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策略第一篇范文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诗歌鉴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时,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 了解诗歌背景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2. 分析诗歌语言诗歌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形象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歌中的字词,理解其内涵和修辞手法。
例如,可以让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3. 解读诗歌意象诗歌意象是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内涵。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以及它们在诗歌中的寓意。
4. 体会诗歌情感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抒情句子,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5. 感悟诗歌哲理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以及它们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6. 开展诗歌创作诗歌创作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从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7. 进行互动交流诗歌鉴赏教学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悟和心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有效的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诗歌鉴赏是初中语文课程中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新思路一、引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然而,在当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本文提出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新思路,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创设诗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即单纯地讲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这种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需要创设诗歌情境,将学生带入到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妙和魅力。
例如,在讲解《静夜思》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思乡有关的音乐和图片,营造出一种思乡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三、注重诵读,培养语感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诵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从而培养语感和审美能力。
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注重诵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妙。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诗歌配乐朗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拓展诗歌阅读,丰富教学内容诗歌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注重拓展诗歌阅读,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诗歌作品和文化背景,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解《春夜别友斤》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代送别诗和送别词,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送别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同时,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给学生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五、结合生活实际,培养情感体验诗歌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它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从而培养情感体验。
大概念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语文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美妙的语言,表达出作
者的思想、情感等,使读者获得艺术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如何
让学生喜欢、理解、能够分析、综合运用诗歌,是一个学术挑战。
首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了解诗歌的价值,并充分感受
到诗歌之美。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把自己想象中的礼貌态度以及谦虚的情感,传
递给学生。
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以最美的诗歌感受内心的激动与温暖,
使学生有兴趣探索、体会诗歌的魅力。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形式、注重实践,运用一些新奇的活动和课堂教学,让学生把
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使他们体会到诗歌的真实意义,做到真正地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韵味和精神内涵。
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设计合适的课堂活动,增强学
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最后,初中诗歌教学应开展有系统的诗歌习作,通过写诗的过程,增强学生创作能力,促进学生思想及语言特殊表达能力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诗歌学习思想,从而促进他们精神
世界的扩大。
总之,要让初中学生真正地懂得并运用好诗歌,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应当以
系统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自身特点,广泛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
诗歌魅力,自觉地参与其中,提高初中语文诗歌学习的效果。
语文版初一年级上册诗五首教案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下面是五首适合初一年级上册学生学习的诗歌教案:诗歌一:《故乡的月亮》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思乡之情。
2. 学习理解和朗读诗歌的技巧。
3. 启发学生描述故乡的月亮的能力。
教学步骤:1. 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让他们静心聆听。
2. 然后,向学生展示《故乡的月亮》诗歌的文字,让他们仔细观察。
3. 让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调和节奏。
4. 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故乡,描述自己故乡的月亮,可以通过画一副图画来表达。
5.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们。
诗歌二:《小松鼠》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背诵诗歌。
2. 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3.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小动物诗。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小松鼠的形象和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向学生展示《小松鼠》诗歌的文字,带着调子朗读诗歌。
3. 教导学生背诵诗歌,并引导他们朗读时模仿小松鼠的动作和声音。
4.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小动物诗,可以选择其他小动物进行创作。
5.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共同欣赏。
诗歌三:《猜谜》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解答猜谜诗。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 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猜谜诗。
教学步骤:1. 给学生展示《猜谜》诗歌的文字,读给他们听。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诗歌中的描述,思考诗歌在描绘什么。
3. 给学生提供一些猜谜问题,让他们用逻辑思维解答。
4.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猜谜诗,可以选择其他物品或动物进行创作。
5. 学生互相猜谜,分享自己的作品。
诗歌四:《床前明月光》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背诵古诗。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文学的能力。
3. 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古体诗。
教学步骤:1. 给学生展示《床前明月光》古诗的文字,让他们仔细观察。
初中语文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如古代诗歌的分类、韵律、节奏等。
(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
(3)能够品味诗歌的语言、修辞、表达技巧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介绍古代诗歌的分类、韵律、节奏等。
2. 诗歌的主题与意象: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
3. 诗歌的语言与修辞:品味诗歌的语言、修辞、表达技巧等。
4. 诗歌的鉴赏与批评:阅读和欣赏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
5. 诗歌的创作与实践: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的分类与韵律:介绍古代诗歌的分类,如绝句、律诗、词、赋等,讲解韵律的规则。
3. 诗歌的主题与意象:分析一首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的语言与修辞:品味一首诗歌的语言、修辞、表达技巧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诗歌的鉴赏与批评:阅读和欣赏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 诗歌的创作与实践: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包括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等。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和步骤,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探析【摘要】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诗歌学习的主要方法是将整首诗歌背诵下来,然后通过一遍一遍的背诵进而试图让学生在“回味”之中体会到诗歌的深层含义。
这种诗歌学习的方法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否有效,并且如果在此基础上提升我们整个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诗歌学习的有效性,这是本文试图阐述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诗歌学习有效性理念众所周知,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积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瑰宝之一。
诗歌是对我国千年传统文化,特别是人民大众对在特定社会大背景下的批判与憧憬的高度浓缩与深度发展。
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到诗歌的具体内涵,即可加深学生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现状的理解进而有助于学生对于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的了解。
同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对于诗歌的深刻学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与推理能力,而这些知识、能力的掌握与提升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虽然在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通过对诗歌的自身的理解和把握以及长期的语文教学经验,已经使我们的诗歌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高度,但是从如何提高诗歌学习的有效性这个层面而言,其中我认为在以下两个方面需要亟待提高:一、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自身的教学理念层次认识到,诗歌并非是单纯的文字堆砌,诗歌的教学并非是字词和基本大意的讲解,同时,诗歌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诗歌,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作品而言,大部分都是诗中有画,画匿藏于诗文之中。
教师则应当能够首先体会到这一点,同时能够将自己的体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我在讲解南北朝时著名的北朝诗歌《木兰诗》时,首先通过阅读课文,在自己脑海中想像诗中所讲述的几个突出的画面。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木兰当户织布图;(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少年写作54浓浓诗香,悠悠古韵——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林秀芳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在凝练的作品语言下,却能够构建出意境深远的情境,主题丰富、内容多样化,细细品味,能够使人感受到无穷的意蕴。
诗歌使人灵秀,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过程,不仅能够带领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之美,还能够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与鉴赏能力成了课程标准之一。
因此,提升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势在必行。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1.学生缺乏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教学局面也有了一定的改观。
但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现实是:大多数学生对诗歌学习依旧缺乏兴趣。
许多学生对诗歌的运用仅仅停留在作文的引用上,对诗歌的阅读与品析也仅停留在诗歌的故事性以及诗句所表达的浅层内容之上。
这种缺乏内在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兴趣的诗歌教学局面,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使至塞上》时,许多学生都能够了解这是一篇边塞诗,主要记述的是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在旅程中所见到的塞外风景。
因此对本首诗歌的学习兴趣平平,但实际上,除了诗歌浅层的故事性外,它还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看到大漠那充满气势、雄浑壮阔的景色后灵魂受到净化、升华后而显露出的一种豁达情怀。
2.诗歌在考试中的难度较大在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诗歌教学也不仅仅停留在背诵层面,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能力、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鉴于当前的课程要求,诗歌考试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
然而,诗歌与学生生活的时代久远,无论是从诗歌的形式,还是诗歌的内容上,都为学生设置了更多的学习障碍。
第一,诗歌中的诗词、诗句都含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学生难以准确把握该词意是否适用于下一首诗词中。
以《已亥杂诗》中的“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即”一字为例,它就含有多种意识,它既可以解释为靠近、接触,又可以解释为到,还可以解释为当下目前等。
浅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现代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学语言的精华,它可以增强学生
审美情趣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
法呢?
一、熟悉常见的现代诗歌形式
熟悉现代诗歌的形式,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同时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参考。
现代诗歌形式较多,如自由诗、白话诗、加油诗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些诗歌形式
的特点、构成以及运用技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诗歌的核心元素。
二、注重诗歌的音韵节奏
现代诗歌最大的特点是音韵和节奏,这是学生在欣赏和朗诵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在
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韵部与节奏的作用以及常见的韵律和节奏形式,比如抑扬格、平仄等。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加深对音韵和节奏的理解和应用。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代诗歌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互动性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听课、讨论、朗诵、分析等。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氛围,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和欣赏诗歌。
四、鼓励学生诵读、朗诵和创作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诵读、朗诵和创作,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同时,引
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思想,并运用所学的语言工具,大胆地构思、创作自己的诗歌,从
而提高文章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现代诗歌教学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通过熟悉诗歌形式、关注音
韵节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创作,来增强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
教案模板初中语文诗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2)运用解读、品味、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3)开展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提升人生感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方式;(2)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人生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手法;(2)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如引用名句、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等;(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默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如人物、事件、景物等;(2)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解读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人生哲理。
4. 互动环节:(1)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进行课堂交流,让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5.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2)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2)提出拓展任务,引导学生课后学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2. 学生对诗歌内容、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课堂交流和练习中的表现;4. 学生课后拓展学习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的诗歌文本;2. 与诗歌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3. 诗歌解读、赏析类的参考书籍。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有效策略现代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深邃的内涵成为学生们喜爱的文学形式。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欣赏、理解和创作现代诗歌,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程度的现代诗歌作品。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比较有限,因此教师要尽量选择一些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易懂的现代诗歌作品,以便学生能够迅速抓住其主题和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默读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现代诗歌。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抓住诗歌的情感表达;默读可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诗歌的内涵和意义;讨论可以帮助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对比不同的现代诗歌作品,帮助学生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找出不同诗歌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名家名作,引导学生欣赏经典的现代诗歌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第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现代诗歌创作。
通过创作,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还可以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创作活动,如写作比赛、诗歌朗诵会等,以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还可以将现代诗歌与其他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教学。
可以选择一些与现代诗歌主题相关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感受现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包括选择适合学生的诗歌作品、通过朗读、默读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比较不同诗歌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将现代诗歌与其他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教学等。
通过这些策略,教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欣赏、理解和创作现代诗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作为语言精华的诗歌,以思想的火光、智慧的优雅、心态的从容影响着后人的内心世界。
学习诗歌,不仅仅是学习对语文知识,也是学习智慧和心态。
可是,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诗歌教学呢?
一.诵读激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学习诗歌亦然。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首先要从诵读诗歌开始。
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的阅读当中时,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和谐美、意境美、情感美与艺术美等都能够被学生体会出来,学习诗歌的乐趣也就油然而生了,也就能更加专注地学习诗歌了。
在充满感染力的诵读过程中,学生也能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更深的体会,与其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真挚情感发生共鸣。
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作者通过描写泰山雄壮之势所表达的内心慷慨之意会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得到显现。
同时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诗歌的节奏,这样读起来才能琅琅上口。
四言诗以“二二”节奏为主,五言则是“二二一”或者“二一二”的节奏,现代诗歌往往有标点隔开,所以不需要特别在意节奏的问题,只有一些如《秋天》“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这
样的诗句需要教师在领读的过程中注意断句。
二.知人论诗
白居易诗歌理论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说明诗歌的产生一般都有着特定的时代和人文背景。
因此在诗歌内容的学习开始之前,教师要安排一个介绍作者身世背景以及本诗创作背景的环节。
这个环节的内容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也可以由学生课前完成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展示。
只有对诗歌创作时作者的情感、个人际遇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内容。
如在学习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我们首先知道的是这是孟浩然在西游长安之时写给张九龄的诗歌,目的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这是一首不着痕迹的干谒诗,而孟浩然又有着才子学人的傲骨,努力掩藏着其中的干谒痕迹,所以才有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经典名句。
理解了上述背景,孟浩然在诗中流露的入仕的急切心情也能被学生清楚地理解了。
三.紧扣诗眼
诗歌讲究“练字”,即便是以白话写就的现代诗歌在语词的选择上也有着一定的选择性。
无论是“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还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说明了练字在作诗中的重要性。
同样,品读诗句的时候,也要对这些经过精心锤炼的诗句进行品读才足以深刻体会诗歌的美。
注重品味诗句、赏析诗句,才能对诗歌有着整体的把握。
如学习崔颢的《黄鹤楼》,把握每一句诗的用词,如“昔人”、“空余”、“不复返”、“空悠悠”等,才能对作者的凭古思乡之情有更加充分的理解。
品味诗歌的语词最关键之处在于品味其诗眼,诗眼就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如杜甫《春望》一诗的诗眼就在于一个“望”字,有对破碎山河的凝望、有对家书的期望、有对关河宁静的盼望。
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生动地写出了江南两岸绿意盈盈、春风和煦的情境。
学生对这样的词多加琢磨体会,也能积累字词,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和写作的提高。
四.体会意境
在对学生进行诗意的讲解时,不能脱离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组成诗歌的零件,而意境则构成诗歌的生命。
意象在有些诗歌中比较朦胧,而在有些诗歌中却很清晰,作者的感情全部由意象来表达,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全由意象组合而成,而作者的羁旅之情也在这些萧然的意象中得到表达,思亲盼归之情也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显得尤为强烈。
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现实或虚拟图景的高度融合,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音乐、视频、画面等形式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意象之中并加
以组合,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意境,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其他方式演绎意境。
这样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也许会更加通透。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是作者归隐田园后淡然心境的真实写照,能充分表达出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所在。
总之,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是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与传承。
在教给学生知识之外也能以诗歌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在诗歌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诵读以体会诗歌意境,可以让学生具备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以至创造美的能力。
蔡向令,教师,现居山东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