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阅读课 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11 KB
- 文档页数:6
《共工怒触不周山》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熟读课文,并能试着背诵课文。
2、能解释“昔者”等字词。
并翻译课文。
3、能概括课文内容。
并能说出共工的形象。
一、复习
1、夸父逐日比喻什么?
2、何谓“三皇”、“五帝”?
二、尝试学习
1、小组自读熟读课文。
(要求:小组成员要能读准字音,不舔字,不漏字,声音洪亮。
)2、字词疏释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3、概况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
4.讨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5、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6、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本文选自《铁箫人语》(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1982年10月病逝),作者非常悲痛,她在《哭小弟》一文中写道:“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
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此时,作者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四、读准字音五、辨清字形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色、花形、花香。
同时,作者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
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2.文章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因为家庭遭受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3.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七、【再读课文,梳理结构】请根据作者的行文思路,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7):着重描绘盛开的紫藤萝瀑布的形和色,抒发“我”的赏花之情。
第二部分(8、9段):回忆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不幸遭遇,反衬眼前紫藤萝花的生逢其时,反映出国家和人民(个人)重获生机。
第三部分(10、11段):写“我”由眼前盛而密的紫藤萝瀑布,思考领悟到人生哲理。
八、【感悟精彩句子】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七下u5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次阅读教学,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新奇的按摩》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图片、标题、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好奇心和兴趣。
1. 第一轮阅读:1.1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
1.2 老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文章中有哪些独特的按摩方式?”等问题。
1.3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2. 第二轮阅读:2.1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阅读。
2.2 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组的阅读心得和理解。
3. 课堂讨论:3.1 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全班讨论。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3 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你认为按摩能带来哪些好处?”、“你有没有其他独特的按摩方式?”等问题。
4. 拓展活动:4.1 学生分组进行扩展阅读,找寻其他有关按摩的资料。
4.2 每组设计一份按摩小册子,包括不同的按摩方式和相关的科学知识。
4.3 学生展示自己的小册子,互相学习、交流。
5. 总结反思:5.1 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个人反思和总结。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5.3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激励,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课后延伸:1. 学生自行按摩法研究:鼓励学生继续研究与按摩相关的知识,尝试其他独特的按摩方式,并撰写小结。
2. 阅读俱乐部活动:建立学生阅读俱乐部,定期举办阅读分享会,让学生互相推荐好书,并分享阅读心得。
3. 与现实结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按摩,如在家庭中为父母、祖父母按摩,体验按摩的乐趣和益处。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通过合作阅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并开展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通过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读本单元课文,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本单元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修辞等。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创造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文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
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讨论、故事、图片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的学习主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预测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课文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系统讲解本单元的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通过例句、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4. 阅读与写作训练选取适合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鉴赏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仿写、扩写、缩写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发挥创造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巩固记忆。
布置适量的作业,包括朗读、背诵、阅读理解、写作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应用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方案教案及反思追随勇者脚印,体会不灭精神——七班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方案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
《宏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但文学味特殊浓,渗透了剧烈的主观感情,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
《在沙漠中心》是篇纪实文学,记录了飞机失事后,在撒哈拉沙漠中的见闻感受以及人生思索。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它证明中国人也是有剧烈的探险精神的。
《真正的英雄》是关于航天探险的悲剧的。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关于,体现了人类的探究精神。
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致的语言表达,既能激起同学的求知欲、探究欲,又能引导同学准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育同学敢于探险的士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喜爱的事业献身的精神。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流淌的风景》分为十个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补充,所选的文章故事生动、语言精致,让同学在增长学问的同时,可以被文中人物的大无畏和探究精神所折服。
阅读丛书中的文章能激发同学的阅读爱好,能充分培育同学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力量,本单元重点处理《宏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短文两篇》三篇文章及其对应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流淌的风景》中的“极地探险”“沙漠探秘”“远古时期的想象”。
《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和丛书的“跋山涉水”“探寻宇宙的奇妙”次要处理单元主题: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
同学可以学习文中人物在面对困难时的百折不挠,不断进取,战胜自我的精神。
同时文中对不同人物有具体的描绘,同学可以学习其中的任务描写。
如《宏大的悲剧》中,斯科特一行人物的刻画。
《在沙漠中心》中圣艾克絮佩里的内心活动。
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脉络。
2、过程与方法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五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课题:感物而生情,托物而言志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本。
2.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分析,加强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3.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在文章中的运用。
难点、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间的阅读,理解和运用文本的能力。
2.学生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阅读,加强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金牌练册、课外阅读文本材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让学生齐读《第五单元导读》,并边读边画,明确本单元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二、比较阅读析内容1.充分地读,相遇人生智慧。
1) 让学生用默读、勾画关键句的方法阅读XXX的《紫藤萝瀑布》。
2) 让学生用精读、勾画关键句的方法阅读XXX的《一棵小桃树》。
3) 让学生用默读、勾画关键句的方法阅读XXX的《三角梅》。
2.今天我们主要通过比较阅读法来研究,比较分析,加强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我们要让小桃树进行三组对比:1) 小桃树与紫藤萝;2) 小桃树与爷爷的盆景;3) 小桃树与三角梅。
我们先来看第一组对比,请学生结合《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两篇课文,完成下列表格,时间8分钟。
1) 小桃树 VS 紫藤萝小桃树经历风雨后不幸遭遇紫藤萝接下来我们来完成第二组对比,小桃树与爷爷的盆景,时间5分钟。
2) 小桃树 VS 爷爷的盆景小桃树外形待遇结局爷爷的盆景最后是第三组对比,小桃树与三角梅。
3) 小桃树 VS 三角梅小桃树成长经历面对挫折的态度三角梅。
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五单元阅读理解教案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料,它为教师提供了有关教授学生阅读理解的多样方法和技巧。
这份教案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卡片游戏、PPT演示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可以运用的教学手段。
教案的第一步是学生阅读文本。
这一部分,要求教师以小组形式或者个人形式,让学生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文本,书写下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信息,并且给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
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或者和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策略来阅读理解这个文本。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策略就是让学生使用图像化的方式来理解和记述文本,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文本中的主题、情节和角色等要素。
同时,让学生通过持续的阅读而建立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阅读理解心得,这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此外,在教学的后期,教师还可以使用卡片游戏或PPT演示等方法,让学生进行复习和检测。
这种方法可以更加直接地评估每个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为教师提供对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有助于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
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五单元阅读理解教案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料,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理解教学策略,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完整的课堂教学指导。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阅读理解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这些教学策略和技巧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登幽州台歌》作者介绍: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望岳》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登飞来峰》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写诗背景: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与诗歌有关的文学常识。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认真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
2、能品味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四、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语言揣摩法,改写法。
五、教学课时:1 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龚自珍纪念馆(二)作者简介1. 龚自珍其人(1792--1841 )清思想家、文学家。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
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
主张从事政治和经济改革,以解决当时日益深入的社会危机,并热切要求抵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
并强调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
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受国热情。
《明良论》、《病梅馆记》等文,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篇,皆为其代表作。
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
著有《龚自珍全集》。
2. 社会时代背景中国社会到了晚清,逐渐显露出许多难以根治的沉疴固疾,内忧外患的隐机待发且不说,就是平常的社会风气、人格精神,也都染上了一种病态,社会整个地显得没有生气。
社会中的人,尤其是那一班士人,大都闭目塞听,甘为书蠹,从社会情态到生活趣味都表现出一种扭曲和变异,所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 ,不光描画出当日世情,而且提示出了它的根源。
(三)指导朗读已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四)结合注释翻译理解课文大意1. [ 译诗、诗意]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阅读课教案设计第五单元阅读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
3.训练学生初步拟题的思维,并尝试设计答案。
【教学流程】一、温故知新1.《紫藤萝瀑布》通过眼前紫藤萝瀑布和旧日紫藤萝伶仃的对比,表达自己经历文革后对于人生感悟。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爱莲说》通过描写莲花外形特点到内在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的情怀。
3.《一棵小桃树》通过描述一棵小桃树曲折艰难的生长过程,赞颂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并借小桃树抒写自己的情志、理想: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地斗争,不懈地追求。
二、概念解析1.托物言志:就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2.写出下列事物常常用来表达怎样的志趣。
松、竹、梅:高洁的志向泥土:谦逊的情怀蜡烛:无私奉献浮萍:漂泊不定大雁:思乡怀人三、考点透析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构思),理解主要内容(概括),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主题)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着眼于考察文章细部、字里行间的情感)。
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3.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动植物、风雨雷电等外在自然形象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感悟升华、拓展类)。
四、鉴赏托物言志写法的步骤8/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阅读课教案设计1.找出所托之物:看题目、看主要描写对象。
2.找出所托之物的特点:通过细节描写看特征,透过表面看本质,看作者究竟写出了物的什么特点。
3.推测所言之志: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
要领会作者的情感脉络,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之物之间的相似点。
尤其要关注点题段和议论抒情段(句)。
4.条理清晰地表述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特点,精心刻画。
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人生观、生活态度、精神品质)。
五、例题精讲窗前的树张抗抗⑴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
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⑵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
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⑶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
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
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
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
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夭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⑷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
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
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
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
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
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⑸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
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8/ 2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阅读课教案设计⑹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
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
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⑺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
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
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
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
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⑻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
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⑼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
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
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
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
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
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
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
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⑽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
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
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
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
树叶落尽以后,树权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
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⑾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
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
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8/ 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阅读课教案设计⑿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
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
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选自《读者)2007年第23期)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
(4分)2.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3分)3.从修辞角度品析下列语句。
(3分)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
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4.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是什么树?请谈谈你的理由。
(4分)解析:作家张抗抗的这篇散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紧紧抓住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洋槐沉稳、朴实和坚强可贵的品质。
从洋槐的身上,我们获得了生活的启示:做人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第1题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通观全文,把握文章主要描写的是洋槐的什么特点,即把握托物言志中“物”的特点。
通过全文,不难找出特点。
答案:春天的洋槐既隐绿又不喧哗,在清风中花香怡人;夏日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秋天的洋槐在秋风乍起时,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冬天的洋槐赤裸全身而一无遮拦,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
第2题考查对文中洋槐形象的把握,即考查托物言志的“志”的内容。
可结合文中“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等语句来概括。
答案:洋槐可贵的品质是沉稳、朴实和坚强。
第3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品析。
赏析句子可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如修辞、词语运用、写法等,答案:运用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嗅觉角度描写槐花袅娜的形态和醉人的芳香,语言表达形象而富有韵味,展现了作者看到满树洁白的槐花时震撼以及被其陶醉的情景。
8/ 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阅读课教案设计第4题考查我们读文的感悟,是本文的延伸和拓展,考查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谈人生启示要联系洋槐的品质,后一问答案不唯一,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言之成理,符合要求即可。
这道开放题,练习对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做人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松树傲雪挺立,永葆绿色(杨柳柔软飘逸,用自己生命的绿色装扮春天)。
六、实战演练野菊花陈创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
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chang,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⑤多少墨客骚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
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
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
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
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
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
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她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
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⑧她不固守现状。
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缘依附。
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翼翮(翅膀),8/ 5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阅读课教案设计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想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垂挂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待时以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