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皮法操作并发症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一、目的为了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操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制定本规范。
二、合用范围本规范合用于各科室的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护理技术操作时,应遵循本规范的要求。
三、相关概念护理技术操作:指护理人员为了实施医嘱或者满足患者生活、治疗、康复等需要而进行的各种技术性操作,如注射、输液、输血、采血、口腔护理、鼻饲、氧气吸入、雾化吸入、备皮、伤口换药、冷疗、热疗等。
并发症:指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或者之后,由于操作不当或者其他原于是引起的不良反应或者意外事件,如感染、出血、血肿、静脉炎、过敏反应、空气栓塞、溶血反应、低血糖反应等。
预防:指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或者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或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处理:指在发现或者怀疑有并发症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轻或者消除并发症的危害。
四、基本原则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应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诊断、过敏史等,并评估患者对操作的适应性和配合程度。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或者清洁技术,避免交叉感染。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应选择合适的器械和材料,并正确使用和处理。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应选择合适的部位和方法,并掌握正确的手法和力度。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变化,并及时记录和报告。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后,应做好相关的宣教和指导,并定期复查和评价。
五、具体内容(一)注射法操作并发症1. 疼痛(1)发生原因:注射前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恐怖。
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或者不均匀。
注射针头过粗、欠锋利或者有倒钩,操作者手法欠熟练。
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刺激引起疼痛。
(2)预防措施: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正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
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
目录1.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2.冷敷法操作并发症3.灌肠法操作并发症4.备皮法操作并发症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皮下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常用于不宜经口服给药,或要求较口服给药产生作用迅速而又较肌内或静脉注射吸收为慢的情况。
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预防接种。
皮下注射可发生疼痛、出血、局部组织反应、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与皮内注射基本相同,此处不予重复叙述。
一、出血(一)发生原因1. 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二)临床表现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口流出。
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
(三)预防及处理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
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
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
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以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
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用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二、硬结形成(一)发生原因1.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射,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
密集的针眼和药物对局部组织产生物理、化学刺激,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药物吸收速度慢,药物不能充分吸收,在皮下组织停留时间延长,蓄积而形成硬结。
2.不正确抽吸药液可吸入玻璃屑、橡皮粒等微粒,在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中无法吸收,作为异物刺激机体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值,结果导致硬结形成。
3.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值形成硬结。
(二)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瘙痒,可及硬结。
备皮法及伤口换药法操作并发症灌肠法操作并发症试题一单选题。
1 腹部外伤术后护理不正确的是( E)A 禁食B 进行胃肠减压C 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D 记录每日流出液体量和性质,以及变化趋势E 停止胃肠减压后可恢复普食2 如有多处伤口需换药时,应先换( ),后换( )。
(A)A 清洁伤口,感染伤口B 感染伤口,清洁伤口C 以上均可D以上均错3 全麻非消化道手术进食时间是(A)A 术后6小时B术后8小时 C 术后12小时D 术后24小时E术后4小时4 腰麻后应取( A )A 去枕平卧B 平卧位C 半卧位D 侧卧位E俯卧位5 手术过程中,清点核对器械,敷料的时间是( A)A 手术开始前和准备关体腔前B 手术进行中C 手术开始前D 开始缝合皮肤前E手术完毕后6 大量不保留灌肠时,成人每次用液量为(C)A 200-500ML B250-600ML C500-1000 ML D1000-1500 ML77灌肠仅适用于(C)A 早期妊娠B 急腹症C慢性痢疾D 排便失禁8 为体温39.5°C的患者用灌肠法降温,不正确的是(A)A 灌肠0,1%肥皂水液B液温4°C C 灌肠后保留30分D 排便后30分测体温9应先换药的伤口是(C)A 破伤风伤口B 脓肿切开引流的伤口C 乳腺切口拆线D 肾盂切开取石术后拔除引流管10 换药操作哪项错误( A)A 先用镊子取下外层纱布B污敷料放在弯盘内C 酒精棉球消毒伤口周围皮肤D 2把镊子不可触碰二多选题。
1 在为患者进行伤口换药时,应(ADE)A 定期对伤口进行观察B 清洁伤口换药时,应由外向内消毒C 有引流管时,先清洁引流管,再清洁伤口D 根据伤口渗出情况确定伤口换药频率E 换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2 外科感染的特点有(ABCDE)A 多数为混合感染B 少数在感染早期为单一细菌所致C 有明显而突出的局部症状和体征D感染常集中在局部E最终影响局部功能3为患者更换伤口敷料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BD)A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B 选择合适的伤口清洗剂清洁伤口C 换药时,应从伤口中间向外消毒D 胶布固定时,粘贴方向与患者肢体或躯体长轴垂直E 伤口包扎固定宜紧密牢固,防止敷料脱落4 伤口负压引流的主要作用是(ABCDE)A 负压吸引从创面吸走渗出,帮助建立创面液体平衡B 提供一个湿润环境C 消除坏死组织D 增加生长因子E 减少创面的细菌数量5术后切口裂开的处理下列哪些不妥(ADE)A 安慰患者B立即在病床上将内脏还纳C 立即用毛巾覆盖D 用腹带包扎E送手术室缝合6 造口病人的护理以下正确的是(AD)A 进食易消化的食物B 多食洋葱,大葱,豆类等食物C 肛门袋内充满2/3的排泄物时应及时更换D 撕肛门袋时由上至下E 睡觉时取健侧卧位7 评估伤口局部情况包括(ABCDE)A 伤口大小B 伤口部位C 伤口类型D 愈合情况E患者是否对胶布过敏8 预防切口裂开的措施有(AC)A 手术前后加强营养支持B 切口处沙袋压迫C 及时处理腹胀D 延长拆线时间E 切口处热敷9 换药的目的包括(ABCDE)A 清除伤口分泌物和坏死组织B 控制局部感染C 保持引流通畅D 保护肉芽组织生长E 促进伤口愈合10 手术区皮肤的准备范围,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BCE)A 颅脑手术,剃去全部头发及颈部毛发B颈部手术,自唇下至乳头连线,两侧到斜方肌前缘C 上腹部手术;自乳头至耻骨联合平面,两侧到腋后线D 下腹部手术;自脐平线至大腿上1/3 前内侧及外阴部,两侧到腋后线E 备皮范围包括切口上、下各超过20CM的整段肢体三填空题;1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备皮方法有,(剃毛备皮法),(脱毛剂备皮法),(推毛备皮法),(不剃毛备皮法)。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一、注射法操作并发症1.皮内注射法:可能会出现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虚脱、过敏性休克、疾病传播等问题。
2.皮下注射:可能会出现出血、硬结形成、低血糖反应、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等问题。
3.肌肉注射:可能会出现疼痛、神经性损伤、局部或全身感染、针口渗液、针头堵塞等问题。
4.静脉注射:可能会出现药液外渗性损伤、静脉穿刺失败、血肿、静脉炎、过敏反应等问题。
二、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1.周围静脉输液:可能会出现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血栓栓塞、疼痛、败血症、神经损伤、静脉穿刺失败、药液外渗性损伤、导管阻塞、注射部位皮肤损伤等问题。
2.头皮静脉输液:可能会出现误入动脉、糖代谢紊乱、发热反应、静脉穿刺失败等问题。
三、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可能会出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循环负荷过重(急性左心衰)、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反应、细菌污染反应、低体温、疾病传播、液血胸、空气栓塞、微血管栓塞、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问题。
四、抽血法操作并发症1.静脉抽血:可能会出现皮下出血、晕针或晕血、误抽动脉血等问题。
2.动脉穿刺抽血:可能会出现感染、皮下血肿、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假性动脉瘤形成、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穿刺口大出血、穿刺困难等问题。
五、口腔护理操作并发症可能会出现窒息、吸入性肺炎、口腔黏膜损伤、口腔及牙龈出血、口腔感染、恶心呕吐等问题。
六、喂饲法操作并发症1.鼻胃管鼻饲法:可能会出现腹泻、胃食管反流、误吸、便秘、鼻咽食道黏膜损伤和出血、胃出血、胃潴留、呼吸心跳骤停、血糖紊乱、水电解质紊乱、食管狭窄等问题。
2.留置胃管法:可能会出现败血症、声音嘶哑、呃逆、咽食道黏膜损伤和出血等问题。
3.造瘘口管饲法:可能会出现感染、造瘘管堵塞、腹泻、便秘、水电解质紊乱、食物反流等问题。
4.胃肠减压术:可能会出现引流不畅、插管困难、上消化道出血、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吸入性肺炎、低钾血症、败血症等问题。
术前皮肤准备的注意事项一、目的术前皮肤准备主要目的是去除皮肤表面的暂居菌,降低常驻菌群密度,预防术后切口和手术部位感染,以及预防术后经血液传播全身性感染。
二、备皮原则术前皮肤准备并不是简单的剃毛。
为了保证医疗安全,医护人员应遵循国内外现行的相关临床指南和规范,如条件允许,应进行评估、干预、再评估,确保备皮工作科学、合理、有效。
三、操作步骤与要求1. 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的病情及皮肤情况进行评估,确定有无备皮禁忌症,并制定相应的备皮计划。
2. 准备用物:根据备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用物,如备皮刀、剪刀、一次性使用的纸质或塑料薄膜手套、备皮包或敷料等。
3. 告知: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备皮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4. 操作:先清洁局部皮肤,然后使用适当的备皮工具去除毛发,注意不要损伤皮肤。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5. 再评估:备皮完成后应对患者的病情及皮肤情况进行再次评估,确认备皮效果及有无新的并发症或不适。
6. 记录:将备皮的详细情况记录在患者的医疗记录中,包括备皮时间、操作人员姓名、备皮范围、使用的工具及药物等。
四、注意事项1. 备皮前应仔细检查患者的病情及皮肤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并处理。
2. 备皮时应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避免损伤皮肤和引起疼痛。
对于有痛觉敏感的患者,可先进行局部麻醉。
3. 备皮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备皮后应彻底清洗双手。
4. 备皮范围应与手术范围一致,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但也不应过度备皮,以免损伤皮肤。
5. 对于年龄、病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不同的患者,应制定个体化的备皮计划,以确保患者安全。
6. 备皮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感受,尽量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同时,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
7. 在紧急情况下,如急诊手术或突发事件等,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优先保证患者的救治工作。
8. 如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或敷料进行皮肤准备时,应遵循相关指南和规范进行操作。
皮肤科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处理常规1. 引言计划生育手术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在皮肤科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本文档旨在总结皮肤科计划生育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提供处理常规,以帮助医务人员做好对应的处理措施。
2.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常规2.1 出血计划生育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出血。
若患者出现明显的术后出血,处理常规如下:- 立即停止手术操作,用无菌纱布进行止血。
- 如果止血效果不显著,可考虑缝合止血,或者采用局部血管性止血药物。
- 如无效止血,应及时通知上级医生,考虑转至手术室进行进一步处理。
2.2 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是计划生育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处理常规如下:- 术前应进行适当的消毒措施,避免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伤口情况,如伤口红肿、有脓液渗出等感染症状,应及时进行处理。
- 处理原则为及时清创,向伤口输入适当的抗感染药物。
2.3 烧伤计划生育手术中,烧伤是一个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处理常规如下:- 患者发生烧伤后,首先应立即停止手术操作,并移除导致烧伤的物质。
- 烧伤程度较轻的,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受伤部位,然后应用适当的烧伤药物进行处理。
- 烧伤程度严重的患者,应及时转至烧伤科进行进一步处理。
2.4 穿刺伤及器械损伤皮肤科计划生育手术中,穿刺伤和器械损伤是常见的并发症。
处理常规如下:- 发现穿刺伤或器械损伤后,应立即停止手术,做好相应的处理措施。
- 穿刺伤切口较小的,可进行局部处理及缝合,必要时应予抗感染药物。
- 器械损伤较严重的,应及时通知上级医生,考虑转至手术室进行修复。
3. 结论在皮肤科计划生育手术中,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通过了解并掌握处理常规,医务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我们建议医务人员在参与计划生育手术时要加强对并发症处理常规的研究,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处理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第九章备皮法操作并发症一、皮肤损伤1.原因刀片刮破皮肤;2.临床表现皮肤损伤,可见刮痕,严重者可有渗血;3.预防及处理1操作中注意刀片与皮肤所成角度不能过大<30°,动作轻柔;2备皮前用肥皂水湿润备皮区域;3在皮肤松弛的部位绷紧皮肤;4刮破皮肤,出血,无菌敷料压迫止血,再用碘伏消毒后进行包扎;二、伤口感染及切口愈合不良1、原因剃毛造成皮肤损伤,人体体表正常有细菌寄居,损伤的部位成为细菌生长繁殖的基地和感染源,公用剃毛刀架不洁,还可引起交叉感染及传播疾病,如肝炎,及性病等2、临床表现切口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现象,有渗液和脓,同时伴有体温升高,脉搏增快,白细胞增加等全身反应;3、预防及处理1应尽可能在备皮前洗澡,洗发和用温肥皂水将手术区的皮肤洗净;剃毛时间选在临手术前,可减少伤口感染机会;也可在备皮前用皮肤消毒剂消毒后再备皮,可减少切口感染的机会2使用一次性备皮刀,以防交叉感染;3应用新型备皮刀可避免损伤皮肤;有一种新型备皮刀,可减少皮肤的损伤,该配皮刀带导向爪,对于平坦、不平坦、不规则部位的皮肤均可使用,且不会损伤病人皮肤;4应用剃刀推掉手术野毛发,由于残留毛发高于剃除毛发,因而可减少皮肤的损伤;5在送病人入手术室时,严格检查病人的皮肤准备情况,如不符合外科术前皮肤护理常规,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送回病区,并报告病区护士长,若发现病人术野皮肤有红肿及皮肤损伤,则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延期手术,以防术后感染扩散;三、过敏反应1、原因备皮时应用化学脱毛剂,皮肤对某些化学物质产生变态反应;2、临床表现脱毛部位有灼伤感,出现皮疹及发生过敏性皮炎;3、预防及处理1使用化学脱毛剂以前,需做皮肤过敏实验,即先在小臂小片皮肤上试用,如果有过敏现象,禁止用化学脱毛剂2避免将化学脱毛剂用于眼睛和生殖器附近皮肤;3如出现过敏现象立即停用,并报告医生处理;。
第九章备皮法操作并发症
一、皮肤损伤
1.原因
刀片刮破皮肤。
2.临床表现
皮肤损伤,可见刮痕,严重者可有渗血。
3.预防及处理
(1)操作中注意刀片与皮肤所成角度不能过大(<30°),动作轻柔。
(2)备皮前用肥皂水湿润备皮区域。
(3)在皮肤松弛的部位绷紧皮肤。
(4)刮破皮肤,出血,无菌敷料压迫止血,再用碘伏消毒后进行包扎;
】
二、伤口感染及切口愈合不良
1、原因
剃毛造成皮肤损伤,人体体表正常有细菌寄居,损伤的部位成为细菌生长繁殖的基地和感染源,公用剃毛刀架不洁,还可引起交叉感染及传播疾病,如肝炎,及性病等
2、临床表现
切口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现象,有渗液和脓,同时伴有体温升高,脉搏增快,白细胞增加等全身反应。
3、预防及处理
(1)应尽可能在备皮前洗澡,洗发和用温肥皂水将手术区的皮肤洗净;剃毛时间选在临手术前,可减少伤口感染机会。
也可在备皮前用皮肤消毒剂消毒后再备皮,可减少切口感染的机会
(2)使用一次性备皮刀,以防交叉感染。
(3)应用新型备皮刀可避免损伤皮肤;有一种新型备皮刀,可减少皮肤的损伤,该配皮刀带导向爪,对于平坦、不平坦、不规则部位的皮肤均可使用,且不会损伤病人皮肤。
(4)应用剃刀推掉手术野毛发,由于残留毛发高于剃除毛发,因而可减少皮肤的损伤。
(5)在送病人入手术室时,严格检查病人的皮肤准备情况,如不符合外科术前皮肤护理常规,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送回病区,并报告病区护士长,若发现病人术野皮肤有红肿及皮肤损伤,则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延期手术,以防术后感染扩散。
…
三、过敏反应
1、原因
备皮时应用化学脱毛剂,皮肤对某些化学物质产生变态反应。
2、临床表现
脱毛部位有灼伤感,出现皮疹及发生过敏性皮炎。
3、预防及处理
(1)使用化学脱毛剂以前,需做皮肤过敏实验,即先在小臂小片皮肤上试用,如果有过敏现象,禁止用化学脱毛剂
(2)避免将化学脱毛剂用于眼睛和生殖器附近皮肤。
(3)如出现过敏现象立即停用,并报告医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