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微生物检验记录车间)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2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车间微生物检验的相关操作流程,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环境的卫生安全。
本指导书适合于车间内的微生物检验工作,包括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微生物检验。
二、检验设备和试剂1. 检验设备(1) 培养箱:温度范围在25-37摄氏度之间,具备恒温和恒湿功能。
(2) 显微镜:具备高倍和低倍放大功能,可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3) 生物安全柜:确保操作人员和样品的安全,避免微生物的交叉污染。
(4) 无菌操作台:用于样品的无菌处理和操作。
(5) 电子天平:用于称量试剂和样品。
(6) pH计:用于测量培养基的酸碱度。
2. 试剂和培养基(1) 琼脂:用于制备培养基。
(2) 细菌营养琼脂:用于细菌的培养和检测。
(3) 真菌营养琼脂:用于真菌的培养和检测。
(4) 生理盐水:用于样品的稀释和洗涤。
(5) 洗涤液:用于清洗实验器皿和设备。
(6) 消毒液:用于消毒实验器皿和设备。
三、样品采集和处理1. 样品采集(1) 原料样品:从供应商处采集,确保样品的新鲜度和代表性。
(2) 半成品样品:从生产线上采集,避免样品受到外界污染。
(3) 成品样品:从成品库房中随机抽样,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2. 样品处理(1) 原料样品: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样品的处理,包括样品的稀释和过滤等步骤。
(2) 半成品样品: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样品的处理,包括样品的稀释和过滤等步骤。
(3) 成品样品: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样品的处理,包括样品的稀释和过滤等步骤。
四、微生物检验方法1. 细菌检验(1) 培养基准备:按照标准配方制备细菌营养琼脂培养基。
(2) 样品接种: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上,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接种。
(3) 培养条件: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
(4) 结果判读: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形成,根据菌落的形态和颜色进行初步鉴定。
(5) 细菌计数:根据菌落的数量进行细菌的计数,使用计数板或者显微镜进行计数。
车间沉降菌数监测记录1.引言车间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环境的原因,车间内往往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不仅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还可能对员工的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对车间的微生物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和记录是非常重要的。
2.监测方法及设备本次监测采用了常用的霉菌计数法。
具体步骤如下:1)在车间内选取一定数量的采样点,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2)使用灭菌的锡皮培养皿,将其放置于指定的采样点下方。
3)根据车间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时间和采样点数进行采样,保持采样时间一致。
4)采集好的样本迅速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5)实验室中使用适当的培养基,将菌落进行计数并分析。
3.监测结果监测共进行了3次,分别是XX年X月X日、XX年X月X日和XX年X 月X日。
下面是每次监测的具体结果:日期车间位置菌落形态菌落计数(单位:CFU/m³)XX年X月X日A车间圆形,白色105B车间不规则形,黄色86C车间线状,透明120D车间圆形,白色98E车间不规则形,黄色78XX年X月X日A车间圆形,白色98B车间不规则形,黄色80C车间线状,透明115D车间圆形,白色105E车间不规则形,黄色76XX年X月X日A车间圆形,白色102B车间不规则形,黄色82C车间线状,透明118D车间圆形,白色108E车间不规则形,黄色844.结果分析根据监测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车间内的菌落数量整体上呈现较低水平,且没有明显增长的趋势。
2)不同车间的菌落形态略有不同,但整体数目相差不大。
3)A车间的菌落数最高,可能是由于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较多。
5.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车间内的沉降菌数在正常范围内,员工的健康和产品质量暂时没有受到显著的威胁。
但为了进一步提高车间的卫生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车间的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和消毒。
2)增加通风设备,保持车间的空气流通。
3)做好员工的防护工作,提醒员工勤洗手,佩戴口罩等。
洁净室表面微生物检测规程一、目的:建立一个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的检验操作规程。
二、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的测定。
三、责任: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的检测人员、化验室主任及质量部部长对实施本规程负责。
四、内容:1.标准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2.洁净区测试点选择表面微生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布局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设置:2.1 空调系统验证的结果2.2 房间的大小和布局2.3房间的用途2.4与产品的距离2.5 人流物流方向对于同一洁净区,每个相同的取样物体在其不同的地方采2个样。
如墙面2个采样点,地面2个采样点,洁净区主要设备2个采样点。
3.洁净区微生物测试频率和限度3.1 日常监控一月一次3.2接触碟(φ55mm)50cfu/25cm2,警戒40cfu/25cm2纠偏45 cfu/25cm2。
4.洁净区表面微生物测试方法(接触平皿法)4.1洁净区表面微生物测试必须在动态下监测。
4.2 取样:取样时打开碟盖,无菌培养基表面与取样面直接接触,均匀按压接触碟底板,确保全部琼脂表面与取样点表面均匀充分接触,接触约5秒钟,再盖上碟盖。
4.3 取样后,应立即用75%酒精喷洒被取样表面,以除去残留琼脂。
4.4 培养:收好的营养琼脂接触碟在30-35℃培养3天,以所有采样点的平均值加和报告最终结果。
5.偏差纠正一旦发现表面微生物检测结果超标,可以采用以下行动进行调查和评估:5.1 检查取样和样品的处理是否正确,包括取样人员的资质是否确认;5.2 回顾最近一次的悬浮粒子数的检测结果;5.3 回顾最近一次的沉降菌的检测结果;5.4 检查人员的更衣程序是否正确;5.5 检查清洁设备和消毒剂的质量;5.6 查看操作员工的培训记录。
6.洁净区表面微生物的趋势分析每年应对洁净区表面微生物进行趋势分析。
如果发现表面微生物有增加的趋势,应立即通知质量部,展开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对系统进行纠正。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车间微生物检验是指对车间环境、设备和产品进行微生物污染检测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能够匡助企业及时发现和控制微生物污染问题,保障产品质量和员工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车间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检验前准备1.1 清洁车间环境车间环境的清洁程度对微生物检验结果有重要影响。
在进行检验前,需要确保车间环境的卫生状况良好,尽量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
定期清洁车间地面、墙壁和设备表面,使用合适的清洁剂进行消毒。
1.2 准备检验设备和试剂进行微生物检验需要使用一系列的设备和试剂,包括培养基、培养皿、移液器、显微镜等。
在检验前,需要检查这些设备和试剂的完好性和有效期,确保其能够正常使用。
同时,要做好试剂的储存和保管工作,避免受潮或者受污染。
1.3 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是进行微生物检验的基础,其制备需要严格按照像关标准和规定进行。
在制备培养基时,要注意消毒操作,避免细菌污染。
同时,要根据检验需要,选择适合的培养基类型和配方,确保能够有效检测出目标微生物。
二、样品采集与处理2.1 样品采集方法选择根据不同的检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样品采集方法。
常见的样品采集方法包括空气采样、表面刷拭法、冲洗法等。
要注意采样器具的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样品污染。
2.2 样品处理与制备采集到的样品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制备,以便于后续的微生物检验。
对于液体样品,可以通过过滤、离心等方法获得微生物。
对于固体样品,可以使用稀释液进行稀释,然后进行培养。
同时,要注意样品的保存和标识,避免交叉污染和混淆。
2.3 样品保存和运输采集到的样品需要及时保存和运输,以保持微生物的活性和可检测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样品,可以选择适当的保存方法,如低温保存、添加保护剂等。
在运输过程中,要避免温度过高或者过低,以及震动和挤压等对样品的不利影响。
三、微生物检验方法3.1 培养方法培养方法是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将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利用培养基的营养成份和条件,使细菌能够生长和繁殖。
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题目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检测规程编码SOP-QC-011-00 文件属性■新订;□确认;□修订,第次,替代起草人审核人批准人起草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颁发部门品质管理部颁发日期2018.07.23 生效日期2018.08.01 分发部门品质管理部1份,检验检测部2份,行政人事部1份,共印4份1. 目的:规范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检测程序,以确切反映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洁净室(区)内包括设施、墙面、地面、设备表面和洁净服、操作手套等表面的微生物监测。
3. 责任人:QC:负责培养基的准备及取样后培养观察记录结果。
负责培养皿(液)的中间转运、记录填写及报告发放。
各车间工序指定人员:负责正常生产时对无菌注射剂车间动态洁净区的表面微生物检测。
4. 正文:4.1 测试条件:4.1.1 被测洁净室(区)温、湿度、静压差、换气次数和空气的流速必须控制在规定范围内;4.1.2 测试前,被测试洁净室(区)已经消毒;4.1.3 被测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30min后开始测定。
4.2 测试人员:测试人员必须穿戴符合环境洁净度级别的工作服;4.3 测试前准备:4.3.1 定量法培养皿的准备:为购买的预灌装表面接触碟平皿,成分为大豆酪蛋白琼脂营养基(TSA),具有三层包装且经钴60辐照的预灌装表面接触碟平皿,可供采样用。
4.3.2 定性法培养基的准备:4.3.2.1 取250ml锥形瓶加入200ml营养肉汤培养基后,置121℃湿热灭菌20min后备用;4.3.2.2 取500ml锥形瓶加入400ml营养肉汤培养基后,置121℃湿热灭菌20min后备用;4.3.2.3 取20ml试管注入10ml营养肉汤培养基后加塞,置121℃湿热灭菌20min后备用。
4.3.3 擦拭工具准备:4.3.3.1 擦拭用洁净棉签放在烧杯里包裹后,经过121℃湿热灭菌20min后备用。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标题: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车间微生物检验是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问题,确保产品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车间微生物检验的作业指导书,帮助工作人员正确进行微生物检验工作。
一、准备工作1.1 准备检验设备和试剂在进行微生物检验之前,需要准备好必要的检验设备和试剂,如培养皿、试剂瓶、显微镜等。
确保设备干净、无菌,试剂新鲜有效。
1.2 制定检验计划在进行微生物检验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检验计划,包括检验项目、样品采集点、检验方法等。
确保检验过程有条不紊。
1.3 培训工作人员在进行微生物检验之前,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包括操作规范、安全注意事项等。
确保工作人员具备必要的检验技能和知识。
二、样品采集2.1 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在进行微生物检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采样点,通常是潜在污染源或易受微生物污染的地方。
确保采样点代表性和准确性。
2.2 采样方法在进行微生物检验时,需要采用合适的采样方法,如直接接触法、擦拭法等。
确保采样过程不受外界干扰,避免样品污染。
2.3 样品保存在采集样品后,需要采取适当的保存方法,如冷藏、冷冻等,确保样品在检验前保持稳定。
避免样品变质影响检验结果。
三、检验过程3.1 样品处理在进行微生物检验时,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处理,如稀释、均匀涂布等。
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3.2 培养方法在进行微生物检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如琼脂培养、液体培养等。
确保微生物能够正常生长繁殖。
3.3 结果解读在进行微生物检验后,需要对检验结果进行准确解读,判断是否存在微生物污染。
根据检验结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四、数据记录4.1 记录检验数据在进行微生物检验时,需要及时记录检验数据,包括样品信息、检验结果等。
确保数据完整准确,方便后续分析。
4.2 数据分析在记录检验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微生物检验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食品车间环境微生物检验报告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实验目的
1.熟悉常用徽生糊培养基的配置方法。
2.学习并拿握各种无菌操作技术,并用此技术进行微生物稀释分离、划线
分离接种。
3.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法分离微生物。
4.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土壤中有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微生物,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
从混杂的微生糊群体中获得
只告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糊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常用的是平
板分离法。
平桓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使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威单个细胞,职一定量的稀释样滚接种到平桓
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
统计
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合菌数。
空气、食品接触面微生物检验方法、检验标准1、目的:检测生产车间空气、操作人员手部、与食品有直接接触面的机械设备的微生物指标,生产区域环境当中病原微生物的监控,达到规定标准,以控制食品成品的质量。
2、参照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15979-1995、《HACCP原理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方法细菌总数测定》GB/T 18204.1-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业标准SN 0169-92/SN 0172-92/ SN 0170-92、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二000四年《出入食品微生物检验培训教材》中《出入食品生产厂卫生细菌检验方法》、日本东京冷冻食品检验方法。
3、采样与检测方法:3.1空气的采样与测试方法3.1.1样品采集:(1)取样频率:a)车间转换不同卫生要求的产品时,在加工前进行采样,以便了解车间卫生清扫消毒情况。
b)全厂统一放长假后,车间生产前,进行采样。
c)产品检验结果超内控标准时,应及时对车间进行采样,如有检验不合格点,整改后再进行采样检验。
d)实验性新产品,按客户规定频率采样检验。
e)正常生产状态的采样,每周一次。
(2)采样方法在动态下进行,室内面积不超过30 m2,在对角线上设里、中、外三点,里、外点位置距墙1 m;室内面积超过30 m2,设东、西、南、北、中五点,周围4点距墙1 m。
采样时,将含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的平板(直径9 cm)置采样点(约桌面高度),并避开空调、门窗等空气流通处,打开平皿盖,使平板在空气中暴露5 min。
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若样品保存于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3.1.2菌落培养:(1)在采样前将准备好的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平板置37℃±1℃培养24 h,取出检查有无污染,将污染培养基剔除。
(2)将已采集样品的培养基在6 h内送实验室,细菌总数于37℃±1℃培养48h观察结果,计数平板上细菌菌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