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5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基本知识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
2. 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岩石组成的薄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7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外部圈层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由多种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大气圈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据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二、岩石学基础1. 岩石的分类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 岩浆岩岩浆岩的形成: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
岩浆是来自地球内部的高温、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
当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火山岩),如玄武岩;当岩浆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正长石、斜长石)、云母(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辉石等。
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例如,全晶质结构(矿物全部结晶)、半晶质结构(部分结晶部分为玻璃质)、玻璃质结构(未结晶);等粒结构(矿物颗粒大小相近)、不等粒结构(矿物颗粒大小差异明显)等。
地质重要基础知识点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涵盖广泛的知识领域。
以下是地质学中几个重要的基础知识点: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主要由液态铁组成,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矿物组成,地壳则由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构成。
2.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被分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运动和相互碰撞的方式在地球上形成了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解释地震带、火山带和大陆漂移等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岩石类型:地质学中的岩石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球深部熔融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和玄武岩;沉积岩是由风化和侵蚀作用造成的碎屑物质沉积、压实和胶结形成的,如砂岩和煤;变质岩则是由岩石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了物理或化学变化形成的,如片麻岩和大理岩。
4.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学家通过研究不同岩层中的化石和地层特征来划分地质时间。
地质时间尺度分为多个层次,包括以地质年代为单位的区域、国际和全球地层年代。
5. 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学家通过对地质记录的研究,揭示了地球亿万年来的演化历史。
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经历了地壳的形成、地球的冷却、地质力学作用和生物进化等多个阶段。
地球演化历史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和预测地球的未来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上是地质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为我们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岩石类型、地质演化历史和地质时间提供了基础。
地质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还有助于我们预测自然灾害、探索地下资源和保护环境。
如有需要,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以上知识点,并进一步探索地质学的其他领域。
地质学基础知识整理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涵盖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表面特征、演化历史以及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
对于想要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的人来说,掌握一些地质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洋葱”,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是我们最熟悉的部分,它是地球表面的薄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一般在 30 至 70 千米之间;而海洋地壳则较薄,通常只有 5 至 10 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 2800 千米。
地幔的物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具有一定的塑性,能够缓慢流动。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固态的铁和镍。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极高,是地球磁场产生的重要区域。
二、岩石的类型地球上的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当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出地表,冷却迅速,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比如玄武岩;如果岩浆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如花岗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沉积岩往往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还可能保存着古代生物的遗迹。
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例如,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会变成大理岩,页岩会变成板岩。
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在各种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是岩石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
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的褶皱,一般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的褶皱,往往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是岩石在强大的压力或张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
断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四、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貌发育和地球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地质学基础是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质学基础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含了陆壳和海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此外,地球的大气由氮、氧、水蒸气等组成,水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构造分为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地球内部是由球状结构的圈层构成的,其中地幔是最厚的一层,占地球体积的84%。
三、地质时间与地质年代地质时间是指地质历史发展上的时间尺度。
地质年代是区分地质历史的基本单位,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代,分别对应地球历史上的不同阶段。
四、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形态,这些地貌特征是地球内部地质活动和外部侵蚀作用的结果。
五、地球的地质变动和地质地球历史演变地球的地质变动包括构造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这些变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地壳板块运动所引起的。
地球的地球历史演变是指地球从形成到发展演化的过程,包括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六、岩石和矿物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成分,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物质,如石英、长石、黑云母等。
七、地球的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运动规律的学科,包括地下水形成、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
八、地震与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表现。
火山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的结果,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九、地球的矿产资源地球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质学基础知识1.1地球及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3、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和岩石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6、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水平运动(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旳〜70km)中源地震,范围(7om〜300m)深源地震,范围(3oom〜700m)1.2岩浆作用和火成岩1、岩浆成份分类: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少量金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岩浆作用分为:喷出作用、侵入作用。
4、火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入岩。
5、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6、程度分火山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宁静式。
7、喷发形式:中心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气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石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火山锥、岩钟、岩熔流。
2、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二部分》倾入作用与倾入岩1、倾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
序言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地球概况第二节地球的结构第三节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第二章矿物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性第二节重要矿物简述第三章火成岩第一节岩浆、岩浆作用和火山岩的概念第二节喷出作用(火山作用)第三节侵入作用第四节火成岩的成分第五节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第六节火成岩的分类第七节最主要的火成岩第四章沉积岩第一节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第二节沉积岩的特征第三节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沉积岩第五章变质岩第一节变质作用的因素第二节变质岩的特征第三节变质作用的类型及有关的变质岩第四节有关变质岩的几个问题第六章矿床第一节矿床的概念第二节内生矿床第三节外生矿床第四节变质矿床和多成矿床第七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第一节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构造运动的证据第三节岩层的产状和岩石变形第四节褶皱构造第五节断裂构造(一)——节理第六节断裂构造(二)——断层第七节韧性断层与区域性大断裂第八节怎样分析和阅读地质图第八章地震第一节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第二节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第三节地震波和地震仪第四节地震强度第五节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第六节地震预报第九章大地构造学说第一节地槽——地台说第二节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学说第三节地质力学(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第四节板块构造学说第十章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第一节地史的研究方法第二节地层系统第十一章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宙第一节太古宙第二节元古宙元古宙第三节震旦纪第十二章早古生代第一节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第二节加里东构造阶段古地理轮廓及地史特征第三节早士生代中国地史概况第十三章晚古生代第一节晚古生代生物界的飞跃发展第二节海西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格局变化及地史特征第三节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第十四章中生代第一节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第二节中生代全球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演化第三节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第十五章新生代第一节早第三纪第二节晚第三纪第三节第四纪参考文献及指导读物第一版后记第二版后记第三版后记附表地质年代表[1]。
地质学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及演化过程的学科。
它涵盖了多个子学科,包括矿物学、岩石学、地貌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等。
本文将介绍地质学的基本知识点,以帮助读者对地质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矿物学矿物学是研究地球上的矿物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组成的学科。
矿物是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人类利用矿物进行建筑、工艺和能源开发。
常见的矿物包括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地球上的岩石以及它们的形成、分类和变质等方面的学科。
岩石是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的固体物质,形成于地球的不同部分和不同过程。
根据岩石的组成和形成过程,可以将其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1.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壳表面或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火成岩有花岗岩、玄武岩和安山岩等。
火成岩中的矿物颗粒由于冷却速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晶体大小和岩石的质地。
2.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风、水、冰等力量将碎屑物质沉积在地表或水底形成的岩石。
例如砂岩、页岩和石灰岩都是常见的沉积岩。
沉积岩中保存了动植物的化石,对研究过去的地质环境和生物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 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等环境条件下经历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的形成与地壳的运动和变形有关,它们常常出现在构造带和大规模地壳运动的地区。
例如片麻岩、千枚岩和云母片岩等都是常见的变质岩。
三、地貌学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以及地表过程的演化规律。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为的特征和地形,包括山地、平原、河谷和盆地等。
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地质、气候、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四、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等方面的学科。
它研究地壳的形成和演化,了解板块构造、地震断层和山脉的形成等地质现象。
构造地质学对于理解地球的动力学过程和预测地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解地质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地球物质组成;有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2、研究岩石或地质体的空间分布;有构造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区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3、研究地球的历史;有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岩相古地理;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1)研究地下资源方面的分支学科,如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研究地下水的形成、运动和分布规律;有水文地质学;2)、研究地质与人类环境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分支学科;二、掌握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由内能引起的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外能引起地壳表层形态、物质成分变化的作用。
三.掌握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难点)。
1、野外观察:观察各种地质现象,确定地质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关系,采集各种野外标本。
2.分析试验:通过物理、化学、数学和生物的方法提高对地球物质的分辨能力、穿透能力、鉴定能力、模拟能力。
3. 理论研究: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资料收集2)分析、归纳、推理3)模拟、验证4)得出结论①“将今论古”的方法:即利用现今正在发生地质现象(规律),推测、类比、认识过去(古代环境)。
②“以古论今、论未来”的方法:今天的地质作用只是地质历史时期的一个片断,而过去的地质现象却记录了全部过程,认识了过去就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现在、预测未来。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其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莫霍面之上为地壳,之下为地幔;古登堡面之上为地幔,之下为地核。
地壳:大洋地壳-----大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年代较新,构造不复杂。
大陆地壳大陆地壳主体为中性火成岩,表层为沉积层,下层为深变质岩;年代老,构造复杂。
地幔:1.上地幔:软流圈----1~10%为液态,软化状态。
地质学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地球历史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本文将介绍地质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包括地球的结构、岩石的分类、地质时间尺度和地质灾害等。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分为两种类型: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厚度约为30-70公里,而海洋地壳厚度约为5-10公里。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地球的中间层。
地幔由固体岩石组成,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的上部和下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上部是软流圈,下部是固体流圈。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核的直径约为3480公里。
二、岩石的分类岩石是地球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岩石的形成方式和成分可以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下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根据岩浆的成分和结晶方式,火成岩又可以分为酸性岩、中性岩和基性岩。
酸性岩的成分富含二氧化硅,如花岗岩;中性岩的成分介于酸性岩和基性岩之间,如安山岩;基性岩的成分富含镁、铁等金属元素,如玄武岩。
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物等在水或风的作用下沉积形成的岩石。
根据沉积物的粒度和成分,沉积岩可以分为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沉积岩。
碎屑岩由碎石、砂和泥等颗粒物质堆积而成,如砂岩、泥岩;化学沉积岩是由溶解的矿物质沉积形成,如石膏、石灰岩;有机沉积岩是由有机物质沉积形成,如煤、页岩。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由原有岩石经历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可以分为片麻岩、云母片岩和石英岩等。
三、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尺度是根据地球上岩石和化石的年代顺序,以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划分的时间尺度。
地质时间尺度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单位:宙、代、纪和期。
宙是最大的时间单位,代表了地球的整个历史。
地质历史上被划分为四个宙:前寒武纪宙、寒武纪宙、古生代宙和现生代宙。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1.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2.地球圈层结构:一、外三圈:(1)大气圈<主要成分氮占78%、氧占21%、其他是二氧化碳、水汽、惰性气体、尘埃等占1%>、(2)水圈(3)生物圈二、内三圈:(1)地壳(2)地幔(3)地核3.莫霍面或莫氏面: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一级不连续面;古登堡面:位于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一级不连续面。
4.地壳(A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地壳(A'层),和花岗岩的成分相似,叫花岗质层,又称硅铝层;下层地壳(A''),和玄武岩的成分相似,叫玄武质层,又称硅镁层。
5.地质作用: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6.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7.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8.矿物的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即同质多像.9.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通常是利用条痕板(无釉瓷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的痕迹的颜色)10.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程度。
11.摩氏硬度计:[标准矿物名称/硬度级别] 滑石~1 石膏~2 方解石~3 萤石~4 磷灰石~5 正长石~6 石英~7 黄玉~8 刚玉~9 金刚石~1012.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13.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
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相消长的。
14.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15.岩浆作用:把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
第一章绪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一门研究大自然塑造作用及其原因和结果的学问。
在解决自然科学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在指导人们找寻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以及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并维护人类健康的实践中,地质学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组成地球的物质、地球的结构与构造、地球内部和表层的各种作用、地球的历史、应用问题、综合性研究以及方法学研究等。
3.地质作用包括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型。
地质作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从不停息。
促使地质作用进行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热和太阳能。
4.“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未来”及“活动论”是地质学思维的三大方法论。
5.地质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研究成果和认识必须经得住他人的重复检验。
大自然是地质新理论、新发现与新成果的源泉,到大自然中去实践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普通地质学是初学者学习地质学的启蒙之课。
它是地质学各学科之间的一门链接性、统领性的课程,有利于人们整合、凝练碎片化知识,集地质学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于一体,有利于建立各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各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6. 我国地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地域优势。
第二章矿物1.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
其用质量分数来表示,主量元素的单位一般为%,微量元素单位有g/t(克/吨) 或10-6(百万分之一)。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O、Si、Al、Fe、Ca、Mg、Na、K,它们总量占地壳质量的98.03%, 其中O、Si、Al、Fe、Ca 五种元素占了91.26%。
3.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固体。
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4.晶体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
除个别特例以外,矿物都属于晶体。
5.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 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此现象称为同质多象。
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一、名词解释1、矿物: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2、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3、风化壳:地壳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一层薄的残积物外壳,称为风化壳。
4、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粗、细、轻、重等各种碎屑本来是混杂在一起的,在沉积过程中却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叫做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5、岩浆作用: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6、地震: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称为地震。
7、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时间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8、岩石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大小、形态以及晶粒之间或晶粒与玻璃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简单题1、断口和解理的区别与联系。
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叫做断口,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相消长的。
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解理是由内部格架构造所决定的。
2、五个主要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海啸、滑坡和泥石流。
3、煤的形成条件。
⑴必须有植物大量繁生,提供形成煤的物质来源.⑵植物遗体堆积后必须与空气隔绝,以免彻底分解破坏。
⑶使成煤作用持续进行,还须经历有节奏的地壳运动。
4、地震烈度。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和地面的破坏现象等进行划分的。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地震等级,其次依次为震源深度、震中距、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5、地层接触关系。
一种关系是侵入接触,即岩浆体侵入围岩之中,其特点是围岩接触部分有变质现象,火成岩中还往往有捕虏体存在。
另一种关系是沉积接触,即侵入岩上升地表遭受侵蚀之后,又为新的沉积岩层所覆盖。
地质学基础知识点Chapter 2 MineralSection 1 Some basic conceptions1.地壳由岩⽯组成;岩⽯由矿物组成;矿物由元素组成.2.元素是构成地球的最基本物质,由同种原⼦所组成.2.1 元素(element):周期表共有112种,⾃然界有92种2.2 同位素:是中⼦数不同(原⼦量不同)的同种元素的变种. 同种元素的同位素,物化性质基本相同.总共有300余种.2.3 可分放射性和稳定两种同位素(radio & stable isotope).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U238,U235,U234,Th232,Rb87,K40等稳定同位素:主要有O16,O17,O18,C12,C13,S32,S33,S36,H12.4 半衰期(half-life):放射性元素蜕变到其原来数量的⼀半所需时间. 半衰期: Rb87-Sr87 : 500亿年, Th232-Pb208 : 139亿年,U238-Pb20645亿年, K40-Ar40 :15亿年, U235-Pb207 :7.13亿年, C14-N14 : 5692年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来测定⽕成岩⽯的绝对年龄;稳定同位素主要⽤来确定岩⽯的物质环境与来源.如地壳,地幔,⽔圈,⼤⽓圈,⽣物圈,⽉球,陨⽯等。
2.5 同位素研究是当代倍受重视的国际前沿,地化专业主攻。
3.克拉克值Clark value:中上地壳中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美国科学家克拉克采集了世界各地的样品5159个;⽤取得的化学分析数据,求出了16公⾥厚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百分重量,后⼈称克拉克值,⼜称丰度Abundance。
国际通⽤。
单位ppm=10-6,即克/吨。
⽬前还⽤ppb=10-9。
克拉克值≠克拉值;5克拉=1克。
3.2 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其中, O,Si,Al,Fe,Ca,Na,K,Mg,Ti,H 10元素占99.96%;⽽O, Si, Al, Fe, Ca 5元素占了92.46%。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地质学基础是科学的地学学科之一,研究地球的构造、成分、历史以及地质过程等。
以下是地质学基础的重要知识点:1.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外核由液态铁镍合金组成;地幔由固态硅、镁、铁的矿物组成;地壳包括大陆壳和海洋壳。
2.地球的历史: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分为前寒武纪、元古宙、太古宙、新太古宙和中太古宙五个时期。
这段时间内,地球经历了自然力量的循环,包括地质构造的演化、大陆漂移和地壳运动等。
3.地质过程:地质过程包括构造运动、边界变动、地壳演化、岩浆活动、地质作用等。
这些过程造成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喷发、山脉的形成等地质现象。
4.岩石类型:地球上的岩石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熔岩或岩浆经过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是由岩屑经过侵蚀、运输和沉积形成的;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原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5.地质时代:地质时代是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方法,将地球历史分为一系列时间段。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地质时代划分法是国际地层委员会制定的,包括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四个主要时代。
6.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的变形和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包括地壳的扩张和收缩,垂直运动则指地壳的隆升和沉降。
7.地震和火山喷发: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质学中的两个重要现象。
地震是地壳发生破裂或移动时释放的能量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岩浆爆发到地表,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气体和岩浆。
8.地球资源:地球资源是指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
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地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资源的分布、形成和开发利用的方法。
9.地质灾害:由于地质过程的活动,地球上会发生各种地质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预测地质灾害的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地质基础知识第⼀章地质学基础知识第⼀节岩⽯学基础知识⼀、矿物矿物是天然产物,通常具有⼀定的物理性质和⽐较固定的化学成份。
有的矿物是由⼀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单质矿物,如⾃然⾦、⾃然铜、⾦刚⽯等;有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黄铁矿、⽅解⽯等。
某些⼈⼯合成的矿物,如⼈造⾦刚⽯、⼈造⽔晶等,其化学成份与物理性质与⾃然矿物类似,但不是天然产物,称之为“⼈造矿物”或“合成矿物”。
⽬前,已发现的矿物约3000多种,但组成煤系地层岩⽯的常见矿物仅有20余种,称之为造岩矿物。
常见的矿物有:⽯英、长⽯、⽅解⽯、⿊云母、⽩云母、⾓闪⽯、黄铁矿、⾚铁矿和铝⼟矿等。
⼆、岩⽯岩⽯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下聚集⽽形成的,⾃然界中有些岩⽯是由⼀种矿物组成,如纯洁的⼤理岩是由⽅解⽯组成;⽽多数是由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如花岗岩主要由⽯英、长⽯、云母三种矿物组成;少数由⽕⼭玻璃物质、胶体物质或⽣物遗骸组成。
岩⽯具有⼀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征,与矿物⽐较,岩⽯的物质组成不固定,物理性质不均匀。
岩⽯与矿产的关系密切,各种⾦属、⾮⾦属矿产(如煤炭、⽯油等)绝⼤多数蕴藏于岩⽯之中,与岩⽯具有成因和时空上的联系。
⾃然界中岩⽯种类名⽬繁多,但根据其成因可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岩浆岩⼜称⽕成岩,它是地壳下⾯存在着⾼温⾼压的熔融硅酸盐物质(称为岩浆),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沿着地壳薄弱带侵⼊地壳或喷出地表,温度降低,最后冷凝固结形成的岩⽯。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硅酸盐矿物,主要氧化物是SiO2。
根据SiO2的百分含量,岩浆岩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这些岩浆岩中的SiO2含量依次逐渐增⼤。
根据岩浆岩的产出深度和状态的不同,岩浆岩⼜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岩浆岩侵⼊煤系地层,是⼀种常见的地质现象,也是影响煤矿⽣产的重要地质因素之⼀。
岩浆岩侵⼊体对煤层的破坏性主要表现为:①煤层被侵⼊体所代替,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完整性,减少了煤炭的可采储量;②由于接触变质的影响,使煤的灰分增⾼,黏结性减弱,煤质变劣,降低煤的⼯业价值;③侵⼊体硬度较煤层⼤,会妨碍采掘⼯作的正常进⾏,增加⽣产成本;④侵⼊体在煤层中发育时,使采区和⼯作⾯布置困难,甚⾄造成废巷等损失。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知识第一节地质作用(2)一、地球的一般特征(一)地球的形态(二)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三)地球的圈层构造(4)(四)地质作用的概念二、内力地质作用(6)(一) 地壳运动(二)岩浆作用(三)变质作用(8)(四)地震作用三、外力地质作用(10)(一)风化作用1、风化作用的类型(10)2、岩石的风化程度(14)3、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16)(二)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17)1、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2、河流的地质作用(18)(三)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22)1、湖泊成因类型2、湖泊的地质作用3、沼泽的地质作用(24)(四)海洋的地质作用1、海水的剥蚀作用2、海水的搬运作用3、海洋的沉积作用(五)风的地质作用1、风的剥蚀作用2、风的搬运作用3、风的沉积作用(六)冰川的地质作用(25)1、冰川类型(大陆冰川、山岳冰川)2、冰川的地质作用(刨蚀、搬运、沉积作用)(七)负荷地质作用(崩落、蠕动、滑动、泥石流)第二节矿物和岩石(26)一、主要造岩矿物(一)矿物的特征1、矿物的形态2、矿物的物理性质(28)3、矿物的力学性质4、其他性质(二)常见矿物的鉴别(表1.2.3)(29)二、岩浆岩(32)(一)岩浆岩的产状1、侵入岩体产状2、喷出岩体产状(二)岩浆岩的物质成分(表1.2.4,1.2.5)(三)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34)1、岩浆岩的结构2、岩浆岩的构造(四)岩浆岩的分类及鉴定(36)1、岩浆岩的分类(表1.2.6)2、岩浆岩的鉴定(表1.2.6)(五)常见岩浆岩的特征(37)三、沉积岩(39)(一)沉积岩的形成及物质组成1、沉积岩的形成2、沉积岩的物质组成(二)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40)1、沉积岩的结构2、沉积岩的构造(三)沉积岩的分类及鉴定(42)1、沉积岩的分类(表1.2.7)2、沉积岩的鉴定(四)常见沉积岩的特征(44)四、变质岩(一)变质岩的矿物成分(二)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1、结构(变余或残余、变晶、碎裂结构)2、构造(三)变质岩的分类及鉴定(46)(四)常见变质岩的特征第三节地质构造(48)一、地壳运动(一)地壳升降运动(二)地壳水平运动(三)构造运动的速率和幅度(50)(四)地壳运动的空间分布二、板块构造学说(一)活动论和固定论的争论(二)活动论的再兴起——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三)板块的边界类型(四)板块划分方案(52)(五)板块的驱动机制(六)威尔逊旋回三、地层年代的确定方法(一)岩层相对年龄的确定方法(表1.3.1)(二)岩层绝对年龄的确定方法(54)四、地层与地质年代(一)各级地层单位对比(表1.3.2)(二)地层与地质年代(表1.3.3)(三)地质年代的划分(表1.3.4)(56)(四)我国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划分(表1.3.5)(五)我国侵入岩的分期(表1.3.6)五、地层接触关系(60)1、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2、岩浆岩与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侵入和沉积接触)六、倾斜构造(60)(一)水平岩层(二)倾斜岩层1、岩层的产状要素2、岩层产状要素的测定与表示方法(62)3、倾斜岩层地层界线的分布特征(三)直立岩层(64)七、褶皱构造(一)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向斜)(二)褶皱的要素及形态分类(66)1、褶皱要素2、褶皱的形态分类(三)褶皱构造的识别八、断裂构造(68)(一)断裂构造的力学性质(二)节理(70)1、节理的分类2、节理的调查3、节理调查资料的整理(玫瑰图)(72)(三)断层(74)1、断层要素2、断层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75)3、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77)九、地质力学及其在工程地质方面的应用(79)(一)地质力学基础知识1、基本概念2、结构面的力学特征及其序次和等级(表1.3.9,表1.3.10等)(80)3、构造形迹的序次和等级(84)(二)构造体系1、构造体系的概念2、构造体系的类型3、构造体系的复合与联合(86)(三)地质力学在工程地质方面的应用(88)1、区域稳定性的评价2、岩体稳定性分析3、应用示例(89)十、中国区域地质构造(92)(一)地块形态1、地块形态特点2、大地构造名词对照3、稳定地块特点4、活动地带的特点(二)中国区域地质的主要特点1、中国地槽的特点2、中国地台的特点3、中国区域地质的其他特点十一、地质图(一)地质图的内容1、地质图的类型(94)2、地质图的规格(二)地质图的表示方法1、地层岩性2、地质构造3、岩层接触关系(三)地质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图的编制1、地质剖面图(95)2、综合地层柱状图(97)(四)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98)1、阅读地质图的方法2、黑山寨地区地质图的阅读与分析第四节第四纪地质(100)一、第四纪地层(一)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标准(二)第四纪地层的特征1、陆相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101)2、海相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104)3、第四系地层对比二、新构造运动和活动断裂(106)(一)新构造运动1、新构造运动及现代构造的概念2、新构造运动的特点3、我国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发展历史4、我国新构造的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5、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107)(二)活动断裂(活断层)(109)1、活动断裂的概念2、活动断裂的一些标志3、内陆活动断裂的活动方式4、中国活断层的基本特征5、活断层的滑动速率分类及工程地质评价三、中国第四纪地层(一)中国第四纪地层的类型与分布(110)1、岩相——沉积类型的复杂性2、堆积作用的继承性3、冰川冰水堆积的旋回性(波动性)(111)4、人类发展的阶段性5、堆积物分布的分带性(二)早更新世地层(111)(三)中更新世地层(113)(四)晚更新世地层(五)全新世地层(115)第五节地貌一、地貌的成因及分类(一)地貌的概念及分级(二)内、外地质营力对地貌的影响(三)地貌的成因类型(116)二、山岳与平原地貌(119)(一)山岳地貌1、山岳的测高分类2、山岳的形态要素及其类型3、山岳的地质构造类型(二)平原地貌(121)1、平原的测高及构造特征分类2、平原按其地质构造和形成动力关系分类三、流水地貌(一)暂时性流水地貌(123)(二)河流地貌1、基本概念2、河谷地貌(124)3、冲积平原(127)四、海成地貌(一)海岸地貌1、一般概念2、海岸地貌的类型(二)海洋地貌五、常见特殊环境下的地貌(129)(一)黄土地貌(二)冰川地貌1、冰川的类型及特征2、冰川侵蚀地貌3、冰川、冰水堆积地貌(三)冻土地貌(131)第二章岩土工程勘察(133)第一节勘察工作的布置一、岩土工程勘察分级1、工程重要性等级2、场地等级3、地基等级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二、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划分及勘察工作的布置1、房屋建筑和构筑物(134)2、地下洞室(138)3、岸边工程4、管道与架空线路工程(140)5、废弃物处理工程6、边坡工程(142)7、基坑工程8、桩基础9、既有建筑物的增载和保护(144)10、核电厂11、地基处理(146)12、不同勘察规范中勘察阶段的划分及与工程建设阶段的对应关系(148)第二节岩土的分类及其鉴别特征Ⅰ岩石的分类一、岩石按成因分类(一)岩浆岩(二)沉积岩(150)(三)变质岩二、岩石按坚硬程度分类1、按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分类2、按坚硬程度定性分类三、岩石按完整程度分类(152)1、岩体完整程度分定量分类2、岩体完整程度分定性分类四、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五、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六、岩石按软化程度分类七、岩体按岩石的质量指标(RQD)分类(154)八、岩体按结构类型分类Ⅱ土的分类一、国家标准《土的分类标准》(GBJ 145-1990)(一)一般土1、巨粒土和含巨粒的土2、粗粒土3、细粒土(155)(二)特殊土(157)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一)按地质成因分类(二)按沉积时代分类1、老沉积土2、新沉积土(三)按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分类1、碎石土(158)2、砂土(159)3、粉土4、粘性土(四)按工程特性分类(五)按有机质含量分类三、行业标准《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四、水利部行业标准《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161)(一)一般程序(二)巨粒土和含巨粒土的分类和定名(三)粗粒土的分类和定名(四)细粒土分类和定名(五)特殊土分类(163)(六)行业标准《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1、土的颗粒分类2、碎石类土分类3、砂类土的分类(165)4、粉土、粘性土分类5、冻土的分类(165)六、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1993)(一)巨粒土分类(169)1、巨粒土2、漂(卵)石(二)粗粒土分类(三)细粒土的分类(171)(四)特殊土分类Ⅲ土的野外鉴别(173)一、碎石土密实程度的野外鉴别二、砂土的野外鉴别三、粘性土、粉土的野外鉴别四、新近沉积土的野外鉴别五、细粒土的简易鉴别第三节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175)一、基本要求二、工作方法1、测绘前的准备工作2、测绘方法三、资料整理及成果(177)第四节勘探、取样及水、土腐蚀性评价一、工程地质钻探的基本方法及适用范围1、工程地质钻探的基本方法2、工程钻探方法的适用范围二、工程地质钻探的技术要求1、钻孔规格2、钻探与护壁(179)3、钻孔的记录和编录三、井探、槽探、洞探(180)1、适用条件2、基本要求四、土样的分级及取样技术要求1、土样的分级2、取样要求3、土样的现场检验、封装、储存、运输(181)五、取土器的规格、性能及适用范围1、取土器的规格2、取土器的性能3、取土器的适用范围(183)六、工程物探的基本原理及成果应用1、工程物探的基本原理2、工程物探的成果应用(185)七、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88)(一)取样和测试1、采取水试样和土试样时的要求2、水和土腐蚀性的测试项目和试验方法(二)腐蚀性评价(189)第五节岩土工程评价(191)一、岩土工程指标的统计与选用1、统计的内容2、统计的方法3、岩土指标的选用4、岩土参数标准值的计算5、岩土参数标准值计算公式的来源二、岩土工程分析评价(193)1、基本要求2、天然地基评价3、桩基工程和地基处理4、基坑工程5、强震区三、成果报告的基本要求(195)1、基本要求2、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文字报告3、初步勘查阶段的文字报告4、详细勘察阶段的文字报告(197)第三章室内实验(199)第一节室内岩石试验一、试件制备与量测二、岩石空隙性质试验(一)含水率试验(二)颗粒相对密度试验(三)块体密度实验(201)三、岩石水理性质试验(203)(一)吸水性试验(二)渗透试验(203)(三)膨胀性试验(205)1、自由膨胀率试验2、侧向约束膨胀性试验3、体积不变条件下膨胀压力试验(四)耐崩解性试验(五)冻融试验四、岩石声波测试(207)五、岩石强度和变形试验(209)(一)单轴抗压强度和压缩变形试验1、单轴抗压强度试验2、单轴压缩变形试验(二)三轴压缩强度试验(211)1、常规试验方法2、多级破坏状态的三轴试验(213)3、连续破坏状态的三轴试验(三)拉伸强度和变形试验(215)1、直接拉伸试验2、劈裂试验六、岩石结构面抗剪强度试验(217)(一)软弱结构面的剪切试验(二)硬结构面的剪切试验(219)(三)混凝土与岩石胶结面的剪切试验七、岩体软弱夹层剪切蠕变试验(一)试验目的与要求(二)试验原理(三)试验仪器(221)(四)试验要求(五)资料整理(223)1、长期强度指标的确定2、剪变模量的时间效应3、黏滞系数的确定八、岩石点荷载强度试验(225)(一)仪器结构(二)试验要点1、试件的形状和尺寸2、试件描述(226)3、试验程序4、计算(226)(三)成果应用(228)1、估算岩石的抗拉强度2、估算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3、确定岩石的强度各向异性4、在岩石分类和风化带研究中的应用(230)5、其他方面的应用第二节室内土工试验(231)一、土的物理性质试验(一)试样的制备和饱和(231)1、目的和适用条件2、试样制备3、试样的饱和(二)含水率试验(233)(三)密度试验(234)(四)相对密度试验(236)(五)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的换算及应用(六)颗粒分析试验(238)(七)界限含水率试验(245)(八)无粘性土休止角试验(248)(九)毛细管水上升高度试验(十)渗透试验(251)二、土的密实度试验(254)(一)相对密实度试验(二)击实试验(255)(三)承载比试验(259)三、土的变形试验(261)(一)土的变形及其指标(二)固结试验和压缩试验(261)(三)静止侧压力系数试验(273)(四)黄土湿陷性试验(275)(五)膨胀土的膨胀及收缩试验(六)盐渍土融陷性试验(278)(七)回弹模量试验(279)四、土的强度试验(一)直接剪切试验(279)(二)残余强度试验(282)(三)三轴压缩试验(283)(四)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288)(五)微型十字板试验(290)五、土的流变试验(292)(一)土的流变试验(292)(二)流变试验方法要点(296)(三)影响土流变性质的因素(300)第四章原位试验(303)第一节载荷试验一、平板载荷试验1、适用条件2、基本原理3、主要技术标准要点(304)4、仪器设备(306)5、试验方法6、资料整理(307)7、成果应用(309)8、特殊土载荷试验(310)9、复合地基载荷试验(312)二、螺旋板载荷试验(314)(一)适用条件(二)仪器设备(三)试验方法(315)(四)资料整理(五)成果应用三、桩基载荷试验(317)(一)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317)(二)单桩竖向抗拔载荷试验(320)(三)自平衡试桩法(322)(四)单桩水平载荷试验(323)载荷试验公式一览表(326)第二节静力触探试验(328)一、静力触探设备(329)(一)加压装置(三种类型)(二)反力装置(三种形式)二、静力触探探头(一)探头的结构(二)温度对传感器的影响及补偿方法(331)(三)探头的标定三、我国常用的静力触探量测记录仪器(三种类型)(一)电阻应变测量仪(二)静探微机(三)自动记录仪四、静力触探现场试验要点(一)试验准备工作(二)现场试验工作(三)注意事项(333)(四)孔压消散试验五、静力触探资料整理(一)单孔资料整理(二)划分土层(335)(三)土层贯入阻力的计算(四)贯入阻力的换算六、静力触探成果应用(一)划分土类(二)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337)(三)确定砂土的内摩擦角(339)(四)确定黏性土的状态(五)估算单桩承载力(340)(七)孔压静力触探成果的应用(342)第三节圆锥动力触探试验(344)一、试验设备及试验要求(345)(一)国内动力触探的分类及设备(二)中国动力触探的分类及设备(347)(三)特种类型动力触探(四)试验技术要求二、资料整理三、轻型动力触探(N10)(一)试验设备(二)试验要点(三)地基土承载力与变形模量的确定(四)砂土密实度的确定(349)四、重型动力触探(N63.5)(一)试验设备(二)试验要点(三)资料整理(350)(四)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352)(五)确定砂土的密实度和孔隙比(六)确定桩的持力层和承载力(354)五、超重型动力触探(N120)(一)实验设备及技术规格(二)适用范围(三)试验要点(四)N120和N63.5的关系(五)勘探工作量的布置和资料整理(356)(六)N120指标的应用(357)六、其他类型的动力触探(359)(一)试验原理和适用范围(二)试验方法(三)资料整理和应用七、动贯入阻力的计算和应用(361)(一)动贯入阻力的计算公式(二)动贯入阻力的应用第四节标准贯入试验(363)一、简述二、试验方法(一)试验步骤(二)钻孔及试验应注意的问题(363)三、资料整理(366)(一)指标统计取值方法(二)触探杆长度校正(三)上覆有效压力影响的校正(四)地下水影响的校正(368)四、成果应用(一)地基承载力的确定(二)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371)(三)地基土变形模量、压缩模量的确定(373)(四)黏性土和粉土天然状态判定(五)砂土密实度的确定(375)(六)桩基承载力的确定(377)第五节十字板剪切试验一、基本原理二、试验仪器设备(三种类型)(一)开口钢环式十字板剪切仪(二)轻便式十字板剪切仪(379)(三)电测式十字板剪切仪三、现场试验技术要求(381)(一)开口钢环式十字板剪切试验(二)电测式十字板剪切试验四、适用条件(一)适用条件(二)影响因素五、资料整理和应用(383)(一)资料整理(二)资料应用第六节旁压试验(385)一、试验仪器(一)预钻式旁压仪(二)自钻式旁压仪二、操作要点(一)仪器检定和校准(二)成孔要求(387)(三)常规试验(四)回弹试验(五)固结试验(六)试验成果影响因素三、资料整理(一)试验读数校正(二)旁压曲线绘制(三)试验压力特征值(389)(四)强度参数(五)变形参数(391)四、工程应用(一)黏性土稠度状态和砂土密实度划分(二)地基承载力计算(393)(三)桩基础承载力计算(四)地基变形计算(394)第七节扁铲侧胀试验(396)一、试验原理二、试验设备三、试验要点四、资料整理五、成果应用(398)(一)土类划分(二)静止土压力系数K0的计算(三)应力历史的确定(四)不排水抗剪强度CU的计算(五)变形参数计算(400)(六)水平固结系数C H估算(七)液化判别(八)确定水平受荷桩p-y曲线第八节现场剪切试验(402)一、岩体现场直剪试验(一)试验原理和目的(二)仪器设备(三)试体制备(四)试体(包括试验地段)描述(404)(五)试验程序(405)(六)试验成果整理(409)(七)影响试验成果因素的说明(412)第九节波速测试一、单孔法(一)方法原理(二)仪器设备(三)现场测试技术要求(414)(四)数据处理二、跨孔法(一)方法原理(二)仪器设备(三)现场测试技术要求(416)(四)数据处理三、波速在工程中的应用(一)岩土弹性参数的计算(二)地基刚度和阻尼比计算(三)划分土的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四)计算建筑场地地基卓越周期(五)判别砂土地基液化(六)地震工程(七)检验地基加固处理的效果第十节岩体原位应力测试(418)一、岩体表面应力测量(419)(一)应力恢复法(二)应力解除法(421)二、钻孔孔径变形法(一)测试原理(二)应用范围(423)(三)主要仪器设备(四)测试要点(五)资料整理(425)三、钻孔孔壁应变法(426)(一)测试原理(二)应用范围(428)(三)主要仪器设备(四)测试要点(五)资料整理四、钻孔孔底应变法(一)测试原理(二)应用范围(三)主要仪器设备(430)(四)测试要点(五)资料整理(432)五、水压致裂法(一)测试原理(二)应用范围(三)主要仪器设备(四)测试要点(五)资料整理第五章水文地质(434)第一节地下水的类型及工程性质一、自然界的水(一)水在地球上的分布(二)自然界的水循环(三)地下水的来源(四)岩石中的空隙(五)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436)(六)岩石的水理性质(七)透水性(八)含水层与含水岩隙(438)二、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二)地下水的化学性质三、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440)(一)潜水(441)(三)承压水(443)四、泉的类型与特征(446)(一)泉及其意义(二)泉的类型第二节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448)一、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一)达西定律及其适用范围(二)非线性渗透定律(450)(三)潜水含水层中的二维流(均质含水层)(四)承压水的非均匀流(452)(五)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453)(六)地下水向非完整井的稳定运动(457)(七)干扰井出水量的计算(459)二、包气带中地下水的运动(460)三、结合水运动规律(462)四、二维渗流及网流(一)二维渗流方程(二)流网特征与绘制(三)流网的应用(464)五、渗流力与渗流稳定性分析(466)(一)渗流力(二)临界水头梯度(468)六、渗透破坏与控制(一)流砂或流土现象(二)管涌现象和替蚀作用(470)(三)渗透破坏(变形)的防治措施第三节注水试验一、试坑注水试验(一)单环注水法(二)双环注水法(472)(三)试坑注水试验注意事项二、钻孔注水试验(一)钻孔常水头注水试验(473)(二)饱和带钻孔降水头注水试验(475)(三)包气带内钻孔降水头注水试验(477)第四节抽水试验一、试验类型及适用条件二、一般要求(479)(一)对抽水试验孔的要求(二)对观测孔的要求(480)(三)水抽水试验降深的要求三、过滤器与常用设备(一)过滤器(480)(二)抽水设备(483)(三)测量水位用具(486)(四)测量流量用具(487)(五)测量气温、水温用具(489)四、现场工作(一)准备工作(二)抽水试验要点(三)现场资料初步整理(491)五、资料整理(493)(一)试验成果综合整理(二)影响半径R的计算公式(三)稳定流完整孔(井)渗透系数计算(495)(四)稳定流非完整孔(井)渗透系数计算(499)(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渗透系数计算(504)(六)岩土渗透系数经验值第五节压水试验一、试验设备(506)(一)止水栓塞(二)供水设备(三)测试设备二、一般规定(一)试段隔离方法(二)试段长度(三)压力阶段及试验压力(508)三、现场工作要点(510)(一)钻孔(二)洗孔(三)试段隔离(四)水位观测(512)(五)设备安装(六)压力流量观测四、资料整理(一)P-Q曲线的绘制(二)P-Q曲线类型的确定(三)试段透水率计算(514)(四)渗透系数计算五、工程应用(一)试段透水率与单位吸水量的关系(二)试段透水率与灌浆量的关系(三)帷幕灌浆效果和帷幕运行情况检查(四)岩体渗透性分级及灌浆标准第二篇岩土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一节岩土工程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和特点(517)一、基本技术要求1.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2.注意场地条件,防治灾害3.合理选用岩土参数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二、设计基础资料1.地形、水文、气象资料2.岩土工程勘察资料3.建筑结构资料4.其他资料三、岩土工程设计的特点(519)1.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2.岩土性质的不确定性3.注重经验特别是地方经验4.原位测试、实体测试、原型观测的特殊地位第二节概念设计一、概念设计的必要性二、安全和功能要求三、设计条件的概化(521)四、注意事项第三节设计荷载与设计状态(523)一、结构荷载计算(一)荷载分类与荷载代表值1.永久荷载(恒载)2.可变荷载3.偶然荷载(二)荷载计算二、结构极限状态(524)(一)建筑结构极限状态1.结构功能要求2.结构可靠性3.结构极限状态(二)地基基础的极限状态(525)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三、建筑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及荷载组合(一)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四、公路桥梁工程设计的荷载组合(527)五、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荷载规定六、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基本要求(一)设计等级(529)(二)不同类型上部结构、地质条件以及特殊性岩土对地基基础设计要求第四节设计安全度和可靠性一、基本概念二、容许应力法和极限状态法(531)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三、作用和岩土特性参数1.永久作用2.可变作用3.偶然作用四、定值法和可靠度1.可靠度分析的基本概念2.岩土工程可靠度问题的特点(533)五、安全系数和分项系数第五节实体试验、检测和监测、动态设计一、实体试验1.建立经验公式或用经验系数修正理论公式2.在现场进行实体试验,作为岩土工程设计的依据二、检验和监测(535)1.检验方面2.检测方面三、动态设计四、反分析1.目的和意义2.分析步骤3.注意事项第三篇浅基础(537)第一章土的工程性质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土的三相组成及土的结构一、土的固体颗粒(固相)(一)土的矿物成分(538)(二)土料粒组(540)(三)土的颗粒级配(四)颗粒分析试验(542)二、土中水和气(544)(一)土中水的存在形态(二)黏土颗粒与谁的相互作用(三)毛细水(546)(四)土的冻胀(548)(五)土中气三、土的结构和构造(550)第三节土的物理性质指标(552)一、指标的定义(一)三个基本试验指标(二)反映土单位体积质量(或重力)的指标(三)反映土的孔隙特征、含水程度的指标(554)二、指标的换算(555)第四节无黏性土的密实度(557)碎石土密实度野外鉴别方法表第五节黏性土的物理特性一、黏性土的界限含水量二、黏性土的塑形指数和液性指数(559)三、黏性土的灵敏度和触变性第六节土的动力特性(561)一、土的压实原理二、击实试验及其影响因素(一)击实试验和击实曲线(二)影响击实效果的因素(563)(三)压实特性在现场填土中的应用(565)三、土的振动液化(一)砂土液化造成灾害的宏观表现(二)砂土液化的机理(三)影响土液化的主要因素(567)(四)土体液化判别及防治措施简介四、土的动力特征参数简介(569)第二章土中应力计算(572)第一节土的自重应力一、均质土的自重应力二、成层土的自重应力第二章基底压力一、基底压力分布(574)二、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一)中心荷载作用时(二)偏心荷载作用时三、基底附加压力(576)第三节地基附加应力(577)一、竖向集中力下的地基附加应力(一)单个竖向集中力作用(二)多个集中力及不规则分布荷载作用(579)二、分布荷载下地基附加应力(一)空间问题的附加应力计算(580)(二)平面问题的附加应力(586)三、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地集中的附加应力(591)(一)双层地基(二)变形模量随深度增大的地基(三)各向异性地基第四节有效应力原理(593)一、毛细水上升时土中有效自重应力的计算二、土中水渗流时(一维渗流)有效应力计算(595)第三章土的变形性质及地基沉降计算(597)第一节土的压缩性一、基本概念二、压缩试验及压缩性指标(一)压缩试验(二)压缩性指标(599)(三)土的回弹曲线及弹性模量(600)三、土的载荷试验及变形模量(602)(一)载荷试验(二)变形模量(三)变形模量与压缩模量的关系(604)四、旁压试验与旁压模量第二节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606)一、分层总和法(一)计算原理(二)计算步骤(607)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方法(611)(一)计算原理(二)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和沉降计算(三)地基沉降计算深度Z n(612)三、弹性力学法(616)。
地质学基础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地质学基础知识点》①基本定义:地质学呢,就是研究地球的科学。
它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像石头啊土啊这些;地球的结构,就好比地球像个大鸡蛋有不同的层;还有地球的演化,也就是地球怎么从以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②重要程度:在地球科学里超级重要。
要是没有地质学,咱就搞不懂为什么有的地方有山,有的地方是平原,也不知道地下有啥资源,像石油、煤炭这些。
③前置知识:最好有点物理和化学的知识,因为在研究地质学的时候,会涉及到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这些。
④应用价值:说实话,实用得很。
在找矿方面,就靠地质学找石油、金属矿等。
工程建设时,通过地质学的知识,能知道哪里的地基牢不牢固,可别在软塌塌的地上盖高楼对吧。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地质学在地球科学里算是核心部分呢,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都有联系,就像一家人里面不同的兄弟姐妹,互相都有影响。
②关联知识:它和地理学关系密切,地理学研究地表形态,地质学帮助解释这些形态怎么来的。
还和生态学有关,地质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环境。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起来难的地方在于地球内部结构这块,因为咱看不到摸不着。
关键在于要理解不同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地球各个圈层的相互作用。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很重要,可能会直接考岩石的类型,或者考一些地质构造的意义。
考查方式有填空、选择,还有可能让画图解释地质构造呢。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岩石这个概念是地质学里常见的。
简单说,岩石就是组成地球固体部分的东西。
不过有不同类型,比如火成岩,是岩浆冷却形成的,像花岗岩;沉积岩则是沉积物一层一层堆积起来变来的,像石灰岩;变质岩是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变了性质的,像大理岩,原来是石灰岩。
②特征分析:火成岩一般比较坚硬,有块状构造。
沉积岩呢,有层理构造,一层一层很明显。
变质岩常常有矿物定向排列的纹理。
③分类说明:火成岩分深成岩、浅成岩,深成岩冷却慢晶体大,像花岗岩就是深成岩;浅成岩晶体小一点。
地质基础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在地质学的研究中,自然界中各种岩石、矿物、地层、构造等都是研究的重要对象。
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等领域都有密切联系。
下面将从地球的形成演化、地质时间和地质力学等方面来总结地质基础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成演化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之后。
地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凝聚、差异化、火成作用和地壳的形成等阶段。
1. 太阳系的形成和地球的凝聚太阳系的形成主要经历了分子云的坍缩、原行星盘的形成和凝聚、原行星盘内行星体的聚合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的父体物质于45亿年前开始凝聚。
2. 地球的差异化地球形成后,各种化学成分不均匀分布,形成地幔、地核和地壳等化学成分差异的地球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火成作用和重力分选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火成作用和地壳形成地球形成后,火成活动对地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球的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洋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闪长岩等构成,而洋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4. 地球的演化地球经历了地球的原始大气、地壳的分异、地球内部的热态和地壳的动力作用等演化过程。
地球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地壳的运动对地球的演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地质时间地质时间是地质学中用来测定地质过程和事件发生时间和顺序的时间尺度。
主要包括相对地质时间和绝对地质时间两大类。
1. 相对地质时间相对地质时间是以地层上下次序的叠置、交错关系和动物、植物化石的演化规律为依据的时间尺度。
主要包括地层的原理和叠置原理等。
地层的原理是指形成在同一地区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在上。
叠置原理是指地层的叠置关系表现在上部地层和下部地层之间的接触面的位置。
2. 绝对地质时间绝对地质时间是以地球历史的岁差、年代特征和年代数量等为依据制定的地质时间尺度。
绝对地质时间主要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磁性地层的测定和古地理时差的测定等方法来确定地质事件和过程的年代。
Chapter 2 MineralSection 1 Some basic conceptions1.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矿物由元素组成.2.元素是构成地球的最基本物质,由同种原子所组成.2.1 元素(element):周期表共有112种,自然界有92种2.2 同位素:是中子数不同(原子量不同)的同种元素的变种. 同种元素的同位素,物化性质基本相同.总共有300余种.2.3 可分放射性和稳定两种同位素(radio & stable isotope).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U238,U235,U234,Th232,Rb87,K40等稳定同位素:主要有O16,O17,O18,C12,C13,S32,S33,S36,H12.4 半衰期(half-life):放射性元素蜕变到其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时间. 半衰期: Rb87-Sr87 : 500亿年, Th232-Pb208 : 139亿年,U238-Pb20645亿年, K40-Ar40 :15亿年, U235-Pb207 :7.13亿年, C14-N14 : 5692年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用来测定火成岩石的绝对年龄;稳定同位素主要用来确定岩石的物质环境与来源.如地壳,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月球,陨石等。
2.5 同位素研究是当代倍受重视的国际前沿,地化专业主攻。
3.克拉克值Clark value:中上地壳中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美国科学家克拉克采集了世界各地的样品5159个;用取得的化学分析数据,求出了16公里厚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百分重量,后人称克拉克值,又称丰度Abundance。
国际通用。
单位ppm=10-6,即克/吨。
目前还用ppb=10-9。
克拉克值≠克拉值;5克拉=1克。
3.2 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其中, O,Si,Al,Fe,Ca,Na,K,Mg,Ti,H 10元素占99.96%;而O, Si, Al, Fe, Ca 5元素占了92.46%。
4. 晶体(Crystal)定义: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
或晶体是具有晶格构造的固体。
这种固态物质称结晶质(晶质)。
习惯上,将具有几何多面体外形的物体称为晶体(即,晶体是原子有规律排列的外观表象)。
相应地,将不具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体称为晶粒Crystal grain。
存在二种晶体:天然晶体(绝大多数)和人造晶体(少数)如人造石英、金刚石等。
非晶质体Non-crystal: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规律性重复排列的固体.如火山玻璃,超冷液体。
自然界极少。
在一定条件下,非晶质体可向晶质体转化。
如火山玻璃→玉髓。
准晶体quasicrystal定义:其内部结构由多级呈相似的配位多面体在三维空间作长程定向有序分布的固体。
quasicrystal为一种新的凝聚态固体,但其内部原子既不像非晶质体那样成完全无序的分布,又不具有像晶体那样的三维周期性排列有序。
目前尚未发现天然产出的准晶体。
5 矿物Mineral定义:由天然产出且具有特定的(但一般并非固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构造的均匀固体。
自然界广泛。
准矿物Mineraloid: 在产出状态、成因和化学组成等方面均具有与矿物相同的特征,但不具有标准结晶构造的均匀固体。
主要有A型蛋白石、水铝英石。
自然界极少。
6 矿物的6项基本特征Six basic features of mineral特征1 最基本特征是天然产出、有序结构、固体。
特征2 自然界的所有晶体都是矿物;绝大多数矿物都是晶体。
现已发现矿物3300余种,绝大部分(99%)分布于地壳中。
蛋白石、水铝英石是准矿物。
特征3 矿物的化学成分基本稳定,但可有杂质。
特征4 矿物可分为三大类①自然元素矿物: Au,Cu,S,C(金钢石,石墨).自然界很少.②分子化合物(分硫化物,卤(氟与氯)化物,氧化物三种):如SiO2-石英,NaCl-石盐,FeS2-黄铁矿.自然界常见.③复杂分子团矿物:主要是硅酸盐矿物.种类多,含量高,分布广,占地壳总重量75%.如K(Mg,Fe)3[SiO3AlO10](OH,F)2 ,黑云母水,石油,天然气不是矿物(非固体);煤也不是(排列无序);花岗岩不是矿物(岩石)。
特征5 矿物具有同质多象和类质同象现象。
同质多象Polymorphism定义: 化学成分相同、但质点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的现象。
将形成不同的矿物。
如:C 金刚石(高压)-石墨(常压)。
类质同象Isomorphism定义:矿物结构中某种原子或离子部分被它种原子或离子取代,但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
如镁橄榄石→铁橄榄石。
7. 五类矿物Five types of mineral1 自然元素:金,自然铜,石墨,金刚石2 硫化物:FeS2 黄铁矿3 卤(氟与氯)化物: CaF2 萤石, NaCl 石盐4 氧化物:SiO2 石英, Al2O3 刚玉氢氧化物:Mg(OH)2 水镁石5 含氧盐(复杂分子团矿物). 主要包括四种:硫酸盐:CaSO4 硬石膏磷酸盐: Ce,La)[PO4] 独居石碳酸盐:CaCO3 方解石, MgCO3 白云石硅酸盐:KAl2[Si3AlO10](OH)2 白云母8.岩石Rock:由一种以上矿物集成的固体.按形成方式,岩石可分三大类:火成岩Ignious rock: 占地壳岩石体积64.7%;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 占地壳岩石体积7.9%,地表面积75%;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占地壳岩石体积27.4%.Section 2 Physicalcharacter of mineral1 外形(Shape)1.1 单晶体(Single crystal): 一向延伸呈针状柱状,如辉锑矿Sb2S2 (Stibnite); 二向延伸呈板状、片状,如长石,云母;三向延伸呈菱面体,八面体,立方体,复合体,如方解石,萤石,角闪石,辉石,黄铁矿,金刚石等1.2 集合体(Aggregate): 矿物微粒聚集体.一向的呈纤维状,如石棉; 二向的呈鳞片状,绢云母;三向的呈粒状,橄榄石1.3 特殊集合体: 放射状,如硅灰石CaSiO3;钟乳状,如钟乳石; 晶族状,如石英; 鲕状、葡萄状、肾状,如赤铁矿.2 光学性质(Optical)2.1 透明度(Transparency):矿物薄片(厚0.03mm)能透过光线者,称透明矿物,如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不透光者,称不透明矿物.所有金属矿物都是不透明矿物.2.2 光泽(Luster): 矿物的反光能力金属光泽Metal luster: 反射很强,所有金属矿物均此光泽。
非金属光泽Non-metal luster: 反射较弱,透明矿物的光泽。
可细分金刚光泽(金刚石),玻璃光泽(长石),油脂光泽,(石英断口), 丝绢光泽(绢云母),珍珠光泽(白云母),土状光泽(高岭石) 6种。
2.3 颜色(Color)与条痕(Streak)●颜色:白,蓝,红,黑,浅绿,紫红等。
●自色(Diochromatic): 被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所决定的矿物本色. 如方铅矿的铅灰色。
●他色(Allochromatic):混入杂质后的矿物颜色。
如石英(无色),紫晶(紫色,Fe多),蔷薇石英(Fe少),烟水晶(含Mn)。
●假色(Pseudochromatic color):表面氧化或吸附他物后的颜色.如褐色黄铁矿。
●条痕色: 矿物粉末的颜色。
用瓷板划之,紫红的赤铁矿呈樱红色,黄铜的黄铜矿呈墨绿色。
3 力学性质(Mechanical):在外力下的表现。
3.1 硬度(Hardness):抵抗外力的强度。
记牢10种不同硬度的矿物摩氏硬度记: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长石,7石英,8黄晶9刚玉10金刚石。
硬度大的可刻动小的. 指甲为2-2.5,小刀为5-5.5,玻璃63.2 解理(Cleavage): 外力下矿物按质点结合力最弱的网面定向开裂。
◆极完全解理(云母) ◆完全(方解石) ◆中等(角闪石)◆不完全(橄榄石) ◆极不完全(石英)。
3.3 断口(Fracture):外力下解理不发育矿物的不规则裂开。
贝壳状(石英), 锯齿状(石膏), 参差状(黄铁矿),平坦状(高岭土)。
3.4 弹性:受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如云母。
3.5 挠性:受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又称范性变形,如蛭石。
3.6 延展性:可用外力任意改变其形状的。
延:一维; 展:二维(黄金)。
4 其它物理性质4.1 比重(Specific gravity):矿物质量与同体积40C水的质量比。
轻:<2.5;中:2.5-4;重>4(方解石2.7,黑钨矿7.5,金19.3)4.2 磁性(Magnetism):本身有磁性或能被磁铁吸引。
如磁铁矿。
4.3 发光性:外光照射后能发光。
荧光:切断光源后,发光消失。
磷光: 切断光源后,仍发光一时。
白钨矿,萤石(紫外光)-浅蓝荧光;金刚石(X射线)-天蓝荧光。
4.4 双折射:冰洲石; 导电: 石墨; 滑感:滑石Section 3 Identification of mineral肉眼鉴定:看(形态,色,光泽,解理,成分)-掂(比重)-刻(硬度)-敲(断口)仪器鉴定:偏光显微镜,化学成分分析, SEM, TEM (Scan (Transmission) Electric Microscope), 激光探针Section 4 General mineral1 常见的:方解石CaCO3, 石英SiO2, 长石。
云母2 贵重的:金刚石C, 金Au, 银Ag3 工艺品:玛瑙SiO2 红宝石,蓝宝石Al2O3(刚玉)4 工业原料:赤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铜矿CuFeS25 药用:辰砂HgS, 雄黄As4S46 环境气候示踪矿物干旱炎热:石膏、石盐。
HP/LT:蓝闪石、多硅白云母、红帘石(俯冲碰撞带).UHP :柯石英、金刚石(陆内深俯冲,>100公里深度).7偏光镜下常见的:长石,石英,云母,辉石,角闪石,方解石第二章重点一、重要概念Important conception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准晶体;同质多象;条痕,解理,断口;摩氏硬度计;矿物集合体二、Basic features1.矿物的五项基本特征2.矿物的常规鉴定3.矿物有哪些物理、力学和光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