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协商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619.61 KB
- 文档页数:11
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教师课堂用语解析本文试以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为着眼点,就教师如何维护学生的情感需求,在课堂上采用合适的课堂用语,从课前问候语、讲授中的指令语、课堂提问和问题反馈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在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教师课堂用语,对如何推进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标签:言语行为理论;面子理论;教师课堂用语Brown和Levinson指出:许多语言行为蕴含一个共同点——“照顾面子”。
“面子”体系是交际过程中的关键。
根据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课堂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际互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话,也同样具有以言行事的语用功能,也可能会威胁到学生的面子。
教育离不开师生交际,师生交际离不开面子,教师和学生都不希望丢面子,维护自己的面子,又尊重对方的面子。
如何处理好师生间的面子问题,维护学生的情感需求,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the Speech Act Theory)是指Austin (1962)和Searle(1979)关于言语活动假设的理论。
Austin (1962)在其著作《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指出,人们实际言语、实践活动中并非仅仅是说了话,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意图,用语言表现出了某种行为。
他把这种人类行为称作言语行为(speech act),而它解释句子的这一崭新视角被学术界称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在Austin看来,人们在说话时,或者说在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时同时要完成三个子言语行为,即说话或发话的言语行为(也叫“以言行事”locutionary act)、表意言语行为(也叫做“以言指事”illocutionary act)和成事言语行为(也叫做“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
面子理论Brown & Levinson(1987)的礼貌理论涉及三个方面的基本概念,即:面子、威胁、面子行为和礼貌策略。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在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技巧,可以加强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交往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一些礼貌手段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并使得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更加积极。
第一,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是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遵守这些准则来维护自己的面子。
在与人交流时,我们应该热情友好地与他人打招呼,并尊重对方的意见和观点。
我们还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发表粗俗、冒犯他人的言论,保持文明的交往方式。
第二,制定适当的沟通策略。
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可以通过制定适当的沟通策略来维护自己的面子,使得对方对自己的评价更加积极。
我们可以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表达自己对对方观点的尊重,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我们还可以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技巧,避免使用攻击性言辞,以免引起争执和冲突。
注重外在形象的维护。
外在形象是他人对我们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评价。
我们应该注重外在形象的维护,使得他人对我们的印象更加积极。
我们可以注意穿着得体,避免穿着过于暴露或过于随意。
我们可以保持良好的仪态和言谈举止,以展现自己的自信和礼貌。
我们还可以注意个人卫生和仪容,保持整洁和清爽的形象。
第四,善于表达感激和赞美。
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表达感激和赞美,以增强对方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当别人帮助我们或给予我们帮助时,我们可以及时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当他人做出优秀的表现时,我们也可以适当地给予赞美和鼓励,以显示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第五,保持真诚和善意。
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应该保持真诚和善意,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我们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我们还应该保持善意,尊重他人的个人隐私和个人空间,避免过分干涉他人的生活和工作。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制定适当的沟通策略,注重外在形象的维护,善于表达感激和赞美,保持真诚和善意,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面子,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基于面子理论的广告语分析面子理论作为礼貌原则里最重要的实践方法,对处理人际关系达到最佳交际效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广告在某种程度上是威胁消费者面子的行为,本文主要是从面子理论对广告这种面子威胁行为进行分析,提供了分析广告语言的新视角。
标签:面子理论补救策略广告语言一、引言广告语是是联系广告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广告商通过广告这种手段施加行为给消费者,这种言语行为从面子理论看是面子威胁行为。
本文从面子理论分析广告语的威胁行为及补救策略,是广告语研究的新角度。
二、理论综述(一)面子理论Brown和Levinson1978年提出的礼貌策略认为:礼貌就是“典型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
因此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论”。
面子保全论(1978:63)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
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通俗的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際能力的人。
这种典型人具有两种特殊的品质:面子和理性。
面子即是每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供公众的“个人形象”。
面子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类。
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
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
典型人具有“理性”,不仅指交际双方能运用一定的模式进行实际推理的能力,而且还包括从交际的目的出发,确定达到这些目标所应运用的最佳手段的能力[1]典型人应通过采取语言策略达到给各方留点面子的目的。
(二)面子威胁行为及补救策略继“面子保全论”后,Brown 和Levinson又提出了“面子威胁行为”理论。
Brown和Levinson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
有些言语行为本质上与说话人或听话人的面子背道而驰,它们既可以威胁积极面子又可以威胁消极面子。
每个典型人都会寻求一定的方式去避免面子威胁行为,采取某些策略减轻其威胁程度。
104学术探讨代际沟通视角下的面子理论王晓慧(东北师范大学 传媒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新的社会现象。
父母与子女在代际沟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而这其中便包含对双方面子的维护与协商。
本文从“丧文化”入手,聚焦青年子女与中年父母之间的代际沟通效果,为当前时代背景下的面子理论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面子理论;代际沟通;人际传播;“丧文化”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104-01一、“丧文化”现象2017年4月28日,“丧茶”奶茶店在上海开业,该店采取快闪店的形式,店内滚动播放致郁系电影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百元之恋》。
“丧茶”的店员不直视客人,一直板着脸,丝毫不会微笑。
杯子上更是写着“喝完请勿在店内自杀”的标语。
这家奶茶店充满了负能量和“毒鸡汤”,菜单名字也丧气满满:“浪费生命绿茶”“你不是一无是处你还有病啊乌龙茶”“混吃等死奶绿”“碌碌无为红茶”等。
“丧茶”火爆的同时,“葛优躺”、《马男波杰克》、鲍比希尔等“丧文化”代表也正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一时间,年轻人的流行标签“小确幸”被新词“小确丧”所取代。
“小确丧”一词指微小而确实的颓丧,是“小确幸”的反转。
人们使用“小确幸”这个词来表示生活中微小但确定的幸福,比如新网购的东西当天快递就到了,每次搭乘地铁都可以找到座位。
相对,小而确定的沮丧时刻就精准地概括了人们大部分不快乐的日常生活。
像是工作可以完成但每天都要加班,有喜欢自己的人却从来都不是自己喜欢的,那些持续发生不会消失也不会带来重大后果的烦恼便被称为“小确丧”。
杜骏飞将“丧文化”现象解释为青年群体的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反讽。
本文不再对“丧文化”的成因与表现进行展开描述,而是借助面子理论,对“丧文化”在代际沟通中所产生的面子行为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1]二、代际沟通中的面子理论(一)“丢面子”与“伤面子”网络的海量性和移动社交的及时性,使得人们的观点和态度能够得到更加公开的表达,也正是网络传播的这种特性给人们带来了双向互动的可能。
面子理论发展概述作者:许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3期摘要:面子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维护交谈双方的面子可以使谈话顺利进行。
分别介绍了Goffman的“面子理论”及Brown 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并指出这两种理论颇具影响力。
关键词:面子;面子理论;面子保全论作者简介:许芳(1989-),女,山东滨州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11、引言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 Goffman从社会学的角度首次提出了“面子”概念。
Goffman (1959)认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神圣的,它是交际双方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面子又是相互的,鉴于面子的概念,他又研究了人际关系。
在Goffman看来,社会交往中面子是赢得积极的社会价值的最有效的方式,它也是人们的一种行为规则。
为了拯救自己或他人的面子,礼貌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Goffman的面子理论,Grice (1975), Lakoff (1979), Brown和 Levinson (1978), Leech (1983)等语言学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2、Goffman的“面子”理论Goffman在1955年发表的文章On Face Work 《面子工作》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face”(面子)和“ face work”(面子工作)两个概念。
“面子”是指在社会交往中自己被别人所认可的积极的社会价值。
面子是社会属性所描述的理想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想要实现并且维系的。
Goffman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阐释面子的概念。
作为一个相互影响的产物,面子不能由一方决定,它必须由交际双方相互支持。
Goffman认为,我们整个社会建立在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础上。
他坚信对话者愿意尊重别人的面子,因为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尊敬自己。
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探微“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
面子论是一种礼貌现象,其中包括英国学者Brown 和Levinson 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面子保全论”,它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个理论是否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普遍适用?面子论是否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将对中西方不同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差异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一)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论英国社会心理学家Erving Goffman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1]。
“面子策略”则指人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面子相一致的行动,如避免发生尴尬、丧失自尊等。
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face work)[1]。
“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一方面,人的行为受到面子的约束,另一方面人们也期待他人对面子给予考虑。
面子是个人神圣的私有物,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
Goffman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2]。
面子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人,换言之,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
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因此,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用礼貌语言。
英国人类学家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3]。
他们调查了英语、墨西哥一种土著语和印度南方一种土著语中的礼貌现象,发现在三种毫无关系的文化中,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普遍现象[3]。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1955年在《科学美国》(Scientific A merican)发表了第一篇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论文,即《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通过日常沟通行文来分析文化。
扩展此文章思路,形成通俗读物《沉默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他将文化看作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并认为他从深层持续稳定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掩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很多层面。
分析方法:通过定义文化的基本单位或“元素”(isolate),然后把这些元素联系到生物基础上,这样就能在不同文化间进行对比,从而建立统一的文化理论。
核心意义:学习理解眼意识层面的交流过程,即理解我们的潜意识文化(unconscious culture),因为“理解和洞见他人心理过程的工作比我们多少人愿意承认的困难得多而且情况也严重得多。
”霍尔所揭示的作为文化隐藏之物的无声的语言——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等,无不蕴藏这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尤其是非语言传播的文化无意识特点。
其他著作:《潜藏的层面》(The Hidden Dimension,1966)、《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 1976)、《理解文化差异》(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1990)等。
归纳出两种奠基性的跨文化传播学思想与方法:1、将人类学对单一文化的研究扩展为比较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如何互动。
最具启发的思想是:文化是人类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他们与他者互动的方式。
(这成为后来文化差异与互动研究的理论来源,如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2、将文化研究从宏观视野转为微观视野转向了微观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界定了文化的“基本讯息系统”(Primary Message Systems),即互动、联合、生存、两性、领土、时间、学习、消遣、防卫、利用,构成了对文化的立体化理解。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一、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的基本概念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是由加拿大社会学家埃希勒特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认为面子不再是一种单一和统一的概念,而是多维和多元的。
他从社会性、自我性和识别三个维度来解释面子。
在社会性维度上,面子被视为一种社会背景下的个人身份。
在自我性维度上,面子被看作是个体自我意识的表达和保持。
在识别维度上,面子是人们为了争取社会认同而表现出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尊严。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面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在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的视角下,积极面子的维护涉及到社会性、自我性和识别三个维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1、尊重对方并维护其社会性面子面子在社会性维度上被认为是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象征,维护他人的社会性面子是一种重要的礼貌行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用尊敬的语气和行为来展示我们的尊重。
对于对方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应该认真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在公共场合,对于他人的特殊需求和想法,我们也应该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并尽量满足对方的需求,以维护其社会性面子。
2、关注对方的情绪和情感,并维护其自我性面子面子在自我性维度上被视为个体自我意识的表达和保持,因此维护他人的自我性面子同样非常重要。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应该充分关注对方的情绪和情感,并给予理解和支持。
当对方遇到困难或面临挫折时,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和安慰的话语来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维护其自我性面子。
3、展示自己的尊重和尊严,以维护个体的识别面子面子在识别维度上被认为是人们为了争取社会认同而表现出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尊严。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礼仪和行为规范,以展示自己的尊重和尊严。
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遵循基本的社交礼仪,如避免打断对方的发言、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姿态等。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他人的赞美和肯定来展示自己对他人的尊重,从而维护其识别面子。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在后现代的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个体的面子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多维的、个体内在与外在相互作用的现象。
面子的多维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面子、统治者面子、身份面子、个体待人接物的面子、群体面子等。
这些方面的面子构成了人类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都希望维护自己的积极面子,以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需要选择适当的行为方式和语言模式来表现出自己的礼貌形象。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语言和行为来维护积极面子。
第一,关注对方的面子需求。
在交往中,个人不仅关注自己的面子需求,同时也需要关注对方的面子需求,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注对方的面子需求,需要尊重、倾听、理解和体贴对方。
比如,在交往中,通过微笑、礼貌称呼、赞美等方式,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和体贴,从而帮助对方维护好自己的面子。
第二,用积极语言交流。
积极语言能够有效地增强双方的积极面子,加强沟通的效果。
比如,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采用委婉优美的措辞,使得对方感觉到尊重和理解,从而获得自信,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面子。
第三,尽量避免威胁和攻击性语言。
威胁和攻击性语言会伤害对方的面子,使得对方带着敌意和抵触情绪与自己交往,影响彼此的关系。
在交往中,避免使用一些带有攻击性和威胁性的言语,能够有效地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面子形象。
第四,适当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形象。
在交往中,对方通常会根据你的言行来判断你的能力和形象。
因此,适当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形象是件重要的事情。
这不仅可以树立自己的信誉与形象,还能提高自己的面子价值,进而获得更多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总之,在后现代的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个人的面子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现象。
在人际交往中,通过以上四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积极面子,可以更好地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从而获得更多价值和尊重。
面子和礼貌理论视角下中美谈判者的谈判风格研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有其独特性。
而“面子”观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如何使跨文化商务谈判得以顺利进行并且取得圆满便成为中美谈判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此问题作过研究,但是有关面子问题对谈判的影响研究却甚少。
本文就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视角下中美谈判者谈判风格的不同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如萨莫瓦、霍夫斯泰德,布朗、斯考伦、贾文山,顾曰国,胡先缙等人有关文化、面子以及一些有关谈判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三个假设。
1.在商务谈判中,中美谈判者都注重维护集体面子。
2.和美国谈判者相比,中国谈判者更注重把脸面和地位紧密联系起来。
3.中国谈判者在维护利益和自己脸面时和美国谈判者一样直截了当。
为了验证假设,作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分发给150位有谈判经验的谈判者,并收集了110份有效的问卷。
110份的问卷调查结果基本证实了提出的假设,说明了中美谈判者在对面子问题的认识及处理方式确实是不同的。
中国谈判者比美国谈判者更在乎维护面子,当集体面子和个人面子发生冲突时,中国谈判者更多的选择维护集体面子,而美国谈判者则过多的关注个人面子;中国谈判者习惯性地把面子与地位联系在一起,地位越高,面子越大,而美国谈判者则采用一种随意的态度,讲求人人平等;大多数的中国谈判者在谈判中表现得很谦虚只为维护双方的面子,美国谈判者则更为自信乐观。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作者也发现了一些新的观点。
第一,中国是一个讲求面子的国家,这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但是在商务谈判中,当经济利益与面子发生矛盾时,很多中国谈判者会将面子放在次要位置。
第二,在中国,谈判者的社会地位越高,在商务谈判中就越讲究维护面子。
第三,中国谈判者也有一小部分在谈判中采取直截了当,坚决的方法面对冲突和争辩,也有小部分的美国谈判者重视集体面子和致力于建立和维护双方关系,提倡友好合作精神。
面子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面子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面子理论是一种与社会心理学有关的认知理论,它强调社会关系中的认知,表现出安全感、成就感、尊重和感觉,是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它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首先,使用面子理论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尊心。
教师可以分配公平的作业或活动,以确保学生有机会让他们的想法得以表达,并有机会获得正面的肯定。
此外,教师可以批评学生的表现而不伤害自尊,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面子理论有助于强化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合作学习。
对学生们来说,学习过程可以变得更加有趣,有效。
教师应该创造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们尊重彼此,共同协作,并努力创建一个充满活力、有竞争性,能够促进真正有效学习的学习氛围。
最后,面子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中进行简单的会话活动,让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整组讨论或小组讨论。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安排社交活动,例如职业介绍、抢答游戏,爱好等。
从而增强学生的口语能力。
总之,面子理论可以为英语教学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它可以
帮助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习的合作,提高口语能力,使英语教学变得更有效率。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是对传统面子理论的拓展和完善,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更具有实际意义。
在这种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不仅包含了传统意义下的言语行为和动作,还包括了社交媒体、表情符号、身体语言等多种方式。
首先,对于言语行为,尊重对方的主体性,开放性以及多样性是维护互相面子的基础。
避免刻意攀比和夸大自己的优点。
在日常的社交交往中,应该避免直接探询个人隐私和敏感话题,避免使用污辱性语言和歧视性用语,这些言语行为都会影响人们的积极面子。
对于争论和矛盾的情境中,采用耐心、冷静、理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切勿恶意攻击,批评或者贬低对方的形象。
其次,在社交媒体上,如微博、微信、短信等,人们可以通过个人秀、发朋友圈、发布动态、分享文章等多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美好的形象。
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于追求虚荣和炫耀,避免过度放大自己的成功和成就。
在进行网上社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用词准确、表述清晰,不要使用语言或图片等不良信息攻击他人。
第三,身体语言在社交场合中很重要,它可以传递出积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意外地泄露出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正式场合中,应当采取礼貌的行为举止,保持自身的形象。
在亲密关系中,需要采用适当的肢体语言积极维护这种关系,表达出爱和支持,给予对方满意和信任。
最后,在社交互动中,表情符号因其简洁、直观、易懂而被广泛使用,但是需要注意表情符号的选择和使用,不要选择过于冷淡或者威胁的表情符号,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不良后果。
总之,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并不是单一而固定的,而是多元化、变化着的。
在日常社交互动中,需要全面考虑对方的另一面的需要和关注点,不断补充丰富自己的礼貌技能,以更为丰富、多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和别人的积极面子。
文化长廊面子理论简介王兆臻 辽宁大学摘 要:面子是人们日常交际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为了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人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避免某些威胁面子的行为产生,或者通过采取一些策略来削弱面子的威胁程度。
本文通过介绍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理论,旨在为人们的日常交际提供交谈的礼貌策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面子;面子威胁行为;礼貌策略[中图分类号]:K893.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192-01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沟通交流的基本方法,如果能适当地使用语言,不但能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还能事半功倍。
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尽量维护他人的面子,避免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如果无法避免,也要尽可能的运用适当的礼貌策略来减轻行为对对方面子造成的危害。
Brown & Levinson在1978年出版的“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一书中提出了面子理论,1987年,Brown & Levinson将这本书再次修订,并附加了50页的简介。
面子理论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面子(face)、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以及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y)。
1、面子(face)在面子理论中,Brown & Levinson提出了有关面子的定义,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人都想为自己争取的,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且包含两个方面,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
Brown & Levinson 关于面子的定义实际上是受到Goffman (1967)对面子定义的启发,同时也借鉴了英语中面子的民间用法,即面子可以被维护,被威胁等等。
消极面子是指人们行为自由的权利,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行为不受任何人的干扰;而积极面子则是指人们希望得到别人表扬和赞许。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第一篇: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1955年在《科学美国》(Scientific A merican)发表了第一篇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论文,即《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通过日常沟通行文来分析文化。
扩展此文章思路,形成通俗读物《沉默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他将文化看作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并认为他从深层持续稳定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掩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很多层面。
分析方法:通过定义文化的基本单位或“元素”(isolate),然后把这些元素联系到生物基础上,这样就能在不同文化间进行对比,从而建立统一的文化理论。
核心意义:学习理解眼意识层面的交流过程,即理解我们的潜意识文化(unconscious culture),因为“理解和洞见他人心理过程的工作比我们多少人愿意承认的困难得多而且情况也严重得多。
”霍尔所揭示的作为文化隐藏之物的无声的语言——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等,无不蕴藏这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尤其是非语言传播的文化无意识特点。
其他著作:《潜藏的层面》(The Hidden Dimension,1966)、《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 1976)、《理解文化差异》(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1990)等。
归纳出两种奠基性的跨文化传播学思想与方法:1、将人类学对单一文化的研究扩展为比较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如何互动。
最具启发的思想是:文化是人类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他们与他者互动的方式。
(这成为后来文化差异与互动研究的理论来源,如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2、将文化研究从宏观视野转为微观视野转向了微观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界定了文化的“基本讯息系统”(Primary Message Systems),即互动、联合、生存、两性、领土、时间、学习、消遣、防卫、利用,构成了对文化的立体化理解。
面子理论在促销话语中的运用龚茂莉(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云南 潞西,678400)【摘 要】促销活动中各种面子策略的使用最终目的是为了达成最大限度的交易。
这些策略的使用频率是顺次递减的,用得最广泛的是正面面子策略,有时使用负面面子策略,偶尔使用含糊策略,几乎不使用沉默策略(倾听的情况除外)。
大体来看,这些策略的礼貌级别也是顺次递减的,正面面子最礼貌,负面面子和含糊次之,沉默最不礼貌。
具体使用哪种或哪几种策略要靠销售人员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
分析中发现,造成负面面子威胁的原因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是不同的,而沉默也不一定是最礼貌的策略。
由于不同的文化对礼貌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对何时、何种情况下的语言选择才是礼貌的,不同的文化会给予不同的诠释。
【关键词】面子理论;促销话语;运用1 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人们的消费理念也越来越理性。
促销是促进繁荣市场、商品流通和拉动消费的重要手段,如何确保高投资回报、达成最大效益的交易就需要高明的促销技术,而促销话语是交易达成的关键因素。
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面子理论是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重要语用原则,同样适用于以交际交流为主的促销行为。
促销人员有时会最大限度的使用正面面子,有时故意使用负面面子策略威胁到顾客的正面面子,为的是从更大程度上来提升顾客的正面面子。
有时使用含糊策略,很少或者几乎不用沉默策略,宁可使用含糊策略也不用沉默策略。
分析中发现,造成负面面子威胁的原因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是不同的,真正能使中国人感到丢面子的是自尊的损害而不是自由的丧失;而沉默也不一定是最礼貌的策略,它也可以威胁到人的正面和负面面子。
2 促销中的面子理论2.1 关于面子格赖斯(H.P.Grice )的“合作原则”(Coop rative p rinciple )和“会话含意”(Conver 2sational Implicat ure )学说完成了言语交际中从“意义”到“含义”的过渡,是语用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Leech ,1983)。
[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从电影《面子》看中西文化差异莱可夫、布朗与列文森、利奇等人对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礼貌原则,面子,威胁面子的话语等进行讨论,从而丰富了会话含意理论,推动着语用学的发展。
而在处理礼貌问题方面布朗与列文森提出的“面子理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面子理论简介布朗和莱文森在高夫曼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成熟的面子理论,力图将面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来研究。
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
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
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社会权力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
(桂诗春,2004,46)他们于1978年推出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经过修订以后1987年又出版了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
其中布朗和列文森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礼貌理论。
该理论实际上包括三个基本概念: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
面子可以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两种。
正面面子是指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喜爱或赞许,以及被视为同一群体的成员,如果这些得到满足,正面面子就得以维护与保留;负面面子指有自主的权利、有行动的自由,行为不受他人的强制或甘于。
如果说话人迁就或服从听话人,从听话人的角度着想,不强求或者打扰对方,这就是维护听话人的负面面子的行为,这也称为“负面礼貌”。
维护听话人正面面子的行为就是向对方表示双方的一致性,强调双方的共同性,这也称为“正面礼貌”(Goody,1978; Yule, 1996)BL的面子理论的中心原则是,某些语言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威胁面子的,因此需要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人们在实施这些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时,要采取一些礼貌策略以减少对面子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