 5A
D
B,E,C,F
G,H,I,J
K
45
50
47
44
9
89.29
99.21
93.25
87.3
17.86
5.平衡装配生产线,将所有作业分配到各工作站
(2)平衡方案B:选用规则三(阶位法),即按该项作业元素时间与后续作业元素时间的总和(阶位值)最大规则优先安排作业。
首先,计算各作业元素的阶位值。
其计算过程如表6-5所示。
表中的1表示直接后续元素,+表示间接后续元素。
作业元素的阶位值就是该项作业元素时间与后续作业元素时间的总计。
表6-5 J型小车作业元素阶位表
作业元素A D B E C F G H I J K 总计
作业时间
(s)
4550111591212121289195
阶位值10610661565029292929179
紧前工序——A D B C C E E F,G,H,I J
按节拍为50.4秒依作业元素的阶位值的高低次序分配作业元素到工作地的过程如表6-6所示。
表6-6 按阶位法分配作业元素过程
工作地作业
元素
阶位值
紧前作
业
作业时间
(s)
累计作业时
间(s)
剩余时间
(s)
1A106—4545 5.4 2D106—50500.4
3B
E
C
F 61
56
50
29
A
D
B
C
11
15
9
12
11
26
35
47
39.4
24.4
15.4
3.4
4G
H
I
J 29
29
29
17
C
E
E
F,G,H,I
12
12
12
8
12
24
36
44
38.4
26.4
14.4
6.4
5K9J9941.4
最后得到的工作地数为5个,与平衡方案A相同,负荷率为77.38%,该装配线平衡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为了得到更好的平衡方案,下面我们给出平衡方案C。
5.平衡装配生产线,将所有作业分配到各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