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治小儿病
- 格式:pdf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2
小儿脉法《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医生两手,将小儿两手同时握住。
用手大指按小儿两手三部。
轻按浮部在皮,重按中部在肉,再重按沉部在骨。
小儿出生,即有脉可诊。
除至数甚快为小儿中虚本脉外,轻按浮部脉多,重按中部沉部脉少,为中虚。
轻按无脉,重按脉实,为内热。
右脉比左脉微少为中虚,左脉比右脉有力为肝热。
右脉强,左脉细,亦为内热。
右脉比左脉大,却大而虚松,则中寒也。
小儿无论何病,只中虚与内热两门。
中虚与内热分清,用药便有依据矣。
至数甚快为小儿本脉,小儿中气未能充足,故脉快也。
看指纹可作参考,诊脉须兼各种症状为断。
诊治小儿病,全凭脉诊。
虚实之分,先求中部。
虚者中部以下虚微,实者中部以下实在也。
无病而脉在中沉两部者,多阳足阴虚。
无病而中沉两部不足者,多阳虚。
阳虚慎用阴润药,阴虚慎用阳燥药。
中虚慎用消散药。
右脉比左脉旺些为顺。
治小儿病:
一、不可认为外来的邪气入了小儿的身体为病,须认定是小儿本身的本气为病,用药乃有着落。
二、总要凭脉,乃得根据。
三、用药总要平和之品,不可繁杂。
小儿病极简单,本篇各方,经过甚多,功效极大。
世之用钩藤、蝉蜕以治小儿病者甚多,钩藤苦寒,极败胃气,蝉蜕通肺破血,其力不小。
如此之类,相习不察,小儿受害多矣。
本篇力除此弊,学者经验,自知其益。
凭脉辨症凭症用药作者吕郁哉,乃甘肃已故名医,其法简洁实用目录甲先贤在临床上的伟大成就乙我对脉、症、药学习的经过与体会丙我在临床上的实践治例丁全文结语凭脉辨症、凭症用药,这八个字是从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它是把理、法、方、药综合成整套的临症活动;发挥了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道理。
懂得了它,治病才胸有成竹,立竿见影,否则就会有脉症不投,或药症不投,发生逆症坏症一系列的错误。
因此才提出这题目和大家谈谈,一方面为本人学习声床的总结,亦可作切学临症的参考意见。
现在看看古人在这方面的成就。
甲先贤在临床上的伟大成就明代孙一奎三吴治验云:「万历龙飞二年小春月,予始进苕之东双林,族兄吉泉之友吴小峰与其弟小川俱病目,专科者愈治愈重,其自始红肿,次加太阳疼,继则白星翳迭出,……因谋于吉泉邀予……诊其脉,小峰之脉濡而缓大,两目血缕直贯瞳仁,薄暮则疼。
小川之脉皆洪大鼓指,黑珠有浮黔膜,隐隐涩难开,大小便皆不利。
故于小峰用补,先以清肝散与之,夏枯草五钱,香附四钱,甘草一钱五分,细茶五分以彻其疼,药两进而疼止,继用人参、白茯苓、熟地黄、枸杞子、桂心、牛夕、破故纸、白蒺藜、牡丹皮,服八日而愈。
小川用泻,内用泻肝汤及当归龙荟丸,外用象牙冰片为末,点之,七日痊愈。
其尊君我峰喜,诣予曰:两目均病,年同齿,冉同时,诸医同治,而均不愈,先生一补一泻,而二病均愈,何哉?余曰:此阴阳虚实之辨也。
经云:实者正治、虚者从治。
令侄之症,系厥阴肝火炽盛,肝尝有余,有余者泻之,正治也。
郎君下虚,心为怒所激,则火起于肝,肝为藏血之地,故血丝灌瞳仁,而薄暮作疼,方用夏枯草、香附为君,疏其肝气。
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用甘草为臣,茶能清头目,用以为使,先为去其疼。
经又云:水流湿,火就燥,故后用甘温补其下元之虚,俾火得归原,此从治也。
若用苦寒降火,不惟血凝而疼加,抑且激其火而使愈炽矣。
我峰闻之语人曰:孙君本阴阳而治寒热,故补者效,攻者亦效…”。
这治验就是凭脉的濡而缓大,和脉的洪大鼓指来辨别目疾的虚实,依其虚实用药的补泻,才能以不同的方药,治好同一的目疾。
《伤寒论》108条必须背诵熟记的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每⽇⼀诵】伤寒论第28条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汗,⼼下满微痛,⼩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主之。
上六味,以⽔⼋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术。
⾦·成⽆⼰《注解伤寒论》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为邪⽓仍在表也。
⼼下满,微痛,⼩便利者,则欲成结胸。
今外证未罢,⽆汗,⼩便不利,则⼼下满,微痛,为停饮也。
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术利⼩便⾏留饮。
清·吴谦《医宗⾦鉴》去桂当是去芍药。
此⽅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汗之表乎?细玩服此汤,⽈余依桂枝汤法煎服,其意⾃见。
服桂枝汤已,温覆令⼀时许,通⾝微似有汗,此服桂枝汤法也。
若去桂则是芍药、⽢草、茯苓、⽩术并⽆⾟⽢⾛荣卫之品,⽽⽈余依桂枝汤法,⽆所谓法也。
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桂枝去芍药加附⼦汤主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
此条证虽稍异,⽽其满则同,为去芍药可知矣。
此条为汗下后表不解,⽽⼼下有⽔⽓者,⽴治法也。
服桂枝汤或下之,均⾮其治矣。
仍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汗之表证;⼼下满,微痛,⼩便不利,停饮之⾥证。
设未经汗下,则是表不解,⽽⼼下有⽔⽓,当⽤⼩青龙汤汗之;今已经汗下,表⾥俱虚,⼩青龙汤⾮所宜也。
故⽤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避⽆汗⼼下之满,加苓术之燥渗,使表⾥两解,则内外诸证⾃愈矣。
『外台⽅议』问⽈:⼼下满微痛,乃是欲成结胸,何缘作停饮治之?答⽈:诸证皆似结胸,但⼩便不利⼀证,乃停饮也,故此条仲景只作停饮治之。
喻昌⽈:服桂枝汤,病不解⽽证变,⼜或下之,则邪势乘虚⼊⾥,是益误矣。
在表之邪未除,⽽在⾥之饮上逆,故仿五苓两解表⾥之法也。
张璐⽈:此条颇似结胸,所以辨为太阳表证尚在者,全重在翕翕发热⽆汗上。
林澜⽈:头项强痛,经汗下⽽不解,⼼下满,微痛,⼩便不利,此为⽔饮内蓄,故加苓术,得⼩便利,⽔饮⾏,腹满减,⽽表证悉愈矣。
如⼗枣汤证,亦头痛,乃饮热内蓄,表证已解,故虽头痛,只⽤逐饮,饮去则病⾃安也。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中医药学治未病思想源出于《内经》,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即是要求未病先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及《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谓:“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就是示人有病早治,既病防变,这是《内经》论治的一条重要理论法则。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将这一理论法则与临床实践紧密相结合,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其巨著《伤寒杂病论》体现着治未病,早治疗、防传变,防治结合,防寓于治的预防医学思想,因为治疗的目的就是首先要控制病情,防其发展(传变),进而使其痊愈,从而开创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先河。
1 未病先防《伤寒例》云:“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
”未病先防,张仲景提出了“养慎”的伟大思想,要求注意调摄养生,谨慎地善待生命。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提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说明预防疾病的发生,关键在于健身强体,内养正气,外慎风寒,避免病邪的侵袭。
平素善于调摄,脏腑精气旺盛的人,即使在瘟疫流行期间,也不一定发病,正谓之“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还告诫人们要节制房事,调节饮食,“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也要与四时节令和气候应相适应,节令先至、不至、太过或不及都是异常的,都能使人发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之谓也。
当今在时行病流行季节用中药空气熏蒸、煎汤内服,预防疾病显示了独特优势。
《金匮要略》中亦强调“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及名解一、太阳病:1、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经证之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①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③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服药方法以及注意事项:1.药后啜粥2.温覆微汗3.见效药停4.不效继进5.药后禁忌2、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麻黄、葛根加桂枝汤)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中风兼肺气不利):①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厚朴、杏子加桂枝汤)。
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而致阳虚漏汗):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附子一枚加桂枝汤)5、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损伤):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7、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汗后营气不足身痛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经证之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太阳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先煮麻黄,去上沫)2、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呕吐的证治):①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续命汤中风第一效方倪海厦颜面神径麻痹三十五岁男性,平时很健壮,五天前突然面部左半边歪斜,言语蹇涩,担心是不是中风,前来就诊。
脉浮大,食欲一般,大小便正常,余无其他不适。
我诊断为颜面神经麻痹,投予了续命汤五日药量。
药物服完后又来诊,明显好转,变化很大,与治疗前比,判若两人。
继续给予七日药量,后未再来诊。
在该患者的店铺里工作的另外一人来看病,遂问病情,此人回答说,用药后很快好转,以后就痊愈了,与平时没有两样。
续命汤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附方中出现的处方,我常用于脑软化症,在该病例则应用于颜面神经麻痹。
附录:续命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方药:[古今录验续命汤]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约16克)。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
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原文: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味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读方笔记之一:此方际上就是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加减。
但这个方子是出自《古今录验续命汤》,时间比张促景写《伤寒杂病论》早,更比晚唐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的四物汤早,是仲景所收集的验方。
因此,我们说续命汤是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加减,正确来说,应该是这个方包含着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原理。
读方笔记之二:胡希恕与李可有不同观点。
胡老认为,这个药方难以治疗我们平时所说的中风病,在临床上治中风病要慎用这个方子。
胡老说,古人将脑血管意外认为风邪中人,有待思考。
胡老更说,这是古人的错误认识,临床脑血管意外或脑血栓形成,若真以被祛风药治之,万无一愈。
但实战大家李可却认为这个方子治中风很好,并曾用此方加减治愈其本人所患的中风病。
疗效是硬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李可用此方治愈过中风病,就说明这个方子能治中风病。
伤寒论桂枝汤禁忌证举例在《伤寒论》中桂枝汤选药精当、配伍严谨、剂量精当,被后世誉为“仲景众方之魁”“调节营卫第一方”,在临床应用方面适用证也非常广泛,清代徐彬在《金匮要略论注》中称其为:“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但任何一张方剂也都有其禁忌证,桂枝汤也不例外。
仅在《伤寒论》原文中,张仲景已经给出了三条禁忌证。
一、寒邪闭表不可用桂枝汤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
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桂枝汤治疗功效主要表现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上,其组方思路重在扶正祛邪、调节营卫,所以发汗之力并不强。
对于太阳病来说,主要适用于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太阳中风证,而寒邪闭表的太阳伤寒并非其适应证。
桂枝汤解肌发表与麻黄汤发热散寒不同,而在本条中,脉紧为寒邪重,汗不出,为寒邪闭表,为单纯太阳伤寒表实证,不能用桂枝汤的原因有二,一是如上所说,桂枝汤发汗力弱,药力不能驱邪外出。
二是桂枝汤方中含有芍药,芍药具有酸敛阴柔的特性,容易使寒邪闭表的程度进一步加重,从而引发邪势加重为郁热扰心,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
所以,张仲景在禁忌中特别强调: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清代注家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称:“...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矣。
此桂枝汤之大禁也...”清代另一位注家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也称:“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皮肤之汗自出,故不用麻黄。
若脉浮紧,是麻黄汤脉,汗不出,是麻黄汤症。
桂枝汤无麻黄,开腠理而泄皮肤,有芍药敛阴津而制辛热,恐邪气凝结不能外解,势必内攻,为害滋大耳。
”二、酒客病不能用桂枝汤若酒客病,亦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必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嗜酒成瘾的人。
酒客病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酒客的了太阳中风病;二是酒客素有过度饮酒的疾病或者得了其他疾病。
中医认为,长期过量饮酒形成湿热内盛的体质,对于这种特殊体质的病人来说,不能单独使用辛温、甘味的药,因为甘味药可以增强其体内湿气更盛之患,而辛温的药物又可以助长内热加剧。
中医基础理论1、《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2、《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3、怒伤肝、怒则气上;喜伤心、喜则气缓;思伤脾、思则气结;忧伤肺、悲则气消;恐伤肾、恐则气消,惊则气乱。
4、十二经络体表分布:在四肢: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
在头面部:阳明经行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上阳行于头后侧部。
躯干部:手三阳均行经肩胛部;足三阳则阳明行于胸腹,太阳行于背部,少阳行于肋部;足三阴均行于腹部。
循行于腹部的经脉,由内向外的排列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这样“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地循行。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①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正经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而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予以补充。
③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奇恒之腑关系较为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督脉称“阳脉之海”。
任脉称“任主胞胎”。
冲脉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
二是司眼睑的开合。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正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内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推理论病的儿科专家董廷瑶王霞芳整理编者按董廷瑶,浙江省宁波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从事儿科临床七十载,学验俱丰。
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上海市名中医。
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儿科专著《幼科刍言》、《幼科撷要》两册。
前者曾获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二等奖,后者荣获1994年上海市卫生局科技三等奖。
其“独特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临床研究及其机理探讨”的课题,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度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董氏家学渊源,具有扎实的文史功底及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强调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变。
四诊首重望诊,尤其对察面色观舌苔,积验甚多。
治疗小儿热病急症,主张为病邪找出路,给病人存津液;调理儿科杂病,崇尚扶土健脾,法当轻清;对新生儿吐乳症,创用按压舌根“火丁”法,取得95%的有效率,并荣获科技成果奖。
其总结的轻、巧、简、活、廉、效的儿科用药六字诀,是董氏几十年临床经验之结晶。
本文介绍的惊痫、喉梗、喘憋、腹痛、热病、肾积石等6个案例,对我们了解董氏的学术经验颇有启迪。
医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处处有推己及人的想法。
必须谙之于医理,娴之于实践,更须有仁者之心,灵变之术,方可无负于人民赋予自己的崇高职责。
———董廷瑶《幼科撷要》董廷瑶,男,字德斌,号幼幼庐主,190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中医世家,其先君水樵公于天命之年方获独子,钟爱倍至,然督教严厉。
幼年时即聘请饱学老秀才,教读经、史、子、集,唐、宋范文,自此晨昏勤读背诵,进而能文作赋,为学习中医打下扎实的古汉语基础。
15岁起,严父亲自督教医经典籍及汉唐方书,精读《素问》、《伤寒论》等经典,继而各家学论,尤以宋明以来的《小儿药证直诀》、《幼幼集成》等儿科专著,均一一教研,并在临证时悉心传授,指点迷津,使其尽得家传。
三年后,慈父不幸弃养,不得不在弱冠之年独立应诊。
什么是辨证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病机的概括。
辨证,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辨证素材的基础上,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与综合,以判别疾病,探求病因,确定病位,预测疾病发展趋势的一种诊断方法,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辨证的方法很多,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所不断创造的。
除前面介绍的八纲辨证,主要还有: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
病因辨证着重从证候分析入手判别病因;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各种内伤杂病,是综合运用其他辨证的方法,直接为治则的拟定创造条件;气血津液辨证和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互为补充;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分别适用于外感热病中“伤寒病’与外感热病中的“温病”。
此外,三焦辨证也是温病的辨证方法之一。
各种辨证各有千秋,相互间有部分内容是交叉的,学习时定要细习体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掌握好。
学习辨证的另一方面是要认清证与病的区别。
病是指有一定的致病原因,发病有共同的特点,经历不同阶段,虽然不同患者表现可有所不同,但基本特点和病理是一致的。
古代,对病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有的认识与当代相近,如疟疾,早在二干年前就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有的认识显得不确切,把目前认为的一类证候指为病。
现代,对人类的常见病基本都有相当的认识,尤其大量的传染病、遗传性疾病,发病原因已认识到了分子水平。
既然这样,辨证还有没有意义?有。
这是因为病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病的特点、人体的反应不同,表现为不同的证,治疗的方法也应有差异的,一方一法包治一病,不是最佳的方案。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古人叫异法方宜,即由于各人禀赋不同、强弱不一、居处环境、饮食结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年龄性别、经受治疗等方方面面的不同,同一种疾病,表现千差万别,再合理的治疗方法都难适应这样的差异,落实到具体患者身上,往往就不是最佳治疗方法。
因而,辨证就是针对每个具体的患者,抓住证给予论治,提供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4(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下列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A.《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B.《伤寒论》提出“三因学说”√C.《脉经》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24种脉象D.《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功效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宋金元时期的陈言(字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根据张仲景“千般灾难,不越三条”的论点,将病因归纳为: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
因此B选项错误。
《伤寒论》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
该书为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后经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
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下列哪一位不是“金元四大家”A.刘守真B.张戴人C.李明之D.张洁古√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人,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3.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B.叶香岩C.薛雪D.吴有性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指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4.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的著作是A.《千金方》√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详述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等,提出的医生在医德方面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境界,可谓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伤寒论方证伤寒论方证六经病提辨证论治的原则辨病证之阴阳、转归与寒热真假辨表里先后六经病辨证选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阳明病外证与主脉少阳病主脉太阴病主脉、下利特点及用药少阴病可见脉象及治禁厥阴的表现及病机霍乱病辩证要点汤方证桂枝汤类方证①桂枝汤证外感风邪,卫强营弱②桂枝加葛根汤证风邪袭表,卫强营弱,兼太阳经气不舒,筋脉失养③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液损,兼表邪未解。
④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外邪内陷,胸阳被遏,兼全身性阳气不足。
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⑥桂枝二麻黄一汤证邪气轻微,表郁不解,较上更轻⑦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表郁邪轻,兼有里热⑧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脾虚津伤,水气内停,兼太阳经气不利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风邪袭表,营卫不和,兼肺失宣肃⑩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营卫部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11桂枝甘草汤证——心阳受损,心失所养1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心阳受损,水气上逆13 小建中汤证——中焦虚损,气血不足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兼痰浊内扰15 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气机逆乱,冲气上逆16 桂枝甘草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17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18 甘草附子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关节,病邪更深重,兼阳气虚19 炙甘草汤证——外邪侵袭,心的气血阴阳俱虚,以阴血不足为主。
20 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27921 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麻黄汤类方证葛根汤类方证栀子汤类方证五苓散类方证泻心汤类方证陷胸汤类方证承气汤类方证白虎汤类方证柴胡汤类方证11.理中汤类方证12. 四逆汤类方证13.白头翁汤类方证14.黄连阿胶汤证15.少阴咽痛类方证16.瓜蒂散证17.烧裈(kūn)散六经病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67第13卷 第8期 2011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8 Aug .,2011古人云“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连建伟教授精研历代名方,并能于临证中屡获佳效。
笔者有幸常随师侍诊,体悟到这不仅和连师精究方剂学有关,更与他精心“平脉辨证”密不可分。
连师这种治学态度对于如何在临证中妙用方剂,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西汉初期陆贾《新语·术事》云:“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
合之者善,可以为法,因世而权行。
”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别通篇》云:“医能治一病谓之巧,能治百病谓之良。
是故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大才怀百家之言,故能治百族之乱。
扁鹊之众方,孰若巧医之一技?”东汉末年郑玄在《周礼·天官》注云:“治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
”唐代贾公彦《周礼·天官》疏云:“刘向云扁鹊治赵太子暴疾尸蹶之病,使子明吹耳,子仪脉神,子游按摩。
又《中经簿》云《子义本草经》一卷。
(子)仪与(子)义,一人也。
若然,子义亦周末时人也,并不说神农。
”晋代《中经新簿》著录有《子义本草经》一卷,而无《神农本草经》。
这是本草书名见于目录书的首次记录。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公乘阳庆曾授仓公以《药论》,仓公曰:“菑川王时遣太仓马长冯信正方,臣意教以案法逆顺,论药法,定五味及和齐汤法。
”以上论述清晰地表明扁鹊学派对于早期方剂的“治合”,有着巨大地理论创见。
仲景“精究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是东汉末期扁仓医学的集大成者。
其次,司马迁曰:“至今天下言脉由扁鹊也。
”扁鹊论太子尸蹶病时说“色废脉乱”。
阳庆曰:“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
”仓公曰:“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馀不足顺逆之法。
中医临床研究2016年第8卷第27期-9-阳气治疗大法;擅用仲景名方加减挽救疑难重症,屡起沉疴痼疾,总结临床验案,取经方用药之长,力推中药“十大主帅”等方面,都能体现他“由博返约”治学之道,尤其是吴佩衡先生在理法方药上取得的建树都可以指导《伤寒论》教学和实践运用。
明代医家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指出:“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
”说明医者必须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精通中医经典著作,掌握其精微义理,通过由博返约,执简驭繁,在临床治疗中融会贯通,抓住关键要害,才能应手奏效,妙手回春,具有普遍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1]黄树则.中国现代名医传(一)[M].北京:科普出版社,1985:86.[2]吴佩衡著,吴生元,吴元坤整理.吴佩衡医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05,111,52-53.[3]邵贵宏.吴佩衡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2.[4]龙德昭,张晓琳.吴佩衡对《伤寒论》的研究和学术思想的发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8(1):19-21.基金项目:本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项目编号:LP0125056);2015年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中医学院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基金,项目编号:2015FB205(-005);2013年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伤寒论建设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张晓琳(1964-),女,安徽宿州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的理论与临床运用研究。
E-mail:zhangxiaolin0428@。
吴生元*,通讯作者,主任医师、教授,云南省名中医,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组长,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学方向。
E-mail:WSY370331@。
编辑:白莉编号:EB-16041813F (修回:2016-05-11)运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治小儿病 Pediatric treatment based on Viewing pulse syndrome, knowing what’s the proble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于峰伟(驻马店市中医院,河南驻马店,463000)中图分类号:R2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6)27-0009-02【摘要】本文所述乃是笔者结合临床所使用的仲景遗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阐释小儿体质、用药法度等,旨在抛砖引玉,共勉同道。
【关键词】仲景遗论;辨治;小儿;用药【Abstract】This thesis reviews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pediatric treatment based on Viewing pulse syndrome, knowing what’s the proble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which is Zhongjing’s theory in treating children diseases by combing physiology,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and children’s constitution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rules. It aims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pediatric treatment.【Keywords】Zhongjing’s theor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hildren; Treatment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6.27.005“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一语出自伟大医圣——张仲景其《伤寒论》16条文中。
历代研究“伤寒”大儒共称这句是仲景学术的真言要旨,仲景法中的“活”同样体现在其中,在267条中也有一句“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跟此句意义相近且行文相同。
统观《伤寒论》全书,在没有方证药物且在东汉惜简如金的背景下,同时出现两句法度严谨、措辞简练的类似条文,实属难能,更堪重要,依据疾病的证候舌脉,推算演绎疾病的变生规律,在随证或依法治之,足够体现医圣辨证准确、法度灵活之特点。
余不敏,在儿科临床颟顸近十余年,运用仲圣“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法度,加之小儿生理、病理之特点,现简述之,期匡正批之。
古称儿科为“哑科”,皆谓辨病识证诚难矣[1]。
如:阎季忠作《小儿药证直诀》序曰“儿科审病施法则有五难:黄帝不明则为一难……隐奥种种,故难亦多”[2]。
因小儿证难询问,脉不可凭,多数能言者,言犹不可信,故而古之相传“能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能治十妇人,不治一婴儿”。
对于“哑科”诊疗,很是锻炼医务工作者,固然辨病识证难之又难,但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若医治及时得法,大都能做到随拨随调之预期目的,临证察机虽是种种困阻,医治病患时就需要儿科-10-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6 V ol.(8) No.27临床医生本领过硬,慧眼识珠,胆大心细,方可解除患儿疾苦、驱散家属忧虑。
《伤寒论》短短398条,仅115方,仲圣一共使用了78味药,仲圣辨证准确,法度严谨,方精药少,效专力宏,传万世法度,标百代准绳。
只要真心体悟仲圣遗意,就可以如仲圣在其《序》中所说:“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切不可以西医理论来左右中医处方用药,现在社会畅聊最热的就是“中西医结合”,这词固然新鲜、时尚,但这两种理论截然不同的东西能不能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我看值得商榷。
西方医学有其优劣,主要着眼微观物质,在微观世界里可以洞察到粒子、夸克等,若能精通此术,也能济世活人;中医药学主要把握宏观物体,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其精髓,学精此绝技,照样可以活人性命、生活无忧。
若要疗效突出,两种不能掺杂,在使用中医药辨证施治,就要摒弃西医理论影响,只有这样才会达到预期目的,若是即用中药又用西药,最后虽然有效,自己也犯迷糊,不知谁在起作用,这样不利于经验总结,也不利于传承创新。
小儿娇贵,如八九点钟太阳,牵动着家庭所有成员的神经,一旦生病,要么束手无策,要么胡乱投医,其结果是伤害自身,治病虽然贵在疗效,但业医者,需秉承“大医精诚”之博大心怀,引导人趋向康健,在此过程中,无论使用什么理论,中药还是针水,力争把不良反应降到最低,中药讲究“攻心”,城破虽然可以擒敌平乱,若能攻心保全城池,其何乐不为,这种上策为何不用呢?我想人人都会用,在小儿诊疗上同样也可以通用。
真正中医工作者,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辨寒热虚实,一见患儿体温高(发热),望了一眼扁桃体发红,就一味地使用寒凉药物,如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合剂等,仲圣在其《伤寒论》中叙述有“桔梗汤证”“苦酒汤证”“甘草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症”等,这其中就说明发热咽痛、咽红不全是热证所引起,也有少阴寒热错杂所致,所以开出来的药有的可以见效,有的不但不见效,反而使疾病更错综复杂,也有不少患儿出现腹泻、精神差等不良反应。
这个时候西医就会说了,这些药物咱们都可以开,西医用后没疗效,可以说这中成药不行,因为他们压根就不会辨证论治;而中医呢,若是也说不行,岂不是贻笑大方。
小儿一旦感邪患病,虽病情急骤,加之患儿家属焦虑忧闵之心情,这个时候儿科医生就要本领、素质皆过硬,既要除去患儿疾患,也应抚平家属心情。
在此过程需要秉承仲圣“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真言要旨,抽丝剥茧,洞察先机,结合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等特点,随证立法,方随法出,运用仲圣精髓,从其少小之道,书经方济羸获安,经方药少价廉亦效如桴鼓,味好汁美小儿爱喝,大众皆说,中医慢,因其口味难以下咽,中药也不好服用,就连一些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工作者也是此种认为,殊不知经方之美,在于即可深受患儿喜爱,从而改变患者对中医药的偏拗,亦可立马起效。
有一患儿咳嗽伴高热5 d,输液打针皆不效,中医辨为太阳表实兼太阴寒湿内蕴,郁而化热,用小青龙加石膏原方原比例,两剂即除湿清热从而热退咳止,中医只要细心论治,把握仲圣精髓,疗效也是立竿见影,满足家属期待的。
仲圣之学提要钩玄、博大精深,后学者定要竭诚谦奉,活用仲圣精髓,精准辨证,为少小谋福利。
参考文献:[1]唐汝宁,陈柏君,邓丽红,等.浅释《幼科发挥》之“肺脏主病”[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80-82.[2]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9.作者简介:于峰伟(1980- ),男,河南上蔡人,儿科主治中医师。
编辑:白莉编号:EB-16042114F (修回:2016-05-19)相似文献: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黄芪注射液可以提高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丽刊名:中医临床研究2016年8卷04期100-101页关键词:黄芪注射液;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542.2+1 中药外敷涌泉穴在小儿疾病中应用目的:探讨中药外敷涌泉穴在小儿疾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来笔者医院诊断、治疗的80例小儿疾病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95%的患儿及家属对治疗方案给予肯定评价,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95%患儿的家属对治疗方案疗效满意,高于对照组(65%)(P<0.05)。
结论:儿科疾病发病率较高,疾病类型也比较多,临床上采用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及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俊华刊名:中医临床研究2015年13期35-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