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以太网交换机硬件体系结构设计与实现
- 格式:pdf
- 大小:130.84 KB
- 文档页数:3
科技信息0.引言煤矿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及时了解和处理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参数,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在过去传统的煤矿监测监控系统中,信息的传输方式主要是RS-485总线、CAN总线或通过电话线的调制传输,这些系统基本上都是采用集散系统的结构,存在传输速率慢,传输距离受限和传输协议标准不统一等缺点,影响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监控系统所要求的实时性,这些系统会随着煤矿生产的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被淘汰。
现代化的煤矿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数字化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矿井和全矿区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工业以太网是基于TCP/IP协议的开放式通信网络,是现代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主要通信网络,现代煤矿的信息化平台也应当以以太网为基础发展起来。
而且,现在许多新建矿井已经着手建立以以太网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
传统的矿用以太网交换机设计在10M/100M的传输速率[1],已经不适应煤矿大信息量的传输,快速的千兆级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才能满足现代煤矿信息化平台的要求。
本文提出了一种快速千兆矿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设计。
1.工作原理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第二层,类似于一台专用的特殊计算机,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和操作系统。
它利用专门设计的芯片使交换机以线路速率在所有的端口并行转发数据包,而且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的以太网的标准技术,为所连接的两台设备之间提供一条独享的点到点的虚电路,避免冲突,因此,它比同在二层利用软件进行转发的网桥速度快的多[2]。
以太网交换机通过如下功能实现数据包的交换:地址学习:以太网交换机能够学习所有连接到其端口的MAC地址,通过监听所有流入的数据帧,对其源MAC地址进行检验,形成一个MAC地址到其相应端口号的映射,并且将这一映射关系存储在其MAC 地址表中。
帧的转发和过滤:当一个帧到达交换机后,交换机通过查询MAC 地址表来决定如何转发数据帧。
H3C S5500-28F-EI交换机产品概述H3C S5500-EI系列交换机是H3C公司最新开发的增强型IPv6强三层万兆以太网交换机产品,具备业界盒式交换机最先进的硬件处理能力和最丰富的业务特性。
支持最多4个万兆扩展接口,支持IPv4/IPv6硬件双栈及线速转发,使客户能够从容应对即将带来的IPv6时代;除此以外,其出色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多业务支持能力使其成为大型企业网络和园区网的汇聚,中小企业网核心、以及城域网边缘设备的第一选择。
产品特点高扩展性保护投资随着用户端速度不断提高,用户最终会使集群千兆链路达到饱和,而能够拥有多条集群10GE链路将是我们的未来发展方向。
H3C S5500-EI系列交换机支持两个扩展槽位,每个槽位支持最大两端口的10GE扩展模块及两端口的CX4扩展模块,在实现千兆汇聚或接入时保留进一步支持10GE的扩展能力,尽力保护用户投资。
IPv4到IPv6的演变是以太网发展的大势所趋,网络设备对于IPv6的支持不仅是简单的可用就行,而是需要达到商用的标准,S5500-EI已经通过了国际最权威的IPv6 Ready第二阶段认证,而且通过了信息产业部严格的IPv6入网测试。
这个系列产品是基于硬件的IPv4/IPv6双栈平台,支持丰富的IPv4和IPv6三层路由协议、组播协议和策略路由机制,实现IPv4到IPv6的平滑升级。
智能弹性架构H3C S5500-EI系列交换机支持IRF2(第二代智能弹性架构)技术,就是把多台物理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使其虚拟为一台逻辑设备,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将这多台设备看成一台单一设备进行管理和使用。
IRF可以为用户带来以下好处:简化管理IRF架构形成之后,可以连接到任何一台设备的任何一个端口就以登录统一的逻辑设备,通过对单台设备的配置达到管理整个智能弹性系统以及系统内所有成员设备的效果,而不用物理连接到每台成员设备上分别对它们进行配置和管理。
简化业务IRF形成的逻辑设备中运行的各种控制协议也是作为单一设备统一运行的,例如路由协议会作为单一设备统一计算,而随着跨设备链路聚合技术的应用,可以替代原有的生成树协议,这样就可以省去了设备间大量协议报文的交互,简化了网络运行,缩短了网络动荡时的收敛时间。
科技信息图4软件设计的分层结构图管理模块:通过RS-232接口与计算机通信完成交换机的配置。
通常用作网络协议的选择和实现,以保证交换机快速,高效的实现数据交换。
本设计中使交换机实现自协商,全双工通信,10/100/1000Mbps 自适应模式。
命令解析模块:主要用来根据需要转发决策和MAC 表,实时计算,实时更新。
以保证交换机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数据交换。
通信协议模块:主要包括协议驱动和协议栈,实现802.1d 、802.1w 、802.1q 等协议以及PING 、ARP 、IP 、TCP 、UDP 等网络协议。
驱动程序:即交换机的底层驱动,负责上层软件(TCP/IP 协议栈和管理软件)和低层硬件系统的信息交换。
也就是把上层软件的管理和配置命令转换为底层硬件系统能识别的格式,同时,设备把底层硬件接收到的控制管理帧和收集到的各种统计信息传递给相应的上层软件处理。
最终,也可以通过RS-232接口和IE 浏览器来设置交换机。
交换机在安装时利用串口控制台或超级终端来设置工作模式,或配置IP 地址。
软件中设计了Web Server 服务程序,用户可以通过IE 浏览器来管理交换机。
5.测试及应用交换机设计完成后,首先在实验室搭建小局域网进行测试。
局域网中计算机上分别装上10M 网卡、10/100M 自适应网卡和10/100/1000M 自适应网卡,利用TCP&UDP 调试工具检测通信状况。
网内所有计算机装上10M 网卡时,查看通信状态为10M ,通信正常;当计算机都装有10/100M 自适应网卡时,查看通信状态为100M ,且通信正常。
当计算机都装有10/100/1000M 自适应网卡时,通信状态显示1G ,通信正常。
而且,设置完成后可以正常上网浏览网页。
这说明该千兆交换机功能正常。
功能测试完毕后,又进行了稳定性测试。
交换机连续开机一周,运行稳定,未出现死机和重启现象,而且通信正常。
从整体测试效果看,交换机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数据交换。
一、选择题【1】:1.在10BASET以太网系统中,网卡上用(A)这对双绞线作为数据信息的发送。
A.l-2B.3-4C.3-5D.4-52.1000BASEF千兆位以太网的传输介质是(C)。
A.单模光纤B.多模光纤C.双绞线D.钢缆3.矩阵交换结构的以太网交换机是主要采用(D)的方法实现。
A.软件和硬件B.软件、硬件和控制处理C.软件D.硬件4.100BASETX的全双工以太网段最长距离为(A)米。
A.100B.2KC.185D.5005.描写令牌环网的标准是(D)。
A.802.2B.802.3C.802.4D.802.56.假如网卡中心连接器为ST,请问网络的传输介质为(D)。
A.双绞线B.细缆C.粗缆D.光纤7.10BASET以太网络的拓扑结构是(B)。
A.总线型B.星型C.环型D.网状型8.在TOKEN-RING的帧格式中,目的地址字段为全1的地址是表示(B)。
A.单地址B.广播地址C.组地址D.无效地址9.用于传输数字信号的同轴电缆一般称为(A)。
A.基带电缆B.频带电缆C.信号电缆D.传输电缆10.如采用中继器来扩展网络,Ethernet最多可用(B)中继器。
A.3B.4C.5D.611.在以太网的帧结构中,前导码的作用主要是(A)。
A.建立同步B.信息数据C.保证传输D.应答信息12.FastIP的主要技术基础是采用(A)协议。
A.NHRPB.RARPC.HROPD.ICMP13.新型结构的高性能L3交换是基于(A)层的网络设备。
A.网络B.数据链路和网络C.数据键路D.传输和网络14.在IEEE802标准系列中,规定今牌传递总线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的标准是(C)。
A.802.2B.802.3C.802.4D.802.515.传输媒体是计算机数据通信时,收发双方进行数据交换的(A)通路。
A.物理信号B.逻辑信号C.编码信号D.调制信号16.在以太网帧中插入VIA:N头部,头部插在(B)之后。
⾃考《⽹络系统集成技术》第⼀章——⽹络系统集成概述1.什么是⽹络系统集成?答:⽹络系统集成就是根据应⽤领域的需要,将硬件平台、⽹络设备、系统软件、⼯具软件和相应的应⽤软件集成为具有优良性价⽐的计算机⽹络系统及应⽤系统的全过程。
2.局域⽹⽹络系统的集成模式有哪三类?答:群组模式部门模式企业模式3.简述⽹络系统集成的三个基本⽬标、⽅法和内容?答:三个⽬标:多⽬标性优先性层次性三个特点:临时性独特性渐进性三种⽅法:独⽴进⾏联合进⾏⽹络系统集成商进⾏监督和考察要点:理论指导技术保证⽹络系统建⽴经验⼯程化的管理测试验收标准4.简述⽹络系统集成的⽣命周期?答:启动阶段——概念阶段(conceive)、计划阶段——开发阶段(develop)、实施阶段——执⾏阶段(execute)、收尾阶段——结束阶段(finish)5.简述⽹络系统集成的步骤?答:⾸先要跟客户沟通得到客户需求,再进⾏需求分析,分析完后进⾏⽅案设计,要进⾏⼀个⽅案论证的过程通过后才能进⾏⼯程的实施。
完⼯后经过反复的测试最后验收,并进⾏后期系统的维护与服务。
6.简述⽹络系统集成项⽬的特点。
答:(1)⽹络系统集成要以满⾜⽤户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2)⽹络系统集成不是选择最好的产品的简单⾏为,⽽是要选择最合适⽤户的需求和投资规模的产品和技术。
(3)⽹络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设备投资,它体现更多的是设计、调试与开发,其本质是⼀种技术⾏为。
(4)⽹络系统集成包含技术、管理和商务等⽅⾯,是⼀项综合性的系统⼯程。
技术是系统集成⼯作的核⼼,管理和商务活动是系统集成项⽬成功实施的可靠保障。
(5)性能价格⽐的⾼低是评价⼀个⽹络系统集成项⽬设计是否合理的实施成功的重要参考因素。
7.简述⽹络系统集成的⼯作分解结构模板和WBS的编码设计⽅法?答:⼯作分解结构模板是由项⽬各结构部分组成的、⾯向成果的树形结构。
WBS编码由三位数组成,第⼀位数表⽰出于0级的整个项⽬;第⼆位数表⽰出于第⼀级的⼦项⽬要素(或⼦项⽬)的编码;第三位数是处于第⼆级的集体活动单元的编码。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9年第9期J I S UANJ I Y U X I A NDA I HUA总第169期文章编号:100622475(2009)0920070204收稿日期:2009207206作者简介:朱建江(19622),男,江西南昌人,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信息工程部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朱正江(19502),男,浙江绍兴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彭龙(19812),男,江西南昌人,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
企业园区三层网络架构的设计与实现朱建江,朱正江,彭 龙(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信息工程部,江西南昌330024)摘要:本文对某企业原有网络的不足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利用Cisco 交换机构建该企业园区网络的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层网络架构的设计与实施和网络光缆线路扩展改造方案的实施。
关键词:虚拟局域网;多模光纤;单模光纤;网络;设计;实施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do i:10.3969/j .issn .100622475.2009.09.020D esi gn and I m plem en t a ti on of Three 2ti er En terpr ise Network Arch itectureZ HU J ian 2jiang,Z HU Zheng 2jiang,PENG Long(J iangxi Hongdu Gr oup,Nanchang 330024,China )Abstract:I n this paper,the inadequacy of the original net w ork of an enter p rise is analyzed,f ocuses on the enter p rise ca mpus net 2work using Cisco s witches t o build the core layer,convergence layer and access layer,the three 2tier net w ork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i m p le mentati on,and the expansi on of fiber op tic cable net w ork transfor mati on p r ogra m i m p le mentati on .Key words:VLAN;multi mode fiber;single mode fiber;net w ork;design;i m p le mentati on0 引 言某企业园区网络始建于90年代,采用了当时LAN 技术中最成熟的F DD I (Fiber D istributed Data I n 2terface )技术,组建成了两层结构的F DD I 环型网络,网络中有几个主干节点和数台网络设备,构成F DD I 环型网络,主要解决CAD /CAM 的网络应用。
网络用户对网络带宽的需求是一个普遍问题,无论该企业网络是一个拥有数百个使用办公室日常处理应用的大型发展中L AN ,或者是一大群分布在很广范围内的与一个或几个中心结点共享数据的远程办公室集合。
目前比较受关注的以太网性能提高方法有两种:交换技术(S w itch ing)和快速以太网技术(F ast Ether net)。
许多网络管理人员对于到底哪种技术更适合于他们的网络感到很迷惑。
事实上,这并不是选择一种或另一种的问题。
交换技术和快速以太网对于工作组来说是互为补充的,在许多网络方案中同时包括这两种技术。
真正的挑战是如何确定每种技术的使用场合,以达到既避免不必要的开销,又得到最好的设计效果的目的,而不是选择其一。
本文是为那些不但需要有效地提高以太网工作组性能,同时还要保持高度的投资保护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和安全性的读者所准备的。
在文章中我们讨论有关技术的选择问题,给出针对某一网络如何找到最佳技术组合方案的指导原则,并作简单解释,从而说明如何应用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技术去解决工作组中的带宽阻塞问题。
一、确定工作组的带宽需求PC 、服务器和实际应用的性能与复杂度的进一步发展,要求网络用户也随之相应提高其桌面一直到网络上所有部件的性能。
为了跟上不断发展的工作组带宽需求,网络管理人员应该首先确定当前自己网络的利用率、未来的应用发展情况,包括网络管理和正常维护的难易程度如何。
当平均网络利用率在30~40%之间时(假定其他可能导致性能下降的因素已被排除),就有必要增加更多的网络带宽了。
为保持企业的竞争能力,许多机构在PC 升级方面采取3年一个循环周期的计划。
与之相配合,在确定新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应用方面,网络管理人员也可以使用一个3~5年的计划周期。
建立一个性能预测模型会有助于对网络利用水平作出一个切实的了解。
二、提高工作组性能的可选技术方案目前,在扩展传统以太网工作组性能方面,已经有了企业网络系列文章〖1〗扩展工作组性能———交换式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D anaChristensen D avid Fl y nn编者按:IB M 公司郭士纳先生曾在一次讲话中说:“曾几何时,核能、太空探索或生物技术看似对我们这个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所有这些技术比起今天在计算机、通信领域发生的一切,便相形见绌了。
第六章局域网1.关于令牌环网,以下说法中哪个是不正确的?A)接收站收到目的地址是自己的帧后,将其从环中删除,并放出一个空令牌。
B)一个数据帧循环一圈后由发送站负责删除,并放出一个空令牌。
C)令牌环网是一种无冲突的局域网,所以它能以其最大速度运行。
D)任何一个站点都不允许长时间独占令牌。
答案:A2.CSMA/CD以太网中,发生冲突后,重发前的退避时间最大为A)65536个时间片B)65535个时间片C)1024个时间片D)1023个时间片答案:D3.快速以太网集线器按结构分为A)总线型和星型B)共享型和交换型C)10Mb/s和100Mb/s D)全双工和半双工答案:B4.以下哪一条要求不是全双工以太网运行的必要条件?A)发送和接收信道应该使用分离的网络介质。
B)传输介质必须使用光纤。
C)网卡和网络交换机必须支持全双工运行。
D)每两个站点之间应该配备专用的链路。
答案:B5.在CSM A/CD以太网中,如果有5个站点都要发送数据,其中某个站点发现信道空闲,它就立即发送数据。
那么A)本次发送不会产生冲突B)本次发送必然产生冲突C)本次发送可能产生冲突D)本次发送产生冲突的概率为0.2答案:C6.关于MAC地址,以下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A)局域网中的每台设备只能有一个MAC地址B)局域网中的每台设备允许有多个MAC地址C)广播地址就是I/G位等于1的MAC地址D)源MAC地址可分为单播地址、组播地址和广播地址答案:B7.对千兆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的共同特点的描述中,以下那种说法是错误的?A)相同的数据帧格式B)相同的物理层实现技术C)相同的组网方法D)相同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答案:B8.16.IEEE802标准中,规定了CSMA/CD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的是A)802.1A B)802.2 C)802.1B D)802.3答案:D9.局域网中的MAC子层与OSI参考模型哪一层相对应?A)物理层B)数据链路层C)网络层D)传输层答案:B10.快速以太网中的100Base-T标准使用的传输媒体为A)同轴电缆B)光纤C)双绞线D)微波答案:C11.IEEE802.3以太网的帧格式中,有效数据载荷的最大长度是A)1500字节B)1518字节C)1024字节D)2048字节答案:A12.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只适用于下面的____ 网络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有哪些在计算机网络中,各种设备和技术相互协作,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硬件设备、通信协议以及网络拓扑结构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
一、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1. 主机:也称为终端设备,如计算机、手机、平板等,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
2. 服务器:用于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如网页服务器、邮件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
3. 路由器:用于在不同网络之间传递数据,起到转发和分配数据包的作用。
4. 交换机:用于连接多个网络设备,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5. 集线器:用于将多个设备连接在一个局域网中,起到集中管理和分发数据的功能。
6. 光纤、电缆等传输介质:用于在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介。
二、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为了使计算机网络中的各个设备能够正常通信,需要统一的通信规则,即通信协议。
常见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有:1. 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TCP/IP):是互联网使用最广泛的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和网络连接功能。
2.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用于在网络设备之间传递控制和错误信息。
3. 文件传输协议(FTP):用于在网络中进行文件的上传和下载。
4.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用于在网络中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
5.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用于在网络中传输和接收万维网上的超文本文档。
三、计算机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指的是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设备的物理布局形式。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有:1. 星型拓扑:中心设备连接所有其他设备,形成星型结构。
2. 总线拓扑:所有设备都通过一根公共的传输线连接起来。
3. 环型拓扑:设备通过一个环形的传输介质相互连接。
4. 网状拓扑:设备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
四、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计算机网络通常按照层次结构进行组织和管理,常用的层次结构有:1. 应用层:提供用户与网络应用之间的接口,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
第一章网络系统集成概述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人们从来没有想现在一样如此依赖互联网,计算机网络已经广泛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各种网络软、硬件种类繁多,发展也非常快,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应有的价值,最大程度地保持系统的畅通和稳定,就是我们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所要解决的问题。
1.1 网络系统集成1.1.1 网络系统集成概述将各种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及人机环境,根据应用要求,依据一定的规范进行优化组合,以充分发挥各种软、硬件的作用,实现最佳效果。
它通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及现代图形显示技术,实现语音、数据、图像、视频等信息传输与播放多种业务功能。
1.1.2 网络系统集成的体系框架由于计算机网络集成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问题。
因而比较复杂,特别是大型网络系统。
从技术上说,因为会涉及到很多不同厂商,不同标准的计算机设备,协议和软件,也会涉及到异质和异构网络的互连问题。
从管理上来说,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实际需求,管理思想也千差万别。
所以,计算机网络设计者一定要建立起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体系框架。
下图给出了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一般体系框架图1-1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一般体系框架1.1.3 网络系统集成的工作内容设计人员分析用户的需求,依据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三个层面进行方案设计,所设计的方案由专家和客户进行论证,然后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正,方案论证通过后得到解决方案,依据方案进行工程施工,施工完成后进行验收,如果验收过程中发现错误则再纠正错误给出解决方案,再实施,直到测试通过。
最后为保证系统可靠、安全,高效地运行对系统进行维护和必要的服务。
1.2 网络互联设备1.2.1 网卡网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NIC)也叫网络适配器,是连接计算机与网络的硬件设备。
网卡插在计算机或服务器扩展槽中,通过网络线(如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与网络交换数据、共享资源。
基于BroadCom芯片的千兆以太网交换机设计与实现封安,窦爱萍,原晨,隽鹏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8)摘要:为了满足一种无人机通信导航识别系统中各个单元之间的低成本通信,以及调试与升级,设计了基于BroadCom 芯片的千兆以太网交换机,重点阐述了交换机的硬件电路设计、布局布线设计以及软件开发流程。
通过测试和系统联试验证,交换机运行稳定可靠,该设计方案可满足系统需求。
关键词:BroadCom;SPI;千兆以太网;SGMII中图分类号:TP39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131(2019)01-0122-020引言一种无人机通信导航识别系统由多个硬件单元组成,为了便于对各个硬件单元之间的低成本通信、以及各个单元的调试与升级,通信导航识别系统设计了一个千兆以太网交换与处理模块,以便完成各个单元间的数据交换、处理功能。
并对外提供两路千兆以太网接口,用来系统内模块的调试以及软件与FPGA逻辑的在线升级。
设计了以太网交换机与处理模块,以PowerPC处理器为核心处理器,使用博通公司的BroadCom芯片为千兆以太网交换机,通过SGMII接口连接千兆以太网PHY芯片,变压器使用PULSE公司的变压器实现。
1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的设计背景随着以太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经难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需求,千兆以太网作为传统标准以太网的发展,在低成本、高带宽的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千兆以太网是对快速以太网(100Mb/s)标准的一个扩展,可以提供1000Mb/s的原始数据带宽,同时和快速以太网保持完全兼容,这为千兆以太网在技术还是实际应用中都提供了广泛的发展前景[1]。
一种无人机通信导航识别系统内部需要完成各个硬件单元之间的低成本通信、以及各个单元的调试与升级,需要设计一个以太网交换模块来完成上述任务。
2系统总体方案及原理基于BroadCom芯片的千兆以太网交换机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摘要:三层交换机集第二层交换技术和第三层路由技术的优势于一体,逐渐成为了宽带高速网络中的关键设备。
本文在介绍三层交换技术和三层交换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一款三层交换机的设计,依照该设计实现的三层交换机已投入实际运行。
关键词:交换;路由;三层交换机1.引言传统路由器在网络中起到隔离网络、隔离广播、路由转发以及防火墙的作业,并且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路由器的负荷也在迅速增长。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安全和管理方便等方面的考虑,VLAN(虚拟局域网)技术在网络中大量应用。
VLAN技术可以逻辑隔离各个不同的网段、端口甚至主机,而各个不同VLAN间的通信都要经过路由器来完成转发。
由于局域网中数据流量很大,VLAN间大量的信息交换都要通过路由器来完成转发,这时候随着数据流量的不断增长路由器就成为了网络的瓶颈。
为了解决局域网络的这个瓶颈,很多企业内部、学校和小区建设局域网时都采用了三层交换机。
三层交换技术将交换技术引入到网络层,三层交换机的应用也从最初网络中心的骨干层、汇聚层一直渗透到网络边缘的接入层。
2.第三层交换技术2.1三层交换的概念第三层交换技术也称为IP交换技术或高速路由技术等,是相对于传统交换概念而提出的。
众所周知,传统的交换技术是在OSI 网络标准模型中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进行操作的,而第三层交换技术是在网络模型中的第三层实现了数据包的高速转发。
简单地说,第三层交换技术就是:第二层交换技术+第三层转发技术,这是一种利用第三层协议中的信息来加强第二层交换功能的机制。
一个具有第三层交换功能的设备是一个带有第三层路由功能的第二层交换机,但它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并不是简单地把路由器设备的硬件及软件简单地叠加在局域网交换机上。
2.2三层交换的原理从硬件的实现上看,目前,第二层交换机的接口模块都是通过高速背板/总线交换数据的。
在第三层交换机中,与路由器有关的第三层路由硬件模块也插接在高速背板/总线上,这种方式使得路由模块可以与需要路由的其他模块间高速地交换数据,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外接路由器接口速率的限制(10Mbit/s——100Mbit/s)。
2.4 交换机2.4.1 交换机的特点随着硬件成本的不断下降,交换机作为局域网的主要连接设备,已被广泛地使用。
其主要特点如下:1.从OSI体系结构上来看普通的以太网交换机属于数据链路层上的设备,它不仅对数据的传输起到同步、放大和整形作用,而且还能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过滤短帧、碎片等,不会出现数据包丢弃、传送延时等现象,保证了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2.从工作方式上来看交换机检测到某一端口发来的数据包,根据其目标地址,查找交换机内部的“端口—地址”表,找到对应的目标端口,打开源到目标端口之间的数据通道,将数据包发送到对应的目标端口上。
当不同的源端口向不同的目标端口发送信息时,交换机就可以同时互不影响地传送这些信息包,并防止传输碰撞,隔离冲突域,有效地抑制广播风暴,提高网络的实际吞吐量。
3.从带宽上来看交换机上每个端口都独占带宽,对12个端口10M的交换机,总带宽为12*10=120M。
同时交换机还支持全双工。
4.从维护角度上来看普通交换机的维护比较简单的。
通过交换机上的指示灯就能确定哪些端口上的计算机网卡或网线有故障,并予以排除。
2.4.2 交换机的种类1.从广义来看交换机可分为两大类:局域网交换机和广域网交换机。
广域网交换机主要用于国家、省市骨干传输网络,提供通信基础平台,比如ATM(异步传输模式)、SDH(同步数字光纤网络)、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ISDN(综合服务数字网络)、HCF(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等交换机。
局域网交换机根据使用的网络技术不同,又分为:以太网交换机、快速以太网交换机、千兆以太网交换机、令牌环交换机、FDDI交换机、ATM交换机。
2.从应用领域来看可分为:台式交换机、工作组交换机、主干交换机、企业交换机、分段交换机、端口交换机、网络交换机等。
3.从外观和功能来看可分为:机架式交换机(又称模块式交换机,可插入扩展交换模块和路由交换模块)、带扩展槽固定配置式交换机(固定端口数并带少量扩展槽)、不带扩展槽固定配置式交换机(只支持一种类型的网络)。