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品告知牌(大全)
- 格式:pdf
- 大小:277.13 KB
- 文档页数:34
安全化学品安全告示牌(15种)种)剖析安全化学品安全告示牌(15种)剖析为了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各种工厂及实验室需要在明显位置设置化学品安全告示牌。
以下是15种常见的化学品安全告示牌及对应的含义:1. 氧化剂:红底白字,用于标识易氧化物质,如HNO3,KMnO4等。
2. 氧气:白底蓝字,表示易制造火灾和爆炸的氧气,需谨慎使用。
3. 纯水:蓝底白字,表示普通的蒸馏水,非常适合洗涤和稀释化学品。
4. 酸:黄底黑字,用于标识强酸,如HCl,H2SO4等。
5. 可燃气体:白底红字,表示易燃易爆的气体,如甲烷,乙烷等。
6. 毒性气体:白底绿字,用于标识有毒性的气体,如氯气,氨气等。
7. 腐蚀性物质:白底黑字,表示具有强腐蚀性的物质,如NaOH,HNO3等。
8. 毒性物质:白底黄字,用于标识具有毒性的物质,如氰化钾等。
9. 易燃固体:黄底黑字,表示易燃的固体,如黄磷等。
10. 易爆物:红底黄字,用于标识易制造爆炸的物质,如TNT 等。
11. 可燃固体:白底黑字,表示易燃的固体,如木屑等。
12. 自燃物质:白底黄字,用于标识自然条件下易自燃的物质,如草木等。
13. 氧化剂和可燃物混合:红底黄字,表示混合后易产生爆炸的氧化剂和可燃物。
14. 毒性气体和可燃气体混合:绿底红字,用于标识毒性气体和可燃气体混合后易产生爆炸的情况。
15. 腐蚀性物质和可燃物混合:黑底黄字,表示腐蚀性物质和可燃物混合后易产生爆炸的情况。
以上是化学品安全告示牌的15种类型及其含义。
使用安全告示牌要注意,牌子应当新、整、明,切勿将安全告示牌涂改、拆卸或遮挡。
同时,要经常确认牌子的鲜明度和清晰度是否正常,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危险化学品安全告知牌(一)危化品易燃易爆禁止携带火种且对人体有害请注意防护保障健康和安全品名健康危害理化特性应急处理注意防护乙醇(工业酒精)本品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首先引起兴奋,随后抑制。
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多发生于口服。
一般可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
患者进入第三或第四阶段,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扩大、呼吸不规律、休克、心力循环衰竭及呼吸停止。
慢性影响:在生产中长期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鼻、眼、粘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疲乏、易激动、震颤、恶心等。
长期酗酒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损害及器质性精神病等。
皮肤长期接触可引起干燥、脱屑、皱裂和皮炎。
【危险性理化数据】熔点(℃):-114.1沸点(℃):78.3相对密度(水=1):0.79蒸汽相对密度(空气=1):1.59【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
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皮肤接触】脱掉所有被污染衣服,用清水彻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肤。
【眼睛接触】立即用大量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眼部至少15MIN。
就医。
【不慎吸入】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
万一患者出现呕吐现象,请保持呼吸道系统畅通、干净。
如果患者呼吸困难,请立即采取吸氧治疗或人工呼吸。
【不慎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
就医。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按时、按规定对身体状况进行定期检查。
危险化学品物质安全告知硝酸 (HNO 3)UN NO.2031 危险性类别CN NO. 81002强腐蚀性、强氧化性、强刺激性溶解性:与水混溶 相对密度:1.50g/ml●与易燃物(如苯)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
●与碱金属能发生剧烈反应。
具有强腐蚀性。
●有刺激作用,引起黏膜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
如流泪、咽喉刺激感、咳嗽,并伴有头痛、头晕、胸闷等,长期接触可引起牙齿酸蚀症,皮肤接触引起灼伤。
口服硝酸,引起上消化道剧痛、烧灼伤以致形成溃疡;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肾损害、休克以致窒息等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
●应与易燃、可燃物,碱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
不可混储混运。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
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
●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要使水进入储存容器内。
●将地面洒上苏打灰,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
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
立即就医。
危险性 储运要求泄漏处置 急 救 灭火方法接触后症状●用大量水扑救,同时用干粉灭火剂闷熄。
●注意防止灼伤。
防护措施危险化学品物质安全告知硫酸UN NO.1830危险性类别(H2SO4)CN NO.81007强腐蚀性、强氧化性、强刺激性沸点(℃):330相对密度:1.83 g/ml●与易燃物(如苯)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
危险化学品安全告知牌(一)危化品易燃易爆禁止携带火种且对人体有害请注意防护保障健康和安全乙醇(工业酒精)本品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首先引起兴奋,随后抑制。
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多发生于口服。
一般可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
患者进入第三或第四阶段,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扩大、呼吸不规律、休克、心力循环衰竭及呼吸停止。
慢性影响:在生产中长期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鼻、眼、粘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疲乏、易激动、震颤、恶心等。
长期酗酒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损害及器质性精神病等。
皮肤长期接触可引起干燥、脱屑、皱裂和皮炎。
【危险性理化数据】熔点(℃):-114.1沸点(℃):78.3相对密度(水=1):0.79蒸汽相对密度(空气=1):1.59【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
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皮肤接触】脱掉所有被污染衣服,用清水彻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肤。
【眼睛接触】立即用大量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眼部至少15MIN。
就医。
【不慎吸入】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
万一患者出现呕吐现象,请保持呼吸道系统畅通、干净。
如果患者呼吸困难,请立即采取吸氧治疗或人工呼吸。
【不慎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
就医。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按时、按规定对身体状况进行定期检查。
危险化学品物质安全告知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
•与碱金属能发生剧烈反应。
具有强腐蚀性。
接触后症状•有刺激作用,引起黏膜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
如流泪、咽喉刺激感、咳嗽,并伴有头痛、头晕、胸闷等,长期接触可引起牙齿酸蚀症,皮肤接触引起灼伤。
口服硝酸,引起上消化道剧痛、烧灼伤以致形成溃疡;严重・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
•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要使水进入储存容器内。
・将地面洒上苏打灰,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休克以致窒息等储运要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急救硝酸UN NO.2031 危险性类别(HNO 3) CN NO. 81002强腐蚀性、强氧化性、强刺激性溶解性:与水混溶相对密度:1.50g/ml危险性泄漏处置•与易燃物(如苯)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等)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肾损害、水放入废水系统。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应与易燃、可燃物,碱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
不可混储混运。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
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灭火方法•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
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
立即就医。
•用大量水扑救,同时用干粉灭火剂闷熄•注意防止灼伤。
危险化学品物质安全告知硫酸(H2SO4)UN NO.1830危险性类别CN NO. 81007 强腐蚀性、强氧化性、强刺激性防护措施沸点(C) : 330相对密度:1.83 g/ml•与易燃物(如苯)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
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本品蒸气与空气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强烈震动会引起燃烧爆炸;遇易
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氧化剂会引起燃烧;蒸气能在低处扩散
泄漏处理及防火防爆措施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进入限制性空间。
小
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易燃,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猛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电源建议应急处理人
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
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本品蒸气与空气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会引起燃烧爆炸;遇易燃物、有机。
危险化学品物质安全告知硝酸(HNO3)UN NO.2031危险性类别CN NO. 81002强腐蚀性、强氧化性、强刺激性溶解性:与水混溶相对密度:1.50g/ml●与易燃物(如苯)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
●与碱金属能发生剧烈反应。
具有强腐蚀性。
●有刺激作用,引起黏膜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
如流泪、咽喉刺激感、咳嗽,并伴有头痛、头晕、胸闷等,长期接触可引起牙齿酸蚀症,皮肤接触引起灼伤。
口服硝酸,引起上消化道剧痛、烧灼伤以致形成溃疡;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肾损害、休克以致窒息等●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
●应与易燃、可燃物,碱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
不可混储混运。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
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
●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要使水进入储存容器内。
●将地面洒上苏打灰,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
就医。
危险性储运要求泄漏处置急救接触后症状●用大量水扑救,同时用干粉灭火剂闷熄。
●注意防止灼伤。
●食入:误服者给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
立即就医。
防护措施危险化学品物质安全告知硫酸(H2SO4)UN NO.1830危险性类别CN NO. 81007强腐蚀性、强氧化性、强刺激性灭火方法沸点(℃):330相对密度:1.83 g/ml●与易燃物(如苯)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
...《危化品安全告知牌》目录1、《盐酸安全告知牌》----------------------------第1页2、《氢氧化钠安全告知牌》------------------------第2页3、《硫酸安全告知牌》----------------------------第3页4、《次氯酸钠安全告知牌》------------------------第4页5、《氯气安全告知牌》----------------------------第5页6、《氢气安全告知牌》----------------------------第6页7、《三氯化氮安全告知牌》------------------------第7页8、《三氯化铁安全告知牌》------------------------第8页9、《氯化氢安全告知牌》--------------------------第9页10、《氯化钡安全告知牌》-------------------------第10页11、《电石安全告知牌》---------------------------第11页12、《乙炔安全告知牌》---------------------------第12页13、《氯乙烯安全告知牌》-------------------------第13页14、《二氯乙烷安全告知牌》-----------------------第14页15、《氨气安全告知牌》---------------------------第15页16、《氯化汞安全告知牌》-------------------------第16页17、《电石渣安全告知牌》-------------------------第17页.. 品名:盐酸分子式:HCl氢氧化钠安全告知牌品名:氢氧化钠(烧碱)分子式:NaOH.... 硫酸安全告知牌品名:硫酸分子式:H2SO4....次氯酸钠安全告知牌品名:次氯酸钠分子式:NaClO....氯气安全告知牌品名:氯气分子式:Cl2....氢气安全告知牌品名:氢气分子式:H2三氯化氮安全告知牌品名:三氯化氮分子式:NCl3三氯化铁安全告知牌品名:三氯化铁分子式:FeCl3氯化氢安全告知牌品名:氯化氢分子式:HCl氯化钡安全告知牌品名:氯化钡分子式:BaCl2电石安全告知牌品名:电石分子式:CaC2乙炔安全告知牌品名:乙炔分子式:C2H2氯乙烯安全告知牌品名:氯乙烯分子式:C2H3Cl二氯乙烷安全告知牌品名:二氯乙烷分子式:C2H4Cl2氨气安全告知牌品名:氨气分子式:NH3氯化汞安全告知牌品名:氯化汞分子式:HgCl2电石渣安全告知牌品名:电石渣分子式:Ca(OH)2。
危险化学品物质安全告知硝酸(HNO3)UN NO.2031危险性类别CN NO.81002强腐蚀性、强氧化性、强刺激性溶解性:与水混溶相对密度:1.50g/ml●与易燃物(如苯)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
●与碱金属能发生剧烈反应。
具有强腐蚀性。
●有刺激作用,引起黏膜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
如流泪、咽喉刺激感、咳嗽,并伴有头痛、头晕、胸闷等,长期接触可引起牙齿酸蚀症,皮肤接触引起灼伤。
口服硝酸,引起上消化道剧痛、烧灼伤以致形成溃疡;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肾损害、休克以致窒息等●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
●应与易燃、可燃物,碱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
不可混储混运。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
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
●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要使水进入储存容器内。
●将地面洒上苏打灰,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
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
立即就医。
危险储运泄漏急灭火接触后●用大量水扑救,同时用干粉灭火剂闷熄。
●注意防止灼伤。
防护措施危险化学品物质安全告知硫酸(H2SO4)UNNO.1830危险性类别CN NO.81007强腐蚀性、强氧化性、强刺激性沸点(℃):330相对密度:1.83 g/ml●与易燃物(如苯)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
危险化学品安全告知牌(一)危化品易燃易爆禁止携带火种且对人体有害请注意防护保障健康和安全品名健康危害理化特性应急处理注意防护乙醇(工业酒精)本品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首先引起兴奋,随后抑制。
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多发生于口服。
一般可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
患者进入第三或第四阶段,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扩大、呼吸不规律、休克、心力循环衰竭及呼吸停止。
慢性影响:在生产中长期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鼻、眼、粘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疲乏、易激动、震颤、恶心等。
长期酗酒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损害及器质性精神病等。
皮肤长期接触可引起干燥、脱屑、皱裂和皮炎。
【危险性理化数据】熔点(℃):-114.1沸点(℃):78.3相对密度(水=1):0.79蒸汽相对密度(空气=1):1.59【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
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皮肤接触】脱掉所有被污染衣服,用清水彻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肤。
【眼睛接触】立即用大量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眼部至少15MIN。
就医。
【不慎吸入】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
万一患者出现呕吐现象,请保持呼吸道系统畅通、干净。
如果患者呼吸困难,请立即采取吸氧治疗或人工呼吸。
【不慎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
就医。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按时、按规定对身体状况进行定期检查。
资料.《危化品安全告知牌》目录1、《盐酸安全告知牌》----------------------------第1页2、《氢氧化钠安全告知牌》------------------------第2页3、《硫酸安全告知牌》----------------------------第3页4、《次氯酸钠安全告知牌》------------------------第4页5、《氯气安全告知牌》----------------------------第5页6、《氢气安全告知牌》----------------------------第6页7、《三氯化氮安全告知牌》------------------------第7页8、《三氯化铁安全告知牌》------------------------第8页9、《氯化氢安全告知牌》--------------------------第9页10、《氯化钡安全告知牌》-------------------------第10页11、《电石安全告知牌》---------------------------第11页12、《乙炔安全告知牌》---------------------------第12页13、《氯乙烯安全告知牌》-------------------------第13页14、《二氯乙烷安全告知牌》-----------------------第14页15、《氨气安全告知牌》---------------------------第15页16、《氯化汞安全告知牌》-------------------------第16页17、《电石渣安全告知牌》-------------------------第17页盐酸安全告知牌品名:盐酸分子式:HCl外观性状及理化性质: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鼻的酸味。
溶解性:与水混溶、溶于液碱。
燃烧爆炸及危险特性:有挥发性,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
危险等级:Ⅲ级属低毒物类。
禁忌物:碱类、胺类、碱金属、易燃或可燃物。
生产车间最高容许浓度: 15mg/m3。
职业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接触其蒸汽或烟雾,引起眼结膜炎,鼻及口腔黏膜有烧灼感,鼻血出、牙龈出血、气管炎等;刺激皮肤发生皮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变;长期接触,可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龈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现场急救要点预防措施吸入:如呼吸困难,给输氧,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医。
佩戴防毒口罩或防毒面具,紧急事态处置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接触: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现场配备淋浴和洗眼装置。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若有灼伤,就医。
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戴防酸、碱手套,现场配备安全淋浴和洗眼装置。
.氢氧化钠安全告知牌品名:氢氧化钠(烧碱)分子式:NaOH外观性状及理化性质:液碱为无色或略带暗红色的粘稠状液体。
溶解性:易溶于水;溶于乙醇、甘油。
燃烧爆炸及危险特性:遇潮时可与铝、锌和锡反应,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
危险等级:Ⅳ级低毒物类。
禁忌物:强酸、易燃和可燃物、过氧化物、水。
生产车间最高容许浓度: 2.0mg/m3。
职业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黏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现场急救要点预防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吸氧,就医。
接触其粉尘时,佩戴连续供气式面罩,应急处置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接触: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用3%的硼酸溶液或2%的稀醋酸冲洗,就医。
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现场配备安全淋浴和洗眼装置。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穿戴好防护用品,戴防酸碱手套,现场配备安全淋浴和洗眼装置。
硫酸安全告知牌品名:硫酸分子式:H2SO4.外观性状及理化性质:硫酸为油状液体,纯品透明,无臭;强酸腐蚀。
溶解性:与水混溶。
危险等级:Ⅳ级属中等毒物。
禁忌物:碱类、碱金属粉末、水、易燃或可燃物、强还原剂。
生产车间最高容许浓度: 2mg/m3。
职业健康危害:硫酸对皮肤、黏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蒸汽和雾可引起结膜炎、水肿、角膜浑浊,以至失明。
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
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窒息死亡。
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
慢性影响: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
现场急救要点预防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佩戴防毒口罩或过滤式防毒面具,必要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佩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现场配备安全淋浴和洗眼装置。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并隔离被污染的衣物,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穿戴好防护用品,戴防酸碱手套,现场配备安全淋浴和洗眼装置。
.次氯酸钠安全告知牌品名:次氯酸钠分子式:NaClO外观性状及理化性质: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或黄绿色液体,具有刺激气味,不稳定,易分解,具有腐蚀性,强氧化性。
溶解性:溶于水。
燃烧爆炸及危险特性:本身不可燃,浓度大于10%是一种强氧化剂,与可燃物和还原性物质猛烈反应,有着火或爆炸危险。
禁忌物:酸类、热源。
职业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次氯酸钠稀溶液对皮肤、眼睛、呼吸道有刺激性,引起皮疹、流泪、视力模糊、咳嗽,食入后刺激和腐蚀黏膜表面、引起呕吐和腹部疼痛。
放出的游离氯有可能引起中毒,吸入浓的烟雾会严重刺激肺部,伴有咳嗽或窒息、肺水肿,严重时可至死亡。
现场急救要点预防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佩戴防毒口罩,必要时佩戴防毒面罩。
.眼睛接触: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佩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现场配备安全淋浴和洗眼装置。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稀苏打水或氨水洗涤,就医。
穿戴好防护用品,戴防酸碱手套,密闭操作,现场配备安全淋浴和洗眼装置。
.氯气安全告知牌品名:氯气分子式:Cl2外观性状及理化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
燃烧爆炸及危险特性:燃烧性:本品不燃,但可助燃。
危险特性:高毒具刺激性。
危险类别:第2.3类有毒(液化)气体。
危险等级:Ⅱ级高毒物类。
禁忌物:易燃或可燃物、醇类、乙醚、氢等。
生产车间最高容许浓度:1mg/m3。
职业健康危害: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支气管炎的表现。
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肺气肿等并发症。
吸入极度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
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气时,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
现场急救要点预防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给予2-4%碳酸氢纳溶液雾化吸入或吸入少量乙醇和乙醚蒸汽或氨气。
就医佩戴过滤式防毒口罩或面具,紧急事态抢救,穿化学防护服,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接触: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或用2℅碳酸氢纳溶液冲洗。
就医。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
2℅碳酸氢纳溶液冲洗,若有灼伤,就医。
穿戴好防护用品,戴防酸碱手套,密闭操作。
.氢气安全告知牌品名:氢气分子式: H2外观性状及理化特性:无色无臭气体。
不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
燃烧爆炸及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会发生爆炸。
爆炸极限范围: 4%~75%。
危险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
禁忌物:强氧化剂、卤素。
生产车间最高容许浓度:未制定职业健康危害:本品在生理学上是惰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
在很高的分压下氢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
灭火方法及注意事项: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氢气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现场急救要点预防措施吸入:防爆电器与照明;避免高浓度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就医。
三氯化氮安全告知牌品名:三氯化氮分子式: NCl3外观性状及理化性质:黄色粘稠性液体或斜方晶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溶解性:冷水中不溶,热水中分解,溶于二硫化碳、三氯化磷、四氯化碳、氯、苯、乙醚、氯仿等。
危险性:爆炸威力相当巨大,在容积不变的条件下爆炸时,温度可达2128℃,压力为536.1MPa,在空气中爆炸温度为1698℃。
禁忌物:橡胶、光照、振动、高温。
三氯化氮易引起爆炸因素:1、NCl3极不稳定,遇热、光、冲击、火花可诱发爆炸。
2、60℃时,受震动或超声波条件下,分解爆炸。
3、当体积比含量为5%~6%时,在90℃能自燃爆炸。
4、与臭氧、氧化氮、油脂或有机物接触促使爆炸。
5、在液态空气冷冻或真空中溶化时,均能自发爆炸。
6、在阳光、镁光直接照射下,瞬间爆炸。
7、在液氯溶液中NCL3浓度超过5%时,有爆炸危险。
职业健康危害:对皮肤、眼睛粘膜、呼吸系统有较大的刺激作用,具有氯气一样的腐蚀作用,咽下时毒性较大。
现场急救要点预防措施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者送医院就医。
降低原盐中的含氨量,杜绝原盐与化肥等含氨化合物混运,控制化盐用水中的总氨<1mg/l,要严防冷冻的氨系统泄漏,减少三氯化氮的生成。
三氯化铁安全告知牌品名:三氯化铁分子式: FeCl 3外观性状及理化性质:黑棕色结晶,也有薄片状。
其水溶液为黄色液体,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会灼伤皮肤。
溶解性:易溶于水,不溶于甘油,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醚。
燃烧爆炸及危险特性:具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
危险类别:第8.1类酸性腐蚀品。
禁忌物:强氧化剂、砷、钠。
职业健康危害:主要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吸入本品粉尘对整个呼吸道有强烈腐蚀作用,损害粘膜组织,引起化学性肺炎等。
对眼有强烈腐蚀性,重者可导致失明。
皮肤接触可致化学性灼伤。
口服灼伤口腔和消化道,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和虚脱。
现场急救要点预防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就医。
佩戴过滤式防尘口罩或防毒口罩和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