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知识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6.26 MB
- 文档页数:68
地质基础知识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地球结构的科学。
它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地球的起源、地球物质的组成、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地球表面的变化。
地质基础知识是理解地质学的基础,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地质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 地球的构造和层次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壳层,位于地幔之上。
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它们的厚度和组成有所不同。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和半固态岩浆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熔融的金属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学科。
地球的动力学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和火山活动。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部被分为数个大板块,这些板块可以以不同速度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
3.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上各种地质结构的形成和演化。
这些地质结构包括山脉、断层、盆地和地层等。
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对地层的观察和剖析、地质构造的绘图以及地震的研究等。
4. 地质时间和地质历史地质时间是指地球形成以来的时间序列,地质历史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的发展和演化过程。
地质时间可以通过岩石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地层的堆积来确定。
地质历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生物的进化历程。
5. 地质资源和环境地质学地质资源是指地球中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如矿物、燃料和水资源等。
环境地质学研究地质现象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和保护地球环境。
地质学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地质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探索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保护地球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球的构造和层次、地球的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地质时间和地质历史,以及地质资源和环境地质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学习和理解地质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我们的地球。
地质基本知识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球表面形态以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岩石、矿物、地壳、地震、火山、地貌、构造等。
本文将介绍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帮助读者对地质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质现象。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地壳运动和地貌等。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会导致地壳的震动。
火山是地球表面岩浆喷发的结果,形成火山口和火山喷发物。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的变形和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壳漂移。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野外地质调查、实验室分析和数值模拟等。
实地考察是地质学家亲自到地质现象发生的地方进行观察和记录。
野外地质调查是对地质现象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测量,收集样品和数据。
实验室分析是对野外采集的样品进行化学、物理和显微镜等方面的分析。
数值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地质过程和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地质学问题。
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质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预测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寻找矿产资源,保护环境等。
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
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涉及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质现象。
通过实地考察、野外地质调查、实验室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地质学家可以揭示地球的奥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对地质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地质学基础知识地质学基础知识1.1地球及地质作⽤1、地质作⽤:由于⾃然动⼒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称为地质作⽤。
2、地质作⽤分为:内⼒地质作⽤、外⼒地质作⽤。
3、内⼒地质作⽤:作⽤于整个地壳和岩⽯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的称为内⼒地质作⽤。
4、外⼒地质作⽤:作⽤于地球表⾯,能源来⾃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地质作⽤。
5、内⼒地质作⽤⼜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岩浆作⽤、变质作⽤。
6、外⼒地质作⽤⼜分为:风化作⽤、剥蚀作⽤、搬运作⽤、沉积作⽤固结成岩作⽤。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引起地壳(或岩⽯圈)组成物质发⽣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平运动(造⼭、沿球体平⾯沿切线⽅向)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地震的地⽅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70km)中源地震,范围(70㎞~300㎞)深源地震,范围(300㎞~700㎞)。
1.2岩浆作⽤和⽕成岩1、岩浆成份分类:⼆氧化硅、⾦属氧化物、少量⾦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
3、岩浆作⽤分为:喷出作⽤、侵⼊作⽤。
4、⽕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岩。
5、⽕⼭分为:活⽕⼭、死⽕⼭、休眠⽕⼭。
6、程度分⽕⼭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宁静式。
7、喷发形式:中⼼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锥、岩钟、岩熔流。
2、三⼤岩类:⽕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部分》倾⼊作⽤与倾⼊岩1、倾⼊作⽤: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周围岩⽯,⽽未达到地表。
地质学基础知识整理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涵盖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表面特征、演化历史以及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
对于想要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的人来说,掌握一些地质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洋葱”,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是我们最熟悉的部分,它是地球表面的薄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一般在 30 至 70 千米之间;而海洋地壳则较薄,通常只有 5 至 10 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 2800 千米。
地幔的物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具有一定的塑性,能够缓慢流动。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固态的铁和镍。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极高,是地球磁场产生的重要区域。
二、岩石的类型地球上的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当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出地表,冷却迅速,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比如玄武岩;如果岩浆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如花岗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沉积岩往往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还可能保存着古代生物的遗迹。
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例如,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会变成大理岩,页岩会变成板岩。
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在各种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是岩石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
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的褶皱,一般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的褶皱,往往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是岩石在强大的压力或张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
断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四、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节蚆羅芆芈蚅肇膈薇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V4XgP。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FKTrD。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sng7T。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 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V3Grs。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二、选择1、地球的形状为(D)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A、岛弧;B、丘陵;C、裂谷;D盆地。
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
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C)A、大陆磁异常;B、区域磁异常;C、全球磁异常;D局部磁异常。
6 、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A、大陆区;B、太平洋;C、大西洋;D印度洋。
7、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
8、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D)A、日本;B、台湾;C、阿拉斯加;D广州。
9、地磁要素包括(ABD)A、磁偏角;B、磁倾角;C、磁异常;D磁场强度。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貌发育和地球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地质学基础是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质学基础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含了陆壳和海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此外,地球的大气由氮、氧、水蒸气等组成,水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构造分为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地球内部是由球状结构的圈层构成的,其中地幔是最厚的一层,占地球体积的84%。
三、地质时间与地质年代地质时间是指地质历史发展上的时间尺度。
地质年代是区分地质历史的基本单位,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代,分别对应地球历史上的不同阶段。
四、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形态,这些地貌特征是地球内部地质活动和外部侵蚀作用的结果。
五、地球的地质变动和地质地球历史演变地球的地质变动包括构造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这些变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地壳板块运动所引起的。
地球的地球历史演变是指地球从形成到发展演化的过程,包括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六、岩石和矿物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成分,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物质,如石英、长石、黑云母等。
七、地球的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运动规律的学科,包括地下水形成、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
八、地震与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表现。
火山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的结果,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九、地球的矿产资源地球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序言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地球概况第二节地球的结构第三节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第二章矿物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性第二节重要矿物简述第三章火成岩第一节岩浆、岩浆作用和火山岩的概念第二节喷出作用(火山作用)第三节侵入作用第四节火成岩的成分第五节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第六节火成岩的分类第七节最主要的火成岩第四章沉积岩第一节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第二节沉积岩的特征第三节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沉积岩第五章变质岩第一节变质作用的因素第二节变质岩的特征第三节变质作用的类型及有关的变质岩第四节有关变质岩的几个问题第六章矿床第一节矿床的概念第二节内生矿床第三节外生矿床第四节变质矿床和多成矿床第七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第一节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构造运动的证据第三节岩层的产状和岩石变形第四节褶皱构造第五节断裂构造(一)——节理第六节断裂构造(二)——断层第七节韧性断层与区域性大断裂第八节怎样分析和阅读地质图第八章地震第一节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第二节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第三节地震波和地震仪第四节地震强度第五节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第六节地震预报第九章大地构造学说第一节地槽——地台说第二节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学说第三节地质力学(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第四节板块构造学说第十章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第一节地史的研究方法第二节地层系统第十一章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宙第一节太古宙第二节元古宙元古宙第三节震旦纪第十二章早古生代第一节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第二节加里东构造阶段古地理轮廓及地史特征第三节早士生代中国地史概况第十三章晚古生代第一节晚古生代生物界的飞跃发展第二节海西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格局变化及地史特征第三节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第十四章中生代第一节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第二节中生代全球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演化第三节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第十五章新生代第一节早第三纪第二节晚第三纪第三节第四纪参考文献及指导读物第一版后记第二版后记第三版后记附表地质年代表[1]。
地质学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及演化过程的学科。
它涵盖了多个子学科,包括矿物学、岩石学、地貌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等。
本文将介绍地质学的基本知识点,以帮助读者对地质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矿物学矿物学是研究地球上的矿物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组成的学科。
矿物是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人类利用矿物进行建筑、工艺和能源开发。
常见的矿物包括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地球上的岩石以及它们的形成、分类和变质等方面的学科。
岩石是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的固体物质,形成于地球的不同部分和不同过程。
根据岩石的组成和形成过程,可以将其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1.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壳表面或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火成岩有花岗岩、玄武岩和安山岩等。
火成岩中的矿物颗粒由于冷却速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晶体大小和岩石的质地。
2.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风、水、冰等力量将碎屑物质沉积在地表或水底形成的岩石。
例如砂岩、页岩和石灰岩都是常见的沉积岩。
沉积岩中保存了动植物的化石,对研究过去的地质环境和生物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 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等环境条件下经历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的形成与地壳的运动和变形有关,它们常常出现在构造带和大规模地壳运动的地区。
例如片麻岩、千枚岩和云母片岩等都是常见的变质岩。
三、地貌学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以及地表过程的演化规律。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为的特征和地形,包括山地、平原、河谷和盆地等。
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地质、气候、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四、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等方面的学科。
它研究地壳的形成和演化,了解板块构造、地震断层和山脉的形成等地质现象。
构造地质学对于理解地球的动力学过程和预测地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683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岩石组成、地壳运动等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这门学科主要关注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事件。
地质学的核心是对地球内部的研究。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部分。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层,由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组成。
地幔位于地核之上,主要由熔融状态的岩石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岩石壳层,它包裹在地幔的上方,分为洋壳和陆壳。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质剖面、岩石组成和岩性等,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历史。
他们还通过研究地壳运动,如地震、火山爆发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来探索地球变动的原因和机制。
地质学家还研究岩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熔岩或岩浆凝固而成的,如花岗岩和玄武岩。
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压实和固结而形成的,如砂岩和页岩。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历了变质过程的岩石,如片麻岩和千枚岩。
地质学还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和地质现象。
地球表面由各种地貌构成,如山脉、河流、湖泊和海洋。
地质学家还研究地球表面的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地质灾害等地质现象,以便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变动和演化过程。
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相关。
它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以及环境保护和地质资源开发等实际应用。
通过地质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1.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2.地球圈层结构:一、外三圈:(1)大气圈<主要成分氮占78%、氧占21%、其他是二氧化碳、水汽、惰性气体、尘埃等占1%>、(2)水圈(3)生物圈二、内三圈:(1)地壳(2)地幔(3)地核3.莫霍面或莫氏面: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一级不连续面;古登堡面:位于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一级不连续面。
4.地壳(A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地壳(A'层),和花岗岩的成分相似,叫花岗质层,又称硅铝层;下层地壳(A''),和玄武岩的成分相似,叫玄武质层,又称硅镁层。
5.地质作用: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6.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7.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8.矿物的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即同质多像.9.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通常是利用条痕板(无釉瓷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的痕迹的颜色)10.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程度。
11.摩氏硬度计:[标准矿物名称/硬度级别] 滑石~1 石膏~2 方解石~3 萤石~4 磷灰石~5 正长石~6 石英~7 黄玉~8 刚玉~9 金刚石~1012.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13.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
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相消长的。
14.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15.岩浆作用:把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成、演化和变化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了地球的各个层面,包括地球内部的岩石和矿物、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理过程、地球的历史记录等。
地质学的基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岩石和矿物学:研究岩石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矿物的分类和特征。
岩石和矿物是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2. 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地球的物理特性,如密度、地震波和地磁场等。
3.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和地貌形成过程,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地貌学研究地球的外部作用力和地表流动的水体对地形的影响。
4. 地质力学:研究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等地球内部力学过程。
地质力学为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变动等现象提供了
物理解释。
5. 地层学:研究地质记录的时间序列。
通过研究地层的堆
积规律、古生物化石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可以了解到地球
历史上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6. 地球历史和古环境: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古环境变化。
通过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态等,可以了解到地球过
去的环境条件和生物演化过程。
以上是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地质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非常
广泛,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地质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资源的利用具有
重要意义。
地质学基础知识概述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以及地球上各种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与变化的科学。
本文将概述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1. 地球的结构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部分,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岩石,占据了地球体积的大部分。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一层液态金属,内核是固态金属。
2. 地质时间地质时间划分为相对时间和绝对时间两种。
相对时间指示了地球历史上事件的顺序关系,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现生代等时代。
绝对时间通过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等方法测量地质事件的确切年代。
3. 地球的演化地球的演化包括地壳的构造变化、板块运动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地壳构造变化主要体现为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这些都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块运动也是地球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
4. 岩石和矿物岩石是地球上常见的固态物质,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
矿物是地球上自然形成的无机固体,具有特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矿物的种类和组合会决定岩石的性质和特点。
5. 地质资源地质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矿产资源是指从地下开采的矿物和矿石,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燃料矿等。
能源资源包括化石燃料、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
6.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
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地质学基础知识的概述,地质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地球的各个方面。
深入了解地质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利用地质资源,以及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风险。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地质学基础是科学的地学学科之一,研究地球的构造、成分、历史以及地质过程等。
以下是地质学基础的重要知识点:1.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外核由液态铁镍合金组成;地幔由固态硅、镁、铁的矿物组成;地壳包括大陆壳和海洋壳。
2.地球的历史: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分为前寒武纪、元古宙、太古宙、新太古宙和中太古宙五个时期。
这段时间内,地球经历了自然力量的循环,包括地质构造的演化、大陆漂移和地壳运动等。
3.地质过程:地质过程包括构造运动、边界变动、地壳演化、岩浆活动、地质作用等。
这些过程造成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喷发、山脉的形成等地质现象。
4.岩石类型:地球上的岩石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熔岩或岩浆经过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是由岩屑经过侵蚀、运输和沉积形成的;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原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5.地质时代:地质时代是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方法,将地球历史分为一系列时间段。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地质时代划分法是国际地层委员会制定的,包括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四个主要时代。
6.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的变形和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包括地壳的扩张和收缩,垂直运动则指地壳的隆升和沉降。
7.地震和火山喷发: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质学中的两个重要现象。
地震是地壳发生破裂或移动时释放的能量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岩浆爆发到地表,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气体和岩浆。
8.地球资源:地球资源是指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
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地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资源的分布、形成和开发利用的方法。
9.地质灾害:由于地质过程的活动,地球上会发生各种地质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预测地质灾害的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地质基础知识第⼀章地质学基础知识第⼀节岩⽯学基础知识⼀、矿物矿物是天然产物,通常具有⼀定的物理性质和⽐较固定的化学成份。
有的矿物是由⼀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单质矿物,如⾃然⾦、⾃然铜、⾦刚⽯等;有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黄铁矿、⽅解⽯等。
某些⼈⼯合成的矿物,如⼈造⾦刚⽯、⼈造⽔晶等,其化学成份与物理性质与⾃然矿物类似,但不是天然产物,称之为“⼈造矿物”或“合成矿物”。
⽬前,已发现的矿物约3000多种,但组成煤系地层岩⽯的常见矿物仅有20余种,称之为造岩矿物。
常见的矿物有:⽯英、长⽯、⽅解⽯、⿊云母、⽩云母、⾓闪⽯、黄铁矿、⾚铁矿和铝⼟矿等。
⼆、岩⽯岩⽯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下聚集⽽形成的,⾃然界中有些岩⽯是由⼀种矿物组成,如纯洁的⼤理岩是由⽅解⽯组成;⽽多数是由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如花岗岩主要由⽯英、长⽯、云母三种矿物组成;少数由⽕⼭玻璃物质、胶体物质或⽣物遗骸组成。
岩⽯具有⼀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征,与矿物⽐较,岩⽯的物质组成不固定,物理性质不均匀。
岩⽯与矿产的关系密切,各种⾦属、⾮⾦属矿产(如煤炭、⽯油等)绝⼤多数蕴藏于岩⽯之中,与岩⽯具有成因和时空上的联系。
⾃然界中岩⽯种类名⽬繁多,但根据其成因可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岩浆岩⼜称⽕成岩,它是地壳下⾯存在着⾼温⾼压的熔融硅酸盐物质(称为岩浆),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沿着地壳薄弱带侵⼊地壳或喷出地表,温度降低,最后冷凝固结形成的岩⽯。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硅酸盐矿物,主要氧化物是SiO2。
根据SiO2的百分含量,岩浆岩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这些岩浆岩中的SiO2含量依次逐渐增⼤。
根据岩浆岩的产出深度和状态的不同,岩浆岩⼜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岩浆岩侵⼊煤系地层,是⼀种常见的地质现象,也是影响煤矿⽣产的重要地质因素之⼀。
岩浆岩侵⼊体对煤层的破坏性主要表现为:①煤层被侵⼊体所代替,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完整性,减少了煤炭的可采储量;②由于接触变质的影响,使煤的灰分增⾼,黏结性减弱,煤质变劣,降低煤的⼯业价值;③侵⼊体硬度较煤层⼤,会妨碍采掘⼯作的正常进⾏,增加⽣产成本;④侵⼊体在煤层中发育时,使采区和⼯作⾯布置困难,甚⾄造成废巷等损失。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知识第一节地质作用(2)一、地球的一般特征(一)地球的形态(二)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三)地球的圈层构造(4)(四)地质作用的概念二、内力地质作用(6)(一) 地壳运动(二)岩浆作用(三)变质作用(8)(四)地震作用三、外力地质作用(10)(一)风化作用1、风化作用的类型(10)2、岩石的风化程度(14)3、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16)(二)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17)1、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2、河流的地质作用(18)(三)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22)1、湖泊成因类型2、湖泊的地质作用3、沼泽的地质作用(24)(四)海洋的地质作用1、海水的剥蚀作用2、海水的搬运作用3、海洋的沉积作用(五)风的地质作用1、风的剥蚀作用2、风的搬运作用3、风的沉积作用(六)冰川的地质作用(25)1、冰川类型(大陆冰川、山岳冰川)2、冰川的地质作用(刨蚀、搬运、沉积作用)(七)负荷地质作用(崩落、蠕动、滑动、泥石流)第二节矿物和岩石(26)一、主要造岩矿物(一)矿物的特征1、矿物的形态2、矿物的物理性质(28)3、矿物的力学性质4、其他性质(二)常见矿物的鉴别(表1.2.3)(29)二、岩浆岩(32)(一)岩浆岩的产状1、侵入岩体产状2、喷出岩体产状(二)岩浆岩的物质成分(表1.2.4,1.2.5)(三)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34)1、岩浆岩的结构2、岩浆岩的构造(四)岩浆岩的分类及鉴定(36)1、岩浆岩的分类(表1.2.6)2、岩浆岩的鉴定(表1.2.6)(五)常见岩浆岩的特征(37)三、沉积岩(39)(一)沉积岩的形成及物质组成1、沉积岩的形成2、沉积岩的物质组成(二)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40)1、沉积岩的结构2、沉积岩的构造(三)沉积岩的分类及鉴定(42)1、沉积岩的分类(表1.2.7)2、沉积岩的鉴定(四)常见沉积岩的特征(44)四、变质岩(一)变质岩的矿物成分(二)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1、结构(变余或残余、变晶、碎裂结构)2、构造(三)变质岩的分类及鉴定(46)(四)常见变质岩的特征第三节地质构造(48)一、地壳运动(一)地壳升降运动(二)地壳水平运动(三)构造运动的速率和幅度(50)(四)地壳运动的空间分布二、板块构造学说(一)活动论和固定论的争论(二)活动论的再兴起——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三)板块的边界类型(四)板块划分方案(52)(五)板块的驱动机制(六)威尔逊旋回三、地层年代的确定方法(一)岩层相对年龄的确定方法(表1.3.1)(二)岩层绝对年龄的确定方法(54)四、地层与地质年代(一)各级地层单位对比(表1.3.2)(二)地层与地质年代(表1.3.3)(三)地质年代的划分(表1.3.4)(56)(四)我国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划分(表1.3.5)(五)我国侵入岩的分期(表1.3.6)五、地层接触关系(60)1、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2、岩浆岩与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侵入和沉积接触)六、倾斜构造(60)(一)水平岩层(二)倾斜岩层1、岩层的产状要素2、岩层产状要素的测定与表示方法(62)3、倾斜岩层地层界线的分布特征(三)直立岩层(64)七、褶皱构造(一)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向斜)(二)褶皱的要素及形态分类(66)1、褶皱要素2、褶皱的形态分类(三)褶皱构造的识别八、断裂构造(68)(一)断裂构造的力学性质(二)节理(70)1、节理的分类2、节理的调查3、节理调查资料的整理(玫瑰图)(72)(三)断层(74)1、断层要素2、断层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75)3、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77)九、地质力学及其在工程地质方面的应用(79)(一)地质力学基础知识1、基本概念2、结构面的力学特征及其序次和等级(表1.3.9,表1.3.10等)(80)3、构造形迹的序次和等级(84)(二)构造体系1、构造体系的概念2、构造体系的类型3、构造体系的复合与联合(86)(三)地质力学在工程地质方面的应用(88)1、区域稳定性的评价2、岩体稳定性分析3、应用示例(89)十、中国区域地质构造(92)(一)地块形态1、地块形态特点2、大地构造名词对照3、稳定地块特点4、活动地带的特点(二)中国区域地质的主要特点1、中国地槽的特点2、中国地台的特点3、中国区域地质的其他特点十一、地质图(一)地质图的内容1、地质图的类型(94)2、地质图的规格(二)地质图的表示方法1、地层岩性2、地质构造3、岩层接触关系(三)地质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图的编制1、地质剖面图(95)2、综合地层柱状图(97)(四)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98)1、阅读地质图的方法2、黑山寨地区地质图的阅读与分析第四节第四纪地质(100)一、第四纪地层(一)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标准(二)第四纪地层的特征1、陆相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101)2、海相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104)3、第四系地层对比二、新构造运动和活动断裂(106)(一)新构造运动1、新构造运动及现代构造的概念2、新构造运动的特点3、我国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发展历史4、我国新构造的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5、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107)(二)活动断裂(活断层)(109)1、活动断裂的概念2、活动断裂的一些标志3、内陆活动断裂的活动方式4、中国活断层的基本特征5、活断层的滑动速率分类及工程地质评价三、中国第四纪地层(一)中国第四纪地层的类型与分布(110)1、岩相——沉积类型的复杂性2、堆积作用的继承性3、冰川冰水堆积的旋回性(波动性)(111)4、人类发展的阶段性5、堆积物分布的分带性(二)早更新世地层(111)(三)中更新世地层(113)(四)晚更新世地层(五)全新世地层(115)第五节地貌一、地貌的成因及分类(一)地貌的概念及分级(二)内、外地质营力对地貌的影响(三)地貌的成因类型(116)二、山岳与平原地貌(119)(一)山岳地貌1、山岳的测高分类2、山岳的形态要素及其类型3、山岳的地质构造类型(二)平原地貌(121)1、平原的测高及构造特征分类2、平原按其地质构造和形成动力关系分类三、流水地貌(一)暂时性流水地貌(123)(二)河流地貌1、基本概念2、河谷地貌(124)3、冲积平原(127)四、海成地貌(一)海岸地貌1、一般概念2、海岸地貌的类型(二)海洋地貌五、常见特殊环境下的地貌(129)(一)黄土地貌(二)冰川地貌1、冰川的类型及特征2、冰川侵蚀地貌3、冰川、冰水堆积地貌(三)冻土地貌(131)第二章岩土工程勘察(133)第一节勘察工作的布置一、岩土工程勘察分级1、工程重要性等级2、场地等级3、地基等级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二、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划分及勘察工作的布置1、房屋建筑和构筑物(134)2、地下洞室(138)3、岸边工程4、管道与架空线路工程(140)5、废弃物处理工程6、边坡工程(142)7、基坑工程8、桩基础9、既有建筑物的增载和保护(144)10、核电厂11、地基处理(146)12、不同勘察规范中勘察阶段的划分及与工程建设阶段的对应关系(148)第二节岩土的分类及其鉴别特征Ⅰ岩石的分类一、岩石按成因分类(一)岩浆岩(二)沉积岩(150)(三)变质岩二、岩石按坚硬程度分类1、按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分类2、按坚硬程度定性分类三、岩石按完整程度分类(152)1、岩体完整程度分定量分类2、岩体完整程度分定性分类四、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五、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六、岩石按软化程度分类七、岩体按岩石的质量指标(RQD)分类(154)八、岩体按结构类型分类Ⅱ土的分类一、国家标准《土的分类标准》(GBJ 145-1990)(一)一般土1、巨粒土和含巨粒的土2、粗粒土3、细粒土(155)(二)特殊土(157)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一)按地质成因分类(二)按沉积时代分类1、老沉积土2、新沉积土(三)按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分类1、碎石土(158)2、砂土(159)3、粉土4、粘性土(四)按工程特性分类(五)按有机质含量分类三、行业标准《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四、水利部行业标准《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161)(一)一般程序(二)巨粒土和含巨粒土的分类和定名(三)粗粒土的分类和定名(四)细粒土分类和定名(五)特殊土分类(163)(六)行业标准《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1、土的颗粒分类2、碎石类土分类3、砂类土的分类(165)4、粉土、粘性土分类5、冻土的分类(165)六、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1993)(一)巨粒土分类(169)1、巨粒土2、漂(卵)石(二)粗粒土分类(三)细粒土的分类(171)(四)特殊土分类Ⅲ土的野外鉴别(173)一、碎石土密实程度的野外鉴别二、砂土的野外鉴别三、粘性土、粉土的野外鉴别四、新近沉积土的野外鉴别五、细粒土的简易鉴别第三节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175)一、基本要求二、工作方法1、测绘前的准备工作2、测绘方法三、资料整理及成果(177)第四节勘探、取样及水、土腐蚀性评价一、工程地质钻探的基本方法及适用范围1、工程地质钻探的基本方法2、工程钻探方法的适用范围二、工程地质钻探的技术要求1、钻孔规格2、钻探与护壁(179)3、钻孔的记录和编录三、井探、槽探、洞探(180)1、适用条件2、基本要求四、土样的分级及取样技术要求1、土样的分级2、取样要求3、土样的现场检验、封装、储存、运输(181)五、取土器的规格、性能及适用范围1、取土器的规格2、取土器的性能3、取土器的适用范围(183)六、工程物探的基本原理及成果应用1、工程物探的基本原理2、工程物探的成果应用(185)七、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88)(一)取样和测试1、采取水试样和土试样时的要求2、水和土腐蚀性的测试项目和试验方法(二)腐蚀性评价(189)第五节岩土工程评价(191)一、岩土工程指标的统计与选用1、统计的内容2、统计的方法3、岩土指标的选用4、岩土参数标准值的计算5、岩土参数标准值计算公式的来源二、岩土工程分析评价(193)1、基本要求2、天然地基评价3、桩基工程和地基处理4、基坑工程5、强震区三、成果报告的基本要求(195)1、基本要求2、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文字报告3、初步勘查阶段的文字报告4、详细勘察阶段的文字报告(197)第三章室内实验(199)第一节室内岩石试验一、试件制备与量测二、岩石空隙性质试验(一)含水率试验(二)颗粒相对密度试验(三)块体密度实验(201)三、岩石水理性质试验(203)(一)吸水性试验(二)渗透试验(203)(三)膨胀性试验(205)1、自由膨胀率试验2、侧向约束膨胀性试验3、体积不变条件下膨胀压力试验(四)耐崩解性试验(五)冻融试验四、岩石声波测试(207)五、岩石强度和变形试验(209)(一)单轴抗压强度和压缩变形试验1、单轴抗压强度试验2、单轴压缩变形试验(二)三轴压缩强度试验(211)1、常规试验方法2、多级破坏状态的三轴试验(213)3、连续破坏状态的三轴试验(三)拉伸强度和变形试验(215)1、直接拉伸试验2、劈裂试验六、岩石结构面抗剪强度试验(217)(一)软弱结构面的剪切试验(二)硬结构面的剪切试验(219)(三)混凝土与岩石胶结面的剪切试验七、岩体软弱夹层剪切蠕变试验(一)试验目的与要求(二)试验原理(三)试验仪器(221)(四)试验要求(五)资料整理(223)1、长期强度指标的确定2、剪变模量的时间效应3、黏滞系数的确定八、岩石点荷载强度试验(225)(一)仪器结构(二)试验要点1、试件的形状和尺寸2、试件描述(226)3、试验程序4、计算(226)(三)成果应用(228)1、估算岩石的抗拉强度2、估算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3、确定岩石的强度各向异性4、在岩石分类和风化带研究中的应用(230)5、其他方面的应用第二节室内土工试验(231)一、土的物理性质试验(一)试样的制备和饱和(231)1、目的和适用条件2、试样制备3、试样的饱和(二)含水率试验(233)(三)密度试验(234)(四)相对密度试验(236)(五)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的换算及应用(六)颗粒分析试验(238)(七)界限含水率试验(245)(八)无粘性土休止角试验(248)(九)毛细管水上升高度试验(十)渗透试验(251)二、土的密实度试验(254)(一)相对密实度试验(二)击实试验(255)(三)承载比试验(259)三、土的变形试验(261)(一)土的变形及其指标(二)固结试验和压缩试验(261)(三)静止侧压力系数试验(273)(四)黄土湿陷性试验(275)(五)膨胀土的膨胀及收缩试验(六)盐渍土融陷性试验(278)(七)回弹模量试验(279)四、土的强度试验(一)直接剪切试验(279)(二)残余强度试验(282)(三)三轴压缩试验(283)(四)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288)(五)微型十字板试验(290)五、土的流变试验(292)(一)土的流变试验(292)(二)流变试验方法要点(296)(三)影响土流变性质的因素(300)第四章原位试验(303)第一节载荷试验一、平板载荷试验1、适用条件2、基本原理3、主要技术标准要点(304)4、仪器设备(306)5、试验方法6、资料整理(307)7、成果应用(309)8、特殊土载荷试验(310)9、复合地基载荷试验(312)二、螺旋板载荷试验(314)(一)适用条件(二)仪器设备(三)试验方法(315)(四)资料整理(五)成果应用三、桩基载荷试验(317)(一)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317)(二)单桩竖向抗拔载荷试验(320)(三)自平衡试桩法(322)(四)单桩水平载荷试验(323)载荷试验公式一览表(326)第二节静力触探试验(328)一、静力触探设备(329)(一)加压装置(三种类型)(二)反力装置(三种形式)二、静力触探探头(一)探头的结构(二)温度对传感器的影响及补偿方法(331)(三)探头的标定三、我国常用的静力触探量测记录仪器(三种类型)(一)电阻应变测量仪(二)静探微机(三)自动记录仪四、静力触探现场试验要点(一)试验准备工作(二)现场试验工作(三)注意事项(333)(四)孔压消散试验五、静力触探资料整理(一)单孔资料整理(二)划分土层(335)(三)土层贯入阻力的计算(四)贯入阻力的换算六、静力触探成果应用(一)划分土类(二)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337)(三)确定砂土的内摩擦角(339)(四)确定黏性土的状态(五)估算单桩承载力(340)(七)孔压静力触探成果的应用(342)第三节圆锥动力触探试验(344)一、试验设备及试验要求(345)(一)国内动力触探的分类及设备(二)中国动力触探的分类及设备(347)(三)特种类型动力触探(四)试验技术要求二、资料整理三、轻型动力触探(N10)(一)试验设备(二)试验要点(三)地基土承载力与变形模量的确定(四)砂土密实度的确定(349)四、重型动力触探(N63.5)(一)试验设备(二)试验要点(三)资料整理(350)(四)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352)(五)确定砂土的密实度和孔隙比(六)确定桩的持力层和承载力(354)五、超重型动力触探(N120)(一)实验设备及技术规格(二)适用范围(三)试验要点(四)N120和N63.5的关系(五)勘探工作量的布置和资料整理(356)(六)N120指标的应用(357)六、其他类型的动力触探(359)(一)试验原理和适用范围(二)试验方法(三)资料整理和应用七、动贯入阻力的计算和应用(361)(一)动贯入阻力的计算公式(二)动贯入阻力的应用第四节标准贯入试验(363)一、简述二、试验方法(一)试验步骤(二)钻孔及试验应注意的问题(363)三、资料整理(366)(一)指标统计取值方法(二)触探杆长度校正(三)上覆有效压力影响的校正(四)地下水影响的校正(368)四、成果应用(一)地基承载力的确定(二)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371)(三)地基土变形模量、压缩模量的确定(373)(四)黏性土和粉土天然状态判定(五)砂土密实度的确定(375)(六)桩基承载力的确定(377)第五节十字板剪切试验一、基本原理二、试验仪器设备(三种类型)(一)开口钢环式十字板剪切仪(二)轻便式十字板剪切仪(379)(三)电测式十字板剪切仪三、现场试验技术要求(381)(一)开口钢环式十字板剪切试验(二)电测式十字板剪切试验四、适用条件(一)适用条件(二)影响因素五、资料整理和应用(383)(一)资料整理(二)资料应用第六节旁压试验(385)一、试验仪器(一)预钻式旁压仪(二)自钻式旁压仪二、操作要点(一)仪器检定和校准(二)成孔要求(387)(三)常规试验(四)回弹试验(五)固结试验(六)试验成果影响因素三、资料整理(一)试验读数校正(二)旁压曲线绘制(三)试验压力特征值(389)(四)强度参数(五)变形参数(391)四、工程应用(一)黏性土稠度状态和砂土密实度划分(二)地基承载力计算(393)(三)桩基础承载力计算(四)地基变形计算(394)第七节扁铲侧胀试验(396)一、试验原理二、试验设备三、试验要点四、资料整理五、成果应用(398)(一)土类划分(二)静止土压力系数K0的计算(三)应力历史的确定(四)不排水抗剪强度CU的计算(五)变形参数计算(400)(六)水平固结系数C H估算(七)液化判别(八)确定水平受荷桩p-y曲线第八节现场剪切试验(402)一、岩体现场直剪试验(一)试验原理和目的(二)仪器设备(三)试体制备(四)试体(包括试验地段)描述(404)(五)试验程序(405)(六)试验成果整理(409)(七)影响试验成果因素的说明(412)第九节波速测试一、单孔法(一)方法原理(二)仪器设备(三)现场测试技术要求(414)(四)数据处理二、跨孔法(一)方法原理(二)仪器设备(三)现场测试技术要求(416)(四)数据处理三、波速在工程中的应用(一)岩土弹性参数的计算(二)地基刚度和阻尼比计算(三)划分土的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四)计算建筑场地地基卓越周期(五)判别砂土地基液化(六)地震工程(七)检验地基加固处理的效果第十节岩体原位应力测试(418)一、岩体表面应力测量(419)(一)应力恢复法(二)应力解除法(421)二、钻孔孔径变形法(一)测试原理(二)应用范围(423)(三)主要仪器设备(四)测试要点(五)资料整理(425)三、钻孔孔壁应变法(426)(一)测试原理(二)应用范围(428)(三)主要仪器设备(四)测试要点(五)资料整理四、钻孔孔底应变法(一)测试原理(二)应用范围(三)主要仪器设备(430)(四)测试要点(五)资料整理(432)五、水压致裂法(一)测试原理(二)应用范围(三)主要仪器设备(四)测试要点(五)资料整理第五章水文地质(434)第一节地下水的类型及工程性质一、自然界的水(一)水在地球上的分布(二)自然界的水循环(三)地下水的来源(四)岩石中的空隙(五)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436)(六)岩石的水理性质(七)透水性(八)含水层与含水岩隙(438)二、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二)地下水的化学性质三、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440)(一)潜水(441)(三)承压水(443)四、泉的类型与特征(446)(一)泉及其意义(二)泉的类型第二节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448)一、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一)达西定律及其适用范围(二)非线性渗透定律(450)(三)潜水含水层中的二维流(均质含水层)(四)承压水的非均匀流(452)(五)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453)(六)地下水向非完整井的稳定运动(457)(七)干扰井出水量的计算(459)二、包气带中地下水的运动(460)三、结合水运动规律(462)四、二维渗流及网流(一)二维渗流方程(二)流网特征与绘制(三)流网的应用(464)五、渗流力与渗流稳定性分析(466)(一)渗流力(二)临界水头梯度(468)六、渗透破坏与控制(一)流砂或流土现象(二)管涌现象和替蚀作用(470)(三)渗透破坏(变形)的防治措施第三节注水试验一、试坑注水试验(一)单环注水法(二)双环注水法(472)(三)试坑注水试验注意事项二、钻孔注水试验(一)钻孔常水头注水试验(473)(二)饱和带钻孔降水头注水试验(475)(三)包气带内钻孔降水头注水试验(477)第四节抽水试验一、试验类型及适用条件二、一般要求(479)(一)对抽水试验孔的要求(二)对观测孔的要求(480)(三)水抽水试验降深的要求三、过滤器与常用设备(一)过滤器(480)(二)抽水设备(483)(三)测量水位用具(486)(四)测量流量用具(487)(五)测量气温、水温用具(489)四、现场工作(一)准备工作(二)抽水试验要点(三)现场资料初步整理(491)五、资料整理(493)(一)试验成果综合整理(二)影响半径R的计算公式(三)稳定流完整孔(井)渗透系数计算(495)(四)稳定流非完整孔(井)渗透系数计算(499)(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渗透系数计算(504)(六)岩土渗透系数经验值第五节压水试验一、试验设备(506)(一)止水栓塞(二)供水设备(三)测试设备二、一般规定(一)试段隔离方法(二)试段长度(三)压力阶段及试验压力(508)三、现场工作要点(510)(一)钻孔(二)洗孔(三)试段隔离(四)水位观测(512)(五)设备安装(六)压力流量观测四、资料整理(一)P-Q曲线的绘制(二)P-Q曲线类型的确定(三)试段透水率计算(514)(四)渗透系数计算五、工程应用(一)试段透水率与单位吸水量的关系(二)试段透水率与灌浆量的关系(三)帷幕灌浆效果和帷幕运行情况检查(四)岩体渗透性分级及灌浆标准第二篇岩土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一节岩土工程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和特点(517)一、基本技术要求1.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2.注意场地条件,防治灾害3.合理选用岩土参数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二、设计基础资料1.地形、水文、气象资料2.岩土工程勘察资料3.建筑结构资料4.其他资料三、岩土工程设计的特点(519)1.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2.岩土性质的不确定性3.注重经验特别是地方经验4.原位测试、实体测试、原型观测的特殊地位第二节概念设计一、概念设计的必要性二、安全和功能要求三、设计条件的概化(521)四、注意事项第三节设计荷载与设计状态(523)一、结构荷载计算(一)荷载分类与荷载代表值1.永久荷载(恒载)2.可变荷载3.偶然荷载(二)荷载计算二、结构极限状态(524)(一)建筑结构极限状态1.结构功能要求2.结构可靠性3.结构极限状态(二)地基基础的极限状态(525)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三、建筑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及荷载组合(一)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四、公路桥梁工程设计的荷载组合(527)五、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荷载规定六、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基本要求(一)设计等级(529)(二)不同类型上部结构、地质条件以及特殊性岩土对地基基础设计要求第四节设计安全度和可靠性一、基本概念二、容许应力法和极限状态法(531)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三、作用和岩土特性参数1.永久作用2.可变作用3.偶然作用四、定值法和可靠度1.可靠度分析的基本概念2.岩土工程可靠度问题的特点(533)五、安全系数和分项系数第五节实体试验、检测和监测、动态设计一、实体试验1.建立经验公式或用经验系数修正理论公式2.在现场进行实体试验,作为岩土工程设计的依据二、检验和监测(535)1.检验方面2.检测方面三、动态设计四、反分析1.目的和意义2.分析步骤3.注意事项第三篇浅基础(537)第一章土的工程性质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土的三相组成及土的结构一、土的固体颗粒(固相)(一)土的矿物成分(538)(二)土料粒组(540)(三)土的颗粒级配(四)颗粒分析试验(542)二、土中水和气(544)(一)土中水的存在形态(二)黏土颗粒与谁的相互作用(三)毛细水(546)(四)土的冻胀(548)(五)土中气三、土的结构和构造(550)第三节土的物理性质指标(552)一、指标的定义(一)三个基本试验指标(二)反映土单位体积质量(或重力)的指标(三)反映土的孔隙特征、含水程度的指标(554)二、指标的换算(555)第四节无黏性土的密实度(557)碎石土密实度野外鉴别方法表第五节黏性土的物理特性一、黏性土的界限含水量二、黏性土的塑形指数和液性指数(559)三、黏性土的灵敏度和触变性第六节土的动力特性(561)一、土的压实原理二、击实试验及其影响因素(一)击实试验和击实曲线(二)影响击实效果的因素(563)(三)压实特性在现场填土中的应用(565)三、土的振动液化(一)砂土液化造成灾害的宏观表现(二)砂土液化的机理(三)影响土液化的主要因素(567)(四)土体液化判别及防治措施简介四、土的动力特征参数简介(569)第二章土中应力计算(572)第一节土的自重应力一、均质土的自重应力二、成层土的自重应力第二章基底压力一、基底压力分布(574)二、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一)中心荷载作用时(二)偏心荷载作用时三、基底附加压力(576)第三节地基附加应力(577)一、竖向集中力下的地基附加应力(一)单个竖向集中力作用(二)多个集中力及不规则分布荷载作用(579)二、分布荷载下地基附加应力(一)空间问题的附加应力计算(580)(二)平面问题的附加应力(586)三、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地集中的附加应力(591)(一)双层地基(二)变形模量随深度增大的地基(三)各向异性地基第四节有效应力原理(593)一、毛细水上升时土中有效自重应力的计算二、土中水渗流时(一维渗流)有效应力计算(595)第三章土的变形性质及地基沉降计算(597)第一节土的压缩性一、基本概念二、压缩试验及压缩性指标(一)压缩试验(二)压缩性指标(599)(三)土的回弹曲线及弹性模量(600)三、土的载荷试验及变形模量(602)(一)载荷试验(二)变形模量(三)变形模量与压缩模量的关系(604)四、旁压试验与旁压模量第二节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606)一、分层总和法(一)计算原理(二)计算步骤(607)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方法(611)(一)计算原理(二)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和沉降计算(三)地基沉降计算深度Z n(612)三、弹性力学法(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