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全套总复习讲义、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43
第一讲、机械运动课时:第____课时时间:________【考点聚焦】测量的初步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长度的测量。
2.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体积的测量。
3.误差和错误。
4.长度的测量方法。
【知识结构】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刻度尺、米尺、皮卷尺、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 Km=1000 m;1 dm=0.1m;1 cm=10-2m;1 mm=10-3m;1μm =10-6m;1 nm =10-9m常考的物理长度估测课桌的高度约0.75 m,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8 cm,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为20~30 cm,一支铅笔长度约20 cm, 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1.5 m,教室每层楼高约3 m,一张纸的厚度约0.1 mm(3)测量:要做到四会;会放(刻度尺与被测长度平行);会看(视线与尺面垂直);会读(数据包括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单位);会使用磨损刻度尺进行测量。
2.时间的测量特殊的测量方法:长度的测量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用积累法测微小长度,比如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用尺规配合法测硬币直径、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化曲为直(棉线)法测量地图上铁路长度、圆的周长;用滚轮法测量操场的周长、从家到学校的距离.(1)测量工具:秒表、手表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1h= 60 min= 360 s.(3)测量:累积法估测时间,比如测脉搏跳一次的时间:先用秒表测脉搏跳若干次所花的时间,再用时间除以次数得到脉搏跳一次所花的时间。
常考的时间估测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0.4 s;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 s;普通中学生跑完100 m用时约15 s;脉搏1 min内跳动的次数约75次.考点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2.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018年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总复习讲义、教案(全册)第一讲、机械运动【考点聚焦】测量的初步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长度的测量。
2.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体积的测量。
3.误差和错误。
4.长度的测量方法。
【知识结构】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刻度尺、米尺、皮卷尺、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 Km=1000 m;1 dm=0.1m;1 cm=10-2m;1 mm=10-3m;1μm =10-6m;1 nm =10-9m常考的物理长度估测课桌的高度约0.75 m,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8 cm,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为20~30 cm,一支铅笔长度约20 cm, 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1.5 m,教室每层楼高约3 m,一张纸的厚度约0.1 mm (3)测量:要做到四会;会放(刻度尺与被测长度平行);会看(视线与尺面垂直);会读(数据包括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单位);会使用磨损刻度尺进行测量。
特殊的测量方法:长度的测量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用积累法测微小长度,比如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用尺规配合法测硬币直径、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化曲为直(棉线)法测量地图上铁路长度、圆的周长;用滚轮法测量操场的周长、从家到学校的距离.2.时间的测量(1)测量工具:秒表、手表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1h= 60 min= 360 s.(3)测量:累积法估测时间,比如测脉搏跳一次的时间:先用秒表测脉搏跳若干次所花的时间,再用时间除以次数得到脉搏跳一次所花的时间。
常考的时间估测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0.4 s;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 s;普通中学生跑完100 m用时约15 s;脉搏1 min内跳动的次数约75次.考点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2.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018年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教案:2018年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九年级物理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九年级物理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九年级物理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难点: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例,如闪电和雷声的先后顺序,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好奇心。
2. 理论讲解: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出本次课的主要概念和原理,如电流、电压、电阻等,并进行解释和讲解。
3. 实验演示: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如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电阻器的调节等。
4. 学生自主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自主实验,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5.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引导学生思考物理规律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6. 课堂小结:7.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复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掌握九年级物理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难点: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是否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拓展延伸:给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拓展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探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18年物理中考复习教案:物态变化一、单元复习目的 1、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掌握物态变化规律及特点,会画熔化、凝固、沸腾图象及其意义。
3.掌握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的吸、放热问题。
4.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应用。
5.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6.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并能解释。
7.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开放、探究,创新能力,学生自己摄取知识,加强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1、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知识框架 2、解答疑难问题三、复习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应使学生知道物质三态变化的各种热现象,知道在各种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情况,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生活、生产中或自然界中的现象。
各种热现象中,晶体的熔化、熔点,液体的沸腾、沸点,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等讲授知识的重点。
作为预备性知识,本章开头讲的是温度、温度计。
讲授时,液体温度计是重点。
四、知识梳理定义温度摄氏度的定义工作原理测量实验用温度计种类体温计寒暑表使用定义熔化吸热晶体熔化规律非晶体熔化特点定义凝固放热晶体凝固规律非晶体凝固特点3456782018-03-04一、单元复习目的 1、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掌握物态变化规律及特点,会画熔化、凝固、沸腾图象及其意义。
3.掌握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的吸、放热问题。
4.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应用。
5.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6.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并能解释。
7.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开放、探究,创新能力,学生自己摄取知识,加强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1、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知识框架 2、解答疑难问题三、复习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应使学生知道物质三态变化的各种热现象,知道在各种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情况,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生活、生产中或自然界中的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如力、能量、电流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力学和电学相关的问题。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和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与摩擦力、重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力学基础知识,能量与能源的转换,电学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实验器材(如弹簧秤、滑轮、电池、灯泡等)。
2.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如运动员推铅球、电路的点亮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5. 实验演示与操作(15分钟):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
6.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关键点。
六、板书设计1. 章节及重点内容。
2. 例题及解答步骤。
3. 实验原理和结果记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力的测量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简述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原理。
描述电路中的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2. 答案:力的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如使用弹簧秤直接测量重力,使用滑轮和绳索间接测量力的大小。
加速度a = F/m = 20N / 5kg = 4m/s²。
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原理:物体在高度变化过程中,势能转换为动能;在弹性形变过程中,弹性势能转换为动能。
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闭合回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复习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物理科普书籍,参加科学活动,提高物理素养。
第一部分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机械运动考点清单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刻度尺、米尺、皮卷尺、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 Km=1000 m;1 dm=0.1m;1 cm=10-2m;1 mm=10-3m;1μm =10-6m;1 nm =10-9m(3)测量:要做到四会;会放(刻度尺与被测长度平行);会看(视线与尺面垂直);会读(数据包括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单位);会使用磨损刻度尺进行测量。
2.时间的测量(1)测量工具:秒表、手表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1h= 60 min= 360 s.(3)测量:累积法估测时间,比如测脉搏跳一次的时间:先用秒表测脉搏跳若干次所花的时间,再用时间除以次数得到脉搏跳一次所花的时间。
考点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2.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考点三、运动的快慢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
基础检测1.妈妈用电动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
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A )A.电动车上的座位B.路旁的树木C.迎面走来的行人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2.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它的速度最接近( B )A.3m/sB.30m/sC.300m/sD.3000m/s3.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B )A.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B.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时间跑完全程图2 D.从30m 高出竖直下落到地面的物体用了2.5s4. 小明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 ) A .车窗 B .铁轨 C .路边的树 D .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5.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西快速行驶,一个行人沿该公路的便道向西散步。
2018年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总复习讲义、教案(全册)第一讲、机械运动【考点聚焦】测量的初步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长度的测量。
2.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体积的测量。
3.误差和错误。
4.长度的测量方法。
【知识结构】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刻度尺、米尺、皮卷尺、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 Km=1000 m;1 dm=0.1m;1 cm=10-2m;1 mm=10-3m;1μm =10-6m;1 nm =10-9m常考的物理长度估测课桌的高度约0.75 m,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8 cm,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为20~30 cm,一支铅笔长度约20 cm, 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1.5 m,教室每层楼高约3 m,一张纸的厚度约0.1 mm (3)测量:要做到四会;会放(刻度尺与被测长度平行);会看(视线与尺面垂直);会读(数据包括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单位);会使用磨损刻度尺进行测量。
特殊的测量方法:长度的测量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用积累法测微小长度,比如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用尺规配合法测硬币直径、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化曲为直(棉线)法测量地图上铁路长度、圆的周长;用滚轮法测量操场的周长、从家到学校的距离.2.时间的测量(1)测量工具:秒表、手表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1h= 60 min= 360 s.(3)测量:累积法估测时间,比如测脉搏跳一次的时间:先用秒表测脉搏跳若干次所花的时间,再用时间除以次数得到脉搏跳一次所花的时间。
常考的时间估测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0.4 s;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 s;普通中学生跑完100 m用时约15 s;脉搏1 min内跳动的次数约75次.考点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2.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考点三、运动的快慢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区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特点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求速度用v=s/t求速度用V=s/t求路程s内的平均速度常考的物体运动的速度的估测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约为5 m/s.【链接中考】1.单位换算:8.5m= cm; 36000nm= km 15cm3= m3。
2.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A、B两个小木条的长度,其中对木条的测量是正确的,这个木条的长度是 cm。
3.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测量中误差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小 D.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4.把一根刻度尺均匀但不准确的直尺跟标准直尺进行比较,当两尺零刻度线对齐时,不准确尺的30.00cm刻度线正好与标准尺的29.50cm刻度线平齐,由上面读数可知标准尺的分度值是。
若用不准确的直尺测得笔盒的长度为15cm,则用标准尺测得笔盒的长度为 cm。
5.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1所示,在图中分别作出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速度v与时间t的图像,正确的是()图16.小明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车窗B.铁轨C.路边的树D.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7.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西快速行驶,一个行人沿该公路的便道向西散步。
以行人为参照物汽车()A.向东运动B.向西运动C.静止不动D.无法确定8.校园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了广大师生的安全,交警部门在校园和校园附近安放了图所示的四个标志,其中表示“限速5公里”的是( )9.一座大桥长1.6Km,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15m/s的速度通过此桥,火车完全通过此桥所需的时间为多少?【教学反思】第二讲、声现象【考点聚焦】声现象涉及到的考点有: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声音的传播 3.声速及有关计算 4.乐音的三要素 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
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知识结构】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 。
2.声音的传播(1)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2)介质: 固体 、 液体 、 气体 均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1)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 种类 有关。
(2)大小:15℃空气中声速为 340m/s 。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 大于 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 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即: V 固>V 液>V 气 。
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个特性是 音色 、 响度 和 音调 。
考点三 噪声及噪声的控制 1.噪声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 声是指 妨害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名 称 概 念 影 响 因 素 相 关 关 系 音 调 声音的 高低 。
发声体的频率。
频率大,则音调 高 ; 频率小,则音调 低 。
响 度 声音的 大小(强弱), 常用分贝(dB )表示。
发声体的振幅及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振幅大,则响度 大; 振幅小,则响度 小。
音 色声音的品质。
由发声体的材料、 结构和发声体的 发声方式决定。
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 发出的声音一般音色 不同 。
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1.物体发生振动且声波频率范围在20Hz ~20000Hz 之间;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响度要足够大,声源距人耳不能太远;3.有良好的听觉器官。
(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考点四声的利用1.超声波(频率高于20 000Hz 的声音)(1)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
(2)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
2.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 的声音)(1)特点: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2)应用: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3.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回声定位,B超。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超声波碎石。
【方法提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大。
3.利用回声可求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等问题。
4.运用声音的三要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5.噪声的控制方法。
【链接中考】1.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而产生的。
2.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是反映声音的,响度是反映声音的,我们通过声音区分不同乐器是靠。
3.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够清楚第听到手表“滴答”声,这说明枕头的传声能力比空气。
4.拿一张硬纸片,让它从一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再让它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划过去,两次用力大小一样,则两次发出的声音〔〕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前三项都不同5.医生用听诊器可以清晰地听见患者心跳的声音,这是由于〔〕A.听诊器能自动收集有用的声音 B.听诊器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C.听诊器减少了噪声的干扰D.听诊器靠固体传声效果好6.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小实验现象。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C.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
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曲线。
7.“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杨光能模仿单田芳、刘欢等文艺名人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歌声是通过传播的.8.科学家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 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是多少m?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 m/s) 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是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的,其原因是什么?【教学反思】第三讲、物态变化【考点聚焦】本部分涉及到的考点有:1.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
2.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化及吸热、放热的情况。
3.晶体的熔点,并会查熔点表。
4.液体的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5.液体的沸腾和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6.应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知识结构】考点一温度及其测量1.温度(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常考的温度估测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人的正常体温是37 ℃左右,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18~25 ℃.2.温度计(1)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使用方法:①估:估计被侧物体的温度。
②选: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③看: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④放: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不要接触容器底或侧壁。
⑤读:待示数稳定后读取,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⑥记:正确记录测量的温度,不要漏掉单位。
考点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物体熔化时需要吸热。
2.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物体凝固时需要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考点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 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物体汽化需要吸热。
(1)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和沸腾的比较:2.液化: 物质从气 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气体液化后体积会大大地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或二者兼用。
考点四 升华和凝华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升华过程吸热。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 樟脑丸、钨等。
如用久的白炽灯灯丝变细,就是由于灯丝升华的缘故。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